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司法所
『壹』 开刑事庭前司法所对被告人调查会被抓吗
不会被抄抓。这是按照现行袭法律规定,对有可能被判处非监禁刑的被告人是否适合社区矫正所做的调查,适合社区矫正的有可能被判处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罚,不适合社区矫正的很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等监禁刑。司法局社区矫正机构所做出的结果作为法院判处刑罚的参考,被告人应该积极配合。如果被判处监禁刑,就可能变更强制措施,对被告人实行逮捕,或判决生效后将被告人送交监狱服刑。如果被判处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就会由当地司法机关的社区矫正机构接收,对被告人进行社区矫正。
『贰』 刑事案件判二缓三已经到期还用去法院或司法所办手续吗
需要办理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根据《刑法》第七十六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九条 社区矫正期满前,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作出个人总结,司法所应当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第三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
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不同情况,通知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群众代表、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参加宣告。
宣告事项应当包括: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由监狱、看守所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叁』 外地犯的刑事案件法院为什么发函到当地司法所调查呢
对于适用缓刑的案件,审判法院需要发函到当地司法所,对被告人进行社会关系调回查,比如答:邻里关系;村(居委会)意见;家庭关系等。司法所将对所调查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作出是否适用缓刑,缓刑期间是否愿意接受该犯进行监管教育(书面语叫:“社区矫正”)的意见。审判法院在受到当地司法所的意见后,再作出判决。一般法院会采纳当地司法所的调查意见的。
『肆』 刑事案件开庭后没有当庭宣判,也没有收监,罚金已交。有可能还会判实刑吗司法所的谅解书还没好。
刑事案件,量刑三年以下,赔偿谅解,缓刑机率大。
『伍』 缓刑人员在缓刑期间有脱管情况且犯了交通肇事罪,司法所长要承担刑事责任吗
缓刑人员脱管,司法所长有一定的责任,但如果缓刑人员交通肇事的话,和所长专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属不应该承担刑责。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县(区、市)司法局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
司法所的职责:
1、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
2、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组织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
3、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4、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5、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6、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
7、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
8、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9、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
『陆』 未满18岁刑事拘留期间司法所当地调查是什么状况
这是针对未成年人进行的这会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学习情况等,以便对未成人客观、公正的判决。
『柒』 刑事案件还没开庭司法所联系我是什么事按道理应按是判决书判决之后司法局才介入的啊
是不是 给你请的律师法律援助
司法局的 会免费给被告人当辩护律师
『捌』 较清的刑事案件司法所能解决吗
一般刑事案件都是公安、检察院、法院三家单位处理。较清的案件司法所可以调解。
『玖』 刑事案件判决书为什么要寄给司法所
刑事案件判决书下来后,寄给司法所是因为判处了管制或者缓刑,或者监内外执行。在这几种情容形下,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的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而司法所是司法局下属的负责社区矫正的单位,所以要寄给司法局(所)。
望采纳,谢谢!
『拾』 司法所长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例
负的刑事责任有:
实施犯罪行为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表现为犯罪分子有义务接受司法机关的审讯和刑罚处罚。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还对精神病人、醉酒人以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刑事责任问题作了规定。
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负刑事责任意味着应受刑罚处罚。这是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根本区别。
具备犯罪构成要件(见犯罪)是负刑事责任的依据。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要件必须是达到法律规定的年龄、精神正常的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犯罪客体和客观方面要件必须是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刑事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即已构成犯罪,行为人才应负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不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不危害社会,或者法律明文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则无刑事责任可言。例如,无责任能力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或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履行有益于社会的业务上的行为。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年龄,称为刑事责任年龄。各国对此规定不一。印度刑法规定从7岁开始负刑事责任,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刑法规定为9岁,多数国家规定为14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杀人、重伤、抢劫、放火、惯窃罪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还规定,对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已满16岁不满18岁的,如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可以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行为人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称为刑事责任能力。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精神和智力正常而无障碍的,即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应当承担刑事责任。除未成年人外,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但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只是暂时减弱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并非丧失了这种能力,他对所实施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由于生理缺陷,他们的刑事责任能力有所减弱,对于他们所实施的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