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希腊司法部长

希腊司法部长

发布时间: 2022-01-01 22:41:08

1. 斯洛伐克总理为什么辞职

记者疑因调 查政 治黑 幕遭 暗 杀, 斯洛伐克总理辞 职。

当地时间27日,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在关于被库恰克的新闻发布会上声称,政 府愿意提 供百万欧元求真 凶线索

政 治分析师格里戈里·梅塞兹尼科夫告诉记者,库恰克案牵连政 治 精 英,可能在斯洛伐克引发一场政 治 地 震,动摇菲佐领导的方 向 党的选民基础。

库恰克调查的“恩德朗盖塔”以发票造假等手段骗 税敛 财。“恩德朗盖塔”来源于希腊文,意为“荣誉”和“美德”。这一组 织创 立于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亚地区,最初旨在帮助贫苦农民反对贵族地主,慢慢演变为以毒 品 走 私、税 务欺 诈等犯 罪活动为营生的黑 手 党。欧盟预算官员京特·厄廷格接受采访时说,正在仔细审查,将在几周内确认流向斯洛伐克的欧盟资金是否有问题。

2. 地震致土耳其死亡人数升至92人,搜救出的生还者政府给与了什么救助

国家已经聘请专业人员对镇区的房屋进行评估,并向失去房屋的受难者发放救灾款,让灾区的群众能够有一丝的安慰。

3. 古希腊,古罗马的执政官分别是如何产生的

肯定都是选举的无非是看是什么人选,古希腊城邦都不一样的,雅典典型的民主城市,但不同时期体制不一样,也许是公民大会掌握权力也许是贵族寡头联合执政,斯巴达等国家则是有国王的。古罗马执政官?它是分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的,这里有转的帖子

古罗马政治体制

首先,为了搞清西方政体的起源,我们来好好研究一下三权分立是怎么出现的,折旧需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久以前久以前的古 罗马的故事了.
将罗马所实施的政治制度看作是罗马强大的首要原因的希腊历史
家Polybius这样写到:"我们已经知道的政体有三种,那就是王政 、贵族政和民主政。如果有人问罗马人,你们国家的政体是什?恐怕没有罗马人能够回答吧。只看执政官的话,有点像王政;要是看看元老院的机能,那就一个撤头撤尾的贵族制。如果你视市民集会的作用的话,你大概会说罗马是民主政。……不过,罗马的制度正是这三种制度的混合体。"
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混合体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

罗马的共和之初,将王制时代的王换成了两人执政官,而元老院
和市民集会则完全没有改变。随着罗马的发展,罗马按需要渐渐 增设了一些官职。无论是法律还是官职,罗马人比较喜欢到需要
时便增设的方式,而不是一开始就全面制定,这样,会更有灵活 性。实际上,罗马从公元前509年进入共和制以后,直到公元前67年的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在摸索之中。

希腊的史学家认为罗马的共和制到了高卢人入侵后的公元前390年 前后,其机能才渐渐发挥出来。比起重视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希腊人,罗马人相当现实。他们只是现实地判断每个事物的优劣,而不会 先将之分类,分成贵族制定的或是平民制定的,是民主的还是独裁 的。这种分类法我们见的着实不少,左派右派,造反派保皇派,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作为政治制度的 根本的选举制度,共和制罗马全面继承了王制时期的制度。这个选举制度决定了罗马的性质不会是民主制而是寡头制。因为第一等级 所拥有的票数已经超过了半数。
作为罗马人的仕途,大概是以当选会计官为进入政界的龙门的吧: 会计官(Quaester)共和制初期的定员是两人,到了共和制末期增
加到四十人。任期一年,产生方式不明,有的说是选举产生,有人
讲是由执政官指名。年龄的下限是三十岁。会计官的任务是监视军
事财政,制止浪费军事开支的情况发生。按常理来说,这是要让一
个没有军权的人去对统兵作战的人进行财政的限制,非德高望重的
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不过罗马有点不合常理地将年龄的下限定在
三十岁,这对希望从政的罗马青年来说,无疑是进入政界的门坎。
另外,让人年轻时就去批评别人、去学习如何批评别人也是件有趣
的事。能够圆满的完成这一工作的人便可以向上爬了,下个目标是
营造官: 营造官(aedile)任期一年,定员四人,贵族两人,平民两人。负 责粮食供给、道路和上下水道的修建和维修、公安警察,同时负责 招开各种竞技比赛大会、庆祝式典。看上去这是一个权威不高,琐 碎事不少,吃力不讨好的职位。不过,因为所管辖的都是与市民日 常生活相关的事物,所以很容易争取民众的支持。有些有从政志向的人有时甚至会自己掏腰包来举行一些可以博得市民欢心的活动。 如果能够令人满意地完成这些工作的话,便可以去竞选国务官:

国务官(Praetor)任期一年,最初只设一人,年龄下限为40岁。后
来,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增加到16人。这种增员的现象不仅是国
务官,其他官职也一样。国务官最初是当执政官都去了战场时,留
在罗马代理执政官的其他日常事务的,后来成为司法的负责人。当
然执政官不在时仍要代理国家事务和防守任务的。 仕途如能顺
利到此,可以考虑坐坐监察官的交椅了:

监察官(censor)这原来是负责人口调查的官职,所以在共和制初
期是每五年选举一次,因为人口调查是五年进行一次的。任期为五
年,定员两人。罗马的人口调查不是调查人口总数,而是调查户主
的财政状态,根据这项调查结果来决定各市民今后五年的 伤 额和
兵役期限。监察官的实际权力相当大,有权起诉任何没有如实申报
自己财政状态的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同时对国家的财政运作起
监察作用,街道、上下水道的建设也由监察官决定。等于是执掌国
家的经济命脉的人,就像财政部长一样,有钱就有权,什么时代都
一样。所以当监察官由本来就德高望众的人来担当时,其权威有时
甚至不差于执政官,因为监察官除了监察国家财政以外,还有权对
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人身调查,还有女人的贞操、子弟的教育等
等,都有权调查,隐私权对监察官来讲几乎是废话。监察官甚至有
权将不合适的元老院议员除名。共和罗马权力的顶峰当然是执政官
了:

执政官(Consul)共和制罗马的最高官职,定员两人,由市民集会
(全体市民参加)选举产生,经元老院批准后上任。这点与王制时
代的王的产生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是执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不像
王那样是终身制,不过,可以连选连任。年龄上的限制是大于四十
岁。执政官通常都是贵族当选的多,因为,执政官要面对复杂困难
的政局和战争,没有相当的教养和历经长期的锻炼无法胜任,一般
的平民因自身环境和生活的原因,很难有很多人能达到出任执政官
的要求。另外,选举的过程也有利于贵族,除了上面讲的,罗马的
第一等级拥有过半数的票数之外,在选举的前夜通常还要算上一卦
,看看有没有“神不喜爱的”候选人。而算卦的是常常是元老院的
议员,对那些实在无法忍受的候选人,便以神的意志为由取消其候
选资格。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候选人身着的纯白的衣袍出现在选
举会场。纯白的衣袍象征候选人的生活朴素严谨。有时会有候选人
撸起衣袖,露出战争中留下的疤痕,以争取选民的支持。当选的两
人将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开始行使正式的职权。两人执政官的地位
相同,如果对于同僚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意见,可以行使否决权。
也就是说,不经两人的同时认可,任何政策都无法得以实施。执政
官的主要任务有三:像王制时的王一样要主持各种宗教仪式,相当
于国家大主教;二是招集市民集会和元老院会议并担任议长,并依
会议的结果签发执行各种法令;这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委员长兼国家
主席;有战事时要负起全面指挥和统兵作战的责任,这是现在的国
防部长兼三军总司令兼前敌总司令。可见执政官的职责之重。执政
官像王一样有十二人的先导卫队,这个卫队也像王的卫队一样手持
象征权威的法西斯。看见这阵势的人难免会恍惚地以为见到了罗马
王了,这也是为什么罗马历史家波里比阿(Polybius,BC200-BC1
18)会讲罗马有王制的特点的原因之了。两人执政官通常各统罗马
军的一半,如果对手不厉害,就只有一人的执政官带兵出战,另一
位则带另一半的兵力防守罗马兼理内政。如果敌人人多势众,两人
便分统全军迎敌。这时罗马的内政和防守任务便由国务官(Praetor)
来代行。战争总有伤亡,当一个执政官阵亡或被俘时,另一个便接
管全军。两人全部阵亡或被俘时元老院宣布五天的空位期,并任命
“临时王”来收 安芯 ,准备选举?临时王的制度也是全面继承了
王制罗马时代的制度。“临时王”原文是interrex,意思是“两王
之间”,原来是在旧王死后新王继位前临时代理执掌国政的人。从
这点上看,执政官与王也是同性质的官职。战争也是不定期开始不
定期结束的,战争不保证绝对会在罗马的执政官任期内结束。但作
战中临时更换指挥官也是十分不聪明的办法。每当这时,罗马人便
会临时任命旧执政官为「前执政官」,并继续执行作战任务。同时
新的选举也会毫无阻碍地进行,选出新执政官接替旧执政官的其他
权力。到了共和制后期,罗马的势力扩张到了意大利之外,"前执政
官"渐渐变成专指派往海外各省做总督的人了。罗马共和时代说起执
政官,那是指这样很有权力和权威的人,不过,这个词现在变成了
住外使馆的领事的词源,真是沧海桑田了。当两人执政官无法共同
解决难题时,罗马便会任命独裁官:

独裁官(dictactor)比起变成领事的执政官一词,独裁官一词的
下场可不太公平,如今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贬意词,变成大家都厌恶
的“独裁者”了。不过在当时的罗马,独裁官是指国家处于危急情
况下临时就任的全权执政官,而普通的执政官因有两人分担,每人
实际上只有半权。罗马的其他官职都是选举产生的,只有这独裁官
是有两人执政官的一人指名,由元老院认可产生。这是罗马解决危
机和难题的法宝。任期六个月,独裁嘛,定员当然是一人。独裁官
有权随意任命自己的副官-骑兵队长。另外,两位执政官在指名独
裁官的瞬间开始便归于独裁官的命令之下。指名独裁官通常是在战
事危急之时,但也有例外。罗马虽然是寡头政,不像民主政那样众
说纷云,难以达成共识,但也是管家婆婆多,你看单是执政官就有
两人,现在的多民主的国家也没有俩大总统俩国家主席什么的。这
样的体制的最大缺点便是,当紧急情况发生时,难于迅速果断地做
出适当的决定。而独裁官制度便是罗马的危机管理系统。要想维护
一个体制,就要有勇气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与这个体制的理念完全相
反的行动。如果怠慢了这个问题,那只会招来这个体制的崩溃。既
然是危机管理系统,罗马是不轻易指任独裁官的。元老院也从未利
用这个手段来滥用权力。事实上,从罗马建立共和制的公元前509年
到高卢人入侵时的公元前390年的119年间,虽然或有缺漏,后人只
知道罗马仅有过七个独裁官。连续五次当选独裁官的卡米勒斯是高
卢人入侵后,罗马陷入深刻的危机和迷混状态时的事,这也说明当
时罗马的状况是何等之恶劣,可以说是到了亡国的边缘了。
独裁官与执政官一样有卫队跟随,不过人数为两个执政官卫队之和,
二十四人。到了共和制末期,独裁官的内容渐渐发生了变化,凯撒
就曾担任终身独裁官,这样的独裁官便是彻头彻尾的独裁者了。

以上的官职基本上都是贵族当选的多,特别是共初期。后来在平民
们的不断争取下,罗马又设立了只能由平民担任的保民官:

保民官(TheTribuneoftheplebs)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保民官的产
生和职责,这里从简。保民官定员最初是两人,后来增加到十人。
由平民会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年龄的下限不明,似乎没有特别归
定。保民官有人身不可侵犯权,这是为了防止贵族里的哪个愣头青
一口气不顺,趁月黑风高时将这平民的代言人给捅了。保民官最主
要的职责是保护平民的权益。为此,保民官对政府的决定有否决权
。当然这否决权在战争时期不能使用。不过保民官既然是罗马公认
的国家干部,而且退职后还可以进入元老院,实际上就不会一味采
用过激的对抗手段,往往成为贵族和平民间的调和人。所以,罗马
并不是贵族党和平民党的两党执政制,实际上更接近于一党独裁,
党内各派轮流执政的体制。

奎里忒斯人 2007-10-25 15:59
罗马的市民有三种集会,库里亚会议,市民集会和平民集会。

库里亚会议,是罗莫路建罗马城的时候开始的最老的集会,只由贵
族参加。到了共和制初期,曾经起过选举执政官的重要作用,但其
机能渐渐地转给了市民集会,而自身则变成了一种家谱学会,只有
研究决定各个市民应该属于那个家族的功能了。

市民集会,又叫做百人队集会,是罗马的武装市民的集会,凡罗马
市民便可参加这个集会。罗马市民有不受拷打和向集会上诉的权力
。这个罗马市民权有效地保护了罗马人的权力。后来耶稣的弟子使
徒保罗在传道时被尤太人迫害,因为保罗有罗马市民权而受到当地
罗马住军的保护而免受鞭打。同时保罗拒绝了就地开庭审判,而提
出到罗马直接上诉。这个要求也被接受,因为这是罗马市民的合法
权力。保罗的罗马之行将基督教带到了罗马。而与保罗一样的传道
使徒彼得因没有罗马市民权,所受的待遇就远没这么幸运。后来两
人都被判有罪,保罗被斩首,而彼得则被倒钉十字架,痛苦而死。
市民集会会期不定,应执政官或保民官的一人的招集开会,没有立
法权,只有对政府的提案的表决权,投票方式是前面讲过的以百人
队为单位。当然这个市民集会基本上是第一等级操纵的。平民的意
志无法在市民集会上得以表达,他们在反复的斗争中争取到了自己
的合法组织,这就是平民集会。

平民集会,只由平民参加。与市民集会一样,平民集会也没有立法
权,只有表决权,但投票方式为一人一票,比起市民集会来要民主
的多。除了这几个集会,在罗马更重要的组织当然是元老院了。

元老院:罗马在公元前508年成立共和制后,无论是建立纪念碑还是
出安民告示,都会以为SPQR落款,这SPQR的意思是“元老院和罗马
人民”,有趣的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一千五百年的今天,罗马依
旧使用这个落款来张贴安民告示之类的东西。如果你在罗马市内看
到这样的告示:严禁随手丢拉圾SPQR.再想想这SPQR的原意,或许会
感到有点滑稽,都什么年头了,还元老院呢。不过这也说明了当年
这元老院在罗马是一个多么有权威的机构了。罗马的元老院议员不
是经选举产生的,任期是终身的,却不是世袭。只要有能力,有见
识有责任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元老院,当然审核是极为严格的。说到
终身制,也许会觉得元老院议员都是些老顽固,这倒是不必担心的
事。那时的医疗条件不会让一个老人成为老不死的老顽固,而罗马
的亚奴斯神殿的门也是常开不关,元老院议员战死沙场的事也好象
是家常便饭,如真有老朽不堪重任,罗马还有监察官.

监察官:可以有权罢免不称职的议员,而这个监察官是选举产生的,
当然会反映民意。这是罗马的制约机制了。

一般重大的事务都是元老院决定的,当然元老院的决定要经过市民
集会或平民集会的表决任可才能生效。同时元老院要辅助执政官渡
过难关解决问题,也能对执政官和保民官起监督和抑制的作用。罗
马的元老院几乎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这并不是说罗马的元老院总
道德和行为的典范,无暇可击。他们也会贪婪地搜夺被征服者的
土地财产,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也会无视正当的要求。他们不
是圣人,会失误、会动摇也有犹豫不决的时候。但是从全体看来,
罗马的元老院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是空前绝后的,古今中外还没有
对手。元老院的议员大多出身政治家的世家,从小耳闻目睹,积累
了丰富的军事、司法、行政的经验。和平顺利时,难免呈现出傲慢
和贪婪的缺点,但是遇到困境和国家危难之时,往往因他们的坚毅

、忍耐和过人的献身精神而赢得最后的胜利。“罗马没有国王,但
元老院的数百议员每个人都是罗马的国王”,罗马的敌人不无恐惧
地这样评价罗马的元老院。

4. 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十位女性

英吉利天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丹麦雪鹿——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荷兰泰驹——女王贝娅特丽克丝
爱尔兰玉兔——玛丽·麦卡利斯从美丽开始
菲律宾烈豹——秀外慧中阿罗约
芬兰丹貂——哈洛宁
新西兰闺莺——海伦·克拉克
世界第一位女总统——伊萨贝尔·庇隆
印尼冰象——冷艳女人梅加瓦蒂
美利坚之鹰——未来角逐者希拉里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他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联邦的元首”。1926年4月21日生于伦敦,原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是英国温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自幼在皇宫内接受教育,主修宪法史和法律。她在历史、语言和音乐方面有造诣,能流利地讲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参加英国本土辅助部队,接受驾驶和维修摩托车的训练。1947年7月9日,她与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亲王菲利普·蒙巴顿中尉(现为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订婚,同年11月20日结婚。

伊丽莎白二世于1951年开始代表英王乔治六世出席各种正式场合。1952年2月6日国王逝世,她继承王位。1953年6月2日加冕。2003年12月,伊丽莎白二世在伦敦爱德华七世医院接受脸部和膝部外科手术。医生切除了女王脸部的一块坏皮与左膝盖中的破碎软骨。

女王是英国世袭国家元首,除英国外,女王同时也是澳大利亚、新西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元首。

伊丽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长子查尔斯王子为王位继承人、次子安德鲁、三子爱德华、女儿艾丽斯·路易丝公主。

伊丽莎白二世于1986年10月访问中国,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来华访问的国家元首.

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II)1940年4月16日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曾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宪法和哲学,在英国剑桥大学格顿学院学习考古学,在奥尔胡斯大学、巴黎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学习过。她在1953年的法律规定女性后裔可以继承王位的情况下成为合法的王位继承人。1972年1月登基,成为丹麦历史上第二位女君主。

女王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在考古、美术和文学方面颇有造诣。1967年6月,她同法国伯爵亨里克在哥本哈根结婚,并育有二子:王储腓烈特(Frederik)王子和约阿希姆 (Joachim)王子。

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威廉明娜·阿姆加德 (Beatrix WilhelminaArmgard)1938年1月31日生于巴伦,朱丽安娜女王和贝恩哈德亲王的长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母流亡加拿大,战后返回荷兰。

1948年其母朱丽安娜继承王位后,她成为荷兰大公主和王储。1956年入国立莱顿大学,1959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61年获博士学位。1966年3月10日与比自己年长12岁的德国克劳斯亲王结婚。1979年任国际儿童年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1980年4月30日登基继承王位,成为荷兰第六代君主。

贝娅特丽克丝女王爱好绘画、雕刻、音乐和和骑马。1996年5月获得德国亚琛市的卡尔奖,被誉为坚定的、热情的欧洲人。她和丈夫克劳斯育有三个儿子。长子威廉·亚历山大被立为王储。

玛丽·麦卡利斯 (Mary Mcaleese) 1951年6月27日出生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一个天主教家庭,197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次年获律师资格。她在爱尔兰国家广播电台当过记者和主持人,曾任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常务副校长和该校法律研究院院长。麦卡利斯1997年10月31日当选为爱尔兰第八任总统,11月11日宣誓就职。她是爱尔兰历史上第一位来自北爱尔兰的总统和第二位女总统。2004年10月,由于无人报名与即将任满的麦卡利斯角逐总统职位,她顺利连任 。

麦卡利斯待人热情、平易近人,喜欢手工编织,与丈夫马丁·麦卡利斯育有两女一子。

麦卡利斯1997年5月曾作为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访华。2003年10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她是第一位访华的爱尔兰总统。

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 (Gloria Macapagal Arroyo) 1947年4月5日生于菲律宾邦阿西楠省,是菲律宾前总统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的女儿。她曾就读于阿桑普申中学。1968年到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学习。回国后,阿罗约继续深造,先后获得马尼拉大学协会经济学硕士学位和菲律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阿罗约曾在大学里任教。

1986年2月,马科斯下台后,阿罗约进入新总统阿基诺夫人的内阁,历任贸工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阿罗约1992年和1995年两度当选参议员。1998年5月当选副总统,兼任社会福利与发展部长,2001年1月就任菲律宾第14任总统。在2004年5月举行的大选中获胜连任总统,6月30日宣誓就职。

阿罗约的丈夫何塞·米格尔·图亚松·阿罗约是一名律师和商人,他们有三个子女。

阿罗约曾于2000年以副总统身份访华,2001年10月以总统身份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4年9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1943年12月生于赫尔辛基的塔里娅·哈洛宁是一名法学硕士,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她爱好园艺、美术、游泳和戏剧。1979年当选议员,2000年2月6日当选为芬兰历史上首位女总统。她是一位从政25年的职业政治家,曾任芬兰司法部长和外长。

政治专家们说,她的性别对她获胜有利。哈洛宁在第二轮竞选中击败了前总理埃斯科·阿霍,她获得成功是因为她说服了右翼党的女性投她的票而不投本党候选人的票。

芬兰前驻华盛顿大使亚科·洛涅米说:“一向非常保守的芬兰女性都支持这位左翼社会党候选人。”一位芬兰记者证说:“她是一位出色的外交部长,非常务实。”

哈洛宁认为,作为总统,她的部分职责是帮助芬兰人在全球化这个令人困惑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避免芬兰社会对全球化进程产生太多的怀疑。

在对外关系方面,哈洛宁支持芬兰现行的外交路线,坚持芬兰军事不结盟政策,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欧盟扩大。国内政策方面,哈洛宁认为:为了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充分就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行财富公平合理的分配,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哈洛宁当初竞选的主题是加强北欧的社会福利建设,尤其是加强民主和社会公正。她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北欧的社会福利思想。但我认为它是正确的。”此外,哈洛宁对人权和少数民族问题的关注也将慢慢显露出来。环境也是她关心的问题之一。她说:“我将为我一生奉行的价值观而奋斗。”

作为第一位女性总统她非常注意为芬兰的女性做出榜样。她说:“我接到的来信中不仅有成年女性,也有小女孩。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能对她们有所激励

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引起媒体的强烈兴趣。她总是亲自拎着两个黑色大提包,像个女教师。同样被媒体寄予了浓厚兴趣的还有她的学者丈夫彼得.戴维斯。

有新闻说,彼得擅长走总统府的“后门”,据说他曾向克拉克的高级私人秘书推荐好友担任政府官员。克拉克总理当即辟谣,并斥责那些要对她的家庭进行恶意诽谤的人。她为丈夫辩白,彼得是个学者,他心里没有政治阴谋。有妻如此,彼得倍感自豪。政治女性婚姻幸福的本来就少,像海伦这样“爱护”丈夫,大胆体现妻子忠诚与温柔的就更少。若选最美妻子,彼得一定会大声说出海伦的名字吧?!

自共和制度兴起以来的近二百年间,总统职务一向为男人所独霸。只是到了20世
纪70年代,这种局面才开始改观。1974年 7月,阿根廷总统胡安·多明戈·庇隆因病
逝世,他的妻子、共和国副总统伊萨贝尔·马丁内斯·德庇隆根据宪法继任总统。于
是,庇隆夫人便成了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统

迪雅·帕尔玛塔·梅加瓦蒂·斯迪雅瓦蒂·苏加诺普特丽(梅加瓦蒂·苏加诺 Megawati Soekarnoputri)1947年1月23日生于中爪哇日惹,她是印尼独立运动领导人、前总统苏加诺的长女。曾就读于万隆班查查兰大学农业系和印尼大学心理学系。

1987年,梅加瓦蒂被选为印尼民主党中雅加达区支部主席,同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993年和1996年,她两次当选印尼民主党总主席,后因受苏哈托的排斥、打击退出该党。1998年10月,梅加瓦蒂创立印尼民主斗争党并任总主席。1999年6月,她领导的民主斗争党在大选中获胜,同年10月她当选副总统。2001年7月23日,印尼人协特别会议通过了罢免总统瓦希德的决议,同时任命梅加瓦蒂为印尼第5任总统,总统任期至2004年,梅加瓦蒂成为印尼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梅加瓦蒂和丈夫陶菲克·基马斯育有2子1女。

1991年10月,梅加瓦蒂曾随印尼议会代表团访华。2001年10月到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年3月,梅加瓦蒂作为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夫人之一,希拉里是第一位在白宫生活的职业妇女,第一位通过竞选赢得公职的总统夫人。她身上具备种种即便是男人也望而生畏的优点:高智商、洞察力、公众影响力、坚定的信仰等等。变不可能为可能。谁又能保证她不会在2008年成为美国总统呢?本书是希拉里的个人传记。讲述她特立独行、锋芒毕露的学生时代,她与克林顿的婚恋故事,她在通往白宫的路上以及当上第一夫人之后的种种表现,特别剖析了她对丈夫克林顿诽闻事件的宽容和她自己的政治野心

5. 安乐死在哪些国家是合法的

安乐死哪些国家是合法的
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

目前,积极安乐死只在荷兰和比利时合法。瑞士和美国俄勒冈州的法律则允许间接或消极安乐死。美国俄勒冈州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合法的地方。1994年,该州通过一项法令,允许医生为只有半年存活期的绝症病人提供他们要求的致死药物。自这项法令1997年生效以来,已有200名绝症病人在该州实行了安乐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目前正在仿效俄勒冈州制定类似的法令。

世界上第一个将积极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是荷兰,比利时则紧随其后。2002年9月23日,荷兰取消了对有条件安乐死实施者的刑罚。目前,比利时和荷兰都准备就婴儿和痴呆患者安乐死问题立法。

瑞士允许消极安乐死,并成立了一个帮助他人死亡的专门协会。英国上院正在审理一项允许自愿安乐死的法案。在日本,有条件的安乐死于1995年得到最高法院许可。哥伦比亚则于1997年立法确认安乐死是临终病人的一项权利。

法国青年樊尚·安贝尔的母亲曾帮助儿子安乐死,这促使法国议会于2005年通过一项法令,给予没有希望治愈或处于垂死阶段的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

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曾短期承认安乐死合法。有关法令于1996年7月生效,但于1997年3月被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废止。

在全球各地,有很多人为安乐死合法化奔走呼号,但也有很多人坚决反对安乐死。在反对安乐死的人看来,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他人死亡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

6. 希腊多名前政府高官卷入了什么贿赂案

希腊司法部6日向议会提交了一份文件,文件是关于瑞士制药商诺华公司旗下的希腊分公司贿赂政府官员的事件,除两名希腊前总理外,涉案官员还包括八名希腊前卫生部长及财政部长等。7日,涉案政府官员纷纷表态撇开干系。

据当地媒体报道称,司法部向议会提交的制药公司贿赂案档案中有大量的回扣证据,这些证据来自20名证人,证据显示,在2006至2015年间,给予相关涉案人员的贿赂总额达5千万欧元。另据数据显示,2000年至今,希腊由于制药公司违法行为造成的国家损失总额约为230亿欧元。

案件中,瑞士制药商诺华公司希腊分公司利用非法手段抬高药品价格,造成希腊药品支出费用高出欧盟两倍,希腊公民不仅不能以正常价格获得药物,并且由于希腊是其他29个欧盟国家的药品定价参考国,因此这也影响到了整个欧盟国家民众的生活。希腊司法部长说,这个贿赂丑闻令人震惊,给希腊带来了经济和道德的双重损失。

7. 肯尼迪家族60多年的诅咒因何而起

肯尼迪家族堪称美国历史上最显赫、最古老、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族。除了无与伦比的声望和地位,这个家族身上还笼罩着一个世界性的谜团:肯尼迪诅咒。这个发迹于新英格兰的家族一直在死亡和成功中间起伏,始终被一连串的飞来横祸、非意外死亡以及各种丑闻所缠绕。在肯尼迪家族的连番厄运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被暗杀。1960年,次子约翰•F•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成为肯尼迪家族政治上最大的成功。不过,他却在1963年11月遇刺身亡。之后,第三位小肯尼迪——罗伯特•F•肯尼迪于1964年成为联邦司法部长,不久后他又辞去公职竞选成为联邦参议员。随着196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临近,罗伯特于1968年3月16日宣布参加民主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的竞争。两个月之后,罗伯特于6月4日在民主党内部的总统候选人初选中获胜,成功获得竞逐总统宝座的资格。

8. 西方主要法学派别介绍

自然法学说的由来

 自然法学说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贯穿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全过程。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无不涉及自然法问题。或者说,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自然法学说是西方法学中一脉相承经久不衰的理论。因此,认真研究这一理论,对分析、批判和借鉴资产阶级法学具有重大意义。
 自然法学异源于古希腊哲学。著名的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到自然法与人为法,并认为法是战争的产物,将法归结为永恒的产物。(公元前六世纪
 )他甚至初步指出自然法与人为法的区别,但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证。但后来,诡辩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又对此作了阐述,认为法律起源于自然状态,是正义的表现。苏格拉底在此基础上,正式把法律分成两种:一是制定法,一是不成文法。并指出法是市民的行为准则。不成文法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神的立法,而人的立法必须服从神的立法。他的学生柏拉图,尤其是他是徒孙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正式从法学的角度提出和论证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但不系统。
 率先把自然法系统化的是古罗马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他的名作《法律篇》是系统阐述自然法理论的代表作。他不仅给自然法下了定义,而且把它同理性、正义联系起来,并指出理性与正义均源于自然。他认为,自然法永世长存,万古不变,是绝对正确的;而人定法(制定法)则有两种情况:凡符合自然法原则的人定法是正当的法律,否则就不是法律。西塞罗把自然法理论推向其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而是古希腊思想家、法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一时期的自然法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最后把自然法与神联系在一起;二是没有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尽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在他们对自然法极为重视,而仍然是“空中楼阁”,从而使他们的自然法理论只能成为一种文化遗产。
 中世纪是整个法学的衰落时期,与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法学成为神学的“附庸”与“婢女”。但神学家们没有忘记自然法这一概念,经过他们的精心设计,毫不掩饰地把自然法披上了神学的外衣,公开提出自然法从属于他们所讲的上帝创造的永恒法,大大降低了自然法的地位。在他们看来,只有永恒法彩色至高无上的法律,它渊源于神的智慧,就是说,只有神才能使法律、正义、理性统一起来。

 古典自然法学派

 古典自然法学派形成于17-18世纪,创始人为格老秀斯(荷兰)、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英国)、孟德斯鸠(法国)、卢梭(法国)、汉弥尔顿(美国)、杰弗逊(美国)等,这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继承了历史上自然法学说的某些观点,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并形成了古典自然法学派。格老秀斯宣称:“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正义的标准”;他给自然法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自然法是真正理性的命令,是一切行为善恶的标准。”他心目中的理性、正义与古希腊的自然法学说有所不同,他把理性从天上引到了人间,即他讲的理性是指人类的理性,而不归结于神。更可贵的是,古典自然法学派把正义、理性同资产阶级民主、人权、法治联系起来,并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他们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
 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基本观点
 法律理性论。自然法学说的基本原则,就在于认定除国家制定的实在法(行为法)之外,还存在一种凌驾于实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他们认为,自然法高于实在法,是实在法的基础,是监督实在法的手段。自然法学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把自然法与理性联系在一起,但归宿不同。古希腊把理性归宿于自然,中世纪把理性、正义渊源于神,而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则归结于人类。他们认为人类理性之中就有自然法,因此,凡是有理性的人类都要自然法的支配。
 天赋人权论。天赋人权论首先是格老秀斯提出来的,洛克把它加以系统化,潘恩等人在《独立宣言》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把它加以规范化;其主要内容有:1)人权是天赋的,与生俱来;2)人权的基点是个人;3)人权是抽象的,超阶级的;4)人权主要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和财产权,而财产权是核心。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 社会契约论。这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理论基础,霍布斯、洛克、卢梭都先后系统地论证了这个问题,尽管他们各自讲的理由不同,但结论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自然状态下,人们订立契约,建立国家,并让出一部分权利赋予国家,由国家来保护每个公民的人权。他们的后继者又把社会契约论扩展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 主权在民论。这是“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的引伸和发展。按照卢梭的说法,由于人们把一部分权利转让给国家,并不是奉献给任何个人;他们放弃权利,因此,人民在国家中应该是自由的,国家的主权只能是属于人民,人民可以更换政府。在此基础上,卢梭提出 了“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的理论,他指出:“人民主权”应包括如下原则:(1)主权不可转让;(2)主权不可分割;(3)主权不可代表;(4)主权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
 法治论。自然法学派主张建立法治国,强调法律至上,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依法办事,强调权力制约,并把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政治体制。
 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评价
 古典自然法学派是西方法学中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法学流派,特别是 20世纪以来,成为了西方三大派别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曾一度广泛传播:
 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理论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对推翻封建专制和神权政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 古典自然法学派关于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宪政等理论。既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又对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一定借鉴作用。
 自然法学派的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它所谓的“人类理性”、“天赋人权”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和虚伪性。

 自然法学说的复兴

 19世纪,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阶级斗争的新的要求,自然法学派逐渐被历史法学派所取代,分析法学派也随之兴起。
 但到20世纪,自然法学派又出现“复兴”的局面,德国法理学家斯塔姆勒提出“内容可变的自然法”学说。他认为法律在逻辑上应先与社会和经济现象而存在,不是经济决定法,而是法决定经济。他把法区分“正当的法”与“不正当的法”,并认为“正当的法”是由“不正当的法”演变与发展而成。他所谓“正当”与“不正当”,不在于法的内容,而在于法的形式。只要法的形式与所定的标准相适当即为“正当的法”。
 “复兴自然法学派”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法学家信奉天主教义,亦称新经院主义法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里旦,他认为私人占有财富属于自然法,而“自然法之为法,是因为它是对于永恒法的分有。”另一部分法学家虽不公开站在宗教立场上,但提倡理性服从信仰,把自然法解释为一种理想的永恒的正义,如意大利法学家迭尔维寇。
 二次世界大战,自然法学派的观点进一步被重视,尤其通过几次大论战:如富勒与哈克,哈克与德沃金,使自然法学派威信大增。
 自然法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大致经历了自然主义自然法学、神学自然法学、理性自然法学和新自然法学四个发展阶段。
 新自然法学的特点
 自然法学的复兴严格地讲,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有下列特点:
 强调人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新自然法学派有两个支派或者说有两个发展方向,即世俗的与神学的,但他们都强调人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如威玛政府的司法部长拉德勃鲁赫认为,法律必须有绝对的价值准则,否认人权的法律是“绝对错误的法律”。他指出实证主义有利于法西斯政权对权力的滥用。他这些法律观点,德国战后审判法西斯分子起了重大作用。但拉德勃鲁赫毕竟是一个相对主义者,是一个典型的不可论者,这当然应予以否定。马里旦是新自然法学神学派代表,提倡以基督教教义改造社会。他们突出特点是强调人权,并专门写了一本《人权与自然法》的名著,认为应用人权制约国家的权力。
 强调当代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新自然法学派不是简单重复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等说教,而是保留旧的形式,赋予新内容,或者干脆放弃一切虚构,直接强调法律对道德的依赖性。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罗尔斯的正义论和德沃金的权利说。德沃金认为,个人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些权利不仅是法律规定而且是不限法律规定而存在的。
 新实证分析学派的影响。新自然法学派开始重视法的形式因素,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富勒。他提出了“程序法自然法”理论,认为,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包含着固有的道德性,即法的内在道德,亦称法制原则,是一种特殊的、扩大意义上的程序道德,包括:(1)法律的一般性;(2)公开性(3)非溯及既往;(4)法律的明确性;(5)避免法律中的矛盾;(6)法律不应要求不可能实现是事情;(7)法律稳定性;(8)官方行为与法的一致性。
 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 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拉德勃鲁赫(RadBruch),法国的马里旦美国的富勒、德沃金和罗尔斯。
 对自然法学派的评价
 自然法学派在西方法学中一脉相承,流传至今,是当今西方三大派别之一。在西方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理论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对推翻封建专制和神权政治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自然法学派,关于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宪政等理念的提出既是人类进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又推动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一定借鉴作用,
 自然法学派的理论基础的唯心史观,它所谓“人类理性”“天赋人权”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和虚伪性。

社会法学派

 概说

 社会法学派亦称社会学法学。这一学派的含义相当混乱,大体上有两种解释:一是用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法律,研究法律同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研究法律的社会效果与目的;一是指法律强调社会利益,提倡“法律社会化”。
 在20世纪初,这两种解释还是有意义的,因为第一种说法尽管主张用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法律,但他们仍然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法律社会化”已占绝对优势,上述两种解释实际上已经趋向一致。
 本来,社会学法学、社会法学和法律社会学三个概念是一致的。当然,由于研究者本人是法学家还社会学家,其研究的重点和角度是不同的。一般讲,法律社会学是“陈述性的”而社会学法学是“规定性的”,意思是说法学家着重于法律规定,社会学家侧重于陈述有关事实。
 从社会学法学的发展历史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 早期社会学法学。它产生于19世纪的后期,其创始人是法国的孔德。孔德又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早期社会学法学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法律,诸如生物学、人种学或心理学等等。如英国的社会学家斯宾塞(Spencer)便以生物学为依据,认为社会与国家如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生存竞争和强存劣汰,法律的任务在于保护个人自由,一个人只要不妨害他人同样的自由,就可以从事他所愿意的任何活动。奥地利社会学家普洛维奇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种族斗争,国家起源于较强的原始民族,对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随着国家的出现就形成了国内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以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法律是统治集团通过国家权力对被统治集团进行统治的工具。还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塔尔德和美国的社会学家沃德,将法律解释为心理现象,从而创立早期社会学法学中的心理学法学。
 现代社会学法学。它又分为两大派,即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法国学派又称欧洲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社会学家埃利希,他认为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和判决,而社会本身,应该是“活的法律”,他不同于制定法,而是社会组织的内在秩序。美国现代社会学法学的创始人是著名法学家庞德(以后专节论述)
 早期社会学法学与现代社会学法学的重大区别有:(1)现代社会学法学不仅主张用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法律,而且特别强调法律是社会效果与社会目的;(2)早期社会学法学强调个人利益个人权利,现代社会学法学强调社会利益;(3)在解释法律方面现代社会学法学不是从生物、人种、心理某一角度而是综合各门学科加以解释。
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西方法学派别与庞德的社会学法学有一定差别,一般不称之为社会学法学,但从其基本趋向来看,仍属于社会学法学的范围,可列为社会学法学的支派。如法国的法学家狄骥创立的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德国的利益法学等等。

 分析法学派

 分析法学派的由来与发展

 分析法学派是19世纪西方法学三大派别之一,曾长期在英国占统治地位。现在,它仍然被认为是西方法学“三足鼎立”的一家。
 分析法学派大致历经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即以奥斯丁为创始人的早期分析法学派阶段和以哈特为代表的新分析法学派阶段。
 分析法学派产生于英国,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在法律方面的直接后果。奥斯丁的主要观点有:
 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并以此引伸出“义务、制裁”为法学的基本范畴。在他看来,法律只有是一种命令,才能得到实行;如果仅仅是“告知”、“希望”,实际上是很难得到遵守。他认为,法律作为一种命令,只有来自主权者才有实际意义,才可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 法律与道德没有联系,即划分实在法与理想法。在他看来。法学就是研究法,“恶法亦法”,也属于研究范围。
 他认为法律有两种,应当法和实在法,法理学的任务在于研究实在法,从而开创法学领域实证研究和形式主义风气。
 毫无疑问,奥斯丁的观点与自然法学派的观点是矛盾的;同时,他将法律与道德分离是荒谬的;但他提出法学应研究实在法有一定价值,在客观上促进法学的发展。

 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 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哈特(Hort),原为出庭律师,1952年由牛津大学教师升为该校法理学讲座教授,1978年退休。主要著作有《法律的概念》(1961年),《法律、自由和道德》(1968年)、《法理学和哲学论文集》(1983年)。
 新实证主义法学是在论战中形成与发展的。战后哈特与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了三次大论战:第一次是哈特与美国法理学家富勒长达数年的论战;第二次的哈特与英国法官德夫林的论战;第三次的哈特同美国法理学家德沃金的论战。
 1957年4月,哈特在哈佛大学演讲时,作了一个《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之分》的报告,为法律实证主义进行了辩护,并对富勒等人进行了攻击,从而揭开了第一次论战的畜牧。富勒当即发表了《实证主义和忠于法律—答哈特教授》予以反驳。60年代,两人又各自出版自己的代表作---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和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批驳对方。这次论战实际上是西方法理学中传统的自然法学和法律实证主义两大派之争。分析法学认为,自然法学是一种形而上学,它研究的是理想的或正义的,而非实在的法律。自然法学则认为,实在法,通常指国家制定的法律,应符合代表某种正义、道德的自然法。
 第二次论战的焦点仍然是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问题是:法律是否禁止成年人同性恋的问题。法官德夫林主张禁止,而哈特根据自由派道德观点,认为不应该禁止。在争论中,有人支持德夫林,也有人支持哈特。
 第三次论战是哈特与德沃金。德沃金对哈特的主要规则与次要规则提出异议,并阐明了原则、规则和政策的关系。

9. 希腊外交部:希腊政府将重开希腊驻利比亚使馆,此举有何正面影响

这是利比亚走向和平的第一步。

腊外交部发布公告表示,希腊政府将重新开放位于的黎波里的希腊驻利比亚使馆。

该公告表示,鉴于利比亚政治对话论坛会议选举出利比亚过渡政府总理和总统委员会,希腊将重开驻利比亚使馆,并按程序在班加西设立总领事馆。

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5日在其社交媒体平台发文表示,向新当选的利比亚领导人表示祝贺,认为此举是利比亚“走向和平的重要一步”。

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利比亚陷入动荡,希腊于2014年7月关闭了其位于的黎波里的驻利比亚使馆。本月,最新一轮利比亚政治对话论坛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选举产生利比亚统一临时行政机构。

(七)依接受国法律规章在接受国境内之死亡继承事件中,保护派遣国国民——个人与法人——之利益;

(八)在接受国法律规章所规定之限度内,保护为派遣国国民之未成年人及其他无充分行为能力人之利益,尤以须对彼等施以监护或托管之情形为然;

(九)以不抵触接受国内施行之办法与程序为限,遇派遣国国民因不在当地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于适当期间自行辩护其权利与利益时,在接受国法院及其他机关之前担任其代表或为其安排适当之代表,俾依照接受国法律规章取得保全此等国民之权利与利益之临时措施;

(十)依现行国际协定之规定或于无此种国际协定时,以符合接受国法律规章之任何其他方式,转送司法书状与司法以外之文件或执行嘱托调查书或代派遣国法院调查证据之委托书;

(十一)对具有派遣国国籍之船舶,在该国登记之航空机以及其航行人员,行使派遣国法律规章所规定之监督及检查权;

(十二)对本条第(十一)款所称之船舶与航空机及其航行人员给予协助,听取关于船舶航行之陈述,查验船舶文书并加盖印章,于不妨害接受国当局权力之情形下调查航行期间发生之任何事故及在派遣国法律规章许可范围内调解船长船员与水手间之任何争端;

(十三)执行派遣国责成领馆办理而不为接受国法律规章所禁止、或不为接受国所反对、或派遣国与接受国间现行国际协定所订明之其他职务。

10. 卡罗琳·肯尼迪的家族情况

父亲
卡罗琳·肯尼迪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族——肯尼迪家族。
她的父亲约翰·肯尼迪1952年出任马萨诸塞州参议员,1960年当选美国第35任总统,1963年在达拉斯遇刺身亡。
叔叔
叔叔罗伯特·肯尼迪1964年当选纽约州参议员,还曾担任美国司法部长,1968年在竞选总统期间遇刺身亡。
另一位叔叔爱德华·肯尼迪1962年接替当选总统的哥哥约翰出任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爱德华因政绩卓越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参议员之一。
母亲
卡洛琳的母亲杰奎琳没守多久寡,听到她再嫁的消息举国震惊,她与比她大许多岁的希腊船王、亿万富翁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结了婚。卡洛琳并没有逃避公众对母亲再婚的敌意。她和母亲到世界各地都是摄影师追踪的对象。母亲开始环游世界,孩子们也经常与她相伴。肯尼迪家庭的形象被抹上了黑,但他们的风彩依旧,可是,无论是奥纳西斯的去世还是杰奎琳的回国定居(并且有意躲避公众的注意)都没能立即使她们母女恢复到肯尼迪当政时的盛况。杰奎琳和孩子们很快又受到了人民的喜欢,但杰奎琳还是尽量对他们的行踪保密或少被报道。

热点内容
广元昭化区法院 发布:2025-08-15 12:13:48 浏览:89
推进法治国税建设 发布:2025-08-15 12:12:25 浏览:812
治安条立法 发布:2025-08-15 11:58:06 浏览:601
西安法律咨询网 发布:2025-08-15 11:57:19 浏览:580
刑法教授罗 发布:2025-08-15 11:57:19 浏览:801
行测行政法题 发布:2025-08-15 11:48:39 浏览:914
劳动法不按时间发工资 发布:2025-08-15 11:47:17 浏览:689
新城区法院地址 发布:2025-08-15 11:46:33 浏览:307
公司驻外地办事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5 11:44:26 浏览:705
盘锦兴隆台法院 发布:2025-08-15 11:34:34 浏览: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