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精致刑法无效

精致刑法无效

发布时间: 2022-01-01 09:47:36

刑法有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那么,请问民法上有相似的原则

民事法律遵循这样一条基本原则:作为公民,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即可为之,即法学界通常所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违法”。

一、平等原则

民法平等原则有以下基本含义: 任何民事主体在民法上都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无论他们在行政法或者其他部门法上是否存在隶属关系、主从关系、一进入民事领域便都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法人或公民,彼此互不隶属和依从。

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民事主体依法取得民事权益都受同等的法律保护。

二、意思自治原则(自愿原则)

其基本含义是:是否进行某项民事活动,完全由个人决定;否则该行为无效、

可变更或可撤销;与什么人、以何种方式、进行何种活动、由个人决定(至于该活动是否等价有偿,也由本人评价抉择。正基于此,等价有偿不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和责任。既然是否进行某项民事活动完全由个人决定,那么该民事活动的后果应由自己承担。

三、诚实信用原则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它要求: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时,应当持有善意。不规避法律;履行义务时还应考虑他方利益、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利益民事主体所做的意思表示要真实、不欺不诈、讲究信义、恪守诺言。

四、公序良俗原则(公共秩序原则)

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及目的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这一原则在现行法上的根据是民法通则第七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民事行为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无效。须注意的是,我国现行法因受前苏联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的影响,未使用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字样。

五、公平原则

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确定,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由当事人一方或第三方确定民事法律行为内容的,其确定只在符合公平原则时,始得对他方当事人发生效力。公平原则在现行法上的根据是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

(1)精致刑法无效扩展阅读:

意义

1、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的准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民法调控社会生活所欲实现的目标,所欲达致的理想,是我国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质特征的集中反映,集中体现了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经济法的特征。

它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确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制定具体民法制度和规范的基础。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民事主体所进行的各项民事活动,不仅要遵循具体的民法规范,还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在现行法上对于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欠缺相应的民法规范进行调整时,民事主体应 依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进行民事活动。

3、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对民事法律、法规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须对所应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以阐明法律规范的含义,确定特定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时,如有两种相反的含义,应采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无论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其解释结果均不能违反民法基本原则。如果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在现行法上未能获得据以作出裁判的依据,这就表明在现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时,法院应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法律漏洞的补充。

4、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

学者在对民法进行解释、研究时,应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出发点,无论何种学说,违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就不是妥当的学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民法基本原则

Ⅱ 关于刑法的几个问题

1.李某在自选商场购物时,商场保安见其形象猥琐却选购了许多高档货物,产生怀疑。刚好停电,保安怕其乘机逃走,忙上前拉住李某,并喝令:把东西放下。李某前几天听说过商场盗贼较多,方法也多种多样,见此情形,误认为保安是盗贼,一边喊放开,一边提起右拳便打,同时转身想走。保安被击中头部后对自己的判断更深信不疑,不但不放手,反而抓得更紧,李某随手那起货架上的水果刀刺中保安的心脏,抢救无效死亡。
问:李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意外事件?故意杀人?过失致人死亡?
这应该是故意杀人。
首先,他是假想防卫。因为正当防卫是有几个必要条件的,起因条件:要有侵害行为,时间条件:要有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对象条件:要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限度条件:要有必要的限度。
其次他不是过失杀人,成年人有对刀具的认识吗,李某应该能够明白刀具会导致人死亡的事实可能性,也就是说他是明知行为会造成损害后果而实施,构成故意的条件。
2. 以下案例分别是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为什么?
A.大学生吴某溜进邻居家,拿了两张盖了章的空白支票,因担心受到法律制裁又自动放回原处。其实,他若想那走也无法得逞,因为他的行为早已被窗外的邻居何某发现。
犯罪中止,行为人自动有效的放弃实施犯罪的行为。不以其有自动悔过为前提,可能是因为害怕或是受到法律追究等原因造成中止犯罪的均可以认定为中止。
B.被公司开除的张某潜入原公司财务室,把保险箱打开,看见巨款已提走,便失望而去。
犯罪未遂。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犯罪未得逞。
C.李某出狱后生活无着落,计划抢劫附近的银行,他制订了计划,并买回土制手枪一把。后被房东发现私藏的手枪,并报警,警察将其抓获
犯罪预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3.刘某(男)与陶某(女)谈恋爱,不成,刘某迁怒其父亲,想杀他。刘某纠结王、赵、钱商议,计划某日行事。某日上午,四人商量计划,王某思前想后,反悔,提出退出,被刘某打一耳光,与之绝交。刘、赵、钱另行计划。当日晚上,三人同往陶家。路上,钱某边走边害怕,但又不敢公开说,借口上厕所一去不回。刘、赵等不到钱某,两人先走,刘某让赵某上楼杀陶父,自己在楼下把风。刘某把着风,越想越害怕,走了。赵某杀了陶父后下楼,不见人,独自走了。
问:刘、王、赵、钱哪些人是共犯?分别属于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既遂?
均为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以实行犯的犯罪形态为共同犯罪的整体形态。
共同犯罪人要想成立中止,必须符合有效中止犯罪或是有效撤销自己先前的犯罪行为,单方面消极推出不成立犯罪中止。

希望高手能够详细的为我解答啊,这些题目很急啊.!!!!谢谢啦!!

Ⅲ 在违反什么程序下五种刑法判决无效

对于程序性违法由于其在诉讼中所处的阶段不同可以分为:(1)立案与侦查阶段程序性违法,(2)审查起诉阶段程序性违法,(3)审判阶段程序性违法。而刑事审判中的程序性违法又可划分为审判组织的选择中合议庭组成的程序性违法,是否公开审理的选择的程序性违法,在审判过程中违法法院应当承担的通知义务、告知当事人所具有的权利的程序性违法以及妨碍律师行使辩护权的程序性违法等程序性违法行为。

Ⅳ 中国法律刑事犯罪过多少年不追究

具体时效依据《刑法》规定,不同的刑期追诉时效不一样。

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条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4)精致刑法无效扩展阅读

追诉时效,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予追诉,或者无罪释放。

行政处罚法中追诉时效是指对违法行为人因违法行为,被追究责任给予行政处罚的有效期限。如果超过这个期限,则行政机关不得因该违法行为给予行为人施以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29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参考资料:中国法院网:《刑法》

法律援助-如果公司以不正当的行为,把维护放大成违法、刑法,威迫致自辞职,怎么去证明这个自辞无效

如果因为公司的原因导致员工辞职的话,那么员工是可以要求公司赔偿补偿金的。如果确实属实的话,还会对责任人进行罚款的。

Ⅵ 为什么说刑法第八十九条要慎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九条: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 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坚信,要解决中国刑事司法中存在的弊端,提高刑事司法的文明程度,必将确立这些制度。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2、刑法第八十九条,是关于追诉时效的,不存在慎用的问题。你说的有可能是刑事诉讼法,有关拘留延长的慎用问题,防止公安以此为名滥用此条恶意拘留。

(6)精致刑法无效扩展阅读:

刑法的第八十七条 【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刑法的第八十八条 【追诉期限的延长】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Ⅶ 求助关于刑法司法解释的问题

一、《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制定的背景
刑法的时间效力,包括刑法的生效时间、刑法的失效时间以及刑法对其生效前发生的行为有无效力,即有无溯及既往的效力。关于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我国现行刑法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但关于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问题即司法解释的生效的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对其施行前的行为是否适用,一直没有明确规定。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以各种方式征求对该问题的意见。司法实践中因为各有关方面的认识不一致,直接影响了有关案件的办理也影响了对犯罪的打击力度。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X)年6月18日第90次会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9月18日第1193次会议分别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的发布实施对于统一正确执法,保证刑事法律及其有夫司法解释的准确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规定》的过程
司法解释对其施行以前的行为是否有溯及力,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司法解释的效力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应与法律本身的时间效力一致,司法解释对其施行以前的行为没有溯及力,施行以前的行为没有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不应按照新的司法解释办理。有人认为司法解释的效力及于刑法的施行日期,不但适用于司法解释实施以后的行为,而且对司法解释施行以前的行为也有溯及力,即对司法解释施行以前的行为没有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应按照新的司法解释办理。
关于司法解释的溯及力问题,我们还征求了几位著名法学家的意见,他们认为:(1)司法解释是对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法律所作的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效力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2)对于在司法解释施行前已办结的案件,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没有错误的,不再变动。
三、适用《纲定》应当注意的问题
《规定》在适用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司法解释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这里需要明确;其一,“两者’司法解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2001年6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第二条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这一授权是“两高”解释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其二,司法解释可能是从发布之日起施行,也可能是2日起施行。这也是目前两高司法解释的通行做法,且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将以规定之日起施行的方式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幅员广阔,司法解释从发布到各地普遍知悉巨加以学习领会需要一段时间,有利于各地统一有效执法。其三,司法解释是对司法实践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以利于法律的贯彻实施,政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与法律本身的时间效力一致,效力适用于法律的施行期间。我国最高司法机关没有法律创制权,其司法解释也不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只是对司法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不是新的立法,而是法律施行之日起就具有了司法解释所解释之义,司法解释是从属于法律的,其效力应适用于法律的整个施行期间。如果司法解释发布施行以前的行为在司法解释发布施行以前没有追究。在司法解释发布施行以后被追究,那是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或者是由于司法机关对该行为没有正确认识,属于实践中的问题,并不存在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也不是司法解释的效力及于法律整个施行期间本身有什么问题。其四,法律有溯及力,司法解释就有溯及力;法律没有溯及力,司法解释就没有溯及力。
(二)关于司法解释的溯及力问题。《规定》分以下情况作了规定:一是司法解释本身的溯及力问题。《规定》第二条规定,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规定表明,司法解释是有溯及力的,这也是前述司法解释效力适用于法律施行期间这一总体原则的应有之义。二是对同一个具体应用法律问题先后有两个司法解释时的处理原则。《规定》第三条规定,对于新的司强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已有相关司法解释,依照行为时的司法解释办理,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适用新的司法解释。这一规定体现了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我国刑法规定了从旧兼从轻原则,司法解释既然从属于法律。则其在田及力问题上的原则也应与法律规定的原则一致。这一原则的确立,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刑事司法解释的效力问题,而且有利于用清实践中存在的关于刑事司法解释是“形势的需要’、“一贯体现严打精神”的错误认识。
(三)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数个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如何处理。此时应根据《规定》确立的“有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则,区分数个司法解释哪个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更有利选择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司法解释处理。
(四)关于司法解释施行前已办结案件的处理原则。根据实践中不断有人依据新的司法解释去衡量以往的案件,甚至以此提出申诉的情况《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对于在司法解释施行前已办结的案件按照当时的法律和司法解释,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没有错误的不再变动。这一规定内容也是我国法律稳定性原则的体现和司法实践的一贯做法,有利于保持社会关系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节约司法资源。根据规定对于司法解释施行前已办结的案件,如果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没有错误不再变动。当然,我国法律和司法工作还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对于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案件,即使是已经办结的,还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加以纠正。

Ⅷ 刑法不作为问题

一、刑法中的不来作为,是指行为源人做义务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消极的不去履行这种义务,因而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行为,即应当去做而不去做。典型的案例就是遗弃罪。
二、刑法中的不作为应该具备以下要件,(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履行的义务(3)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

Ⅸ 如何定义或界定刑法追诉时效中的最高刑

最高刑就是刑期,刑种最严重的那种,追溯时效是按照最高刑才能算清楚的,比如一个人犯罪后被判处的刑罚可能最高刑是10年,那么在追溯时效上有具体的期限

热点内容
民法李建伟视频 发布:2025-08-15 14:04:42 浏览:230
陕西劳动法五险一金 发布:2025-08-15 14:02:37 浏览:475
华政行政诉讼法专业 发布:2025-08-15 13:45:41 浏览:824
代理人承担的法律责任6 发布:2025-08-15 13:16:33 浏览:371
古代人的立法 发布:2025-08-15 13:11:31 浏览:163
适航管理条例23部 发布:2025-08-15 13:10:43 浏览:392
经济法民主原则 发布:2025-08-15 13:00:40 浏览:159
泰州弘泰律师 发布:2025-08-15 12:48:36 浏览:751
软件公司的法律环境 发布:2025-08-15 12:34:09 浏览:228
阐述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5 12:29:11 浏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