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脉络
❶ 写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的区别方向的法律论文,有没有什么好题目推荐
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回什么事,写人为答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❷ 民法典的诞生历程说明了哪些教材观点
民法典的诞生历程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社会发展的指导。
这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❸ 法国大革命发展历程
在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有很多手工作坊。个别公司雇用了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的设备。强大的金融资本。
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经济中最富有的阶层,但它在政治上仍然没有特权。大多数农村地区保留了旧的地主土地所有权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在统治法国许多世纪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崩溃了。在此期间,法国经历了一次史诗般的变化。
过去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政治组织和街头抗议的人的影响,旧的民主思想被取代。1794年7月27日,法国大革命的民间革命结束了。
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了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普为首的七月王朝,法国大革命才完全结束。
(3)民法典脉络扩展阅读:
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法国持续了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在短短三年就土崩瓦解。而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统治阶级的剥削、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的矛盾、财政危机的加剧等。
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期,上层社会贵族数量少,却占有着大部分的土地、金钱和奴隶,且不用缴税纳税。而下层阶级的人民数量多,却只占有法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还要负担沉重的税收。所以,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统治阶级的剥削。另外,资本主义与统治阶级的矛盾也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在当时,法国的资本阶段已经开始迅速发展,其中纺织业和炼金等方面在整个欧洲也位居前列。然而统治阶级却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像是不断提升税收,土地所有制等。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最后一点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财政危机的不断加剧。当时法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已经腐朽了,对外战争不断失败,开始负债累累。
因而加剧剥削底层人民,导致底层人民承担不起沉重的赋税,只能奋起反抗。总的来说,当时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等方面,都已经出现了危机。
专制统治已经成为了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也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法国大革命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❹ 民法典实施的意义有哪些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它也是21世纪引领世界成文法潮流的一部开创性法典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公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旨在对私人权利提供全方位的民法保护。
毫无疑问,作为民事基本法,民法典颁行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有助于民法规范的体系化。法典编纂并非将现有的民事单行法进行简单汇编,而应遵循我国继受的大陆法系模式,对各部门法进行系统有机整合,实现各个法规整之间意义脉络的贯通。民法典单设“合同编”,使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须以“准合同”形式被规定;侵权责任编不再保留原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恰恰源于某些“责任方式”应属于物权编或合同编调整的范畴。
其次,有助于司法裁判的统一。作为裁判规范的民法规则,因应时代新情况,比如承包地“三权分置”、电子合同、网络虚拟财产等提供基本规则,能够实现“同案同判”的目标。
最后,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治前提,民商合一的民法典将在维护交易安全、健全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民法典在民事、行政、刑法等法律领域之间确立其合理的调整范围,因此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❺ 外国法制史的历程及历史意义
第一编 古代法律制度
第一章 楔形文字法律
第一节 楔形文字法律的一般概况
第二节 汉穆拉比法典的制度、结构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节 汉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古代印度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古代印度法律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摩奴法典》的结构、基本内容和影响
第三章 古代希腊法律制度
第一节 古希腊法律的特点
第二节 雅典宪法
第四章 古罗马法律制度
第一节 罗马法的一般概况
第二节 罗马私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节 罗马法的影响
第二编中世纪法律制度
第五章 日耳曼法
第一节 日耳曼法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节 日耳曼法的基本制度
第六章 法兰西王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法兰西王国法律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法兰西玉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章 英吉利王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英吉利玉国法体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英吉利王国法律的基本制度
第八章 中世纪西欧罗马法、城市法和商法
第一节 罗马法
第二节 城市法和商法
第九章 教会法
第一节 教会法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教会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节 教会法的作用与影响
第十章 中世纪伊斯兰法
第一节 伊斯兰法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伊斯兰法的渊源和特点
第三节 伊斯兰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编近代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英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第二节 英国法律的基本特点与英国法系的形成
第三节 英国法律的基本制度
第十二章 美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美国法律制度 形成和发展及其与英国法律的关系
第二节 美国宪法
第三节 美国法律的基本特点
第十三章 法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法国革命后法律的发展
第二节 宪法和行政法
第三节 法国民法典
第四节 法国民法典
第五节 诉讼法典
第十四章 德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德国统一后法律的发展
第二节 1871年帝国宪法
第三节 1900年帝国民法典
第四节 1871年德国刑法典
第十五章 日本法律制度
第一节 日本近代法律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日本德国宪法
第三节 日本民法典
第四节 日本刑法典
第五节 日本诉讼法典
第四编现代法律制度概述
第十六章 英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现代英国法律发展趋势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财产法
第四节 契约法和侵权行为法
第五节 家庭法和继承法
第六节 商法、社会立法和经济法
第七节 刑法
第十七章 美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现代美国法律制度的一般变化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民商法和经济法
第四节 刑法
第十八章 法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宪法的发展
第二节 民法、经济法和社会立法
第三节 刑法的发展和1985年刑事诉讼法典
第十九章 德国法律制度
第一节 魏玛宪法
第二节 法西斯专政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法律制度
第二十章 日本法律制度
第一节 现代日本法律制度的变化与改革
第二节 宪法
第三节 民法的变化和经济法的发展
第四节 刑法的变化
第五节 司法制度
第二十一章 第三世界国家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创建与发展
第二节 苏联宪法
第三节 苏联民事立法
第四节 苏联刑事立法
第五节 苏联司法制度
绪 言
一、外国法制史学科的对象和范围
1、外国法制史是以外国历史上各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和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包括法律发展史和法律制度史两方面的内容。
2、确定科学范围的原则。
3、外国法制史同其他相邻学科一一外国经济史、外国政治法律思想史和外国部门法史等的关系。
二、外国法制史的时期划分
1、时期划分的原则。根据社会经济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不同法律类型和法律制度的特征进行划分。
2、外国法制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古代法律制度;
中世纪法律制度;
近代法律制度;
现代法律制度。
三、外国法制史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1、外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们综合基础学科。
2、研究、学习外国法制史的意义:帮助我们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认识法律问题的方法,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扩大知识面,为掌握法学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批判继承外国优秀法律的历史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弄清来龙去脉,更好地了解当代主要的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四、外国法制史的学习方法
针对外国法制史同其他法学课程不同的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
2、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
3、要循序渐进,注意弄懂难点,掌握重点,兼顾一般。
4、要初步具备世界史知识和主要部门法学知识。
❻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发展的历程
所谓罗马法,一般乏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个时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7世纪以前罗马帝国的法律。 罗马最古老的立法文献——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十二表法。 元老院――是罗马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享有军事、外交、财政以及监督等方面的权利。立法方面,除对各种会议通过的法律有批准权外,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法律可宣告为无效,遇有紧急情况能停止法律的适用等。 进入帝国时期,法学界空前活跃,诸家争鸣,形成了普罗库路士和沙比努士两大学派。 帝国后期,由于君主制公开确立,立法权被视为皇帝个人的神圣权利,皇帝敕令在法律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其形式较多,大致分为敕谕(对全国发布的命令)、敕裁(对非常诉讼及主要上诉案件所作的裁判)、敕答(对官吏或个人提出的法律疑难问题做出的解答)和敕示(对官吏下达的训令)四种。 第一部官方的罗马皇帝敕令汇编――狄奥多西二世统治时颁布的(狄奥多西法典)。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和死后不久,当时先后编出《查士丁尼法典》、《钦定法学阶梯》(又称《法学总论》)《学说汇纂》和《新律》等四部汇编,中世纪时期统称为《国法大全》(又译《民法大全》、《罗马法大全》),其中有理论性的法学专著、学说,又有许多法律、决议、法令、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是历史上一部最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典。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阶段。 罗马法的分类 罗马法学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将罗马法划分为下列四类: (一) 公法和私法 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是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首创。前者包括宗教信仰、祭司的法律地位、司法官吏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规定;后者主要指财产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和继承方面的规范。 (二)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是指一切用书面形式发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成文法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主要包括各种民众大会通过的法律、元老院的决议、皇帝的敕令。广义除包括上述几种外,还包括裁判官的告示、法学家的解答等。 不成文法乏指习惯法,内容包括过去的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通行的惯例。 (三) 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市民法专指罗马固有的、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罗马公民以外的外来人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不受其保护。 万民法是市民法的对称,指适用于外国人与外国人、外国人与罗马人所发生的法律关系的法律。 自然法思想是罗马法学家承袭希腊思想家关于自然法的思想,并进一步加以系统化而提出来的。 罗马法历来有二分法和三分法的争论,盖尤斯认为万民法即变相的自然法,故在自己著作《法学阶梯》里分为市民法与自然法。乌尔比安采用了三分法,查士丁尼安编纂的《法学阶梯》采纳了乌尔比安的见解。 (四) 市民法和长官法(裁判官法) 长官法又称官吏法、大法官法,专指由罗马国家高级官吏发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构成的法律,其中以最高裁判官颁布的告示数量最多,是长官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市民法不同,裁判官法不是通过罗马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而是*裁判官的审判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 (这里大家注意一下:在古罗马,相同国籍的外国人之间发生法律关系时,适用当事人本国法) 第二节 罗马私法的基本制度 罗马私法的结构和体系是以权利主体、权利客体和私权保护为编制顺序,分为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部分。(=人法+物法+诉讼法) 一、 人法制度 A.权利主体: 1、 自然人(自然人:人格权=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自>市>家。) 在古代罗马,自然人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生物学上的人,包括奴隶在内;二是指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主体,不包括奴隶,在法律上奴隶被视为物件,不是权利主体。 自然人要有法律地位,享有权利能力,必须具有人格。所谓人格就是享有权利能力的资格,它由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等三种身份权构成,总称人格权。其中以自由权为最高,市民权次之,家族权再次之。 罗马人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自由权有很大差别,享有自由身份的人为自由人,没有自由身份的为奴隶,介于两者之间,自由权受到一定限制的称为准奴隶。市民权是罗马公民所享有的特权,根据是否享有市民权或享有多少,自然人分为罗马市民、拉丁人和外国人。 家族权是指家族团体中的一员在家族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 按照罗马法,家庭中父有父的身份,子女有子女的身份。 家长(家父)对外能代表一家独立行使各种权利,故又称“自权人”。 其他出于家父权力之下的人(妻、子女等)称为“他权人”。 只有同时具有这三种身份权,才能在政治、经济和家庭等方面享有完全的权力能力,才是一个享有完全人格的人,否则,三种身份权中有一种或两种丧失或发生变化,便成为人格不完全的人,这在罗马法上称为“人格减等”。 2、法人: 无完整法人制度,也没有法人的概念和术语。 罗马的团体分为两种:社团、财团。 B. 婚姻家庭制度:两种-----有夫权婚姻、无夫权婚姻。P52 二、物法制度 物法由物权、继承、债法三部分组成。 A.物权:在罗马有五种:所有权、役权(地役权、人役权)、地上权、永佃权、担保权(信托、典质、抵押)。 B.继承: C.债法: 债发生的原因:在古典时代,发生债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当事人签订契约而发生债的关系,另一类是由于不法行为(叫做私犯)而发生债的关系。 罗马法学家把契约分为四大类,即要物、口头、文书和合意契约。 三诉讼法制度: 罗马法学家把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的同时也将诉讼分为公诉和私诉 私诉方面,采用 1、法定诉讼-----〔共和国初期〕最古老又原始的诉讼形式 2、程式诉讼-----〔帝国初期〕比较流行,它克服了一些形式主义的色彩,又扩大了适用范围,不仅限于罗马公民,也审理外国人的违法案件。其审理仍分法律审理和事实审理两个阶段,但已有不同。 3、特别诉讼-----〔帝国后期〕唯一通行的诉讼制度 第三节 罗马法的影响:P60(作为论述考过) a.罗马法适应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要求,全面维护了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巩固了罗马经济基础,促进了商品经济关系广泛的发展;它维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保证国家机关实现权力。 b.罗马私法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主要凭借法学家的研究、著述和罗马长官的司法活动来对各种财产关系进行调整。 c.罗马法的影响超出了欧洲,遍及亚、非、南北美各国,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罗马日耳曼体系。如德、法等国,以罗马法为基础,结合本国的实际,先后制定了民法典。英国普通法中的契约原则、遗嘱制度和信托规则均来源于罗马法。 d.综上所述,罗马法在历史上的作用、影响不仅在于它曾服务于罗马奴隶制社会,而且通过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促进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和货币关系的发展,为后世调整和保障商品生产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提供了借鉴的现成形式。
满意请采纳
❼ 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4次组织起草民法的工作。据介绍,前两次由于当时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指导方针方面的原因而停止。
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由于改革开放刚开始进行,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成熟,因此确定了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的方针。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进行了初次审议,由于各方面认识不尽一致,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先后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在我国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法通则既规定了一些民法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规则,也规定了合同、所有权及其他财产权、知识产权、民事责任、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等具体内容,可以说是一部“小民法典”。
(7)民法典脉络扩展阅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回应指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是对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内容协调一致、结构严谨科学的法典。
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要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民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它规范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每个民事主体都密切相关。
❽ 简述两大法系民法历史的发展历程
法系是在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个: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法律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法系。其他的法系还有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犹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对资本主义法影响最大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发展历程: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大陆法系最先产生于欧洲大陆,以罗马法为历史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大陆法系包括两个支系,即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法国法系是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它以强调个人权利为主导思想,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德国法系是以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强调国家干预和社会利益,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法的典型。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首先起源于11世纪诺曼人入侵英国后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现的普通法。英美法系的范围,除英国(不包括苏格兰)、美国外,主要是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缅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中国香港地区也属于英美法系。
起源: 英美法系起源于英国。普通法一词(Common Law),是相对于在各地区的地方贵族的法庭而言,由英格兰国王指派的专职法官巡游各地,推广相对统一的国家法律。这一做法主要始于亨利二世,被认为是对于欧洲旧有司法制度的重大变革。由于国王的法官力求在全国范围施行较统一的司法尺度,于是开始重视对于过往案件的参考,英国的案件报告系统逐渐形成,也成为后来法律系统的重要基础。
普通法的格式和程序非常严格,由于程序上的违规,导致案件不得不接受看似不公平的结果。英格兰之后又出现了与之区别的"衡平法"(Equity),放宽了对于形式和程序的要求,但是由不同于普通法的法院系统受理。功利主义学派创始人边沁(Bentham)认为普通法不是合理设计的结果需要改革,一开始未被英国法官和律师所接受,但1873年到1875年的《司法法》大幅简化法院组织和司法诉讼程序,宣布普通法与衡平法系统正式合并,结束了两种法制并立的局面。合并后的法律统称为普通法,但是其中某些细节仍然有保留衡平法与原普通法的差别对待,废除使用多年繁琐的令状制,让英国法律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