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称民法
1. 民法全称是什么
民法是规范普通公民的法律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单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
2. 为什么说民法是民事权利法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人们生活离不开民法
因为《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所以也可以称为民事权利法。
比如:出租房屋、结婚登记、签订合同、债权债务等等。
3. 民法被称为社会生活的什么
民法典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作为中国颁布的第一步民法典,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
4. 民法典被称作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回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答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法典共妻癫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负责
5. 民法是什么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畴。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组版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在学术上有两种观点,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我国现行立法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观点,认为《民法通则》是民法这个法律部门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属于大民法的范畴。
6. 为什么民法称为民法
民法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jus civile)。最初的罗马法仅适用于罗马市民,称市民法;对于被罗马征服地区的居民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罗马人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则适用由裁判法官形成的规则,称为万民法(jus gentium)(与罗马公民法相比,万民法具有以案例为主、灵活方便的特点,适用范围的扩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种狭隘民族性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更能适应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需要)。` 后来非罗马市民逐渐获得罗马公民权,两法的区别逐渐消失。公元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进一步汇总整理编成法典,到12世纪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见罗马法)。恩格斯说罗马法是“我们所知道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页)。 罗马法的理论体系对私有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极大的影响,以至欧洲大陆都根据拉丁语(jus civile)分别将民法定名为 droit civil(法)、civil law(英)、 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 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义。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修订法律从法语译为日语“民法”。中国古代法律文献原无民法一词,有关钱、债、田、土、户、婚等法律规范,都收在各个朝代的律、例之中,清朝末年至中华民国时期曾制订“民律”草案,后经修订于1929~1930年分编陆续公布时改称“民法”,这是中国法律历史文献上对民法一词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据学者考察,我国法上的“民法”一词系来自日本语中的“民法”。
7. 民法有哪些含义
民法含义分解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法律有公法与私法之分。规定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运行的法律为公法,公法的关键词是权力、不对等、强制与服从,如宪法、行政法、经济法。而规定私人权利,调整私人活动关系的法律为私法,私法的关键词是权利、平等、意思自治和过错责任。民法是最典型的私法。在民法世界中,当事人彼此平等,各自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意志,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存在下属对长官的服从、隶属关系。
2.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1)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的合称,即基于民事主体彼此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①人格关系
人格关系,是基于民事主体彼此人格的存在而产生的关系,人格关系的内容是人格权。人格权分为物质人格权和精神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旨在保护人格的物质性要素,如生命、身体、健康等。精神性人格权旨在保护人格的精神性要素,如姓名、名誉、荣誉、隐私等。《民法通则》第99条至103条规定的自然人人格权有: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婚姻自主权。
人格权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是,人格权可以派生财产利益。例如,对肖像的利用就可以产生财产利益。
人格权是专属权。人格权不得抛弃和转让。
②身份关系
身份关系,是自然人彼此身份的存在而产生的关系。身份,是指自然人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身份关系的内容是身份权,包括亲属权、亲权、配偶权、监护权等。
身份关系可依血缘产生、变更、消灭,如因自然人出生产生的父子关系。也可以因法律行为产生、变更、消灭,如收养、结婚、离婚等。但身份权不能转让、继承。
身份关系的权利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如配偶权利和义务只存在于夫妻之间;而人格关系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如:某甲因出生有肖像权和因荣誉称号的授予享有荣誉权,则任何人均有不侵犯的义务。
(2)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是主体之间因财产的支配和流转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财产是能满足人们需要、并为人力支配的物、权利或利益。财产可以是有体物,也可以是无体物(如智慧财产),还可以是权利(如债权)。人是主体,人身及人身的各部分不能作为财产对待。
财产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是可支配性及有用性。不能被支配的物,如日月星辰,就不是财产。财产必须能独立满足人的需求,否则也不是财产。然而,能否流通不影响财产属性,如土地为禁止流通物,仍然具有财产属性。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因税收、调拨、罚款、罚金、没收等形成的关系也是财产关系,但由于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受民法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