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在线作业一
A. 求《刑法学》第一次作业!!
1、C:属地原则
2、A:属于对象认识错误的故意未遂(如果是人就是对象认识错误的故意既遂版)
3、权B:翻书吧,不解释
4、D: 同上
5、B:醉酒分生理和病理。病理就是精神病,不追究责任。选项分析肯定是生理
6、C: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且抢劫行为情节不严重。应追究但估计司法实践中应该免除处罚(还钱完事)
7、D:不解释,书上应该讲了区别
8、C: 同上
9、C:此题拿不准,回答者参考犯罪构成和犯罪概念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0、B:不解释,很明显
11、A:书上肯定有概念,不解释
12、D:同上
13、B:尚未实行犯罪行为。如果已经开始刺杀被害人,但在过程中且未造成危害结果就中止的属于实行阶段的中止。未遂是实施过程中,非主观因素致使行为人不能继续进行犯罪。
14、D:......汗一个,和12题一模一样
15、D:翻书吧,应该没啥悬念。同时也是哲学上的因果关系。
纯属原创,如有谬误请见谅。(估计不会有差太多。呵呵……)
B. 《判例刑法学(上下卷)》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判例刑法学(上下卷)》(陈兴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Dl3nJQWp0bB060WssgslRg 提取码: ywpm
书名:判例刑法学(上下卷)
作者:陈兴良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5
页数:1293
内容简介:
《判例刑法学(套装全2册)》阐述的是一种依存于判例,并从判例中引申出来的法理。判例成为《判例刑法学(套装全2册)》的基本线索,以判例为载体,对刑法重大问题进行个案性的考察,进而对司法过程的思维方法进行学理上的评判。这个意义上的刑法学,就是《判例刑法学(套装全2册)》之所谓判例刑法学。
作者简介:
陈兴良,1957年生,浙江义乌人。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当选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2004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获美国法律社会学协会国际学术奖。著有《本体刑法学》、《规范刑法学》、《判例刑法学》、《教义刑法学》等著作多部。
C. 奥鹏学生东北师范大学2012春刑法学第一次在线作业答案
东师大的 多提交几次一般3-7次之内 看到相同题目的 历史记录会有答案 谢谢
D. 刑法学(1)作业1 第一题
2人的行为都构成犯罪
按属地原则的规定,只要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境内,无论是犯专罪行为地,结果地,都归我国管辖,因此属,山本适用我国刑法
马xx应根据属地原则适用我国刑法,不能是属人原则,属人原则是对属地的补充,不能同时适用或优先适用
E. 刑法学1第一次作业
ABCD
ADC
CD
C
ABCD
ABC
ABCD
ACD
BC
错
对
错
对
另外不知道你是大几的,我想解释下第10题的D项:
丁第一行为是故意,第二行为是过失,版属于因果关系错误权。
如果按具体符合说;丁构成故意杀人未遂+过失致人死亡
如果按法定符合说:丁构成故意杀人既遂
F. 刑法学1第二次作业,请高手详细解答,谢谢!
1、B 特别规定,有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在域内犯罪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D 新刑法是97年颁布,甲的犯罪行为已在新刑法颁布之后,不涉及溯及问题
3、C 有条件,即不是完全依照刑法追究。根据域外受刑情况可以减免判刑。
4、D 目的是为了节约刑法调整成本,也体现刑法谦抑性
5、C 77条,69条
6、D 第6条第二款
7、A 故意杀人是结果犯,行为结果未成,行为发生,且主观故意,未遂。
8、D
9、C 出于人道主义应该延缓刑罚。
10、B 排除法得出
11、C 第50条规定死缓变更故意犯罪经核准后死刑执行。
G.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刑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第二题答案
第二题:
答:(一)王某某的行为与陈某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为王某某将回未满14周岁的陈某某带去河边答游泳就有义务保证其人身健康和安全,但王某某在可以履行有关义务的能力的情况下,没有将陈某某从深水区带回,导致了陈某某溺水而亡,因此王某某的行为与陈某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王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其行为表现形式为不作为,主观心理态度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因为构成不作为犯罪应构成三个条件:一是存在应履行的义务;二是有履行义务的能力;三是没有履行特定义务导致了严重后果的发生。王某某将未满14周岁的陈某某带去河边游泳就有义务保证其人身健康和安全,但王某某在可以履行有关义务的能力的情况下,没有将陈某某从深水区带回,导致了陈某某溺水而亡严重后果的发生,应构成不作为犯罪。王某某在将未满14周岁的陈某某带去深水区游泳,后应该预见到不及时将其带回可能会导致陈某某的溺水身亡的后果的发生,但王某某在自行洗澡后感到身体累便自行上岸回家,而没有把陈某某带上岸,没有预见到后果的发生,应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主观心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