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寇法民法

寇法民法

发布时间: 2022-01-08 22:42:41

『壹』 杭州民事纠纷律师

杭州民事纠纷律师

寇迪律师,三级律师,十五年法律工作经验。

浙江四乔律师事务所(杭州)主任,四乔经济团队、刑事团队负责人。

代理商事案件千余起、重大/疑难/复杂刑事案件几十起,现担任三十余家公司法律顾问。

建议当事人遇到法律问题及时咨询,第一时间获取分析指导!

位于杭州市西湖区黄姑山路29号。如手机端浏览,点下方电话及官网按钮。如电脑端浏览,点头像。

『贰』 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 中国历代立法制度

一、中国法制的起源

二、中国法制的类型中国法制史的发展,经历了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每一时期,出现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不同类型的法制。

三、中国历代法制的思想法制思想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法制,也就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立法和司法,所以应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夏、商、西周的法制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命神权的思想。夏朝,“奉天罚罪”,商朝,除此还有“君权神授”,在西周,出现新的天命观,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同时还加上了宗法思想“亲亲、尊尊”。

(二)春秋春秋时期是过渡时期,这时期的法制思想特点用夫子的话来讲,就是“礼崩乐坏”,从礼制思想向法制思想过渡。

(三)战国及其战国以后的秦朝这个时期的法制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人,主要观点为“重刑轻罪”,“刑无等级”,“事断于法”,等等。这一时期,列国争雄,由于法家思想是积极进取的思想,讲耕战,依法治国,刑无等级,所以被采用。

(四)西汉及以后(重点)

1.西汉初期不再采用法家的法制思想,改用黄老思想(黄帝,老聃),也就是道家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这时期的法制思想为“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因为用法家思想取天下,是可以的,而无法用以守天下。而且,经过秦末战乱,土地荒芜,百姓不堪重负,所以要用黄老思想安定百姓,巩固统治。这一时期,经历了高祖,文帝,惠帝,景帝几代帝王。

2.西汉中期汉武帝当政的时候,汉武帝希望建立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大一统的思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时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孟之儒。按照宋朝的儒生的观点,称此为杂儒。这时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德、礼、教和法家的政、刑、罚等思想,还搀杂了阴阳家等其他的思想。所以这时的法制思想可以概括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这一思想对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乃至近代社会影响深远。

四、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法律形式(主要介绍1840年以前的法律形式)

(一)习惯法

(二)刑、辟、法、律、条画、条例(可以归到法一类)

夏、商、周三代用“刑”,有时用“辟”,还有时“刑辟”连用;春秋时期用“法”;战国商鞅时,改“法”为“律”,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称为“条画”;明清时期把单行的法称为“条例”。

(三)誓、诰、命、遗训、令、制、诏、敕、条格、谕(属于令的一类)

(四)课、科、格(指具体的法律形式)

如牛羊课,讲如何养牛羊的具体规定。秦有课,汉有科条,南北朝时期有麟趾格。

(五)程、式战国时秦国和秦朝时开始有,如《工人程》、《封诊式》,也是官府的具体法规

(六)典、会典、则例(属于行政法一类)

(七)故事、廷行事、比、例、断例、判例(指的是各个时期对判例的不同称谓)

西周称故事,秦称廷行事,汉朝称比或决事比,例是泛称,宋朝称为断例,近代称判例。

(八)法律解释秦有法律答问;汉朝的大杜律,小杜律,郑氏章句;晋朝的张杜律;唐朝称为律疏。这个作为知识,一般掌握。

掌握几个朝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如汉朝的律、令、科、比;唐朝的律、令、格、式;宋朝的敕、令、格、式。

五、中国历史上的立法机关

(一)古代法自君出

(二)近代南京临时政府的参议院

第二讲 中国历代主要法律

一、奴隶制社会的主要法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此外,注意郑国铸刑书;竹刑。

二、封建社会的主要法律

(一)战国时期——《法经》掌握其作者、篇目、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系统的封建法典。

(二)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简》

(三)汉朝——约法三章的原始意义;九章律;其余作一般性了解。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是分裂割据的时期,但法制建树较大1.魏律注意改具律为刑名2.晋律又称泰始律,分刑名为刑名和法例两篇。

3.南朝法律沿用晋律

4.北朝律

5.麟趾格改科为格

6.大统式提高式的地位

7.北齐律定律12篇,影响深远;合刑名、法例为名例律;规定重罪十条;规范刑罚。

注意从战国法经的具法;战国秦以及秦汉的具律;到曹魏时改为刑名;到晋律中分为刑名和法例两篇;北齐律又合为名例律的发展过程。

8.北周律建树不大(五)隋

1.开皇律定十恶;定五刑(笞、杖、徒、流、死)

2.大业律(六)唐(七)五代(略)

(八)宋掌握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法典;编敕;编例(九)元

1.《至元新格》元朝第一部法律2.《风宪宏纲》有关纲纪、吏治3.《大元通制》元朝比较完备的法律4.《元典章》地方官府所汇的法律5.《至正条格》最后一部(十)明1.《大明律》改篇目为7篇,被后世沿用。

2.明大诰重典治民,重典治吏的体现3.大明会典(十一)清1.《大清律例》共7篇,436条2.《大清会典》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太平天国1.《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平等、平均的思想。

2.《太平刑律》主要规定太平天国所定的一些罪名和一些刑罚。

3.《资政新篇》超前的成分很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战乱的环境下,无法实现。

(二)清末(1840——1912年)

1.宪法性法律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

2.刑法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根据大清律例删改而成;对民事条款予以分出,不再科刑;解除同姓相婚的禁令。它是过渡性的刑律。

大清新刑律是新型刑律。分总则和分则两编;规定了新式的刑法原则;规定新刑罚,区分主刑,从刑;规定了一些新罪名。这些内容要重点掌握。

3.民律草案共五编,1911年完成,未及公布实行。

4.商律(略)

5.《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6.《法院编制法》规定各级审判厅的设置,实行四级三审制。

(三)南京临时政府

1.宪法性法律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重点掌握:背景,公布时间,五点内容,三个特点,意义;

(2)不要认为是孙中山亲自制定的第一部正式宪法——孙中山没有亲自制定;也不是第一部正式宪法(尽管革命派说相当于宪法,但毕竟不是宪法)。

2.其他法令:保护人权,保护私产,废除陋习,保护华侨,废除刑讯逼供,废除体罚,反对株连等。(大体上看一下)

(四)北洋政府(1912-1928)

1.宪法性法律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1923年10月10号):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正式宪法——虽然在程序上是贿赂的结果,但在形式上和名称上,并非一无是处。

2.刑事法律暂行新刑律:基础是《大清新刑律》,其刑法原则,刑罚制度都一样,仅仅把一些帝制下的用语,改成民国下的用语。

(五)国民政府1.宪法性法律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党治下的产物,其基本精神是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虽于1936年5月5号公布了,但没有实施,理由是日本侵华使得没有条件实施。

中华民国宪法:了解基本内容及条文。

2.民法五编。注意与清朝的五编(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不一样,而是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采取国家本位主义和民商合一制,大量抄袭外国的。

3.刑法1928年和1935年两部。新的内容主要是规定了保安处分。

4.民事诉讼法注意其当事人进行主义。

5.刑事诉讼法注意自由心证原则。

其他如行政法和法院组织法,一般性了解。

(六)人民民主政权

1.工农民主政权时期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法律文件,其特点是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规定的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主要掌握它反映了一些左倾的影响,即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2.抗日民主政权时期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代表规定的参议会制。

3.人民民主政权时期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最大的建树是规定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奠定了以后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第三讲 中国历代刑事法制一、罪名

1.昏、墨、贼、杀(夏)

2.寇攘奸宄(西周)

3.五过之疵:审判官在五等过失免人之罪时所出现的五种弊病:惟官(旧僚属)

惟反(恩人)

惟内(亲属)

惟货(行贿)

惟来(故交),从而把不该开脱的人开脱了,这要以开脱之罪治之。(西周)

4.漏泄省中语:泄密(汉)

5.重罪十条(北齐)

6.十恶(隋开皇律)

二、刑罚旧五刑;新五刑(笞、杖、徒、流、死);清末过渡刑罚(现行刑律规定的:罚金、徒、 流、遣、死);近代刑罚(主刑: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从刑)

三、刑法原则

1.区分过失和故意:惟眚和非眚(眚即过失)(西周)

2.区分偶犯和惯犯:惟终和非终(西周)

3.区分主犯和从犯:造意和非造意(汉)

4.罪疑惟轻(吕刑)

5.株连:缘坐(株连亲属);连坐(株连非亲属)

6.赎:也可以认为是刑罚,区别罚金

7.宽严适中

8.诉讼时效和法律时效

9.因时因地制宜:“刑罚世轻世重”(因时);“三国三典”(因地):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10.老幼残疾犯罪减免刑罚

11.据实定罪和论心(动机)定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至唐朝之前的春秋决狱,特别强调当事人的动机。

12.考虑犯罪的情节和认罪的态度

13.类推:吕刑中的“上下比罪”,一直沿用到新刑法的颁布前。

14.正当防卫原则:最早可以推到西周

15.诬告反坐:最早起码可追溯到战国的秦国

16.更犯(累犯)加重

17.数罪并罚

18.自首减刑或免刑

19.上请(请):某些人的犯罪和某些情况下的犯罪必须报请皇帝裁决的原则,起源于西汉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清朝。

20.议(八议):周礼中有“八辟”,三国《曹魏律》始入律;八种贵族官僚犯罪可免死,一般犯罪可减等;亲故贤能功勤贵宾。重点

21.亲亲得相首匿(汉)和同居有罪相为隐(唐朝及以后):后者的范围更大,甚至包括部曲和奴婢。其共同的理论源头:孔子的父子相隐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重视伦理的特点

22.五服治罪:晋律首先将服制作为定罪量刑的规定。

23.区分公罪和私罪(唐律):前者是官吏因公事而犯,可以从轻处罚,保障官吏积极履行公务;后者是官吏因私事或因假公济私而犯,要从严惩处,打击官吏徇私枉法和贪赃枉法。

24.官当:用官品抵销刑罚。最早由南朝的陈律规定下来,在后来唐律和宋律中也有反映,但在明清律中就没有了。因为当徒刑的比较多,故又称“以官当徒”,但不仅仅是这样。

25.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的处理原则:唐律: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表现了既尊重外国习俗和法律的友好态度,又坚决维护主权的精神。原因在于唐的强大。)明朝:化外人犯罪以律拟断。清末:《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首先攫取领事裁判权;大清新刑律第八条承认了领事裁判权;1943年才真正废除。

26.同罪异罚:在我国存在了很久,从奴隶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民主政权时期,都有此类规定。

27.罪刑法定:最先由大清新刑律规定

第四讲中国历代民事法制

一、所有权制度(主要是土地所有权问题)

(一)奴隶制时期土地王有制,土地不可以买卖。

(二)封建制时期私田可以买卖,国家保有一部分官田。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在民法的物权编里具体规定。

二、契约

(一)奴隶制时期西周时期买卖契约:质,剂;借贷契约:傅别

(二)封建社会(略)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略)

三、婚姻制度历史上变化不大掌握内容:六礼的内容和影响。在这部分,教材上的第七到第十二部分属于误印,应删去。同姓不婚的内容和目的。目的:生育健康的后代;附远,扩大本家族的势力;厚别,严格区别同宗,防止紊乱纲常。这一规定影响深远,到大清现行刑律才开禁。七去和三不去的具体内容。

四、家庭制度:父权制、夫权制五、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始于西周成王后),与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家庭制度有关。

第五讲 中国历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奴隶制社会传说的成分较重。西周的内容较肯定,西周的大司寇,小司寇,士师。

(二)封建制社会战国时期:秦的廷尉;齐的大理;楚国的廷理。

秦朝至南北朝的北齐前:基本上是廷尉。

北齐改为大理寺。在隋、唐、宋时期,主要是三法司,大理寺负责审判,刑部负责复核,御史台负责监察。元朝较特殊。在明清时期,大理寺负责复核,刑部负责审判,都察院负责监察。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主要类型:清末,中央刑部改为法部,负责司法行政;大理寺改为大理院,负责审判。地方省设高等审判厅,府设地方审判厅,县设初级审判厅。审级制度为四级三审。与此相对应,设立了四级检察机关,分别是总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初级检察厅。北洋政府普通法院的设置与清末相同,北洋政府实行审检合一制,在各级审判厅设立各级检察厅。在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审判机关中央设最高法院,省设高等法院,县市设地方法院,实行三级三审制。人民民主政权时期设置较复杂。

注意隋唐和明清三法司的区别;廷尉到大理寺的变化;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变化。

第六讲中国历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一)奴隶制社会重点掌握五听

(二)封建制社会重点掌握:秦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汉朝的秋冬行刑,春秋决狱。登闻鼓制度确立于西晋。北魏开始实行死刑奏报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会审,九卿圆审,热审,秋审,朝审及厂卫制度。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重点掌握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

此外掌握马锡五审判方式。
中国古代主要立法思想概述
一、夏商时期

1、“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

二、西周时期

1、“以德配天”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2、“明得慎罚”的法律主张。

三、秦朝
1、法自君出,君主独断。
2、以法为本,严刑峻罚。
3、统一法律法令,注重法律宣传。

三、汉朝

1、“与民休息”、“宽省刑罚”的指导思想。
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指导思想。

四、隋初的立法思想

1、 以德为主,德刑并用的正统法律思想。(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2、 严格执行法律,依法办事,不徇私情,也是隋初君臣的法律思想之一。

五、唐朝
1、“德本刑用”的指导思想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2、立法要求宽简、稳定、划一的思想。
3、严格守法与执法的思想。

六、宋代

1、 重惩“贼盗”的法制指导思想。主张采用重法,使用酷刑严厉镇压“贼盗”犯罪。“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
2、 强干弱枝,集权中央。

七、元代

1、 参照唐宋之制,附会汉法。
2、 沿用本民族习惯法。

八、明代

1、 朱元璋重典治乱的思想。
2、 “重典治吏”与“重典治民”的思想。
3、 礼法并用的指导思想。

九、清代
1、清初“详译明律,参与国制”的立法思想。
2、“参汉酎金”的立法思想。

『叁』 郑州最有名的女律师

师行业也是分专业的,随着法制进程的加快,大量法律法规的颁布,律师行业的回细分也越来越明显,聘请辩护律答师应当注重其实践经验,看其是否办理过相当数量的案件,效果如何?一般而言,对于刑事辩护工作,办理过一定数量的刑事案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咨询闫向阳律师,从事诉讼法研究多年,办理案件实战经验丰富。

『肆』 杭州民事纠纷律师事务所

杭州民事纠纷律师事务所

浙江四乔律师事务所,是杭州的律师事务所,专业办理经济/合同/婚姻/交通/劳动/知识产权/公司股权/民事纠纷/刑事辩护/行政诉讼/法律顾问/法律咨询等法律事务。

寇迪律师,三级律师,十五年法律工作经验。

浙江四乔律师事务所(杭州)主任,四乔经济团队、刑事团队负责人。

代理商事案件千余起、重大/疑难/复杂刑事案件几十起,现担任三十余家公司法律顾问。

建议当事人遇到法律问题及时咨询,第一时间获取分析指导!

位于杭州市西湖区黄姑山路29号。如手机端浏览,点下方电话及官网按钮。如电脑端浏览,点头像。

『伍』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一个成功者与一个失败者,一个万人敬仰,一个被人唾弃

严格意义上来说,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属于失败者,拿破仑最后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并在当地病逝。而希特勒在柏林城破时选择了自杀。
当然,对于两者的评价确实差别巨大。其根本原因是拿破仑是以损害少部分人的利益获取法国的发展,而且拿破仑法典也为被征服地带去了一定得文明,而希特勒是以损害多数国家,多数人民的利益获取日耳曼民族的地位,所到之处基本都是掠夺,实现白色恐怖。
总的来说,拿破仑是毁誉参半,而希特勒则是永远地定在人类文明耻辱柱上。

『陆』 寇志新的简介

寇志新(1930~ ) ,当代著名民商法学家,陕西西安市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
寇志新
教授,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且为首席负责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曾在中央政法干校东北分校、西北政法学院任教,历任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组长。曾讲授民法学、外国民商法、比较民法、民法理论法理逻辑结构、民事案例分析、民法专题等课程。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干事、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和西安市政协常务委员、法制组组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西安市仲裁委员会委员,并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

『柒』 拿破仑战争反法联盟损失惨重,但法国也损失不少,致使法国经济严重落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崇拜拿破仑

古往今来,欧洲大地都有着无数聪明绝顶的能人智者,向往着那把寒光四射的将军指挥刀,向往着那匹百里挑一的骑士千里马,甚至向往着那代表无上权威的皇帝桂冠。但在这些人之中,又有少之又少的天才能够驰骋于沙场,呼啸于大地,拓展疆土,叱咤风云。而拿破伦就是这样的人。他创造的历史,他的影响,不是一国性或者是一时性的。在人类文明史上,拿破伦是一个改写世界并且施加于历史长期影响的伟人,他的行为深深影响着法国。 出生在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从小的生活就不好。波拿巴家族原来是意大利人,在16世纪迁到阿维克修。他的母亲列蒂契亚,其家族原先也是意大利贵族5世纪迁入阿维克修。拿破仑就是在这样一个“贵族”下长大的。在1779年,拿破仑被父亲送入法国的奥亭中学学习,同年春转入法国东部的一所军事学校学习,在那里学到15岁。那所学校只有100不到的学生,并且全为贵族。拿破仑这个落寞的小贵族口袋里一文不名,并且连自己的法文姓名都读不好,所以总是被周围的学生讥笑和歧视。所以拿破仑很孤僻。他喜欢一个人看哲学著作,他接触18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马布里等人的著作。他很喜欢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及其他作品。1788年赴奥松城,他特别注意18世纪军事家所注意的那些军事问题的著作。通过少年时期积累的这些知识,为以后拿破伦政治生涯。 18世纪法国正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时期,当时的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贵族、教士和平民。这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前两个等级,他们有优越的条件,不需要纳税,但却享受税金和其他的特权,第三等级只有工作的权利,而且还要纳税。特权阶层和第三阶级的矛盾下显而易见。在路易十四时代,因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不断增加的税收,让这一矛盾愈演愈烈,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真如一位法国学者所说,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没有一种机制能保证国家抵制不合法理的行为,路易十四统治的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还有绝对权利的整个系统。君主专制已经像君主本人一样筋疲力尽。一个人表面上看死于感冒,实际上它早已有病,身体已经很虚弱,所以一得感冒就死亡了。法国实际上已经被很多矛盾所困扰。而他的继任者路易十六,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先祖留给他的难题要远远超过荣耀。据说,路易十六温和内向、处事犹豫,最大的爱好是拆装铁锁,但是,这位锁匠国王却没能打开困住国家前进的枷锁。并且此时的法国一场启蒙思想的革命运动正在悄然进行中,启蒙思想的深入发展,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活跃了法国人民的思想,使人民以新的观念去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如同是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而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认识自己是人”。这一切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潜在动力。在路易十六登基14余年后的一场天灾中,法国社会矛盾被激化了,连续的全国农业歉收,使得1789年成为18世纪面包价格最贵的一年,市民几乎要花掉全部的积蓄才能勉强吃饱肚子,而农民们却承担着比往年更重的赋税。法国社会各阶层迫其需要一个能够保护其充分权利的政治制度,而如何形成一种适应法国商业经济与多样化的政治制度成了法国问题的关键。“革命暴露了现行政治模式的相当贫乏”。这就是说制度变革是急剧变化的法国社会所面临的中心问题,而政治制度又是制度变革的中心环节。法国就君主制度已经不适应法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希望改变这个旧世界,革命之势不可阻挡。终于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大革命的爆发为拿破仑带来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界和政界中崭露头角。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并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在这些战役中,拿破仑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而经历了革命的恐怖和动荡的法国人民开始渴望社会的安定,期盼着强有力的人物出现,结束国家的混乱和危机。而在战场上节节取的胜利的拿破仑,让人民看到了恢复秩序和权威的希望,开始接受拿破仑认为它代表了一种能够控制社会的力量,能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1799年11月拿破仑成为了法国的第一执政,并在1804年在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下加冕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 拿破仑为了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将激起法国及欧洲剧烈社会动荡的“理性的狂热”化为秩序,用法律“治理国家”。1804年颁布了《法国民法典》,这是拿破仑以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为蓝本,亲自主持制定了的。法典中规定:对所有法国人实行统一的法律;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个人自由;取消等级制度;进入公共职务只根据业绩而不根据出身;经营自由;择业自由;财产占有权;宗教自由和实行民事婚姻。这部法典的推行,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权的重要。马克思说:它“把刚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译成司法法规的语言”,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中说:“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要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拿破仑也认为这部法典很重要,他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还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伦自己这样评价他的这一立法成就:“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役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回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伦此言不虚,他制订的民法典能否永垂不朽姑且不论,但法国今天还在使用,却是事实。岁月流逝,时代沧桑,《法国民法典》自然有许多补充和修改,但体例、条目的框架却一如旧貌,我们今天打开它,仍然看到在第一页上赫然注明:“一八○三年制订”。 除此之外,拿破仑还在1807年和1810年相继颁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这两部法典的颁布经一步完善了资产阶级的法律体系。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秩序,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君主旧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也为拿破仑将法国带到路易十四以后的又一辉煌的顶峰作了政治基础。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法国经济的振兴,拿破仑进行了多项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发展工商业。由于革命之前,法国已经有许多手工工场,纺织、冶炼、煤矿、造船等工业出现了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在此基础上,许多资产阶级包括银行家、船主、商人积极投入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去,将法国的产品行销到欧洲各地。使得阿尔萨斯的染色布和印花织品,里昂的丝绸,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被当作奢侈品高价出售。商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造船业蓬勃发展,沿海一带出现了大规模的造船厂。轻工业发展的同时,重工业也在慢慢恢复发展,昂赞公司开发北部煤矿,雇用了数千名矿工。东部的勒克佐公司,拥有巨大炼铁炉,许多革命前分散的手工工厂和作坊通过发展不断的壮大自身的生产规模。经济的恢复发展推动了法国经济秩序的稳定,巩固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成为法国经济体制的主体同时也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拿破仑政府赢得更多的税收得以发展军事的同时也赢得全体法国人民的信任。 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为了更好的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拿破仑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使全国的教育制度受中央控制,进行统一监督。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为法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人才。同样,行政领域也是拿破仑改革的重点,他将法国分为九十八个行政区,它们彼此都不是独立的,也是受到中央的控制,加强国家的统一管理。针对革命后,国家仍然存在的激进要求,城市平民和工人风潮以及保王党分子的叛乱一律加以镇压,但保持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逃亡贵族回国,分封新贵族,建立一整套朝臣制度和宫廷仪式。 经过在政治、经济、教育、行政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法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通常而论,革命一般有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一致希望推翻所有人都不能容忍的制度;在第二阶段,运动被人为地继续,它已经不再是自然的了,它的目标是试图推毁所有与少数人倡导的制度相反的东西。如果说理性的人们可以将革命中止在第一阶段,成功的机会就会是巨大的。这样的革命是短暂的、令人高兴的,是流血最少的。英国光荣革命与美国革命就是“将革命中止在第一阶段”的“短暂的、令人高兴的、流血最少”的革命。而法国大革命则是不断革命的代价巨大的不幸的革命。它以“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为号召颠覆了导致“公众不幸与政府腐败”的旧王朝,并使法国的政治经济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而发展,可是作为皇帝的拿破仑却没有适可而止,作为资产阶级军事家的他在国家和平稳定的时候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的一面。资产阶级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在为了寻求更大的利益的驱使下,拿破仑开始革命的第二阶段进行对外战争。 1805年,拿破仑率领他的部下击溃了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的第三次反法同盟,并占领了慕尼黑,并于1806年10月14日占领了德国的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国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自此,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确立。在这些被占领的国家里,拿破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的同时反抗运动也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活动。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的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领国家的人民先是在拿破仑的指引下觉悟到这一点,然后再这位导师的侵略行为背叛了革命原则时转而反抗。拿破仑为了战争,越来越关注金钱和士兵,他的这个欲望越明显,反抗也就越强烈。在这些被占领的国家里,尤其在德国这种反抗已经成为反拿破仑的民族运动。如果说这个国家的诗人和哲人早已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文化民族”的一份子,那么现在他们就也想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在《向德意志民族的演说》中,要求他的同胞“塑造自己的品质”,重新成为德意志人。“让我们不仅在我们的身躯而且在我们的精神面前躬身礼拜,成为它们的俘虏。”这种维护民族特征的愿望,成为 “解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1813年,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也取得了多次胜利,但针对拿破仑的压力确实越来越大,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拿破仑被迫退位。这场战争导致了法国在欧洲霸权的结束。 综观拿破仑的一生,对法国的影响有功也有过。应该说作为新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带领法国人民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提高了法国在整个欧洲的地位。他所制定的宪法仍被现在所参考,而在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经济辉煌的时代。他对外进行战争,一方面是为了打击国外的反法势力,同时也促进了欧洲人民的觉醒,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另一方面侵略其他的国家,杀戮别的民族,虽然也是为了法国,但是这不被人认同的,就像资本主义为了完成他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在殖民地疯狂的掠夺和残杀当地土著居民一样式卑鄙的,让人厌恶的。就像歌德说的:“他一生就像一个迈大步的半神,从战役走向战役,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说,他的心情永远是爽朗的。因此,象他那样光辉灿烂的经历是前无古人,也许还会后无来者。”而拿破仑留给法国的只有一个虚幻的荣光和再次来临的动荡,巴黎的街道又成为一次次起义、革命和政变的见证。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
bⅷВdイ厂唰bⅷВhΔy护oāedイ厂唰dイ厂唰a56150158282011-9-10 13:23:19

『捌』 拿破仑和希特勒分别是英雄和罪人,他们都做过什么事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是世界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大权独揽,拿破仑还称了帝,都对外侵略扩张,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哪怕败的都一样,都是远征俄国(苏联)时一败涂地。他俩的出身都很像,出身都一般,拿破仑出生在科西嘉岛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出生那年科西嘉岛才归属法国;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他们都是外国人。种种相似,为什么一个是令后世景仰的英雄,一个是被人深痛恶绝的恶魔。他俩的区别在哪里?

乍一看没区别,但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拿破仑的作为是顺应历史潮流。用中国人的话讲,拿破仑是“以有道伐无道”,希特勒是“以无道害无辜”。拿破仑传播文明,希特勒传播野蛮。

勃兰特这一跪惊天动地,说明德意志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

『玖』 中外著名法学家和中外著名历史学家生平简介

世界十大法学家格老秀斯
格老秀斯(公元1589~1645年),荷兰人,14岁入大学,攻读数学、哲学和法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7岁任律师,20岁任荷兰律师公会主席。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法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史学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学方面。他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其名著《战争与和平的权利》(1625年)不仅是重要国际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
格老秀斯在法学上有两个重要地位:第一,开创了国际公法学,被人们誉为“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在国际法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家关系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他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他汲取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思想家自然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精华,扬弃和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主义自然法的桎梏,开创了近代理性自然法(古典自然法)的先河。在自然法的研究上,他使自然法学的研究人化而不是神学化,同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几何学的实证方法引入法学研究,推导出一系列相关的命题。孟德斯鸠
1689年1月18日,孟德斯鸠生于法国名城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其家族,是当地有名望的“穿袍贵族”,即取得了贵族称号的资产阶级。19岁的孟德斯鸠获得法学学士的学位,并担任了议会律师;先后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公元1755年2月10日,孟德斯鸠去世,享年66岁。
1721年,他匿名发表了《波斯人信札》。它在许多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上,向传统的封建观念宣战,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火种。
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论法的精神》一书,该书堪称是资产阶级法学的“网络全书”,被伏尔泰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对后来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都有巨大的影响。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理论尤其是关于分权和法制的学说,超越了国界,对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确立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对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论法的精神》在1913年就被严复译成中文,以《法意》的书名出版。
孟德斯鸠仍不愧为18世纪法国的杰出思想家之一,在宗教愚昧和专制黑暗中发出了最初的呐喊,他的思想学说是法国大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思想中的一份宝贵财产。边沁
耶利米,边沁(Jeremy Benthan,1748——1832)是英国法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自由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功利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他出身子一个律师家庭,有“神童之誉”,13岁进入牛津大学学法律,十六岁毕业后曾一度从事律师事务,后转而专门从事法学理论研究。1781年起担任伦敦大学教授,1832年创办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评论”。
边沁的主要著作有《政府片论》 (1776年)、 《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 (1789年)、 《司法证据原理》 (1827年), 《宪法典》(1830年)。其中《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是其最主要的著作,其学说代表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利益,是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学说,其著作后被编成《边沁文集》
边沁学说的中心是功利主义,他极力反对17、18世纪以来的古典自然法学的理性法观点,认为它们是虚构的;大自然将人类置于苦乐两大主宰之下,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功利原则就是一切行为都适从这两种动力的原则。谋求功利是人们行为的动机,也是区别是非、善恶的标准;是自然人和政府活动遵循的原则,也是道德和立法的原则。最好的立法是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最好的立法就在于促进社会幸福。他认为良好的政府和立法必须达到四个日标:即公民的生存、富裕、平等和安全
应该说,边沁对19世纪30年代英国立法还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塞缪尔罗米利爵士所提出的刑法刑法的改革和布鲁厄姆勋爵所主张的法律体系改革。萨维尼
萨维尼(1779—1861)萨维尼从十六岁开始学习法律,1800年起开始法学教学活动,1813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先后曾担任了普鲁士国务委员会成员、法官、法律上诉部部长、立法—上诉委员会委员、国务部主席。主持该部制定了1848年《票据法》、《普鲁士刑法典》、《帝国刑法典》等。著作有《中世纪罗马法史》、《当代罗马法体系》、《作为当代罗马法部分的债法》、《历史法学杂志》。
萨维尼在法学史上被作为所谓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历史法学派这一表达具有萨维尼自己的烙印,其出发点是当代法乃是通过法学的历史性而不是通过理性法的抽象或者开明立法者的命令而预先确定的。 萨维尼由此得出了影响深远的法学方法和法律政策上的结论。
萨维尼是他的时代影响最伟大的法学家和法学教师。不管是在法学还是在法律实践和立法中都有他留下的痕迹。他的学说在当代虽然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色,但他的遗产对与德国法以及国家法都具有重要意义。萨维尼在当代不仅仅是作为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而著名,他还经常被称为现代法学的缔造者 。尽管欧洲法学被分为各个国家的法学,但萨维尼的思想涉及到了整个欧洲。他划定了法国民法典的势力范围,并且继续遵循罗马法这一基础,这一点不同于大多数其他大陆国家。萨维尼起决定性作用并参与形成的学说汇纂法学在后来对其他一些国家立法起到了作用。萨维尼从开始就接受了将“历史的”方法和“体系的”方法结合起来的要求,他是第一个发展出体系化的、内容广泛的方法的人,在任何一部法律确立同时就将其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之中。因此,围绕思考法律关系的重要特征,他扩大了对符合历史的法学的理解,这种法学同时也就超出了单纯历史科学的范围并形成一种区分,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建立在其独立性基础上的。
萨维尼对19世纪的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点不仅体现法学领域,而是兼跨历史、法律和哲学不同领域。霍姆斯
霍姆斯(O.W. Holmes, 1841~1935)。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法学的创始人。186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在波斯顿从事一段时间的律师工作之后,于1870年入哈佛大学法院担任讲师、教授,1882年12月担任马萨诸塞州最高法官,1899年起任院长。1902年~1932年,担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的学说,主要体现在他于1881年出版的著作《普通法》(The Common Law)、《法律之路》(The Path of the Law )、他逝世后出版的判决意见集《霍姆斯法官的司法见解》(The Judicial Opinions of Mr. Justice Holme Shriver ed 1940)以及生前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之中。 和其他法律思想家相比,霍姆斯(O.W.Holmes,1841——1935)可能不是最伟大的,但是他一定是最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也是最特殊的一个人。这首先反映在他的身份上:他首先是作为一个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其次才是作为一个法律思想家而存在。因此,要了解霍姆斯的法律哲学,如果不了解他作为法官的经历,就会错过他思想中很多精彩的部分。事实上,他思想中的许多精华并不是通过专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散见在他的司法意见、演讲和书信之中。在某种意义上,他作为法官所做出的许多判决,就在法律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次,霍姆斯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一种美国的精神,代表了实用主义哲学和普通法的某种意义上的结合。韦伯:社会法学的大师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其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政治论文集》,《学术理论论文集》,《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等。
韦伯1864年4月21日生于埃尔福特,1882年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 1884年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随后在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后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1894年后先后任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和政治科学教授。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政治活动。1903年重返学术活动。1910年参与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后于1913年因社会学方法论之争退出德国社会学会。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
韦伯理解的社会学思想,对于改变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统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促使现象学社会学的产生。他的社会行动理论是T.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先驱,并对微观社会学起到启迪作用。有关官僚制的论述对组织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发生重要影响,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他的宗教社会学对比较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作用。当代西方一切重要社会学理论和流派,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从韦伯著作中汲取营养。 韦伯社会学之于中国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站在比较世界法律文明的宏观立场上,对东方社会及其法律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理论思考,特别是他着力探讨了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法律文明的特质。然而我们了解和探讨韦伯却是在现代。在思想禁锢的20世纪80年代,我们把韦伯当做马克思的敌人来对待,几乎在那时连韦伯的名字都知之甚少。可他力图揭示传统中国社会与法律的运作规律,试图解释中国法律现代化可能性问题,作为一位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与法律文化的“伟大外行”,韦伯的思路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庞德
庞德(Roscoe Pound 1870~1964),美国著名法学家,社会学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出身于法官家庭。曾任律师、内布拉斯加州最高法院上诉委员会委员、内布拉斯加大学法学院院长。1907年起先后在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执教。1916年起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长达20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司法部和教育部顾问。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法学的范围和目的》(1911~1912)、《法哲学导论》(1922)、《法制史阐述》(1923)、《法和道德》(1924)、《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1942)、《法的任务》(1944)、《正义来自法律》(1951)和《法理学》(5卷集,1959)。
庞德的社会学法学是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和一战后发生在美国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相伴而生的,在长达五十余年的法学生涯中他致力于法律体系和法理学的批判与重构工作。其学说的思想渊源主要是实用主义哲学、美国L.F.沃德(1841~1913)和E.A.罗斯(1866~1951)的社会学以及R.Von耶林的新功利主义法学。庞德是20世纪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法学界权威的法学家之一。他所代表的社会法学长期以来在法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哈特
哈特(H.L.A.Hart,1907~ ),英国法学家,现代西方新分析法学的代表。1929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32年任出庭律师,1952年任牛津大学教授,1978,年退休。主要著作有:《法律中的因果论》(1953年)、《法律的概念》(1961年)、《法律、自由和道德》(1963年)、《惩罚与责任》(1968年)、《功利与权利》(1979年)、《法理学和哲学论文集》(1983年)等。
哈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最负盛名的法学家之一,由他创立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是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之一(另两派是新自然法学和社会学法学),在对法的概念的分析与法律现象的说明、法律关系的梳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哈特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自20世纪5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统治英国已达半个世纪,仍能保持强大的控制力。
哈特关于法的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法律和道德、法律概念的学说,是在与美国法学家富勒(L.L.Fuller,1902~1978)、德沃金(Ronald M.Dworkin,1931~ )等人的长期论战中形成的。他一方面坚持了奥斯汀的法实证主义的立场,同时,又对其作了修正,从而使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进一步适应了战后英国的社会现实。目前,哈特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已为新一代西方法哲学家拉兹和麦考密克等所继承、发展,该学派作为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法学流派还将继续存在。德沃金
德沃金是当代最著名、最活跃的法理学家之一。德沃金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先后在哈佛学院、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他起初的兴趣是哲学,但在牛津时开始学习法学,从此发现了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随后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1957年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任法官汉德(Learned Hand)的办事员,以后又当过律师。1962年成为耶鲁大学教授,1969年他应邀担任英国牛津大学法理学首席教授,直到1998年。1975年开始同时担任纽约大学法学的教授至今,他还不定期地担任过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84年以来还是伦敦大学(大学学院)的客座教授。2002年5月中旬应邀来我国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作过讲演。
罗纳德·德沃金被公认为当代英美法学理论传统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总的来说,德沃金所展现的是一种由政治自由主义指导的法理学。他的每一部重要的著作都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既有赞同者,亦有批判者。在德沃金的法理学体系中,有四个主要的观点(它们构成了当代法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批判并超越法律实证主义;第二,坚持认为法律理论依赖于政治与道德理论;第三,把法律理论根植于一种解释理论;第四,将平等的政治价值作为法律理论的核心部分[注1]。这四部分前后是联系在一起的。法律实证主义是德沃金的直接批判对象,也是论证的起点;德沃金将政治与道德价值融入自己的解释理论中,作为选择判断的标准;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平等与自由的政治社会。《法律帝国》是德沃金最重要的著作,全面体现了他的法律与政治思想。虽然德沃金的基本观点较之以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在研究方法上却发生了重大转向。
主要著作有《认真看待权利问题》、《原则论》、《自由论》、《法律的帝国》等。他从60年代初就开始撰文批判实证主义法学,特别是批判H.L.A.哈特的学说,认为是实证主义法学最新的典型。他的学说以“权利论”(right thesis)作为核心。他之所以强调规则、政策与原则之分,就是为了强调个人权利,即原则。他又认为,他所有个人权利中,最重要的是平等权利,即“政府不仅必须关怀和尊重人民,而且要平等地关怀和尊重人民”。波斯纳
波斯纳(R.A. Posner,1939~ ),1959年在耶鲁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196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士学位,先后年赴斯坦福大学任教和芝加哥大学教授,1981年任美国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法官。主要著作有:《法律的经济学分析》(1973年)、《正义的经济学》(1981年)、《侵权行为法:案例与经济学分析》(1982年)等。
波斯纳作为集大成者,全面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成果,构建了用经济方法分析法律制度的宏大体系。《法律的经济分析》就是其成果的杰出代表。正是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分析理论,才得以有一个以"法律经济学"命名的独立学派。波斯纳将20世纪60年代初卡拉布雷西的第一篇侵权论文和科斯关于社会成本问题的论文发表以后的法律经济学称为"新法律经济学"。在《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二章中,科斯说,"新法律经济学"--过去30年来发展起来的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主义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的分析,包括侵权法、契约法、赔偿法和财产权法等普通法领域;惩罚的理论和实践;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立法和管制的理论和实践;法律实施和司法管理;以及宪法、初民法、海事法、家庭法和法理学。波斯纳有个著名的观点: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
波斯纳在对法律进行经济学分析时始终贯穿着经济效益观,使之成为取舍某一法律制度的最高标准,因而招致许多信奉正义观念的法学家的激烈抨击。

『拾』 秦朝的法律有哪些又怎么执行如:车裂,抽筋,腰斩……请详细说明

弃市:在市中杀死
戮:先羞辱后斩杀
磔:割裂肢体而杀
腰斩:从腰间斩断
阬:即坑杀,活埋
枭首:割下头悬在木头上示众
车裂:五马分尸
定杀:将患疾病的罪人抛入水中或者生埋
族刑:灭三族
具五刑:对罪人的族人用五种酷刑而杀之
秦朝的刑罚种类

秦朝的刑罚种类大致有8大类30余种。包括死刑、肉刑、流放刑、徒刑、笞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其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

1.死刑。秦朝的死刑主要有(1)绞刑。(2)枭首。(3)腰斩。是将犯罪人拦腰斩断的酷刑。(4)磔。是将犯罪人支解分尸的酷刑。(5)车裂。就是用马车拉扯,将犯罪人身体扯裂而处死的残酷处刑方式。(6)戮。戮刑是既剥夺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罚。秦朝的戮刑有两种方式,一是先戮后杀,二是先杀后戮,即戮尸。(7)弃市。是在闹市之中将犯罪人当众处死的刑罚。(8)族刑。族刑也称夷三族,即将犯罪人三族以内的亲属全部一同处死的酷刑。(9)具五刑。是对应处族刑的主犯同时施以黥刑、劓刑、斩趾等肉刑后再处死的酷刑。

2.肉刑。肉刑主要有:(1)黥刑。(2)劓刑。(3)斩左趾。(4)宫刑。

3.流放刑。主要有迁刑和谪刑,就是将犯罪人迁到边远地区,其中谪刑多是适用于犯罪的官吏。

4.徒刑。主要有:(1)城旦、舂。是强迫犯罪人从事修筑长城、舂米一类重苦役的刑罚。男子旦起筑城,女子早起舂米,故谓之城旦舂。(2)鬼薪、白粲。是次城旦舂一级的徒刑,即强制犯罪人从事砍柴祭鬼、择米一类苦役的刑罚。其中男为鬼薪,女为白粲。(3)隶臣、妾。是强制犯罪人服各种官府杂役的刑罚。男为隶臣,女为隶妾。(4)司寇、作如司寇。是强制犯罪人从事“伺察盗寇”之类劳役的刑罚。其中,男为司寇,女为作如司寇。(5)候。是发往边地充当斥候,警戒边疆的徒刑,是秦代最轻的徒刑。

5.笞刑。笞刑就是以竹板、木板等责打犯罪人身体的刑罚。

6.羞辱刑。主要包括髡刑和耐刑。髡刑是剃去犯罪人头发鬓须的刑罚。剃去鬓须保存头发谓之“耐”,耐刑与完刑同义,程度轻于髡刑。

7.经济刑。秦朝的财产刑主要是赀刑和赎刑。具体有赀甲、赀盾、赀戍、赀徭役等。而秦代的赎刑就是缴纳一定金钱或者服一定劳役来赎免刑罚的办法。

8.株连刑。主要包括族刑和“收”。收就是对犯人的家属没收为官奴
秦以刑杀为威
《汉书·刑法志》:
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三夷之诛,增加肉刑。
大辟有凿颠、抽胁、锅烹之刑。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仪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悬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秦用商鞅,肉刑的使用大有增加,大辟的刑法,增加了凿电、抽胁、锅烹,而且一人犯罪、多人连坐、夷灭三族。秦始皇亲自操持文墨,白天断狱,黑夜阅视其事,规定了工作数量:每天读文书一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这样,使天下到处都充满被判刑的罪犯了。
秦之刑罚甚多:
榜掠。用厚重之榜板,掠击之。《史记·李斯列传》:“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之。”
弃市。杀人于市中,令众人观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弃市》。”
戮。以刀杀之,或劈斩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元年,六公子戮死于杜。”《史记·李斯传》:“公子十二人,戮死咸阳市。”
腰斩。从腰部横断杀之。《史记·商鞅列传》:“不告奸者,腰斩。”
车裂。以四、五马车,从不同方向拉而裂其肢体。《史记·秦本纪》:“惠文君立,商亡(逃),因以为反,而车裂(商鞅),以殉秦国。”
坑。活埋。《史记·秦始皇本记》:“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磔,音zha(乍)。以刀剁碎而杀之。《史记·李斯列传》:“十公主磔死于杜。”
凿颠。以铁椎从头顶凿穿而杀之。
抽胁。肢解杀人,抽出其胁骨。
锅烹。置沸水锅中,煮烹之。
戮尸。杀而切割其尸。
枭首。切割其头胪,悬之于木上。
具五刑。黥、劓、刖、枭、菹,共用之。《汉书·刑法志》:“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足趾,再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咒诅者,又先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
族。灭杀其一族之人。
夷三族。灭杀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之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本纪》:“文公二十年,初,法有三族之罪。”
除上述酷暴肉刑之外,轻刑还有:
“罚为鬼薪”,是罚其砍柴烧炭,为祭祀之薪火柴燎;
“黥为城旦”,是黥其面,以铁练囚系之,为苦役;
“谪”,刑徒远谪;
并且有“一家犯罪,十家连坐”之法。
秦朝法律酷虐,也为以后历代所沿袭。弃市、枭首等刑,明、清尚用之。

热点内容
2017初级经济法电子版 发布:2025-08-12 04:55:12 浏览:603
上海法院窦 发布:2025-08-12 04:52:47 浏览:829
最新刑事诉讼法追诉的放 发布:2025-08-12 04:51:28 浏览:147
法律文书不送达的责任 发布:2025-08-12 04:51:27 浏览:78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人是具有民事 发布:2025-08-12 04:48:34 浏览:761
行政法律关系的不对等性体现在 发布:2025-08-12 04:48:25 浏览:578
民法叫 发布:2025-08-12 04:47:09 浏览:729
经济法法条包括 发布:2025-08-12 04:41:25 浏览:55
陕西法律援助的条件 发布:2025-08-12 04:37:01 浏览:824
法院判了缓刑 发布:2025-08-12 04:32:41 浏览: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