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法与民法
1. 公证处公证,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
是的,具有法律效力,一切公证行为都产生证据上的效力。
具体分析如下:
1、证据效力。
证据效力,是指公证书是一种可靠的证据,具有证明公证对象真实、合法的证明力,可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明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七条规定:
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二)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四)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五)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法律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公证机关是国家的司法证明机关。公证员在公证过程中,要依法对公证对象进行认真全面的调查、核实,之后出具的公证书具有无可争议的法律证明力,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直接使用,是一种调整经济、民事法律关系的可靠法律凭证。
2、强制执行效力。
强制执行效力,是指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在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必再经过诉讼程序。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公证债权文书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
公证的这种强制执行效力,不仅有利于迅速解决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难题,还可以避免因诉讼、仲裁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和人力、物力的损耗。
3、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效力。
公证的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国际惯例以及当事人的约定,特定的法律行为只有经过公证证明才能成立并产生法律效力。反之,则不具有法律效力。
如我国《收养法》第15条第4款规定:“收养关系当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办理收养公证的,应当办理收养公证。”
第21条规定:“外国人依照本法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收养关系当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办理收养公证的,应当到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认定的具有办理涉外公证资格的公证机构办理收养公证。”
除法律规定外,根据国际惯例或当事人约定必须采用公证形式的,当事人要使其行为受到法律保护,也必须办理公证。如经济合同的当事人约定该合同经公证后生效,则这份合同不经公证机关公证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1)公证法与民法扩展阅读:
公证书效力分三种:
(1)证据上的效力。一切公证书都有法律上的证据效力。因为公证是对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或事实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予以确认证明,一旦纠纷发生,公证书就成为特殊的书证,证明力较强。
人民法院对经过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应当确认其效力。
在审判人员认为没有疑义的情况下,即可将公证书作为证明事实的证据。
(2)执行上的效力。我国公证暂行条例规定,对于追偿一定数额的金钱或物品的债权文书,经审查该项债权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明确,当事人双方对债权本身无争议,债务人应履行、能履行而不履行时,公证机关可以给予有强制执行效力的证明。
这种证明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债权人可据此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执行。
(3)法律上的效力。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必须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是该项法律行为生效的条件之一,如没有履行公证,该项法律行为则没有生效。
2. 去公证处公证,有法律效力吗
有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五章可知。
第五章 公证效力
第三十六条
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
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前款规定的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构。
第三十八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未经公证的事项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公证书的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公证机构应当撤销该公证书并予以公告,该公证书自始无效;公证书有其他错误的,公证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第四十条
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公证法与民法扩展阅读:
申办公证须知
公民、法人申请公证,应向公证处提出,并填写公证申请表,申请人应向公证处提交下列材料。
一、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护照通行证、回乡证等)法人资格证明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社团法人登记证书)。
二、代理人代为申请的代理人须提交委托人的授权委托书证书,其他代理人须提交有代理权资格的证明(如监护人证明)。
三、需公证的文书(合同、章程、声明书、毕业证书等)。
四、与公证事项有关财产所有权证明(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发票等)。
五、与公证事项有关的其它证明材料 。
参考资料:中国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
3. 民间协议和公证机关公证协议有冲突时哪方协议有效
公证为夫妻共同财产,应当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如果离婚应当均分,如果男方存在过错,应当少分财产。
4. 《民法总则》与公证有哪些关系
《民法总则》与公证有哪些关系?
回望年的十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开始施行。
众所周知,这是一部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从胎儿享有民事权利可以继承遗产,到监护制度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延伸,再到虚拟财产列入保护范围……这是公民权利的落地法和保障法。
要知道,在保护老百姓权益的过程中,公证不能缺位。
所以,在新的《民法总则》中,我们要如何用好公证这把铁锤子,让自己的权利“板上钉钉”呢?往下看!
出生公证和死亡公证
出国工作、留学、移民等都需要办理出生公证,死亡公证主要用于办理遗产继承事项。
《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监护
遗嘱指定监护
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社区的张爷爷已经90多岁了,其女儿是二级精神智障者,张爷爷担心自己去世后,女儿无人监护,想通过遗嘱指定由其侄子担任女儿的监护人。
在《民法总则》施行前,指定监护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当出现监护人空缺时,只能由被监护人的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民法总则》施行后,公民可以通过遗嘱为被监护人指定最理想的监护人。
但鉴于指定监护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只有到公证机构办理公证遗嘱指定监护人,才更有利于保障监护人充分行使监护权,维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增强指定监护的法律效力。
协议监护
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确定监护人。
小张和小王办理了离婚登记,离婚时约定年满八周岁的女儿归小张抚养。
今年五月,因女儿突发疾病,小张准备出售女儿名下的一套房屋来解决大额医疗费用。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小张,其前夫小王应到场办理相关手续。
小张纳闷:离婚时已约定女儿归我抚养,为什么涉及对女儿房屋的处分还要小王到场呢?
其实,抚养权的归属,只是确定由谁对未成年子女的衣食住行等承担抚养义务。无论未成年子女归谁抚养,父母始终都是其监护人,涉及未成年子女的人身、财产权益的重要事项,一般都需要其父母双方的共同意思表示。
《民法总则》施行后,类似本案的情况,小张和小王在办理离婚登记时,可以通过协议确定女儿由任何一方单独行使监护权(注意:是监护权,不只是抚养权)。那么,在今后涉及其女儿人身、财产权益的重要事项,可以由协议确定的监护人一人单独行使监护权,而无需对方同意。
《民法总则》同时规定,在协议确定监护资格时,应尊重未成年子女的意见,看其愿意随谁共同生活。
我们同样建议: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签订监护协议,应选择到公证机构办理监护协议公证,并根据需要制发多份公证书副本,以便今后能有效地单独行使监护权。
意定监护制度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或其他组织和个人签订书面协议,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其丧失或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协议确定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前段时间,上海日报报道:社区一孤寡老人中风住院后,因不能说出银行存款密码,导致取钱难。
《民法总则》施行后,类似上述情况,可以防患于未然。自然人可以在其意思能力健全时预先选定监护人,防止出现无人监护的状况。这种监护制度具有很重要的法律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既强调对被监护人的人权与基本自由等方面的尊重,又能更好地维护老年人权益,从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意定监护制度,同样适用于父母在多个子女之间选定一个监护人,可以防止在父母丧失或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子女之间因利益纠葛争夺监护权。
无论是孤寡老人选定有义举的社会人作为其监护人,还是父母在多个子女之间选定监护人,为了让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也为了让监护人免受不白之冤,公证是最明智的选择。
代管财产的保全证据
公民被宣告失踪后,发生了财产代管的法律关系。
《民法总则》第43条规定:财产代管人应当妥善管理失踪人的财产,维护其财产权益。财产代管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失踪人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民法总则》第44条规定:人民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的,变更后的财产代管人有权要求原财产代管人及时移交有关财产并报告财产代管情况。
失踪人的财产一般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其他愿意担任财产代管人的人代管。如果失踪人最终被宣告死亡,那么代管的财产就应作为其遗产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如果失踪人重新出现,那么代管人就应及时向其移交财产;如果人民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原代管人就应向新的代管人移交财产。
作为财产代管人,承担了妥善管理失踪人财产的义务。财产代管人可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代管财产的保全证据或是财产清点,有利于明确失踪人的财产权益,避免与失踪人的近亲属之间发生财产争议。
不愿恢复婚姻关系的声明公证
《民法总则》第51条规定: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其配偶再婚或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除外。
婚姻关系涉及夫妻之间重要的人身、财产关系,死亡宣告被撤销后,如果配偶自愿不恢复婚姻关系的,可先向公证机构发表不愿意恢复婚姻关系的声明,公证机构会向其告知声明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确认其真实意思表示,声明人向婚姻登记机关提交经公证的《声明书》,可以避免其日后翻悔。
委托公证
《民法总则》第165条-170条对委托代理作出了具体规定。
现实生活中,涉及重大财产权益处分或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事项需要委托办理的,有关单位都会要求办理委托公证,如委托买卖房屋、委托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转移手续、委托开具无房证明,等等。
办理委托公证时,要注意对代理人行为的限制: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同时代理的其他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虽然《民法总则》规定了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的除外条款,但在办理公证时仍应注意上述限制性规定。
5. 公证的法律效力
公证处公证后的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一、公证处公证后的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到公证处对协议进行公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果因协议产生纠纷时,公证协议就是最好的证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九条: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二、公证书的效力有哪些
公证的法律效力是指公证在法律上的效能和法律作用。对公证的法律效力,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公证暂行条例》均作了明确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法定证据效力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2、强制执行效力
是指对公证机构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如债务人不履行,债权人可持公证书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而不再经过诉讼程序。对公证的这一效力,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作了明确规定。
3、法律行为成立要件
当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采用公证形式设立、变更或终止时,公证即成为相应的法律行为设立、变更、终止的必备要件。另外,如果按照国际惯例或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某些法律行为设立、变更或终止必须办理公证,则公证也成为其成立的要件。
6. 《民法典》跟公证相关的课程,有什么平台或者课程可以推荐
翼法学院吧 专门做公证培训的
7. 什么是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公证
除法律抄法规规定(主要是行政、袭司法机关要求),一般公证都是自愿的。一般民事行为,只要符合法律要件,即有法律意义,无需公证。如你去买超市买一个电磁炉,你们之间就构成一个买卖法律关系了,无需公证。公证,主要是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经过公证的行为,具有更强的效力。如甲生前立有公证遗嘱一份,随后又立遗书一份。则甲的遗产分配还是以公证遗嘱为准,这就是公证的效力反应。
8. 民法典生效后公证法还有效吗
民法典生效日期日2021年1月1日。
民法典最后一条已经规定了民法典生效日相应的单行法失效。
公证法不属于民法部门,不会因为民法典的生效而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