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学用益物权

民法学用益物权

发布时间: 2022-01-11 16:18:06

民法中的用益物权是什么

用益物权本身的概念并不复杂,它是指以一定范围内的使用、收益为目的而在他人之物上设立的定限物权。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我们会注意到,用益物权虽然可以使用物,但是对该物并没有处分的权利。因此用益物权的所有者只能使用物权而不能决定该物的去留。考试中常见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指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因此是指承包经营权就是承包人(个人或单位)因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或其他生产经营项目而承包使用、收益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土地或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权利。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利用土地营造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权利。建设用地使用权同农用地使用权相区别,是对土地进行非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而从事建设的权利。

三、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公民个人在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宅基地上所享有的建造房屋以使用居住的一种物权。我国《物权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

四、地役权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的权利。他人的不动产为供役地,自己的不动产为需役地。

❷ 民法典的用益物权规定在

用益物权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标的物占有、使用、收益。另外,用益物权的存在,回对所有权答也构成一定的限制。即所有权人不得妨碍用益物权人行使其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是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限定物权。 用益物权的享有和行使通常以对物之占有为前提。用益物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

(2)民法学用益物权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条“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定。所有权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二条“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国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❸ 物权法中有哪些用益物权

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17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其大分类主要有地上权、地役权、典权、用益权。具体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租赁权等。

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

"用益物权"这一概念在中国《民法通则》中没有出现,有关用益物权的规定也只有零星几条。物权法草案第123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严格说来这也不是用益物权的立法定义。因此,在中国民事立法上难以给用益物权一个明确定义。在民法学上,所谓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权。

❹ 民法为什么要设置用益物权这样的物权形式

我认为是物尽其用。

❺ 民法高手进!关于用益物权和准用益物权

1. 权利取得的方式不同。

准用益物权的取得往往需要前置的行政许可程序,准用益物权与行政许可的关系极其密切,如崔建远教授所言“没有行政许可,就没有准物权(准用益物权) ”[10]。这种权利取得的特殊方式,反映了准用益物权后面强大的国家意志因素。而用益物权的产生,则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自治,其设立是通过合同行为而产生的,即使需登记,根据公示公信原则,这种登记只是一种物权的公示方式,而并非权利的创设方式。

2. 客体不同。

(1)用益物权的客体具有单一性和确定性。

用益物权的客体是单一的,一般是指土地和房屋,且该土地一般也是指地表而不包括其中包含的矿产和岩石等;而且客体为确定的不动产。

(2)准用益物权的客体具有复合性和不确定性。

其复合性表现在:一些准用益物权如矿业权的客体是特定矿区的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捕捞权的客体为一定的水域和水中的水生动植物。

其不确定性是指:首先,该客体的存在与否是不确定的;其次,即使客体是存在的,其数量上也是不确定的。如渔业权的权利人可以在特定的区域行使该权利,但渔业资源是否存在及有多少,这是不确定的;矿业权客体中一定矿区土壤中的矿产资源不一定存在,有待进一步的勘探和开采; 水权的客体为水,而水具有流动性,难以确定。

3. 母权利不同。

准用益物权与一般的用益物权都是他物权,他物权必然产生于自物权,而该自物权即为产生他物权的母权利。

(1)准用益物权的母权利在中国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

(2)准用益物权的母权利具有限定性。

只有在特定的所有权之上才能产生准用益物权。因为准用益物权是针对具体的权利对象的,只有在这些特定的对象上才能设定准用益物权。而用益物权则是只要是他人之物,依法可设定用益物权者,即可设定用益物权,主体的特定性并不明显,且对象广泛,不局限于特定的对象。

4. 所负担的义务不同。

准用益物权除了负担用益物权所应承担的私法上的义务之外,还承担许多公法上的义务。公法义务表现为:

(1)对所有权人所负的义务。

即不得随意改变资源的用途,缴纳资源使用费和使用费;

(2)对社会所负的义务。

即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见,准用益物权所负担的义务,不仅有消极的不作为的义务,更有大量的积极的作为义务。而用益物权往往无此特别的要求,虽然现代民法要求用益物权也承担各种义务,但此义务多为针对相对人的注意义务或对不特定人的不作为义务。

5. 权利的行使不同。

(1)准用益物权一般不以对物的占有为必要,而用益物权则反之。

准用益物权可以分为目的性权利与手段性权利,前者是为直接支配,使用权利客体以获得一定的利益,如海域使用权;后者是为获取权利客体所设定的权利,该权利是取得对权利客体的支配手段,如渔业权。因而,在手段性的准用益物权中,并不以对标的物的占有为必要,占有标的物往往是权利行使的结果而非条件。

(2)权利的转让不同。

首先,准用益物权的转让往往受到许多限制。须经有关部门批准,而且转让的条件是有限制的,甚至根据现行的许多法规,有些准用益物权根本不允许转让。

其次,用益物权的转让相对自由,程序也相对简便。

❻ 用益物权已消灭情况下,怎样主张民事权利

这是经济法的范畴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
“用益物权”这一概念在中国《民法通则》中没有出现,有关用益物权的规定也只有零星几条。物权法草案第123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严格说来这也不是用益物权的立法定义。因此,在中国民事立法上难以给用益物权一个明确定义。在民法学上,所谓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权。[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 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中文名
用益物权
出 处
《物权法》
举 例
土地承包经营权
定 义
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
特 征
着眼于财产的使用价值

❼ 用益物权是什么 用益物权的特征和特点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
"用益物权"这一概念在中国《民法通则》中没有出现,有关用益物权的规定也只有零星几条。物权法草案第123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严格说来这也不是用益物权的立法定义。因此,在中国民事立法上难以给用益物权一个明确定义。在民法学上,所谓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特征:

第一,用益物权是一种他物权。即用益物权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成立的物权。

第二,用益物权是一种不动产物权。即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仅限于不动产。动产之上不能成立用益物权。对于动产的使用可以通过借用合同或者借贷合同来进行。

第三,用益物权是以使用和收益为内容的限制物权。即用益物权人只能就其标的物为使用和收益,而不能其为相应的处分。当然用益物权人无权处分用益物权的标的物,并不代表着他不能处分用益物权本身,比如用益物权人可以依法将该用益物权转让给他人,但其不能将该用益物权的标的物转让给他人,因为将该标的物转让给他人意味着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这必须以转让人对该标的物享有所有权为前提,否则将构成无权处分。

第四,用益物权是独立物权。虽然用益物权虽然以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但其一经设立,在法律上就具有独立性。也就是说,用益物权一旦依当事人约定或法律直接规定设立,用益物权人便能独立地享有对标的物的使用和收益权,除了能有效地对抗第三人以外,也能对抗标的物的所有人对其权利行使的干涉。

此外,由于用益物权是依约定或法律规定设定,因此用益物权还是一种有期限的权利。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我国的用益物权类型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对于海域使用权以及取水权、采矿权、探矿权、捕捞权、狩猎权等用益物权或者准用益物权适用相应特别法律的规定。

❽ 什么是用益物权主要包括哪几种

.1.用益物权释义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权利人对他人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所谓用益,也就是用益物权是以对他人所有物即财产为使用、收益的目的而设立的。建立用益物权制度,促进和规范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序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可供人类生产生活的资源又是有限的,特别是土地等资源相对稀缺,又不可替代。 为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就必须既要节约资源,又要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用益物权制度解决了在不能取得物的所有权或不必要取得他人之物的所有权时,用益物权人可以通过对他人所有之物的占有、使用而获得收益,如甲租赁乙的房子开一商店。而对于所有人,也可通过设定用益物权,将自己所有的财产交由他人使用收益,自己也能获得收益。这样,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都取得了相应利益。对于整个社会,资源充分的利用也使社会的整体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同时,用益物权还规范了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利用财产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平衡了各方利益,保证了物的有序利用。租赁权(包括出租权和承租权)

以房屋的租赁权为例:

住房的承租人不享有继承权。房屋承租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承租人只是在合同有效期限内,有权占有和使用承租的房屋,而不是取得承租房屋的所有权。根据《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所能继承的只能是属于被继承人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即公民死亡时遗留的。

依据法律规定,承租人死亡后,其他共居人(户口与承租人在一处,共同居住两年以上)经过协商后,决定由谁来承租,并向产权单位申请变更承租人。
公民租赁的房屋不产生继承权,不能作为遗产继承。但根据《城市房屋管理规定》和《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的规定,父母租赁的房屋,在其去世后,有以下三种情况的,其子女有权续租,即子女一直随父母生活;子女在该市有正式户口;子女没有其他住房或住房特别拥挤。”

如协商不能达成一致,需要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解决,如调解、诉讼等,再申请变更,重新签订租约。

❾ 民法典规定的用益物权包括哪些

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
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二十三条_用益物权的定义
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热点内容
北理工2012法律硕士录取名单 发布:2025-07-29 11:14:24 浏览:512
开展端正执法司法理念大讨论 发布:2025-07-29 10:54:52 浏览:201
审判庭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9 10:52:06 浏览:834
2015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卷四 发布:2025-07-29 10:46:24 浏览:679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总结 发布:2025-07-29 10:30:41 浏览:979
枣庄市薛城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7-29 10:30:39 浏览:343
思想道德治理 发布:2025-07-29 10:30:08 浏览:676
婚姻法大学论文 发布:2025-07-29 10:24:52 浏览:630
村民理事会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9 10:23:40 浏览:6
商法营利性的体现 发布:2025-07-29 10:23:37 浏览: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