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法司法解释
A. 公务员法第四十二条释义
第四十二条 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释义】本条是关于公务员在机关外兼职的规定。 公务员是履行公职、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理当全心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一般不应在机关外兼任其他职务。但现实中因各种原因有时也有需要在机关外兼职的情况因此本条对这种情况作了规定。 本条中的“机关外”是指国家机关和政党等机关之外其他组织包括企业事业组织等。也就是说因工作需要在国家机关和政党等机关之间的兼职是可以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中我们许多领导人员都是同时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职务。比如由于工作需要党委书记、副书记、常委一般都分别兼职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或者党内组织、宣传、统战等部门的领导职务。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关于公务员纪律的规定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但由于公务员确定的公务员范围比较宽有些公务员比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政协委员、民主党派领导人员等出于工作或发挥其专业特长等需要有时可能需要他们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兼任职务如独立董事、顾问等因此本条作了例外规定。 公务员在机关外兼职需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得到有关机关批准。所谓“有关机关”一般是指需要在机关外兼职的公务员的直接上级机关如果是内设机构则指本机关。所谓“批准”一般是指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报经有关机关领导同意。第二不得领取兼职报酬。这里的“兼职报酬”可以作广义的理解包括金钱、物质等利益。
B. 谁可以解释<公务员法>第二条
通过了司法考试应该被任命,就算是大学毕业生,通过了司法考试,也应该有被任命。所以想进公务员先过任命关,找主要领导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问一下吧!不要怕花钱啊!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的内容简介
为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会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专门组织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释义》侧重于解释概念和法律条文的含义以及学习理解中应注意的问题;《教程》侧重于阐述公务员法的立法思想、立法背景、制度原理
D. 公务员法条文解释
总则是对法的一般性问题作出规定,主要是对立法目的、依据、调整范围、基本原则和管理体制等问题作出规定。本法的总则共十条,内容包括:立法目的和根据,调整范围,本法的指导思想,公务员管理的原则,公务员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等。这些内容的确定和规范,为以后各章具体条文的设计确定了指导原则和理论前提。
E. 公务员法的渊源是什么
法的渊源就那么一点记住就好啦。如下: 一、正式渊源(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政府规章、司法解释、)二、非正式渊源(政策、习惯、判例)
F.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的介绍
公务员法颁布后,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注。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都纷纷要求公务员法草案起草修改单位能组织编写一套正规的学习培训辅导用书,以便大家正确把握立法原意,准确理解公务员法的精神实质。
G. 《公务员法释义》是什么部门制订的有法律效力吗为什么
《公务员法》有法律效力,其释义没有法律效力。因为只是学说解释,不是立法解释。
H. 最新司法解释,被判处缓刑属于公务员法中“曾受过刑事处罚”的范畴吗
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四项条件的,对其宣告缓刑,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缓刑列在刑法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中,它是否是刑罚或刑罚执行方式,判处缓刑是否也是受到刑事处罚,大家认识并不统一。笔者认为:
一、缓刑不是刑罚的类别
有观点认为,凡是符合刑罚性质特征的方法和措施,都可视为刑罚的类别。因为从刑罚的定义来看:刑罚是依据国家刑事法律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对犯罪分子某种利益的限制和剥夺,体现国家对犯罪分子及其行为的否定评价。由此可归纳为刑罚具备如下三特征:一是适用于犯罪人;二是适用依据是刑事法律的制裁方法;三是对犯罪人某种权利予以限制或剥夺。据此,我国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虽没列在刑法第三章刑罚的种类中,但完全符合刑罚性质和特征,是刑罚外延的体现,因此应属于刑罚的范畴和刑罚的类别。但是,我国《刑法》第三章刑罚的种类中,只规定了五种主刑和三种附加刑,并没有包括缓刑,另外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38条、第72条中虽对管制和缓刑增加了“禁止令”的规定,但是,《刑法》并没有明示该“禁止令”是主刑还是附加刑。从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严格解释出发,不能认定缓刑是刑罚的类别。
二、缓刑是刑罚的执行方式
我国刑法第38条第3款规定: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我国刑法第76条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在就《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答记者问中表示: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不脱离社会,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司法部负责人在就《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中表示::社区矫正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将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因此,对管制这一刑罚的执行方式是社区矫正,对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实施的社区矫正,也就是对其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三、判处缓刑也是受到刑事处罚
对于构成犯罪,并依法追究,作出处理,在法律中有三种说法:一、追究刑事责任,二、被判处刑罚,三、受刑事处罚。仔细对照法律条文,不难发现,三种说法虽然大致相同,但也存在差别。追究刑事责任,即经过刑事诉讼程序作出有罪判决,其结果包括《刑法》37条规定的犯罪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如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29条: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被判处刑罚,则包括除“免予刑事处罚”以外的一切有罪判决,包括宣告缓刑在内。因为宣告缓刑的前提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确定无疑的刑事处罚,缓刑不过是刑罚的执行方式,被判处刑罚的核心是被判处的是否为刑罚,而不是其执行方式。受刑事处罚,则指判处刑罚并实际执行刑罚的情况。以前,人们对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存有误解,认为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就是未受刑罚,其实,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只是原监禁刑不再执行,并不能否认以社区矫正为刑罚执行方式的非监禁刑已执行完毕。因此缓刑考验期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即意味着已受到刑事处罚并已执行完毕。
四、明确上述区分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上述法律、行政法规分别使用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判处刑罚、受过刑事处罚的措辞,不明白它们的区分,就不能正确适用法律,特别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人员遭遇刑罚后的公职与养老问题。
I. 如何解释公务员法第106条
工勤人员就是非在编雇用人员,一般都是以合同形式雇佣的。
是否是工勤人同就按以上二点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