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的刑法
『壹』 东魏北齐是用的什么军制
东魏北齐军制大体沿袭北魏,军队也分为中兵、镇戍兵、州郡兵三部分,其军队领导体制、军队编制、军兵种等都略同于北魏。但其军制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东魏北齐所特有的夷、汉分兵制。
高欢起事之初,赖以成事的都是鲜卑或鲜卑化了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人。
后来北魏孝武帝西奔,随他人关洛阳“六坊”鲜卑兵不过万人,其余的“六坊”鲜卑兵大都归了高欢。因此,高欢的军队主要是鲜卑兵,高欢所采取的也是以鲜卑人当兵打仗,汉人务农纳粮的作法。当时,虽也有少数汉人兵,但与鲜卑兵分开,单立一军,由汉人率领。北齐时,挑选鲜卑中勇力绝众者组成军队,称之“百保鲜卑”,又正式以汉人服兵役,仍取高欢时作法,以汉人兵单为一军。
高欢在东魏任相国时,曾于相府设内、外二曹主管兵事,内曹是骑兵曹,管中兵鲜卑兵事;外曹是步兵曹,管外兵汉兵事。北齐代魏后,相府诸司并于尚书,唯内、外二曹不废,改称外兵省,骑兵省,职掌兵事。由此也可看出,东魏时期,军队的实际领导权在相国高欢手中,北齐代魏后,军队领导权才收归中央。
『贰』 北齐是怎么取代东魏的
高欢拥立东魏政权后,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朝政大权。公元549年,高欢的长子高澄被人刺杀,次子高洋继掌大权后,革除了高澄时的弊政,顺利控制了局面。550年,高洋被任命为丞相,晋爵齐王:同年五月,高洋废孝静帝,即位称帝,建立了北齐,史称文宣帝。
『叁』 东魏、西魏时期有哪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东魏军昼夜不息地或用攻城车撞城,或筑起土山,向城内抛石射箭,或挖掘十条地道。西魏守将韦孝宽用布做成幔子,罩到攻城车上。风鼓布幔,攻城车受阻。东魏军在竹竿上绑缚松麻,点火焚布烧楼。韦孝宽就命兵士用长钩钩竿,扑灭火焰。在城内修筑高台,与东魏军对射。挖掘堑壕,截断地道。东魏军再挖二十条地道,中施梁柱。然后纵火燃烧,木柱烧折,城墙随之坍塌。韦孝宽准备很多大木,随时在崩陷处竖立栅栏,进行抵御。
东魏军苦攻五十多天,战死及病故者约七万人,尸首埋成了一座小山。将士们皆疲惫不堪,士气低落,高欢也“智力皆困,因而发疾”。为鼓舞士气,他强撑病躯,大宴诸将士。大将斛律金歌舞助兴。他吟唱的,就是后世熟知的北朝民歌《敕勒川》。
高欢无计可施,且将草将尽,西魏援军将至,只好解围撤军。回到晋阳不久,高欢就病故了,时年五十二岁。
东、西魏之间的战争持续十余年之久,给社会、人民带来极大的破坏和困苦。史书记载:“东西分裂,连年战争,河南诸郡鞠为茂草,公私困竭,民多饿死。”对东、西魏来说,上述战争都是争权夺利的非正义战争。权、利,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在连绵不断兵火连天的战乱中,受苦受难的,永远是百姓。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过,从结果看,北方的这些战争、纷乱,在客观上也确实促进了统一的进程。西魏战胜东魏,以及后续的北周战胜北齐,也算是为隋朝最终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肆』 食干是东魏至北齐时特有的一种任官制度吗
不是,它是一种封赏制度
『伍』 废除凌迟酷刑的人,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人物呢
对于古时候很多的犯人来说,他们往往被抓到了,都是会遭受封建政府动用最极端的凌迟处死来惩戒的。凌迟,这种酷刑并不如它表面的意思那么好理解。但了解古代刑罚的都知道,凌迟是一种残忍至极的刑法,说起字义来,还有些文艺,但背后的意思却是血淋淋,令人闻风丧胆。凌,指刀划过肉体,迟,指一步步地进行。
那么现在自然是对凌迟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进行声讨,可在古代的官廷上,或许刽子手们听到这种判决还会有残忍的微笑。毕竟这种在别人身上一刀刀割肉的行为,也要心理不正常的人才能进行下去。所以在那个时候,凌迟处死,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刑罚。
凌迟一直持续到清朝,到了清朝,凌迟都还在流行。而最后废除了凌迟酷刑的也是清朝,而且还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她就是荒淫无度,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在光绪末年,就下令废除凌迟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
而凌迟酷刑的最后一位被执行者,是一个叫做康小八的小土匪。因为抢劫的案底过多,于是被激怒的当地政府抓住判以凌迟酷刑。他也是最倒霉的一个土匪了。但大言不惭地说,他在最后被处以凌迟处死,也是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了。
『陆』 东魏和西魏后的朝代分别是什么
1、在550年,东魏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然后高洋建立北齐,所以东魏之后的朝代是北齐。
2、在557年,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然后宇文觉建立北周,所以西魏后的朝代是北周。
3、东魏和西魏后的朝代分别是北齐和北周。
『柒』 北魏是怎样分裂成东魏和西魏的
北魏的分裂过程:
公元531年,高欢乘机攻占洛阳,控制了北魏朝政,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公元534年,高欢所立的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同年,高欢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这就是东魏政权。
公元535年,投奔宇文泰的孝武帝元修因与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由,即魏文昭帝。国号“大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梁对立,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7)东魏的刑法扩展阅读:
东魏、西魏对峙的格局并没维持多久,东魏高欢执政至公元547年死,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皆尖锐,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公元549年,高澄遇刺而亡,高洋再继任父兄之职。
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皇帝元善见,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齐”,建立了北齐政权,东魏灭亡。
公元551年,西魏皇帝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公元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复姓拓跋。公元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公元557年宇文护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西魏正式灭亡。
『捌』 为什么《北齐书》记载的是东魏和北齐两朝的历史
《北齐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是编年史。所以不好说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只能说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北齐书》,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据唐代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抄补修成的。《北齐书》成书时原名《齐书》,为区别于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齐书》,始改称为《北齐书》,而称后者为《南齐书》。
《北齐书》共有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和列传四十二卷。《北齐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经历了三个朝代(北齐、隋、唐)、共六十多年时间。《北齐书》成书前李百药先后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和三年(629年)两次奉诏继续完成父撰《齐书》遗稿,并参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编年体《齐志》。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割据王朝。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这位“内虽明敏、貌若不足”的人,很快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公元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于公元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二十八年。
『玖』 史料中是怎样记载油烹刑罚的
历史上有用油炸人之刑,这也叫烹,或者叫做油烹。南朝梁时,侯景作乱失败,亡命东魏,后来又南奔,高澄命令部下抓到他的妻子,先剥下面皮,然后又用大镬盛油把她烹死。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大肆杀戮建文朝臣,其中将兵部尚书铁铉割鼻之后处死,仍未解恨,又命令把铁铉放进大油锅中,让武士用铁叉翻转铁铉尸体使他面朝朱棣,以示谢罪之意,但怎么也不能把他翻转过来,正在折腾时,突然铁铉尸体爆裂,油锅里的油炸得四处飞溅,武士们惊慌散开,这才作罢。铁铉的尸体也在顷刻之间变得焦黑如炭了。朱棣也和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都是残忍如桀纣的暴君。
『拾』 东魏、西魏 的缔造者各是各为谁所取代
东魏:东魏(534年-55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由鲜卑化汉人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献宗孝静帝,为自己登上帝位而铺路,并与宇文泰所建的西魏对立,建都邺城(今属河北省)。在整个东魏统治时期,政权一直掌握在丞相高欢家族手中,执政期间关东地区胡汉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东魏与西魏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从而奠定了北朝分裂的既成事实,中国大陆也进入了南北朝末期的“后三国时代”。由于占据了山东传统富饶地区,东魏当时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居三国(东魏,西魏,南梁)之首。公元550年,元善见被高欢之子高洋所废,东魏亡。东魏传一帝,享国十六年,此后东魏全境进入北齐的统治。
西魏:西魏(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由鲜卑人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为帝,与高欢所拥立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至557年被宇文周取代,总止经历两代三帝,享国二十五年。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著政权,在他努力下,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屡败东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