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救济的方式

司法救济的方式

发布时间: 2021-01-06 02:11:21

① 我国公民的权利救济方式主要包括那四种

权利救济的主要方法:法律救济;司法救济;仲裁救济;行政司法救济。
法律救济
所谓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方式或者类法律方式对当事者受到损害的权利进行救济。笔者以为,法律救济方法主要包括司法救济、仲裁救济和行政司法救济。
司法救济
司法救济,又被称为司法机关的救济或者诉讼救济,指的是人民法院在权利人权利受到侵害而依法提起诉讼后依其职权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补救。司法救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救济范围具有广泛性;第二,救济方式具有受动性;第三,程序具有法定性;第四,结果具有强制性;第五,效力具有终局性。正是因为司法救济具有以上特点,所以我们将司法救济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最正式的权利救济方式,发挥着社会减压阀与平衡器的作用。司法机关依靠一系列公正且严谨的程序以及法官的人格魅力和职业专长,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其中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这是包括行政机关在内的其他机关所难以比拟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司法救济被称为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构成现代权利救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司法救济是法律救济的核心。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在现代社会,司法仅仅是实现权利救济的渠道之一,在大力弘扬法治建设的今天,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一切纠纷和社会矛盾都纳入法律渠道来解决,这样是对法治的肤浅理解。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主张通过社会自治能力的强化来解决各自纠纷,从而使司法机关可以专门解决其他渠道解决不了,需要提交司法程序的问题。总之,司法为核心并不意味着一切纠纷都要由法院解决,也不意味着提交法院解决就一定是处理纠纷的最佳方式,而且也没有必要让法院来担负这个职责。
仲裁救济
仲裁救济是法院外提供的一种救济方法,其意是指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即仲裁契约,把基于一定的法律关系而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的处理,委托给法院以外的第三方进行裁决。这种救济方法历史悠久,民商事仲裁渊源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长对内部纠纷的居中公断,其作为一项制度最早为政治国家所接受是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依据《牛津法律大辞典》记载,早在古希腊,仲裁就很盛行,很多城邦国家都设有公共仲裁人。在雅典,人们经常任命私人仲裁员根据公平原则解决争议,以减轻法院的压力。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救济方法被保存下来。在西方的工业化社会,法庭外的救济方式远比人们所认识到的为经常。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对于它们之间或它们与公共权力机关的争议,只有当不能自行解决时,才将其提交法院系统。所涉及的经济利益越大,经过仲裁解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与诉讼相比,仲裁的功能特点在于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费用低廉、不具备行政特色、能独立公正和迅速地解决争议,给予当事人充分的自治权;同时具有客观性、灵活性、保密性、终局性和裁决易于得到执行等特点。而且,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救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渴望救济的获得更加高效率、低费用及意思自治。总之,仲裁是在审判之外发展起来的又一条权利救济途径,一方面它可以弥补诉讼的弊端,与之形成互补,另一方面又与诉讼展开竞争,互相牵制。这对于减轻法院的办案压力,提高办案效率,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都是不无裨益的。
行政司法救济
行政司法救济是指行政机关作为救济主体为权利人提供的法律救济方式。从现代法制的发展来看,行政司法救济的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近现代社会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化而需要贯彻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所致。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不仅仅指纠纷在数量上的增多,而且纠纷在性质上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也越来越强。如果把这类纠纷直接诉诸于法院,会产生两大问题,一是增添“讼累”,二是不利于简便、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由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行政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专门机构,不同程度地参照司法的程序化要求并体现行政效率的原则,从而保证提供公正、合法、效率的救济。同时,这种救济方法与司法救济适当衔接,保证了办案的质量和法律效力。行政司法这种特定的权利救济机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政府对经济间接干预的重要手段。其中,以英国和美国的行政裁判制度最为典型,一般所通行的是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裁决制度,所裁处的对象既包括行政纠纷又包括民事纠纷,且更注意采用司法程序和尊重当事人的权利。相类似的,我国的行政司法救济也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裁决两种形式。

② 司法救急渠道是通过什么的方式使权益受到损害者损害的合法权益得到救济

.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分为:(ABC )
A.司法救济 B.行政救济 C.社会救济

③ 司法救济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司法救济:是指当宪法和法律赋予人们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人民法院应当对这版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权补救,对受害人给予必要和适当的补偿,以最大限度地救济他们的生活困境和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基于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谐。
目前,我国有关司法救助制度的法律规定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此规定中的司法救助,内容仅限于民事、行政案件中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

④ 权利救济包括行政救济,司法救济,还有什么

正解:我国的法律救济主要包含四种: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政治就医和社会救济、自力救济【孙易飞考研笔记】

⑤ 司法救济相对于其他救济方式的特点

司法救济相对于其他救济方式的特点是以武力为标准 。

司法救济是指当宪法版和法律赋权予人们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人民法院应当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对受害人给予必要和适当的补偿,以最大限度地救济他们的生活困境和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基于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谐。

(5)司法救济的方式扩展阅读:

司法救济又被运用到了刑事诉讼法中,产生了新的含义——是对于被害人的一种救济形式,被害人受到刑事犯罪行为的侵害之后,财产、人身和精神受到损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做出了判决,但是被告人没有更多财产用于经济赔偿,国家因此给予被害人一定的救济,这就是刑事诉讼法中的司法救济。

当然,这个司法救济和原来的司法救济就不同了,刑事诉讼法中的司法救济可以表述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⑥ 教育法律救济的最主要途径是行政救济还是司法

教育法律救济中,行政救济是最主要的救济

⑦ 司法救济的途径具体是指什么

具体途径就是起诉到法院,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⑧ 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一般分为几种

1、教来师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指教自师认为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请求解决或补偿的渠道或方式。一般可分为:司法救济 、行政救济 、社会救济三种。
2、司法救济是指当宪法和法律赋予教师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人民法院应当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对受害教师给予必要和适当的补偿,以最大限度地救济他们的生活困境和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基于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谐。
3、行政救济是指教师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4、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教师提供物质帮助。

⑨ 什么叫行政救济,司法救济,民事救济,刑事救济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权利救济旨在通过某种积极方式的运用使受损权回益得到恢复答或者补救;救济的获得以侵害的事实、且需以实体权利的存在为前提;权利救济的主要方法为法律救济,主要包括司法救济、仲裁救济和行政司法救济。

⑩ 请问司法救济的原则有哪些

司法机关救济
——行政诉讼
一、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1999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一)概念
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时,与作为被管理对象的相对人 就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由该行政主体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特点
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2、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
3、行政复议是由行政相对方提起的一种依申请而产生的行为。
4、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司法行为。
(三)行政复议的范围
1、具体行政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部分)
条件: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3、排除:
(1)不服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的,不能附带申请行政复议。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2)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内部行政行为的,不能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3)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应当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服的。
4、行政复议程序
(1)申请:
期限:60天、3日、5日、3个月
(2)受理
(3)审理:
方式:书面复议
(4)决定:
期限:60日。最多延长30天。
(5)执行:
二、行政赔偿
(《国家赔偿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一)概念
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因其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所依法应当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二)特征
1、行政赔偿实质是一种国家赔偿
2、起因是行政侵权损害行为
3、行政赔偿的义务主体只能是侵权行政机关
4、赔偿的范围以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为限
5、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
6、行政赔偿的法律责任主体是行政主体。
(三)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规则原则
1、构成要件
(1) 行政侵权行为
实施行政侵权行为的人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或其他被授权或委托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人员。
行政侵权行为必须是执行行政职务的行为。
行政侵权行为必须是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2)损害事实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2、行政赔偿责任的规则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
(2)危险责任原则
(3)违法责任原则
(四)行政赔偿的范围
1、侵犯人身权的行为
2、侵犯财产权的行为
(五)行政赔偿程序
行政程序(非诉讼程序)
司法程序(诉讼程序)
我国:现行政后诉讼
三、行政诉讼
(一)概念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以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二)构成要件
1、 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4、元该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
5、法律、法规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的;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做出复议决定的。
(三)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1、选择复议原则
2、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
3、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被告复举证责任原则
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2款具体规定。
不予受理: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
内部行政行为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四)行政诉讼的管辖
1、级别管辖
2、地域管辖
3、裁定管辖
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管辖权的转移
(五)行政诉讼参加人
1、概念:
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
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当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
诉讼参与人: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
包括参加人、证人、鉴定任何翻译人员等。
2、原告
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3、被告
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第三人
与提起诉讼的的具体行政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5、诉讼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

热点内容
北碚法学会 发布:2025-10-13 06:09:07 浏览:89
公司公车规章制度 发布:2025-10-13 05:55:01 浏览:782
南京大学2018法律硕士面试成绩 发布:2025-10-13 05:44:19 浏览:929
物业管理条例培训目的 发布:2025-10-13 05:43:39 浏览:479
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含义 发布:2025-10-13 05:43:01 浏览:843
依法治税报告 发布:2025-10-13 05:42:52 浏览:340
环境法是行政法吗 发布:2025-10-13 05:11:06 浏览:492
劳动合同法曾湘泉 发布:2025-10-13 05:05:58 浏览:464
试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 发布:2025-10-13 05:04:33 浏览:540
合同法对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发布:2025-10-13 05:01:32 浏览: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