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独立研究

司法独立研究

发布时间: 2021-12-24 13:40:19

⑴ 我国司法独立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并不存在而且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也不可能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司法独立。我们所说的当前我国的司法独立,只能是一种特殊样式的司法独立。其特殊性表现在:

其一,系组织独立而非官员独立。从法理上看,司法独立固然包含在外部意义上的组织独立,但其核心内容,是以司法官员为权利义务承受对象的个体性独立。这是因为,第一,司法的理性在本质上是个体性的;第二,全部司法程序是为保证审判法官的客观判断和公正判决而设置的;第三,司法责任应当是个体化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讲,在司法程序中的审判独立应当是法官的独立,因为只有法官独立,才能使现代诉讼中帮助和制约法官作出正确裁决的一整套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也才能有效贯彻司法责任制度。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强调法院独立而不强调法官独立也不能说没有某种现实的合理性。因为在我国情况下,这在根本上由大的体制背景所决定,而且与法官的"工匠化",总体素质不高,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较弱等状况相对适应。可见,强调法院独立,乃环境和条件使然。

其二,系技术独立而非政治独立。我国宪法和法律并未肯定司法机关在国家基本权力结构中的独立。因为我们国家结构形式上,实行人大监督下的"一府两院制"。司法机关相对于立法机关并非相互制衡的分权关系而系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司法官员受人大任免,司法机关对人大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在实质的权力关系上,所有国家机关必须接受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司法机关与司法工作也不例外。虽然党的领导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司法机关并不享有政治结构上即国家权力关系上的独立,这应无疑义。宪法和法律只是肯定了司法机关在行使其职权时的某种独立性,实即司法程序中的技术性独立。这突出显示了我国司法独立的基本样态。

其三,系有限独立而非充分独立。即使就技术性而言,这种独立也不能不是十分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主要是因为,技术独立对政治独立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果没有国家体制上的独立性,在司法程序中也很难完全避免非程序化的干预。因为对司法机关具有上位关系的权力实体可能利用直接指导、人事任免、经济控制等权力来通过司法机关贯彻其意志。虽然这些权力实体可以自我抑制,力图避免非程序性干预,但缺乏体制约束的自我抑制不一定是始终有效的,尤其在那些重大、敏感的刑、民案件中。除了这种具有根本意义的体制性制约,我国当前的司法独立还受到其他几个方面的限制,从而造成其独立的程度十分有限。

一是司法的体制造成的障碍。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负有审判监督的职责。这种监督的方式和程度虽然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而且目前看也有弱化趋势,但毕竟与法院形成一种监督上的上位与下位关系。而且就刑事案件办理,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实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种平等的配合制约关系,使得以审判至上为前提的司法独立难以有效贯彻。

二是经济保障不足且财政供应体制不顺。法官的待遇低,在司法活动中可能获得的非法利益与其合法收入相比诱惑太大,易于影响其廉洁与公正,也使司法独立受到损害。而且法院经费受政府的制约,它有时难以避免"手捧帽子向自己的当事人乞讨"的尴尬。

三是法官资质与身份保障不够。虽然近有法官法的颁布以提高法官素质,但总的看,由于法官与一般公务员无明显区别,进入标准不高,资质要求不严,大量法官无论就其业务能力还是就其精神品格都难以做到独立而公正地行使司法权。法院不得不以行政性的院、庭长指导与审委会研究决定等实质上为非程序性的方法来提高司法公正的程度,而这种行政性司法管理方式的运用,使得司法独立即法官独立这一根本性的设定受到破坏。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司法活动中司法不独立并由此而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况较为突出。表现在:1.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法院受地方辖制,实践中可能成为实现地方利益的工具。2.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尤其是遇到一些利益损益突出、影响大或者有其他因素介入的案件,某些掌权人物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于法不顾,直接干预司法或施加压力要贯彻其意志。3.办"金钱案"、"人情案",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突出。由于缺乏独立的能力和独立的品格,司法官员可能因利诱腐蚀而在实际上出卖司法权。这方面的情况已到了不能不下大力气予以整顿的时候了。

⑵ 司法独立后司法部门腐败怎么办

书法独立应该是提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而非司法体专制独立。司法独属立是保证任何案件都能够得到公平、公正法律判决的前提,是法制国家的象征。司法独立后的司法部门要防止和杜绝司法腐败,必需做到凡不涉及公民隐私、国家安全等必须保密以外,所有民事、刑事案件的审理都应公开,至少要做到审理信息的公开。让民众和社会媒体来监督司法审理过程。从而防止司法腐败的发生。当然还有很多防止司法腐败需要注意和完善的方面,在此不一一列举。愿我国的司法能真正独立并能干干净净、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起案件的审理。这是一个法制国家和国民的期望。

⑶ 卞建林的学术观点

1.健全中国刑事诉讼法治,进行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贯彻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国际人权标准;
2.主张维护社会公益与保障个人权利相均衡、秩序与自由相均衡,这是实现诉讼民主和司法改革的基本理念;主张凸显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保障程序合法、完善程序制裁措施,这是弘扬程序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
3.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明确无罪推定原则,赋予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沉默权,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确立全面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同时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以更好地实现控辩双方的平等对抗,保证程序正当、实现司法正义;
4.主张司法独立,改革审判组织,加强法官对审判前程序合法性的司法审查;改革现行法庭设置与庭审方式,强化辩护律师在诉讼中的抗辩作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5.建议充分发挥微罪不起诉和简易审判程序的作用,实现刑事诉讼的效益价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探索刑事和解、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6.主张重新建立诉讼证明的理论体系,认为在诉讼领域,证明是指国家公诉机关和诉讼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审判机关提出证据,运用证据阐明系争事实,论证诉讼主张的活动;由于认识能力的相对性和诉讼证明的特殊性,人们对案件事实的认识不可能达到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完全一致、绝对真实的程度。基于诉讼证明的相对性原理,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定罪判决,其主观标准可以概括为“法官内心确信无疑”,其客观标准则为“最大限度地符合或接近案件客观事实”。

法学论文,法制史的,论清末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题目较偏,答辩难吗宪法老师是答辩组的,会问什么啊

法制史是所有法学的基础,就跟法理学一样,所以即使是宪法学老师,也不会仅仅围绕宪法问题提问,而是依旧围绕你的论文中心及内容题问,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也是学法学的,我虽然没看过你的论文,但从你的论文的题目《论清末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我认为该论文中可能涉及的核心问题有几个:
1、这种司法独立原则确立的背景是什么;
2、司法独立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3、清末司法独立原则确立与当今时代司法独立的衍生关系是什么,其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4、该原则的确立对后世宪政体制确立的作用是什么。

上述问题也是我认为,如果要我写这篇论文,除了论述“司法独立原则”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比较法情况等问题外,应着重阐述的几个问题。如果你的论文中提到了这些问题,那么请着重关注。答辩时候回答老师提问,知道的请尽量回答,如果不知道、没想过,也希望能够当即思考,迅速结合自己的论文,作出中规中矩的回答。一方面不要让老师觉得你对此完全无知,另一方面也要坦诚的讲你对此研究的不够深入,将来会继续研究,以示谨慎的研究态度。答辩中切忌一个问题,就是与专业的老师抗衡,固执己见。在遇到老师提问时,尤其是专业的老师提出专业的问题,在此如果你认为与你意见相左,请保守回答,尽量的将老师的观点与你的论文观点联系起来,说成一致或者老师的观点是你的深化,而不能说是对立的、完全相悖。否认如果你的观点错误了,将直接导致论文的价值被否定。

⑸ 司法独立制度

[美]米尔依安·R·达玛什卡:《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郑戈译,北京回:中国政答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詹姆士·Q·惠特曼:《合理怀疑的起源:刑事审判的神学根基》,佀华强、李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罗伯特·巴特莱特:《中世纪审判》,徐昕,喻中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⑹ 海南大学法学院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院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承担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国仲裁制度研究》、《中国司法改革理论与防止司法腐败的对策研究》和教育部研究项目《中国司法改革研究》、《司法独立研究》,出版了《中国民事诉讼法要论》、《国际反贪污的理论与实践》(部分)、《行政诉讼导论》、《中国行政诉讼法原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导论》、《廉政学》、《检察制度比较研究》、《基层司法工作理论与实务》、《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日本民法概论》、《中日担保法律制度比较》、《中国经济特区立法研究》、《监督政府的理论与实践》、《论犯罪观》等四十多部著作。同时,诉讼法学科的谭兵教授和谭世贵教授还受司法部原法学教育司聘请,分别主编了全国统编法学教材《民事诉讼法学》和《律师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副主编)、《证据法学》(副主编)。目前,学院的教师正承担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现代法学》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百多篇,有3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王峻岩教授与谭兵教授撰写的《论邓小平关于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和伟大实践》一文,1996年9月曾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入选作品奖,是当年全国高校中获此奖项的两篇论文之一和当年海南省获此奖项的唯一论文;谭世贵教授主编的《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一书和撰写的论文《论司法独立》分别荣获第四届、第三届全国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撰写的论文《中国司法机构改革研究》获全国司法改革优秀论文一等奖。

⑺ 律师:我国司法不独立表现在哪些

由于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并不存在而且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也不可能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司法独立。我们所说的当前我国的司法独立,只能是一种特殊样式的司法独立。其特殊性表现在:

其一,系组织独立而非官员独立。从法理上看,司法独立固然包含在外部意义上的组织独立,但其核心内容,是以司法官员为权利义务承受对象的个体性独立。这是因为,第一,司法的理性在本质上是个体性的;第二,全部司法程序是为保证审判法官的客观判断和公正判决而设置的;第三,司法责任应当是个体化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讲,在司法程序中的审判独立应当是法官的独立,因为只有法官独立,才能使现代诉讼中帮助和制约法官作出正确裁决的一整套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也才能有效贯彻司法责任制度。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强调法院独立而不强调法官独立也不能说没有某种现实的合理性。因为在我国情况下,这在根本上由大的体制背景所决定,而且与法官的"工匠化",总体素质不高,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能力较弱等状况相对适应。可见,强调法院独立,乃环境和条件使然。

其二,系技术独立而非政治独立。我国宪法和法律并未肯定司法机关在国家基本权力结构中的独立。因为我们国家结构形式上,实行人大监督下的"一府两院制"。司法机关相对于立法机关并非相互制衡的分权关系而系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司法官员受人大任免,司法机关对人大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在实质的权力关系上,所有国家机关必须接受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司法机关与司法工作也不例外。虽然党的领导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司法机关并不享有政治结构上即国家权力关系上的独立,这应无疑义。宪法和法律只是肯定了司法机关在行使其职权时的某种独立性,实即司法程序中的技术性独立。这突出显示了我国司法独立的基本样态。

其三,系有限独立而非充分独立。即使就技术性而言,这种独立也不能不是十分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主要是因为,技术独立对政治独立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果没有国家体制上的独立性,在司法程序中也很难完全避免非程序化的干预。因为对司法机关具有上位关系的权力实体可能利用直接指导、人事任免、经济控制等权力来通过司法机关贯彻其意志。虽然这些权力实体可以自我抑制,力图避免非程序性干预,但缺乏体制约束的自我抑制不一定是始终有效的,尤其在那些重大、敏感的刑、民案件中。除了这种具有根本意义的体制性制约,我国当前的司法独立还受到其他几个方面的限制,从而造成其独立的程度十分有限。

一是司法的体制造成的障碍。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负有审判监督的职责。这种监督的方式和程度虽然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而且目前看也有弱化趋势,但毕竟与法院形成一种监督上的上位与下位关系。而且就刑事案件办理,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实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种平等的配合制约关系,使得以审判至上为前提的司法独立难以有效贯彻。

二是经济保障不足且财政供应体制不顺。法官的待遇低,在司法活动中可能获得的非法利益与其合法收入相比诱惑太大,易于影响其廉洁与公正,也使司法独立受到损害。而且法院经费受政府的制约,它有时难以避免"手捧帽子向自己的当事人乞讨"的尴尬。

三是法官资质与身份保障不够。虽然近有法官法的颁布以提高法官素质,但总的看,由于法官与一般公务员无明显区别,进入标准不高,资质要求不严,大量法官无论就其业务能力还是就其精神品格都难以做到独立而公正地行使司法权。法院不得不以行政性的院、庭长指导与审委会研究决定等实质上为非程序性的方法来提高司法公正的程度,而这种行政性司法管理方式的运用,使得司法独立即法官独立这一根本性的设定受到破坏。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司法活动中司法不独立并由此而影响司法公正的情况较为突出。表现在:1.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法院受地方辖制,实践中可能成为实现地方利益的工具。2.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尤其是遇到一些利益损益突出、影响大或者有其他因素介入的案件,某些掌权人物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于法不顾,直接干预司法或施加压力要贯彻其意志。3.办"金钱案"、"人情案",司法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突出。由于缺乏独立的能力和独立的品格,司法官员可能因利诱腐蚀而在实际上出卖司法权。这方面的情况已到了不能不下大力气予以整顿的时候了。

⑻ 法理学论如何处理社会舆论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你提到的问题我没有看过相关的资料,所以帮不到你了。
不过从生活中来看,舆论会影响到司法程序上的处理。
而司法程序在执行中会兼顾到舆论

这两者的关系就像李刚他孩子撞了人而遭到处理一样。

法是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的基本,而理是在处理相关司法程序中用相对客观的因素去量刑

比如说,如果某人伤害别人是因为自卫造成的,那么这个时候在处理他的时候,就要考虑他的行为,就不能按照原有的规则去处理了。

换过来说,一个小偷在偷取他人财务的时候被别人发现而受到伤害,那么在法的角度,被偷的人不应该去伤害他,而是应该交给相关部门。可是谁遇到小偷不揍他呢。揍得不严重的情况下,自然是可以理解的,法律也不会过多的追究打小偷的人的责任,可是一旦把小偷打死或者打残,那么这个时候又会追究打小偷的人的责任了。因为这个时候小偷被打残、打死的结果和被偷东西的人的损失比起来,小偷因为违法而受到的损失较大,而法的公平就必须以维护受到侵犯较严重的人的利益为前提。小偷偷了东西是错的,可是把小偷打残、打死也是不对的。

而像李刚他儿子,还有重庆北碚的书记,就必须考虑到涉及的影响而选择合适的办法了。

法的根本是维护社会的秩序和个人的合法利益,而理就在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对当事人双方的影响和舆论对次的看法。

英国人被杀让重庆换了人,也是因此。

纯属个人看法,我对你提到的问题没有研究过。

⑼ 司法独立

这个问题只怕研究许多年的专家都回答不了,问问愤青吧,他们的观点有时比较明确。
想想几十年前中国还是等级森严的君主制度,眨眼就人人平等了,很难很难的。也不是谁的错,历史是没有错的,就看怎样往下书写了......
中国需要一个惊世骇俗的人物出现......
我在等。

热点内容
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制度 发布:2025-08-16 03:04:35 浏览:888
劳动法职工奖惩 发布:2025-08-16 02:49:38 浏览:285
道德经门事件 发布:2025-08-16 02:43:25 浏览:737
强力金融法学 发布:2025-08-16 02:34:22 浏览:852
导火新闻线行政法知识 发布:2025-08-16 02:28:41 浏览:346
中国政法大学案例研习经济法 发布:2025-08-16 02:14:36 浏览:456
合同法中的明显不合理低价 发布:2025-08-16 01:57:10 浏览:431
海港区法院 发布:2025-08-16 01:56:15 浏览:78
行政法公益慈善 发布:2025-08-16 01:54:05 浏览:572
单位法律知识考试简报 发布:2025-08-16 01:53:56 浏览: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