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3条
Ⅰ 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对应民法总则是多少条
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回,承担民事责任。答对应民法总则第六十条到六十二条,第六十条: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第六十一条: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第六十二条: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Ⅱ 运用民法通则第三条的法院判决书
第三条只是讲,当事人的地位平等。对于判决的实体问题无实质性意义。
Ⅲ 民法通则134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赔偿损失;
(八)支付违约金;
(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赔礼道歉。
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3)民法通则3条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条:
【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条:
【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平等】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二条:
【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民事责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强制性。民事责任的强制性是其区别于道德责任和其他社会责任的基本标志。民事责任强制性的表现主要有两点:
(1)在民事主体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或者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时,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当民事主体不主动承担民事责任时,通过国家有关权力机构强制其承担责任,履行民事义务。
2、财产性。民事责任以财产责任为主,非财产责任为辅。一方不履行民事义务的行为,给他方造成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失,通常通过财产性赔偿的方式予以恢复。
但是仅有财产责任不足以弥补受害人的损失,因此,《民法通则》也规定了一些辅助性的非财产责任。
3、补偿性。民事责任以弥补民事主体所受的损失为限。就违约责任而言,旨在使当事人的利益达到合同获得适当履行的状态;侵权责任,旨在使当事人的利益恢复到受损害以前的状态。
Ⅳ 民法通则第二十三条
《民法通则》第23条 宣告死亡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宣告死亡的条件】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相关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4月2日 法(办)发〔1988〕6号)
36.被宣告死亡的人,判决宣告之日为其死亡的日期。判决书除发给申请人外,还应当在被宣告死亡的人住所地和人民法院所在地公告。
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时间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
Ⅳ 如何解释民法通则第123条和第3条
3.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Ⅵ 民法通则各条分别是什么
第一章,基本原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第二条,调整范围。第三条,平等原则。第四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第五条,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原则。第六条,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则。第七条,禁止权力滥用原则。第八条,适用范围。
第二章,公民(自然人)
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九条,公民民事权利的开始与终止。第十条,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平等。第十一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二条,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第十三条,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第十四条,法定代理人。第十五条,公民的住所。
第二节,监护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第十七条,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第十八条,监护人的职责权利和民事责任。第十九条,精神病人民事性能力的宣告。
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二十条,宣告失踪的条件。第二十一条,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第二十二条,宣告失踪的撤销。第二十三条,宣告死亡的条件。第二十四条,宣告死亡的撤销。第二十五条,宣告死亡撤销后的财产返还。
第四节,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二十六条,个体工商户的定义。第二十七条,宁村承包经营户的定义。第二十八条,“两户”合法权益的保护。第二十九条,“两户”民事责任的承担。
第五节,个人合伙
第三十条,个人合伙的定义。第三十一条,合伙合同。第三十二条,合伙财产。第三十三条,合伙字号与经营范围。第三十四条,合伙的内部关系。第三十五条,合伙的民事责任。
第三章,法人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三十六条,法人的定义及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第三十七条,法人的条件。第三十八条,法定代表人。第三十九条,法人的住所。第四十条,法人的清算。
第二节,企业法人
第四十一条,企业法人资格的取得。第四十二条,经营范围。第四十三条,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第四十四条,企业法人的变更。第四十五条,企业法人的终止。第四十六条,注销登记。第四十七条,清算。第四十八条,承担责任的财产范围。第四十九条,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第
第三节,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
五十条,法人资格的取得。第四节,联营
第五十一条,法人型联营。第五十二条,合伙型联营。第五十三条,合同型联营。
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
第五十四条,民事法律行为。第五十五条,实质要件。第五十六条,形式要件。第五十七条,法律效力。第五十八条,无效民事行为。第五十九条,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第六十条,部分无效。第六十一条,无效、撤销的法律后果。第六十二条,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第二节,代理
第六十三条,代理及其适用范围。第六十四条,代理的种类。第六十五条,委托代理的形式。第六十六条,无权代理。第六十七条,违法代理。第六十八条,转委托。第六十九条,委托代理的终止。第七十条,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的终止。
第五章,所有权
第一节,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第七十一条,财产所有权的定义。第七十二条,所有权的取得。第七十三条,国家财产所有权。第七十四条,集体财产所有权。第七十五条,个人财产所有权。第七十六条,财产继承权。第七十七条,社团财产。第七十八条,共有。第七十九条,埋藏物与拾得遗失物的归属。第八十条,土地使用权与承包经营权。第八十一条自然资源使用权与承包经营权。第八十二条,经营权。第八十三条,相邻关系。
第二节,债券
第八十四条,债的定义。第八十五条,合同的定义。第八十六条,按份之债。第八十七条,连带之债。第八十八条,合同的履行。第八十九条,债的担保。第九十条,借贷之债。第九十一条,合同的转让。第九十二条,不当得利。第九十三条,无因管理。
第三节,知识产权
第九十四条,著作权。第九十五条,专利权。第九十六条,商标权。第九十七条,发现权、发明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
第四节,人身权
第九十八条,生命健康权。第九十九条,姓名权、名称权。第一百条,肖像权。第一百零一条,名誉权。第一百零二条,荣誉权。第一百零三条,婚姻自主权。第一百零四条,婚姻、家庭、老人、母亲、儿童和采集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第一百零五条,男女平等。
第六章,民事责任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一百零六条,归责原则。第一百零七条,民事责任的免除。第一百零八条,债务的清偿。第一百零九条,因保护公益或他人私益受损失的赔偿和补偿。第一百一十条,法律责任的重合。
第二节,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一条,违约责任。第一百一十二条,赔偿责任与违约金。第一百一十三条,双方违约。第一百一十四条,防止损失扩大。第一百一十五条,合同变更或接触式的违约责任。第一百一十六条,因上级机关的原因违约时的责任承担。
第三节,侵权的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七条,侵害财产权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一十八条,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一十九条,侵害生命健康权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条,侵害人格权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一条,职务侵权责任。第一百二十二条,产品侵权责任。第一百二十三条,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四条,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五条,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六条,物件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七条,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一百二十八条,正当防卫。第一百二十九条,紧急避险。第一百三十条,共同侵权责任。第一百三十一条,混合过错责任。第一百三十二条,公平责任。第一百三十三条,无行为能力任何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第四节,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一百三十四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七章,诉讼时效
第一百三十五条,普通诉讼时效。第一百三十六条,短期诉讼时效。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的计算。第一百三十八条,当事人自愿履行。第一百三十九条,诉讼时效的终止。第一百四十条,诉讼时效的中断。第一百四十一条,特殊规定。
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第一百四十二条,涉外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定。第一百四十三条,涉外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三条,涉外民事行为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四条,不动产所有权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五条,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六条,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七条,涉外婚姻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八条,涉外抚养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一百四十九条,涉外继承关系的法律适用。第一百五十条,公共秩序保留。
第九章,附则
第一百五十一条,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或补充规定。第一百五十二条,本法生效前的国企法人资格。第一百五十三条,不可抗力的定义。第一百五十四条,期间的计算。第一班五十五条,与期间计算有关的术语。第一百五十六条,生效日期。
Ⅶ 如何理解民法通则第43条
您好,我国《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8条规定:“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56条:“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的名义进行业务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比照民法通则第三条的规定,由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2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或者授权行为发生的诉讼,该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当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见,相关立法和解释上,对于法人侵权的构成要件中侵权行为的具体表述并不相同。于是有相关学者抽象出“经营活动说”“名义说”“执行职务说”等观点。梁慧星教授认为,中国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使用“经营活动”一语,似应解释为凡从事法人经营活动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行为,无论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或事实行为,均应属于“执行职务”的范围。我认为,这些观点都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重要的不是如何表述,而是对相关词语内容的具体解释与阐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8条在我看来,即为最高院对《民通》第43条的具体解释与说明。因此,43条中的“经营行为”,在法人侵权责任的范畴上,宜解释为“执行职务”。因而,如何认定“执行职务”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也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在关于执行职务行为的范围确定,我国大陆法学界有三种观点:1.以行为人所属法人的意思为标准,即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行为人从事的行为为职务行为;
2.以行为人的意思为标准,即执行职务行为原则上以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为原则确认,但行为人为法人利益从事的行为也以履行职务行为对待3.以执行职务的外部表现为标准,即执行职务行为原则上以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为原则确认,但行为外表系执行职务是应当认定为执行职务行为。因而归纳出认定职务行为的六条原则:1造成损害的行为是否发生在执行职务过程中;2
造成损害的行为是否发生在执行职务的工作场所;3造成损害的行为是否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4造成损害的行为是否为行为人所属法人明示或知晓6
法人是否有权对行为人造成损害的行为进行监督与制止。这些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司法实践要结合具体情况考量。
在认定标准上判例与学说通说是“外观主义”。日本学者山本敬三认为,判断职务行为的基准在事实性侵权行为情形和交易性侵权行为的情形有所不同。1.事实性侵权行为,其基准是该行为的实施与理事等的职务有无关联,否则被认为是理事等的个人行为。2.交易性侵权行为,其判断基准是外形理论,从行为的外形观察,看它是否属于理事等的职务范围或者是否与职务的执行有适当的牵连关系。但相对人明知或者因重大过失不知该行为不属于其职务范围时,判例认为法人不承担责任。林诚二教授认为,所谓执行职务,依通说及实务见解系采外观主义,指行为人所为之行为在外观上,足使人认为其在执行职务或者与其在职务有牵连者即可,不采主观主义。因此“外观主义”的关键是从外观上看是否属于职务范围或者是否与职务的执行有适当的牵连关系。
Ⅷ 《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吗
我国《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
第六十一条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权力机构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第六十二条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Ⅸ 民法通则是多少条写的监护人职责有三条
《民法通则》第十抄八条袭 监护人的职责权利与民事责任
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 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利益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