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诉前禁令民法典

诉前禁令民法典

发布时间: 2021-12-19 03:04:19

❶ 诉前禁令是什么

你好!
诉前禁令是指:提起诉讼前法院责令侵权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 法院有权依照一方当事人请求,采取及时有效的临时措施,为防止迟误可能给权利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或者证据被销毁的危险。

❷ 诉前临时禁令的概念

一般而言,其效力延续至诉讼终结时,被生效裁判所确定的永久或一定期间的禁令或撤销禁令的裁定所代替,在有证据证明临时禁令实施的条件不具备时也可在诉讼中裁定撤销禁令。在诉讼提起之前发布的禁令就是诉前临时禁令,我国相关法律中称之为“诉前停止侵权行为”。

❸ 最新的民事诉讼法中对诉前行为保全是怎么规定的

《民抄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袭: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第一百零一条: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

知识产权方面的诉前行为保全适用第一百零一条,你要达到禁令效果需要向人民法院申请。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❹ 诉前临时禁令的适用条件

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诉前临时禁令的适用条件有:
1.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
诉前临时禁令是法院依申请作出的强制性措施,非依职权可为。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决定了该权利的行使与处分均应尊重权利人自己的意愿,临时禁令的适用也一样。况且司法权的性质是不告不理,无申请即无此强制措施的适用。
另外,由于禁令申请人与之后相应诉讼的原告具有同一性,只有具备诉讼主体资格的主体才具有申请人资格,因此申请人仅限于一定条件下的权利人自己或利害关系人,视其与被控侵权利益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确定。
2.胜诉可能性
由于诉前临时禁令的发布是法院没有对诉讼争议问题进行实体审理,甚至没有接触到被控侵权人的答辩意见的情况下作出的,而被控侵权人的活动往往因禁令而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各国对临时禁令的适用都规定了严格的限定条件,胜诉可能性就是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国法律的表述是“有证据证明对方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虽然没有使用“胜诉可能性”的提法,实质一致。这里的证据应理解为表面证据或初步证据,证明的内容是对方侵权行为存在的合理性,当然申请人权利的有效性是基础。
胜诉可能性非胜诉的必然性,这就决定了一方面申请人的证据要具有一定高度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基于该制度本身的紧急救济措施性质,法院只能对表面证据作初步审查,在此基础上推定的胜诉可能性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3.损害的难以弥补性
损害的难以弥补性是指不及时采取临时禁令将使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它与胜诉可能性一起构成适用临时禁令的实质条件,源于采取该强制措施的紧急性和正当性考虑,也是各国法律的共同选择。一般认为,申请人证明了胜诉的可能性即可依常规推定其损害的难以弥补性,而且胜诉可能性越大,损害难以弥补性越明显,这在美国判例中这种推定表现的尤为明显。但简单地以胜诉可能性推定损害的难以弥补性显然是不恰当的。
胜诉的前提是权利受到损害的主张成立,因而胜诉可能性与损害发生可能性密切相关,两者可以作互为因果的推定。但是损害发生与损害的难以弥补性并不完全等同,可以以金钱赔偿方式弥补的损害显然很难认定其“难以弥补性”,除非被控侵权人支付能力存在问题。而且在共同诉讼中,共同被诉人的法律地位不完全一致,很难笼统认定胜诉可能性。基于胜诉可能性认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并考虑到司法实践中诉讼所需时间可能因鉴定等因素而过分拖延的事实,在上述类型案件中适用临时禁令应该慎而又慎。
作为申请人欲使法院发布禁令,则可将证明的重点放在非财产性利益的损害上,如名誉、商誉等的损害,该类损害的难以可弥补性是显而易见的。
4.提供担保
担保的提供在于保证发布禁令错误时,申请人赔偿责任的承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止权利人滥用权利的行为。其数额应以禁令可能影响到的对方利益为标准计算,应是足额而充分。

❺ 《知识产权诉前禁令知多少

知识产权侵权是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相比,有其特殊性。实践中,当权利人发现市场上存在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一般会在证据固定后,起诉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以及停止侵权,但是,诉讼程序通常会经过一审、二审,耗费时间非常长。在法院最终判定侵权之前,侵权行为一直在持续,其权利也就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为了避免侵权行为给权利人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知识产权诉前禁令制度应运而生。

一、典型案例

1、中国好声音节目名称诉前禁令案

2016年6月20日,根据浙江唐德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德公司”)申请,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行为保全裁定,责令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灿星公司”)立即停止在歌唱比赛选秀节目中的宣传、推广、海选、广告招商、节目制作过程中,使用包含“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字样的节目名称及相关注册商标,世纪丽亮(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丽亮公司”)立即停止在歌唱比赛选秀节目的宣传、推广、海选、广告招商过程中使用包含“中国好声音”字样的节目名称。

随后,灿星公司、世纪丽亮公司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出了复议申请,法院作出复议裁定,驳回了二申请人的复议请求,维持了原裁定。

2、杨季康(笔名杨绛)与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李国强诉前禁令案

2013年5月间,中贸圣佳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其将于2013年6月21日举行“也是集——钱钟书书信手稿”公开拍卖活动,公开拍卖上述私人信件。

杨季康在该案中主张,中贸圣佳公司及李国强即将实施的私人信件公开拍卖活动,以及其正在实施的公开展览、宣传等活动,将侵害杨季康所享有和继承的著作权,如不及时制止上述行为,将会使杨季康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故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责令中贸圣佳公司及李国强立即停止公开拍卖、公开展览、公开宣传杨季康享有著作权的私人信件。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禁令裁决: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拍卖、预展及宣传等活动中不得以公开发表、展览、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实施侵害钱钟书、杨季康、钱瑗写给李国强的涉案书信手稿著作权的行为。

二、相关规定

总的说来,关于诉前禁令的规定主要有:

1、《民事诉讼法》第10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2、《商标法》第65条规定,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依法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3、《著作权法》第50条规定,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权利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4、《专利法》第66条规定,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

5、除此之外,还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对于诉前申请停止侵犯商标权、专利权作了一些细化规定。

根据上述规定,关于知识产权诉前禁令,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如不及时制止,会给权利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当然,法律对这一程序的启动有一定的程序性要求。

三、总结及延伸

诉前禁令制度在写入《民事诉讼法》之前,已经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中有所体现,这说明,诉前禁令很早就被引入知识产权侵权类案件。在其被写入《民事诉讼法》之后,才在普通的民事案件中得以实行。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这一制度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应用得并不多。

笔者认为,诉前禁令在给权利人的利益以及时保护的同时,对被控侵权人的利益影响也非常大,鉴于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性、复杂性,很多案件在经过实体审理之前,很难判定是否构成侵权。所以,这一制度的适用应当谨慎,需要为其设定一定的标准,当然,这一标准不应仅仅是现实的经济利益的考量,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❻ 专利侵权诉讼可以申请诉前禁令吗

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如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
申请人提出申请时,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应当自接受申请之时起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可以延长四十八小时。裁定责令停止有关行为的,应当立即执行。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申请人自人民法院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之日起十五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该措施。
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停止有关行为所遭受的损失。

❼ 什么是诉前临时禁止令

诉前临时禁令是指提起诉讼前法院责令侵权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 法院有权依照一方当事人请求,采取及时有效的临时措施,为防止迟误可能给权利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或者证据被销毁的危险。

诉前禁令是未经庭审程序,完全依据申请人的单方申请作出的,因此对其必须严格限制。这也是避免司法保护这种公共资源被当事人滥用的必然要求。

中国《专利法》第六十六条赋予了中外专利权人及相关利害关系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在正式起诉前向法院申请责令侵权方停止有关行为的救济途径。这就是业内常常提及的“临时禁止令”。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诉前禁令过程中没有当事人对证据进行质证的必经程序,但是法院在认定申请人提交证据效力的时候,应依职权对证据真实性、关联性等方面进行初步审查,合理认定证据效力,而不应因诉前禁令依单方申请作出,就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不加审查一并采信。

(7)诉前禁令民法典扩展阅读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目前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诉前禁令,实体上一般应审查以下四个要件:

(1)被申请人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犯知识产权;

(2)不采取有关措施,是否会给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3)申请人提供担保的情况;

(4)禁令的作出是否会损害公共利益。

申请人应提供证明其专利权真实有效的文件,包括:专利证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专利年费交纳凭证(如果申请人是利害关系人的,还需要提供证明其符合法定利害关系人的证据)等,以确定申请人专利未处于无效宣告程序中,至提出请求之日为有效专利。

如果申请所涉及的是实用新型专利,还要求申请人提交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出具的检索报告。如果申请人是外国企业或个人,其委托书上的中文译名必须和专利文件上的专利权人的中文名称完全一致。

❽ 民法典第1012条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来和国民源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是: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姓名权的具体分为:

1、姓名决定权

姓名决定权是自然人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

2、姓名使用权

姓名使用权是自然人使用自己的姓名或不使用自己姓名而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

3、姓名变更权

姓名变更权是自然人依照有关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而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

(8)诉前禁令民法典扩展阅读:

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1、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2、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

3、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自然人决定、变更姓名,或者法人、非法人组织决定、变更、转让名称的,应当依法向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❾ 诉前禁令的分析

在对侵权可能性的认定标准上,有两种观点,其一是形式审查,这种观点采用的是与证据保全相似的理论,认为是否侵权应当是庭审之后作出的裁判,要给予双方当事人陈述、质证的机会后才能作出。诉前禁令要求法院在48小时之内作出,目的是迅速、及时的采取措施,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法院不可能进行实质审查,要求申请人全面清楚的证明侵权行为的发生或即将发生,无疑是提高了诉前禁令的门槛,加重了申请人的举证义务,不利于保护其合法权益。而且,诉前禁令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如因申请错误给被申请人造成损失,还可以给予被申请人补偿。其二是实质审查,这种观点是考虑到诉前禁令的发布,是在未给被申请人相应的诉讼权利的情况下作出的,必须慎用,否则就会导致对被申请人权利的侵害,同时助长了权利人权利的滥用,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两种观点的矛盾,平衡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的利益,又有学者中和了前两种观点,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提出了第三种观点即相对实质审查,主张在审查申请人提供的材料时,将胜诉可能性纳入审查范围,但不要求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能够清楚的、全面的证明被申请人的行为构成侵权,只要能初步证明侵权存在的合理性即可。
笔者主张,在认定侵权可能性的标准上应从严。从诉前禁令本身的属性看,是一种向权利人倾斜的制度,只有从严掌握才能防止过度失衡;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看,这项制度在我国刚刚开始建立,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都不成熟,而且依据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凡是有专利管辖权的法院都有权受理诉前禁令案件,为了防止标准不一、诉权滥用就必须从严掌握认定标准。笔者认为,侵权可能性的审查标准应当是依据申请人提供的单方证据,法院可以认定侵权行为可能发生或者可能即将发生,也就是说,法官通过自由心证和审判经验,依据申请人的单方证据,内心可以确认侵权行为的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因为未加庭审质证的单方证据本身也无法证明侵权发生的必然性,只能证明可能性。
在认定侵权可能性的过程中,需要对两个方面进行审查,一是申请人知识产权权利的有效性审查,包括申请人主体的有效性和客体的有效性,即申请人是知识产权权利人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利害关系人;涉案知识产权处于有效存续期间内。二是被控行为侵权可能性审查,这需要依据申请人单方提供的证据对涉案知识产权和被控客体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一般知识产权案件的审查标准,进行是否存在侵权可能性的判定。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诉前禁令过程中没有当事人对证据进行质证的必经程序,但是法院在认定申请人提交证据效力的时候,应依职权对证据真实性、关联性等方面进行初步审查,合理认定证据效力,而不应因诉前禁令依单方申请作出,就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不加审查一并采信。 法院在审查是否发布诉前禁令时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如果不发布诉前禁令,被申请人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行为能否给申请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美国作为禁令制度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其法院在认定是否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时候,一般采取推定的方式,即申请人证明了胜诉的可能性,就推定损害的难以弥补性,胜诉可能性越大,损害的难以弥补性就越明显。在1983年宝丽金诉柯达案 (Polaroid&nbspv.& nbspEastman&nbspKodak&nbspCo.)中,联邦巡回法院认为“柯达公司试图通过支付超额赔偿金以达到继续对宝丽金侵权的目的,这是对专利权的误解,如果侵权行为在继续,从而可能对专利权人造成将来的损害,单纯的金钱赔偿是不充分的。如果确认了专利的有效性和侵权行为的存在,法院就推定构成即将发生的不可弥补的损害”。
笔者认为,以胜诉可能性推定损害的不可弥补性有其合理因素,突出了知识产权案件的特有属性,但是将损害的不可弥补性作为依附于胜诉可能性的一个因素,简单的进行推定是不恰当的。从广义上说,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特征,任何在其有效期内对其支配权的非法侵占,造成的损失本身就是无法弥补的。因此,诉前禁令中所指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应作狭义上的理解。是否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损害是否可以通过赔偿损失的途径进行救济,如果是可以用金钱补偿的损失一般不应认为是不可弥补的,不可弥补的损失通常是指非财产性权益的损害,如商誉损害,市场份额减少,竞争优势丧失等。除财产权益损害之外,还应考虑被申请人的赔偿能力,也就是说,如果预期损害将远远超过被申请人的赔偿能力的话,也应认为损害是不可弥补的。 此段作者:纪晓昕

❿ 什么是诉中禁令

诉中禁令,又称为诉中行为保全。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人内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容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

热点内容
法律服务所收费登记表模板 发布:2025-08-20 22:17:20 浏览:751
全球化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研究 发布:2025-08-20 22:11:33 浏览:363
招投标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20 22:11:13 浏览:650
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 发布:2025-08-20 22:08:23 浏览:99
法院申请欠薪 发布:2025-08-20 22:08:19 浏览:719
在经济法行为中当事人用语言 发布:2025-08-20 22:05:17 浏览:491
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一批指导性案例 发布:2025-08-20 21:42:45 浏览:26
兰州自考合同法真题下载 发布:2025-08-20 21:35:16 浏览:13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经济法实质 发布:2025-08-20 21:33:21 浏览:76
商主体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0 21:26:29 浏览: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