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典案例

刑法典案例

发布时间: 2021-01-08 14:51:52

刑法经典案例分析

1。已经构成了犯罪了!罪名是“投毒罪”,因为她已经不是针对一个专人了,而是对不确定的宫属
2。这不构成犯罪中止,只要投毒行为已经威胁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就可以构成本罪。虽然她最后拨了110,使得实际情况没有发生,但这也只是一个量刑情节,不是中止原因!

❷ 经典刑法案例分析

1、构成犯罪,故意杀人罪。
2、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因王明知有专人偷瓜,却仍在瓜中注射农药属,是明显的放任结果的发生,属间接故意。王虽然明确告知瓜内有毒,但这不足以为其开脱,因为如题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话:“西瓜打了农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负责”,但此后西瓜仍然被盗。”,所以有足够证据证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过于自信,而是放任。
3、bc
4、无罪
5、acd

❸ 求助刑法经典真实案例

去找法官或是自己去走访,这样你的见解会更加独到

❹ 刑法典型案例分析-紧急避险

我觉得女干部的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因为紧急避险要求行为人保护的合法权专益必须要大于已属经损害的法益,否则就是避险无效。但是人的生命的法益是无法衡量的,不能说女干部的命比女孩的命值钱,所以我觉得该女干部的行为属于避险过当,但是按照期待可能性原理,应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❺ 提供一个法律案例分析 能讲个8-10分钟的 希望比较典型 比较复杂的 包括案情和法律分析 刑法、民法不限

共同犯罪、转化的抢劫罪、窝藏罪

邢钢(20岁)和刘军(15岁)经过预谋,在某日下午伺机行窃。当见到被害人李红岩在摊位上买鸡时,刘军示意邢钢掩护,邢钢即站在李红岩跟前假装买鸡,刘军从刘红岩的裤兜里窃取了一个钱包(内有人民币850多元、信用卡两张以及身份证等),然后迅速离去。当李红岩发现被窃而要追赶时,被面前的邢钢故意挡住视线和出路,李红岩就将站在面前的邢钢抓住。邢钢为了逃脱,就掏出尖刀朝李红岩连刺数刀,将李刺伤。案发后,邢钢逃到他的朋友张飞家躲藏。张飞知道邢钢犯罪事实之后,就将邢钢送往外地隐藏。在邢钢躲藏期间,张飞3次前去看望,并资助他500元钱生活费用。

根据上述案情,请回答下列问题:

(1)邢钢与刘军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2)张飞与邢钢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3)邢钢、张飞构成什么罪?

(4)邢钢、刘军的行为各如何定性或处理?

〔答案〕

(1)邢钢与刘军不构成共同犯罪。因为邢钢与刘军只是预谋盗窃,他们仅在盗窃范围内具有共同故意,而在刺伤李某的行为中没有共同故意。而刘军只有15周岁,依法对盗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故刘军不可能与邢钢构成共同犯罪。

(2)张飞与邢钢不构成共同犯罪。因为二人事先无通谋,张飞事先并不知道更没有参与邢

钢的犯罪行为。

(3)邢钢在实施盗窃他人财物时,为了逃脱和抗拒抓捕,当场刺伤李红岩,依法应转化为抢劫罪。张飞则构成窝藏罪。

(4)对邢钢以抢劫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刘军则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涉及共同犯罪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范围的问题。虽然已满14周岁的人对抢劫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刘军与邢钢的共同犯罪的预谋或者说共同犯罪的故意范围仅限于盗窃。对于故意伤害被害人的结果,仅由邢钢一人负责,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之为实行过限,即超过共同犯罪故意的限度的,应当由实施该行为的人负责。这一点是解答的关键,也是入手之处。

〔法理详解〕

本题涉及共同犯罪、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抢劫罪的转化以及相关犯罪的关系等问题。邢钢与刘军二人只是预谋盗窃,且刘军在盗得财物后即行离去,刺伤李红岩的是邢钢,但这已和刘军无关。因此,邢钢与刘军仅在盗窃范围内具有共同故意,而在刺伤李某的行为中没有共同故意,即对刺伤被害人李红岩的行为与结果仅有邢钢一人负刑事责任,而刘军对此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在盗窃情形下,由于刘军只有15周岁,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依法对盗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可见共同犯罪中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这一条件不成立,故刘军不可能与邢钢构成共同犯罪。邢钢在实施盗窃犯罪之后,为了脱逃、抗拒抓捕,对被害人当场使用了暴力并造成伤害,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其盗窃行为的性质发生了转化,即转化为抢劫的性质,构成抢劫罪。张飞虽然与邢钢事先无通谋而不构成共犯关系,但其在明知邢钢实施的犯罪行为之后,主动为其提供隐藏的处所和财物,构成《刑法》第310条的窝藏罪。对于邢钢与刘军行为的定性、处罚,则应当考虑《刑法》第17条第4款的规定,即因不满16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❻ 谁有经典的刑法案例

某日深夜0时许,被告人丁某驾驶汽车,沿一座拱桥下坡时,由于拱桥桥面的自然供起遮挡视线,加之天黑,丁某未发现醉倒在拱桥另一侧下坡桥面的被害人李某,将李某碾压于车下。事后,丁下车查看,发现有一人躺在汽车下,想将被害人从车下拉出,但没有拉动,被告人就用千斤顶将车顶起,将被害人从车底拉出来丢弃在路边,驾车逃离现场。被害人李某后来被他人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经法医鉴定,李某是由于内脏损伤,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死亡。交警大队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认定死者李某趴在桥下坡约5米(桥全长14米)处偏右位置,经开车试验,该位置在汽车上桥时是不能发现的,而在汽车从桥顶下坡,如果是夜里,就较难发现,即使发现也肯定来不及采取措施。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划清交通肇事罪与非罪,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失。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行为人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交通事故,则不存在罪过,因而不能认定是犯罪。二是要看行为人有无违章行为,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后果。行为人必须因交通肇事造成一定的后果,且对该后果负责的条件下,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犯罪。关于事故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二款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这是交通意外逃逸致人死亡
第一条 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第三条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第四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第五条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第六条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 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第八条 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
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百三十三条等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三十万元至六十万元、六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条第(三)项的起点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其中:
保险的事只要事故发生的时间在保险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就有效,和事故处理完毕的时间无关。但不要超过诉讼时效。
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他不故对方生命安全而逃逸,难道不应该对对方死亡负主要责任吗?这里主要是看他造成的结果.)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他也符合这一条,而且应该对受害者做出民赔偿呀!

❼ 刑法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公民乘坐中国船只在外国犯法,中国承认外国的判例吗

当然能抄追究。刑法第六条:凡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刑法第十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❽ 韩公主这部电影是由真实案例改编的吧这个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越详细越好,谢谢!!!

《韩公主》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2004年1月蔚山广域市中心的女中学生(中学2年级,14岁)在联系自己朋友的时候按错了一个号码,打到了密阳市某男子高校了,男子高校高中生花言巧语的诱惑说是“缘分”让我们听到了对方的声音。然后伪装成要和对方耍朋友状邀请女生和她的朋友们一起来见个面。

数日后13岁的亲妹妹和16岁的表姐3人到了密阳,密阳的男学生把她们介绍给了由密阳3个学校组成的不良团体“密阳联合”的首领。首领带了10个人把她们拖到一处简陋的旅馆实行了殴打,轮流发生关系。

在捏到女生把柄(施暴过程中的相片,真名,学校班级,住所地址等)后,要挟发到网上,多次威胁,在旅馆中,“桑拿”中,高校运动部的巴士中,公园中,用工具粗暴玩弄,轮流发生关系,抢夺钱物。

女学生因为被粗暴的工具侮辱过后身体出现异常被送往妇科,在8月精神方面已经受不了了,服安眠药自杀。未果陷入昏迷,见女儿的情况异常后母亲报警。

2004年12月7日,警察控制住41名男学生后对其中17名主要嫌疑人和其他嫌疑人24名申请逮捕令。 12月11日对其中12名嫌疑人以“涉嫌特殊强奸”罪名逮捕状发出,逮捕。 警察在调查中发现在昌原市也有两名中学生被用同样的手段被20人集体强行暴力侵犯的嫌疑。各方面都有“应该不止这么多被害人!”的呼声。经进一步详细调查后各项加害人升至70人。

次年5月17日,虽然对各个疑点进行调查,但是只发出了“犯罪嫌疑人41人,被害者3人,其余证据不错无法确认”的通知。 过后,警察收到被害人的证言,继续调查加害人家族对被害人3名女学生在事件调查过程中的威胁行为的调查。

在关于案件的草草了事的调查中,最后判定:关于警察对被害人的住所,家族,学校等个人情报流失的违法行为进行损害赔偿,但是关于搜查过程中的人权侵害问题中,因为违法的尺度无法确认,所以证据不足不成立。

(8)刑法典案例扩展阅读:

事件影响

2005年2月13日,国家人权委员会对该事件的调查过程中的人权侵害行为进行调查,对被害者的调查不当问题的证据搜查,到目前为止的29份证词全部劝告改善,也对方法进行规定指导。

但效果不明显,多次发出对调查过程随时抽查。最后在大韩民国女性部的记者会面的过程中披露出警察的粗暴言论和行为,对被害人保护不充分等事实。

经过此次事件后为防止再一次的人权侵害,促进教育厅对性侵事件处理和性教育的长期对策的方案在媒体面前公布,本地的蔚山女性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集团暴行事件特别对策委员会」对蔚山南部警察署进行抗议访问,促进对真相的彻底调查。

过后蔚山南部警察署对对被害人暴言,暴行的发言进行了承认。警察署长公开谢罪。14日蔚山警察厅对该事件调查警察对被害人的人权侵害的问题和保护部充分的问题进行确认。

对警察署长进行处分,对当案件的负责人(科长),有关干部进行处分,对该案件主要负责人进行人事处分(劝退)。

由此事件改编的电影《韩公主》于2013-10-04(釜山电影节)上映。

❾ 今年关于刑法的最新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十三批指导案例(2016年6月30日)
指导案例61号:马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
指导案例62号:王新明合同诈骗案;
指导案例63号:徐加富强制医疗案。

热点内容
合同法交付产品不合格 发布:2025-10-12 08:53:15 浏览:499
道德经蒙氏 发布:2025-10-12 08:50:49 浏览:687
岗位竞聘法规 发布:2025-10-12 08:44:24 浏览:474
2020经济法基础题库及答案 发布:2025-10-12 08:36:30 浏览:475
华政民商法经济法 发布:2025-10-12 08:35:51 浏览:595
法学的命题 发布:2025-10-12 08:35:11 浏览:435
钱上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10-12 08:23:45 浏览:818
工会法律援助总结材料 发布:2025-10-12 08:06:53 浏览:579
经济法视频教程 发布:2025-10-12 08:03:09 浏览:457
刑事诉讼法解释139 发布:2025-10-12 07:53:53 浏览: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