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住宿地
① 《民法通则》第15条有关住所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9.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
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详谈 QQ1323386011
② 民法赔偿
人身损害赔偿项目和标准: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致残赔偿项目和标准: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③ 十七岁的身份证可以开宾馆不
未成年身份证能开宾馆。
涉及宾馆住宿的相关治安管理规定。“饭店在办理客人入住手续时,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要求客人出示有效证件,并如实登记。”
1.未成年人的身份证是有效证件;
2.住宿的客人出示本人证件。
相关法律规定:
按《民法通则》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④ 关于民法上规定的自然人的住所的疑问
住所在法律上的确认不会存在同时存在几个的问题,就按你找到的民通15条、意见第9条就可以确定下住所了。
⑤ 民法通则有: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但住所选择有自由原则,不一定以户籍所在地为住所,何
可以选中暂住地。
⑥ 住所是指一个人以久住的意思经常居住的某一处所。《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自然人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
判断住所地的标准是:以经常居住地为准。
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一致的,两者不矛盾,不一致的,以经常居住地为准。
所谓经常居住地是指在某一地方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的居住地。本案中,李某98年开始定居上海,超过一年,因此选C,其经常去杭州看望妻子,但这是不连续的行为,因此不构成经常居住。因此B是不正确的。
籍贯:就是一个人的祖籍,这是中国传统中一种按族谱的分类方式。
出生地:就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它与籍贯可以不是一个地方。
户口:是一个人被国家、社会认可的一项人身证明,在这个证明中,包含了性别,出生年月日、籍贯、身份号码等等这个人的全部信息,上户口,就是让这个人具有这项人身证明。
户籍:指的是户口中标明的这个人的籍贯,因为有的人会因某种原因而改变祖籍,即籍贯发生变化,而户籍指的就是改变后的籍贯。
⑦ 请问:民法中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指的到底是市、区、县还是乡。
具体到村或社区,即原则是户籍所在地
⑧ 民法典人权人格住宿的规定如何
住宿是酒店、宾馆规定的价格
不是法律规定的
⑨ 民法上住所的概念是什么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内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容地视为住所。“经常居住地”应当理解为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居住地,并有长期居住目的的。如果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尚未迁入另一地,又无经常居住地的,仍应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