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消极要素
⑴ 加害行为只有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在民事责任中只有积极行为对吗
法律上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区分,根据身份、现行行为等,看该行为人对该行为是否有为、不为的义务,而不是常识中的好与不好的方面。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权利和义务的相对性方面,主体表达行为的形式:
积极行为即是指作为,应当为某事,是以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又称作为,是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比如当事人依照合同约定按期交货的行为。再比如:我想签订买卖合同,于是我积极的找买家、谈价钱,这是积极行为;我依法到税务机关缴纳税款,这也是积极行为。积极行为,就是主动的去实施行为。
消极行为是指不作为,即主体以沉默,放弃作为,主体不施加于客体干扰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又称不作为,是指以消极、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比如甲向乙发出要约,乙在承诺期内未作出任何意思表示的行为。
又如:应当依法纳税我却不缴税,这是消极的行为。应当办理登记我不去变更,这些都是消极的行为。
⑵ 法律上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怎样区分
法律上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区分,根据身份、现行行为等,看该行为人对该行为是否有为、不为的义务,而不是常识中的好与不好的方面。
一、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权利和义务的相对性方面,形式如下:
1、积极行为,又称作为,是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比如当事人依照合同约定按期交货的行为。
比如:我想签订买卖合同,于是我积极的找买家、谈价钱,这是积极行为;我依法到税务机关缴纳税款,这也是积极行为。积极行为,就是主动的去实施行为。
2、消极行为,又称不作为,是指以消极、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比如甲向乙发出要约,乙在承诺期内未作出任何意思表示的行为。
比如:应当依法纳税我却不缴税,这是消极的行为。应当办理登记我不去变更,这些都是消极的行为。
3、积极行为:它是以循证的方式,通过发展积极行为的策略和系统改变的方法,调整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达到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改善生活质量效果的行为干预模式。
4、消极行为:根据身份、现行行为等,看该行为人对该行为是否有为、不为的义务。
比如:区别主要在于权利和义务的相对性方面,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主观上有一个目的,并在客观上作出了行为以达到这一目的,就是积极行为;否则,就是消极行为。
(2)民法消极要素扩展阅读:
一、法律上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区分:
1、积极行为,又称作为,是指以积极、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2、消极行为,又称不作为,则是指以消极的、抑制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二、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区分:
1、意思表示行为为,又称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意思表示而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2、非表示行为,是指非经行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状态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如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等。
⑶ 民法和刑法上的消极与积极有那些含义
法律的积极含义就是直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积极方面的作用。
消极含义就是指违反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⑷ 民法中的作为与不作为的意思
民法中的作为与不作为是于绝对民事法律关系和相对民事法律关系而言的。
绝对民版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支权配权与对应的义务。
义务人负有不作为的义务(不侵害支配权)。
相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请求权与对应的义务。
请求特定人作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
⑸ 什么叫附消极延缓条件民事法律行为和附积极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附有决定该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一、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1)积极条件又称肯定条件,积极条件是以所设事实发生为内容的条件。易言之,在积极条件,以设定事实的发生为条件成就。停止条件与解除条件,均可设定积极条件。肯定条件是以一定客观事实的发生为条件成就,而以所附事实不发生为条件不成就。例如甲乙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出租人甲考虑到其女儿如不调到外地工作还需居住此房的情况,在合同中附上“如其女儿调到外地工作,该租赁合同方生效”的条件;再如,甲、乙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但考虑甲外地工作的儿子可能调回到本市工作需要住房,于是附上“如其儿子调回到本地工作,则租赁合同终止”的条件。上述两租赁合同都是附条积极条件的民事行为。
(2)消极条件又称否定条件,是指以不发生某种事实为条件的内容。否定条件于肯定条件相反,它以一定事实的不发生为条件成就,而以一定事实的发生为条件不成就。它又可以分为否定的延缓条件和否定的解除条件。例如、甲、乙签订煤炭供应合同,在合同中附有“如甲本月不发生意外事故即供给乙煤炭若干”,该买卖行为即属于付否定条件的延缓条件。再如,甲、乙签订种子供应合同,乙考虑到种子尚未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故在合同中附上“如未通过鉴定合同终止”的条款,该行为即属于附否定的解除条件。
二、延缓条件与解除条件。这是根据条件的效力为标准而区分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分类。
(1)延缓条件,是限制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使法律行为只有当约定的事实出现时,才发生效力的条件。延缓条件的作用在于使民事法律行为暂时不生效,因此,也称停止条件。附延缓条件的民事行为,在条件成就之前已经成立,但效力处于停止状态。也就是说,在延缓条件成就以前,行为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确定,但是权利人尚不能主张权利,义务人还无须履行义务,即双方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法律效力尚处于停止状态。例如,甲、乙协商约定,待甲迁移北京时以2500元价格将其冰箱出售给乙。这里的“甲迁移北京”便是该买卖行为所附的延缓条件,当延缓条件成就(甲迁移北京),民事行为就发生法律效力,甲应将冰箱交给乙;如果延缓条件不成就(甲未迁移北京),则该买卖行为就不发生法律效力。由此可见,延缓条件的作用,是推迟民事行为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
(2)解除条件,是限制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存续,使已发生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实现时终止的条件。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已经开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当条件成就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例如,甲有闲置房间两间,甲、乙双方在房屋租赁合同中附加了条件:如果甲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家工作,乙立即将该房退还给甲。这里“甲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家工作”便是该房屋租赁行为所附的解除条件,在解除条件成就以前,租赁房屋的当事人之间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由此可见,解除条件的作用,是使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失去法律效力。
⑹ 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积极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打击了封建复辟势力;拿破仑对外扩张法典,动摇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扩大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成为欧美各国制定法典参考的蓝本
⑺ 民事法律关系包含哪些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或条件,由下列三要素构成的: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依《民法通则》、《合同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都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因此,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都为民事主体。国家也可以成为民事主体,例如国家是国家财产的所有人,是国债的债务人。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因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总是基于一定的对象而确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的的,没有客体,民事权利义务就会落空,也就是失去意义。所以,客体也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经国家法律确认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包括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民事法律关系以民事权利与义务为内容,若仅有主体而没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当然就构不成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是指法律允许为一定民事行为的可能性;民事义务是指按法律或他人的要求为一定民事行为或不为一定民事行为的必要性。民事权利和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决定着法律关系的性质。例如物权关系与债权关系的不同,就是因为主体的权利义务的不同。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为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因为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成立民事法律关系;上述三要素相互联系不可缺少,变更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不再是原来的民事法律关系了,民事法律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
⑻ 民法通则的缺点是什么
、《民法通则》作为国际民商事基本法的缺陷。
《民法通则》第八章规定了“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这是我国国际民商事法律的具体规定,是国际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私法学理论界的学者们大多也认为《民法通则》在国际民商事领域内处于基本法的地位7,但是,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该章的规定简单、原则,仅仅只有九个条文,另外,大部分国际民商事领域的重要制度均没有涉及到,立法的空白、漏洞极为严重,这既不利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总人口为十三亿多人的我国人民的对外交往,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与加入WTO之后我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国情也明显不符,与国际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地位也不相称。
商事单行法的作用。
例如《民法通则》规定了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以及企业法人这些商事主体的规定,一方面表明了我国采用了民商法合一的立法体例,但另一方面又过于简单、原则,仅仅只有十多个条文,不便于操作、执行,因此不得不采用《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等单行法律、行政法规及司法解释的方式予以补充完善。又如: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企业这些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开放方面极为重要的商事主体在《民法通则》第四十一条虽然涉及到了,但仅仅只占一款,只赋予了其合法的地位,其它并没规定具体内容,甚至连最简单的原则性内容也没有规定,这样,作为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在促进对外开放方面几乎没起什么作用。另外,商事方面的大量重要内容在《民法通则》上根本没有涉及,形成了大量的商事基本立法空白的漏洞,这主要表现在:作为最重要的商事主体——公司在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中根本没有涉及,而证券、保险、海事海商这些商事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没涉及到,由于作为商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在这些方面处于立法空白,因此就更谈不上对商事单行法如《公司法》、《证券法》、《保险法》、《海商法》的统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