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评价要素
法律效力只有时间效力和空间效力两个
法律要素有三个,主体客体内容
不知道你问的哪个
Ⅱ 犯罪的四要素有哪些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应为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1.说明某种犯内罪危害了什么样容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客体。
2.说明犯罪是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受到什么样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的客观方面。
3.说明犯罪是由什么样的人所实施的要件,在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主体。
4.说明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的主观方面。
(2)刑法评价要素扩展阅读:
关于犯罪要素的其他说法:
(1)二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分为行为要件和状态要件;
(2)三要件说(老版本),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主体、危害行为、客体;
(3)新理论:三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为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
Ⅲ 刑法规定犯罪构成的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这四个方面用来分析犯罪,所回答的问题就是:侵犯了什么怎样侵犯的谁侵犯的由于什么侵犯的分析犯罪构成,不外乎从这四个方面去分析查明构成要件。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
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3)刑法评价要素扩展阅读:
刑法规定犯罪构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一,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提供根据。
第二,为划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提供标准。
第三,为无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因此,严格按照刑法规定分析犯罪构成,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所要求的。
Ⅳ 刑法的犯罪构成是三阶层好还是四要素好
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构成,这些条件就是所谓的要件。过去刑法理论和法律条文都是持四要件说,即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主体即行为的实施者,就是谁干的,分一般主体,特殊主体等。客体即行为侵犯的对象,例如强奸罪的客体只能是女性。主观方面指行为主体主观上的动机。客观方面是指具体的行为和造成的结果,有行为犯(只要实施了某种行为就构成,如持有毒品)和结果犯(产生了一定的后果才构成,例如交通肇事)之分。其中主观方面即犯罪的动机,是区分主观恶性大小以及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此罪和彼罪的重要依据。例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过失杀人,意外事件,都可以造成致人死亡的结果,但罪名和处罚是大不相同的。很显然,主体、客体;主观、客观的四要件说是符合辩证法的,或者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物。
因为三要件理论还比较新,所了解的人不是很多。所谓三要件,大约是“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也有说是“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主体的符合性,行为的违法性,结果的有责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四要件和三要件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很大,四要件理论认为构成犯罪的行为,按三要件理论则可能认为无罪。如果仔细看一下,就不难发现,三要件中没有主观方面,强调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白糖杀人案:某人(主体)错把白糖当成毒药下在(客观方面)别人(客体)饮水中企图谋杀(主观方面),结果没有得逞(客观方面)。按照四要件论,这是故意杀人未遂。而根据三要件说,则不构成犯罪。因为没有犯罪的结果。
四要件是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而三要件中第二项却是犯罪行为,或是行为的违法性。既然是行为,那么必然就包括有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四个要素。所以要分析三要件的第二项,必然要绕回到四要件上来,这不是很滑稽的事吗?
Ⅳ 如何具体运用三要素和四要件分析具体的刑法案例犯罪
四要件归罪是平行的,同时用四要件考量一个行为,而三阶层是递进的,一个要件一个要件的排除,就类似扒皮一样,一层一层的考理,其中一层不符合,那就不用往下评价了,该行为即不构成犯罪,当层层下来,都符合,该行为即构成罪。
一、四要件:
四要件是我国从前苏联刑法理论中介鉴过来的,目前在我国刑事司法理论及实践中仍占具主流,它认为考量一个行为是符构成犯罪,应包括四个条件:
1、犯罪主体,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单位也可以成为部分犯罪的主体。
2、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抱得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观罪过等要素。
4、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在客观上的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
四要件认为符合上述四个条件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进行排除。
二、三要素:
三要素即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三阶层)论体系,包括构成要件的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情。
1、犯罪构成该当性。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具体来说该当性中包括了行为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几个要素。
2、违法性。违法性要求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
违法阻却事由是排除具有该当性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违法性阻却事由一般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等。
3、有责性。有责性指能够就满足该当性和违法性条件的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和谴责。是否具有有责性应该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责性还有两种阻却事由,一是违法性认识,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三要素说认为,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还必须负有责任,也即是说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必须符合三个递进式组合的条件。
(5)刑法评价要素扩展阅读: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要件,因此,也称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虽然各个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将各种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归纳、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话,任何犯罪构成都包括四个方面的要件:
1、二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分为行为要件和状态要件。
2、三要件说(老版本),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主体、危害行为、客体。
3、四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应为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4、新理论:三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为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
Ⅵ 刑法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和法的明确性矛盾吗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是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相对的法律术语.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不明确的构成要件要素而"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明确的构成要件要素.
所以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明确性也就意味着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该术语的理解不能从字面考虑.
Ⅶ 刑法构成要件要素
首先确认问题中是抄《刑法》的构成要件、还是刑罚的构成要件。两者构成要件各有不同。
一、《刑法》构成要件:
有法条:
我国刑法都是按照法律条目按次序列出的,例如: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
以此类推。
每个法条有对应的适用名称:
简单理解就是每个法条都有名字。(1)有的是关于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的,例如:第二十条的名字叫做 “ 正当防卫 ” ,是对正当防卫情形和范围的规定。(2)有的是关于罪名认定的,这一部分是《刑法》的主要部分。第二编“ 分则 ” 全部都是关于罪名认定的。
二、刑罚的构成要件:
我国《刑法》不能够独立适用量刑,在认定刑罚中,必须同全国人大和最高院最高检的量刑司法解释同时并用,目前关于量刑标准的司法解释大多由最高院完成。所以,刑罚的构成要件包括两个方面:
处罚对象必须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依据《刑法》第十三条对犯罪的规定,必须是触犯《刑法》的行为方构成犯罪。
处罚对象必须是构成司法解释量刑标准的行为:
只有达到司法解释规定的刑事立案标准,方能够成为处罚的对象。
Ⅷ 刑法中构成要件要素具体都有哪些
犯罪构成由客抄观要件、主体要件与袭主观要件有机统一而组成,同样,各个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组成,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
对构成要件要素可以进行不同分类:
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8)刑法评价要素扩展阅读:
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说明行为外部的、客观方面的要素即为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如行为、结果、行为对象等;表明行为人内心的、主观方面的要素即为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如故意、过失、目的等。
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可以包括行为主体、特殊身份、行为、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对应。
作为责任类型的构成要件要素基本上是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适发行为的期待可能性即属于这一类。刑法条文中需要参照一般文化、社会评价的词语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Ⅸ 刑法中的主观超过要素和客观超过要素是什么意思呀
刑法中的主观超过要素是犯罪构成诸要素中,超出罪过内涵之外的,没有客观要素与之相对应的那些主观要素;
比如盗窃罪中主观方面要求具有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里的非法占有目的就是主观超过要素,不要求行为人客观上非法占有了某物或者是意识到自己正在为一个非法占有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第五条,罪责刑相适应,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9)刑法评价要素扩展阅读:
我国刑法中具体犯罪中的定量要素从四个方面考虑: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所侵犯的客体;
主观方面:有无犯意是构成某些犯罪的必要条件,如故福阀弟合郗骨甸摊鼎揩意伤害罪,(有犯意);一般过失犯罪无犯意;
犯罪主体:有的犯罪需特定主体才能构成如受贿罪,有的犯罪不需要特定主体如故意伤害罪;
犯罪客体:看某一类犯罪是否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律关系,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因素;
犯罪客观方面:即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如已实施,构成犯罪,如未实施,只有犯意,现行刑法规定不认为是犯罪。
Ⅹ 刑法的四要素说在现实中有什么现实意义么
其实刑法十六条就是四要素的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