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上的诈骗

民法上的诈骗

发布时间: 2022-01-13 11:41:38

『壹』 法律上对 诈骗 的定义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识较差,较易上当受骗。

虽然诈骗行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些共同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予以防范,是可以避免使自己误入歧途、落入圈套的。更何况很多骗子的手段并不见得很高明,受骗的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受害人本身。

(1)民法上的诈骗扩展阅读

诈骗的处罚: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年12月16日)的规定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

(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贰』 民法上的合同诈骗与刑法上合同诈骗罪的关系

民法合同欺诈是民事欺诈的一种,是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当事人虚假专情况,或者故意隐属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合同或履行合同的行为。刑法合同诈骗罪是诈骗罪的一种,失职行为人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通过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手段,非法取得并占有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二者常发生规范竞合,凡是构成诈骗罪的行为同时也构成了民事上的欺诈,但构成民事欺诈却不一定构成犯罪。
民法上合同欺诈行为人在合同被撤销或者认定无效后应承担欺诈行为产生的民事责任,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刑法上①合同诈骗罪触犯刑法,行为人诈骗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从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到无期徒刑不同等级的刑罚。
②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30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单位和自然人均可以构成民法上之欺诈即合同欺诈和刑法上合同之诈骗罪。
单位不能够成贷款诈骗罪,如果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的,事实上以非法占有贷款为目的的,可以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叁』 民法典中有没有规定被骗钱咋办

此外,刑法上的诈骗行为在民法上属于民事欺诈行为,借贷合同并非无效,而版是可撤销,出借人乙享有权撤销权。在乙不行使撤销权的情况下,借贷合同依然有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对此亦有明文规定:“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以及本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肆』 什么叫民事诈骗案什么是刑事诈骗案

1、民事欺诈行为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

2、刑事诈骗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一百九十三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4)民法上的诈骗扩展阅读

区别

(一)主观方面:欺诈行为人主观目的是通过瞒、哄、诱导的方法,使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做出对其不利而对欺诈行为人有利的行为。通过“履行义务”的合法形式,谋取非法利益,其实质是“不法获利”

(二)客观方面:刑事诈骗行为人虚构的是主要事实,即行为人为逃避法律的制裁,在虚构事实的同时,常常使用虚假的身份、虚假的证件,甚至编造假姓名、假地址等,其目的是在得逞后不受法律的追究。而民事欺诈行为人虚构的往往是辅助事实,即一般具有合法的民事主体资格,无须用假冒身份、虚构地址、造假证件等。

(三)履行承诺的实际能力和行为方面:第一,如果行为人将取得的财务全部或者大部分用于挥霍、从事非法活动或携款潜逃的,应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第二,如果行为人将取得的财务主要用于约定义务的履行,即使客观上未能完全履行的,一般也认定为民事欺诈。

第三,如果行为人将取得的财务用于其它合法经营活动,但是却有积极履行约定义务行为的,也应认定为民事欺诈。

第四,如果行为人给对方造成损失后,不主动采取补救措施,推脱责任或者逃匿的,应认定为具有诈骗的故意。

『伍』 诈骗怎样分刑法诈骗与民法诈骗了,

民法不叫做诈骗抄,如果交易或合同存在欺诈行为(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被欺诈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关系,并赔偿损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和产品质量法中还有惩罚性赔偿的规定)。
其实,刑法的诈骗和民法的欺诈,不是绝对分离的。
刑法中诈骗罪的要件,主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欺骗、隐瞒事实真相等手段,使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的行为。当然,构成本罪还要达到一定的金额。各省标准不一。

个人以为,民法的欺诈主要还是在等价有偿的基础上的。比如以次充好,将过期食品再包装销售,至少已有对价的。
而刑法上的诈骗,更多的是光凭一张嘴,不用对价或用严重不对等的代价,让受害人处分大额财产,比如集资诈骗等。

『陆』 法律上诈骗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 【集资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贷款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条 【票据诈骗罪】

进行金融票据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柒』 欺骗和诈骗在法律上是一样的么

欺骗或欺诈属于民法上的概念;诈骗是刑法上的概念,数额较大就构成犯罪。
欺诈专的结果可能导致民属事纠纷,一般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渠道解决问题。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热点内容
公司法公司章程 发布:2025-07-28 07:30:32 浏览:174
法官怎样看待二审诉讼 发布:2025-07-28 06:51:32 浏览:302
试论述行政法及其特点 发布:2025-07-28 06:49:26 浏览:209
法学概论书 发布:2025-07-28 06:44:06 浏览:280
引起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失的原因 发布:2025-07-28 06:37:20 浏览:107
19年修改劳动法 发布:2025-07-28 06:34:16 浏览:508
行政诉讼法解释86条 发布:2025-07-28 06:32:38 浏览:163
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法律文书 发布:2025-07-28 06:32:35 浏览:217
行政法38条 发布:2025-07-28 06:20:12 浏览:473
行政法案例分析重要吗 发布:2025-07-28 05:38:31 浏览: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