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毒品司法解释
❶ 2016年毒品有新规定50属于50克以上还是以下
以上以下包括本数,不满不包括本数
例如刑法347条的“海洛因五十克以上”,就是包括五十克
❷ 2016年6月15日布拖县公安局毒品案42个毒品
如果把毒品先包装一次,再用洗洁精清洗包装袋子,然后再用包装袋封口,包三次,狗可闻出来吗?如果把毒品内放磁铁,安检可以查很得出来吗?希望警察可以试试
❸ 2016毒品犯罪量刑
涉嫌贩卖毒 品罪,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具体量刑看情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 品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 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 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 片一千克以上、海 洛 因或者甲基 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 品数量大的;
(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 品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 品的;
(四)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
(五)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 毒活动的。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 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 因或者甲基 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 品数量较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 片不满二百克、海洛 因或者甲基苯 丙胺不满十克或者其他少量毒 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 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 品的,从重处罚。
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 品,未经处理的,毒 品数量累计计算。
(网文)
❹ 2016年8月3日锦州高级人民法院毒品案件开庭
首先,必须明确说明一点,锦州没有高级人民法院。案件有可能是在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其次,关于刑事案件的开庭的信息,无法准确获悉。当事人应该关注法院的公告,因为不是所有案件都属于公开审理的范围。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同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❺ 最高人民法院毒品案件的规定是什么,是怎么回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年1月回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答委员会第1676次
会议通过,自2016年4月11日起施行),一共规定了14条。
第十四条利用信息网络,设立用于实施传授制造毒品、非法生产制毒物品的方法,贩卖毒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或者组织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或者发布实施前述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的规定,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定罪处罚。
实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的行为,同时构成贩卖毒品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十五条本解释自2016年4月1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13号)同时废止;之前发布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❻ 容留吸毒量刑标准2016
核心内容:容留他人吸毒未达犯罪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拘留,达到了犯罪,则依刑法和人大关于禁毒决定,结合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进行定罪量刑。量刑通常在三年有期徒刑以内,根据情节也有可能判处拘役或管制。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你详细介绍。
一、容留他人吸毒罪法律规定
(一)容留他人吸毒罪刑法规定:
三百五十四条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三百五十六条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
(二)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十一、容留他人吸毒并出售毒品罪
根据《决定》第九条的规定,容留他人吸毒并出售毒品罪,是指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场所,并向其出售毒品的行为。
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数和次数的多少,以及出售毒品数量的多少,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是应当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对犯本罪未经处理的,其出售毒品数量应累计计算。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容留他人吸毒罪的处罚:
容留他人吸毒罪,是指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场所的行为。
(一)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尚不构成犯罪的。是否构成犯罪,需要参照最高检的立案追诉标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三)》
第十一条规定:[容留他人吸毒案(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提供场所,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两次以上的;
2、一次容留三人以上吸食、注射毒品的;
3、因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被行政处罚,又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4、容留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5、以牟利为目的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6、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其他情节严重的。
(二)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三)从重处罚
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容留他人吸毒的最高判刑是三年并处罚金,根据具体的情节不同,也可能被判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从重处罚也是在这个幅度内从重,不会超过三年。
❼ 我国每年因毒品而死亡的人数是多少
全国在册登记吸毒人员已死亡4.9万名。全国每年因吸毒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内。
全国累计发现容、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400万。国内吸毒人员低龄化、多元化趋势明显,毒品种类多样化特点突出。截至2014年底,35岁以下青少年占在册吸毒人员总数过半。吸毒群体向企业事业职工、自由职业者、演艺界人士甚至公务人员等人群扩散。
(7)2016毒品司法解释扩展阅读:
当前全球毒品问题加速扩散、不断恶化,毒品贩运已涉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全球毒品交易额达8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世界贸易总额的13%。此外,全球吸毒人员近3亿人,每年有20多万人因吸毒死亡、1000多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
在国际毒潮的泛滥之下,毒品走私入境势头不减。刘跃进介绍,目前,每年有50吨左右“金三角”海洛因、超过50吨的缅北冰毒片剂以及约15吨的“金新月”海洛因向中国渗透。据统计,中国毒品消费市场上绝大部分海洛因和80%以上的冰毒片剂均来自上述毒源地。
❽ 介绍他人买卖毒品2016年解刑新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六十一条 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介绍买卖毒品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容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上述为法律量刑依据,具体处罚需要结合事情具体情节的。
在通过与 法律咨询贴吧 《 http://tieba..com/p/4313271848《可去 交互与 律师 者 讨论 详细 了解额 》
❾ 盗窃罪量刑加吸毒2016
根据法律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秘密手段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盗窃罪,要根据盗窃数额和具体情节追究刑事责任。吸 毒不构成犯罪,单独的吸毒行为违法,会被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
一、《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3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1次会议、2013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次会议通过)
为依法惩治盗窃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 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