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先行行为刑法

先行行为刑法

发布时间: 2021-12-18 20:16:12

1. 刑法中的先行行为如何确定

民法来比较具体,所谓的先行行为都被源规制到具体法条中,比如我请一个6岁孩子吃饭,这是一个行为,那么如果导致他食物中毒,则餐馆有侵权或违约责任,如果突然冲进一群人揍他,则这群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我上厕所便秘了时间很长,导致这个孩子低血糖及其他急性营养缺乏住进医院,则我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

2. 刑法里面的先行行为指的是什么意思 还有刑法里面的先行行为具体条款在哪 大神快来

先行行为是刑法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使刑内法所保护的社会容关系处于危险状态,使行为人负有防止或者排除这种危险发生的义务。
刑法中具体没有哪个条款说先行行为,先行行为是刑法理论中的内容。

3. 先行行为具体是指什么

“先行行为”在理论上是个笼统的概念,何为“造成结果的先行行为”,在何种场合、何种情形下才是先行行为,从而产生义务、必须采取救助,法律没有明确说法。由先行行为——产生义务——不作为导致犯罪的案件认定非常少。由于行为人实施先行行为,使某种由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该行为人产生采取积极行为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这就是由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先行行为主要是在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中提及。其主要结构一般为:先行行为——防止义务---刑事责任。 举例简单说明:司机肇事撞伤行人,将将被害人搬离现场,置于被害人于不管,导致死亡。 司机撞人后,应当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但是其不管不顾,还置于搬离现场,导致死亡。那么正是由于司机的搬离现场的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故承担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其搬离现场就是先行为。

http://ke..com/view/5624440.html?wtp=tt

4. 刑法总论里有个不作为犯罪,其中的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包括哪些

你好
这里的先行行为,必须是足以单方面置被保护的法益处于危险状态。或者说,这专里的先行行为,本身就具有属危害性。
而这里的男友跟女友分手,这仅仅是一种恋爱中的正常的交流,不具有危害性。
所以 ,该行为 不能说是先行行为 。
还有一点,解决这类模糊不清的问题,请你多记住一些典型的案例。知道那些典型的案例,就很好判断了。
这个在真题里面有原型,答案是不是先行行为。

5. 民法中是否存在先行行为,是否同刑法上先行行为相当

民法比较具体,所谓的先行行为都被规制到具体法条中,比如我请一个6岁孩子吃饭,这是一个行为,那么如果导致他食物中毒,则餐馆有侵权或违约责任,如果突然冲进一群人揍他,则这群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我上厕所便秘了时间很长,导致这个孩子低血糖及其他急性营养缺乏住进医院,则我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

6. 民法中有没有关于先行行为的规定

不能。所谓先行来行为是适用于刑自法的不作为犯罪中,是引起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的一种先在的条件。先行行为是有其特定的存在条件和语境的,不能说一行为在另一行为之先引起了另一行为的发生就是先行行为。
抛去先行行为不谈,B也不能提起民事赔偿,首先用常理想,如果B可以提起赔偿,那么我们之后生活中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可能引起某一种另一种行为的发生,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无过错条件下被其它人提起某种诉讼,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再者,如果提起赔偿之诉,民事赔偿的原因无非即是侵权行为之债,那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一是作出侵权行为、二是产生危害结果、三是有过错、四是行为与结果间具有因果关系,首先侵权行为非为A作出,第二A无过错,他只是请B去家里而已,只能说是A行为与B被抢劫的结果间有间接的因果关系,但显然A的侵权是不成立的

7.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摘要在不作为犯中,关于的问题,理论上一直存有分歧。本文通过对各种观点的分析,认为犯罪行为可以成为先行行为,但仅限于过失犯罪。 关键词犯罪行为先行行为过失所谓先行行为,是相对于危险状态出现后行为人的不作为行为而言的,即指行为人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不作为行为实施之前,已经实施了使某种合法权益产生危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使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那么行为人就产生防止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行为人能履行而不履行这一作为义务,即可成立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但是,由于先行行为在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因而对其外延存有较大争议,尤其是对的争议,甚为激烈。尽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讨,但至今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一、分歧观点 对于犯罪行为可否成为先行行为,理论上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不同观点: 观点一:先行行为包括犯罪行为,且先行行为限于违法行为,不包括合法行为。如有学者认为“前行为除必须具备导致结果发生之迫切危险外,尚须具备义务违反性,始足以构成保证人地位,至如一个符合客观注意义务或合法之前行为,或如一个合乎交通规则与客观义务之前行为,即不致形成保证人地位。” 观点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有学者主张应当适应具体情况,根据诚实的原则和公序良俗来判定。 观点三:主张不论是合法行为还是一般违法行为或是犯罪行为,都可成立先行行为。认为先行行为只要足以产生某种危险,便可以成立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在先行行为是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先行行为与不作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 观点四:主张先行行为不应包括犯罪行为。我国学者认为先行行为不包括犯罪行为的理由主要如下:第一,将犯罪行为纳入先行行为,违反了刑法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第二,将犯罪行为纳入先行行为,会扩宽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范围。行为人实施犯罪后,有义务承担刑事责任,而没有义务防止危害结果发生。如果认为先行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则会使绝大多数一罪变成数罪。第三,在先行行为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先前的犯罪行为仅仅是为不作为犯罪的犯罪结果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因果契机,并不足以构成不作为犯罪先行行为的作为义务根据。如汽车司机肇事致被害人重伤后,实施了移置行为致被害人死亡的犯罪中,被害人死亡的危险最终是由移置行为所致,此移置行为才是本体意义上的先行行为。 二、理论评析 观点一显然缩小了先行行为成立的范围。先行行为产生作为义务的根据在于行为人自身实施的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行为人就理应承担防止这一损害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至于产生作为义务的先行行为,并不限定是违法行为,它也可以是合法行为。如:带邻居小孩去游泳以致发生危险而不予救助的,其先行行为产生了救助义务,但带邻居小孩去游泳这一行为不能认为是违法行为。义务违法性不是对先行行为的评价,而是针对由于先行行为产生的不作为犯罪的法律评价。 观点二将“诚实的原则和公序良俗”等道德义务纳入先行行为的范畴,显然混淆了法与道德的区别,又过分地扩大了先行行为成立的范围。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虽有某种联系,但它们的本质是不同的。不作为犯罪违反的只能是法律义务,而不能是道德义务,否则,将扩大不作为犯罪的范围,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观点三承认犯罪行为可成为先行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认为先行行为(犯罪行为)与不作为是牵连关系的观点却不令人信服。因为先行行为之构成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牵连犯是有区别的。所谓牵连犯是指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从而其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或其方法行为与目的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的情形。牵连犯一般适用于故意犯罪。但是,先行行为(犯罪行为)构成的犯罪与不履行先行行为产生作为义务而构成的不作为犯罪却并不限于两者都是故意的情形。而且,即使是在两都是故意的情况下,这两种同是故意的主观罪过间也不存在牵连关系。因而先行行为(犯罪行为)与不作为之间不是牵连关系。 观点四否定犯罪行为可以成为先行行为,但其提出的三方面理由是有商榷之处的: 理由一认为将犯罪行为作为先行行为违背刑法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在先行行为是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刑法在对先行行为所构成的犯罪和由于不履行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作为义务而构成的不真正不作为犯罪进行评价时,其所评价的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是不同的。前者评价的是先行行为本身,产生的一般是较轻的犯罪结果;后者评价的是先行为产生作为义务后,行为人不履行作为义务的行为,产生的一般是更为严重的犯罪结果。后者评价的对象虽然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但这并不表明两者是雷同的。所以,并未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8. 什么是先行行为,具体举例解释一下

先行行为是刑法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使行为人负有防止或者排除这种危险发生的义务。

举例简单说明:

司机肇事撞伤行人,将被害人搬离现场,置被害人于不顾,导致被害人死亡。 司机撞人后,应当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但是其不管不顾,还将被害人搬离现场,使被害人被救助不可能或显著困难,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

那么正是由于司机的搬离现场的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故承担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其搬离现场就是先行行为。

(8)先行行为刑法扩展阅读:

自斯鸠贝尔1828年首次提出先行行为也应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至十九世纪中叶展开不作为因果关系的争论,先行行为逐渐被视为作为义务的来源。

行为人先前所实施使某种由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则对该行为人产生采取积极行为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先行行为

9. 什么叫做先行行为义务

先行行为是刑法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使行为人负有防止或者排除这种危险发生的义务。
“先行行为”在理论上是个笼统的概念,何为“造成结果的先行行为”,在何种场合、何种情形下才是先行行为,从而产生义务、必须采取救助,法律没有明确说法。由先行行为——产生义务——不作为导致犯罪的案件认定非常少。由于行为人实施先行行为,使某种由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该行为人产生采取积极行为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这就是由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先行行为主要是在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中提及。其主要结构一般为:先行行为——防止义务——刑事责任。
举例简单说明:司机肇事撞伤行人,将被害人搬离现场,置被害人于不顾,导致被害人死亡。 司机撞人后,应当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但是其不管不顾,还将被害人搬离现场,使被害人被救助不可能或显著困难,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那么正是由于司机的搬离现场的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故承担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其搬离现场就是先行行为。

10. 刑法中哪一条法条规定了先行行为、特定义务的人的救助义务呢

你好
这个属于刑法理论上的知识点。
刑法条文并没有直接规定的。
特定义务的话,版通过实际分析可权以判断出来的
有没有义务、
美国倒是存在明文规定
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三次)》第40条规定:当行为人的先前行为,只要制造了一个继续性的有形损害,该行为人负有阻止损害发生或将损害限定在最小范围的合理注意义务。

热点内容
社会工作研究生是法硕吗 发布:2025-08-21 02:50:31 浏览:570
把员工外派到分公司劳动法 发布:2025-08-21 02:49:36 浏览:487
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探望权 发布:2025-08-21 02:42:37 浏览:403
菲律宾移民法 发布:2025-08-21 02:14:02 浏览:157
国外公司法 发布:2025-08-21 02:12:03 浏览:171
有烟草控制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1 02:06:46 浏览:843
法学难过 发布:2025-08-21 01:59:28 浏览:208
汽车维修行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1 01:59:25 浏览:273
道德9年级 发布:2025-08-21 01:58:07 浏览:130
最高人民法院的级别 发布:2025-08-21 01:58:00 浏览: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