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理论性强
A. 关于刑法的特征
刑法具有区别于其他法律的特有属性,这主要表现在:
(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都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2)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刑法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相当广泛。
(3)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但其严厉程度轻于刑法所规定的刑罚。
(4)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制某种危害行为时,才能适用刑法。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保护的合法权益,也都借助于刑法的调整和保护。
(1)刑法理论性强扩展阅读
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附加刑。
主刑就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于其他刑种适用的刑罚。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就是作为主刑的补充而附加适用但也可以独立适用的刑罚。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此外,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这实际上也属于附加刑。
我国刑罚就是通过有主有从、互相配合,有轻有重、互相衔接的设计方式,形成了严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刑种都有它特定的内容和作用。刑种的多样性,是为了适应犯罪性质和情节的多样性,便于体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所以,这些刑种是切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实际需要的。
B. 西原春夫的刑法理论
西原春夫先生刑法学说的主要理论特点:
⑴尽量以司法实务能够实际适用的方法来建造其刑法理论。正是他提出的“交通事故中的信 赖原则”理论确立了他在日本刑法学界的地位。
⑵具有较强的实证色彩,理论细致而确定。
⑶比较研究深入。
⑷体系上受到耶塞克与齐藤金作的影响,属于具有较强折衷主义色彩的客观主义刑法论者。被称为“日本刑法学界少数派的领袖”
⑸人性或者人本的刑法学作为立论的哲学基础。对刑法的哲学评价是负面的,是“必要的恶”。
C. 刑法学研究是陈兴良还是张明楷最强
显然是张明楷更高一筹,陈兴良是中国刑法学泰斗高暄铭的高足,之前的学派还是版属于高派,权如果没有张明楷,陈兴良应该算是年轻一代最出色的了。
但偏偏出了个张明楷,而张明楷一出来就不同凡响,根本不买高暄铭、马克昌这些泰斗的帐,直接把高、马来赖以成名的四要件理论颠覆。话说,这个四要件,的确很扯淡,都什么年代了,还死守苏俄的刑法理论体系,输了也活该。虽然高马出动很多弟子来围攻张明楷,但这些虾兵蟹将,根本不是张明楷一个级别的,攻击的越狠,破绽就越大。
目前市面上的刑法书,可以分成两种:一张明楷著,另一是其它人编著的刑法学书。随着中国的改革,中国的刑法肯定早晚都要全面采用张明楷的理论。这几年,陈兴良也逐步转向张明楷学派。
张明楷的刑法理论,奠定中国新刑法体系,未来二十年内,都不可能有人超过张明楷。
D. 简述刑法的特征
一楼说的是犯罪的特征,三大本上复制的刑法的特征:
刑法具有区别于其他法律的特有属性,这主要表现在:(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都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2)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刑法所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相当广泛。(3)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但其严厉程度轻于刑法所规定的刑罚。(4)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制某种危害行为时,才能适用刑法。(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保护的合法权益,也都借助于刑法的调整和保护。
E. 法考刑法难还是民法难
1.民法
民法科目体系庞杂,内容较多,难度较高,但民法也贴近生活,入门容易。从2017年民法考题来看,民法考察趋向基础,更加重视对实证法和基本理论的考察,对于比较法和较深理论不涉及。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民法复习过程中重视基础,对基本概念区分要清晰。比如撤销与解除,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违约与缔约过失等。
民法最好掌握请求权分析方法,具体有时间的同学可以阅读一下张永兵博士的民法书,掌握各个请求权的构成要件,这对于案例题分析很有帮助。民法的思维是意思自治的思维,也就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思,因此,在考试中,对于干预的也就是合同无效的要慎重选择。
在民法复习过程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真题最好做三遍以上,其实遍数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你真正弄懂,真正能把每一个选项吃透而不是凭借感觉去猜题,那是没有入门的表现。
2.刑法
刑法有着非常精妙的体系构建,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我们应尽量掌握两阶层的理论,两阶层理论确实对于分析问题有帮助。对于共同犯罪、财产犯罪、因果关系、正当防卫、不作为犯罪等问题,这些内容对于刑法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尽量学会老师所教授的分析方法,重新建构我们的体系。对于分则第三章和第六章尤其是第六章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普通罪名(关于那些是一般罪名那些是重点罪名,官方大纲上会有标注,老师书上也会注明),不用太在意,那些罪名这么多年很少考到。
刑法卷四现在会考察学说争议,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理论界有几种学说,每个都要求答出来。其实,对于这种问题,不要太担心,每年考到的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点,比如偶然防卫、事前故意、死者占有等。在复习过程中,对于重点问题掌握学说争议就可以了。
刑法我觉得两个思维可以掌握,一个是两阶层的客观违法和主观有责的理论。比如因果关系是客观层面的,就与主观没有关系。因此,对于被害人特殊体质的,虽然主观可能没有过失,但不影响客观层面因果关系的认定。
3.民诉
民诉相对于刑诉来讲内容比较少,而且理解性的内容相对比较多。证明责任、执行异议与再审第三人撤销权之诉的关系、必要共同诉讼与普通共同诉讼、有独三与无独三等等,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理论性,而且需要民法知识支撑。
民诉有很多相对的概念,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视以偏概全式的命题陷阱。比如第三人分为有独三和无独三,题目说第三人无权上诉,错。只有不承担义务的无独三无权上诉。
2016年司法考试民诉科目一反常态,理论性较强的科目考的不是特别多,直接法条的内容不少。这也就提醒我们,在三大诉讼法中,我们要理论与法条并重,每年命题重点和特点不一样,大家可以做近两年真题对比。
民诉2012年修改后的真题价值较大,要认真做三遍以上。
4.刑诉
刑诉学科在司法考试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分值大,地位高。在我看来,刑诉科目是司法考试最为重要的科目,没有之一。因为刑诉科目不同于民法刑法,离生活比较近,凭朴素价值观还能做一做,刑诉如果复习不到位很有可能考试会崩盘。
二是内容庞杂,随着公安部规定列入司考大纲,列入司考大纲的法条达到2000多条,包括刑诉法典、高法解释、高检规则、公安部规定、六机关规定及一系列司法解释。
三是理论性不如民法刑法强,对法条考察比重大。尽管近几年对理论部分考察逐渐重视,然而刑诉法没有民法刑法那么深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对现行实证法的考察。这三个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刑诉过程中,必须重视起来,对知识点把握详细一些,否则很难通过司法考试。
5.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科目特点同刑诉类似,非常繁杂。大家可以按照主体法、行为法、救济法这条主线,去建构体系。另外,行政法思维是限权思维,既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考场上如果拿不准就按照这个猜吧。
行政法出论述题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对于基本原则这一块最好还是背诵一些语言可以用在论述题上。
6.商经
商经科目法条较多,除了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之外其他的虽然不能完全放弃但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一个法考一分而且那么多想完全把握基本不可能,而且商经这部分对大多数人来讲比较陌生。
经济法部门尤其如此,不论怎么复习考场上总有几个题是你没见过的,大家不要太在意,不会影响大局。经济法的思维是保障思维,保障弱者的思维,拿不准的就按这个吧。
商法现在案例题考察比较深入,已经超脱于法条的规定,进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争议层面。目前主流的老师很难做到这一点。
如果有兴趣的话推荐郑远民老师,他的书包含大量案例分析和前沿理论,时间不够的话对于里面长段案例案情介绍可以省略直接看老师写的分析。当然如果没时间对商法没兴趣可以忽略。商法案例18分,按法条答也可以得个基本分。
7.理论法
理论法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宪法学、法理学、法制史、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五部分构成。要背详细一点,卷四考的比较细了。职业道德跟着这部分也不是特别好把握,要学会理解把握各个主体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有个宏观概念,对做真题很有帮助。
法制史这部分最好也不要放弃,因为这部分内容其实不多好得分,万一最后决定过与不过的可能就这几个题,6分真的不少了也。
法理部分难度较小,对基本法理概念有个了解就行。宪法部分非常繁琐,但宪法是卷一分数高度的重要决定者,特别能拉开差距,不复习的话很难得到分,所以宪法部分一定重视。国家机构基本权利两部分最为重要。
理论法部分分值非常高,总值达到110分左右。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上述科目真题的重要性就没有民法刑法那么大了,相对来说做些模拟题就有些必要了,可以帮你把握一些考点。
8.三国法
三国法部分国公琐碎,国经重视理解,国私最主要的就是背过《涉外关系法律适用法》。
三国法每年难度不大,是司法考试得分率最高的科目了,模拟题我也没怎么做只做了真题,毕竟三国分数不多了真题也差不多够用了。一定要重视三国,三国虽然分少,但确实是司考中得分率最高的,我今年三国部分就拿了满分。
三国离我们生活比较远,比较专业,也许对于很多同学来讲有些晦涩,但踏下心来学得个高分没问题。
F. 什么是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
社会危害性理论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危害性 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是犯罪构成和整个犯罪论体系建立的基础。
随着罪刑法定原则的在刑法中确立,再加上对西方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社会 危害性理论进行批判。
G. 哪些是理论性较强的部门法。
宪法是理论性较强的部门法,民法刑法都理论性较强
H. 都说韩友谊的刑法讲得好,我怎么感觉像听天书啊,理论性太强了吧
学刑法没理论怎么来学?刑总不讲理论讲源啥?听不懂那是你个人的问题。他给你将理论是不想让司考培训班变成完全的应试型的培训班,他是为我国司法界的未来考虑的,如果每一个过了司法考试的人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一点理论基础素养,那中国的司法谈何未来?
I. 刑法理论分析
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
理由如下:
一、绑架罪,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行为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偷盗婴幼儿,应按绑架罪定罪处罚。所谓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是指行为人绑架被害人的目的在于以加害被害人相威胁,迫使被害人的近亲属交给其财物。偷盗婴幼儿是指采用不被婴幼儿的监护人发现的方法获得婴幼儿。所谓不被婴幼儿监护人发现的方法可以是哄骗、恐吓,也可以是强行劫走等方法。绑架罪的既遂的并不要求行为人是否实际取得财物利益或其他非法利益为判断既遂行为的标准。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绑架他人行为,实际控制了被害人质,就构成绑架罪既遂。本案中,甲将3岁的男孩骗走,意图勒索钱财,符合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特征,其行为构成绑架罪。
二、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在五种行为方式中,拐骗和贩卖是拐卖妇女、儿童罪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客观表现,而且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出卖的目的。根据本条的规定,只要行为人以出卖为目的实施了上述行为之一的,即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至于是否卖出,即犯罪目的是否实现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是,如果行为人实施上述行为并不是以出卖为目的,则可能构成其他犯罪,不构成本罪。本案甲在勒索财物不成的情况下,以出卖为目的将男孩带到外地以4000元卖掉,其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两者区别之关键在于犯罪目的不同,拐卖儿童罪以出卖为目的,而绑架罪以勒索财物、以他人作人质等为目的。如果行为人以出卖为目的,绑架或拐骗儿童的,应构成拐卖儿童罪,而不是构成绑架罪。
三、数罪并罚是对行为人所犯数罪的合并处罚。本案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拐骗男孩,后在勒索不成的情况下,又将拐骗的男孩出卖,实际上甲出于勒索财物和出卖的目的,分别实施了拐骗和出卖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分则规定的两个单一式罪名,即性质不同的数罪,依数罪并罚的原则,甲的行为出于两个犯意和两个行为,结果触犯二个罪名,因此应当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