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社区矫正司法行政

社区矫正司法行政

发布时间: 2025-05-16 13:22:43

Ⅰ 社区矫正时间如何计算,怎么规定的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那么社区矫正时间如何计算,怎么规定的?

网友咨询:

社区矫正时间如何计算,怎么规定的?

广东联银律师事务所杨水莲律师解答:

社区矫正时间的计算:

一、管制的矫正期限与管制期限相等,矫正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矫正期至管制期满为止。

二、缓刑的矫正期限与缓刑考验期限相等,矫正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至缓刑考验期满为止。

三、假释的矫正期限与假释考验期限相等,矫正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至假释考验期满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第二条,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广东联银律师事务所杨水莲律师解析:

无论被告人在宣告缓刑前是否在某地连续居住,只要被告人在其拟接受社区矫正的地区有固定居所,且其能够在此居所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就应当由该地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司法行政机关不得以被告人在被追诉前在该地居住不满一年为由拒绝接收社区矫正人员。缓刑考验期间需要变更居住地的,由社区矫正人员向正在执行缓刑的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该机关审核决定。司法行政机关不得以社区矫正人员在缓刑考验期不在本地持续居住为由拒绝接收。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履行判决、裁定、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等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遵守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保外就医等监督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的管理。社区矫正对象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监督管理规定的,应当视情节依法给予训诫、警告、提请公安机关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或者依法提请撤销缓刑、撤销假释、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收监执行。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相结合,专门机关和社会力量相结合。采取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

杨水莲律师,深圳律师协会会员,律所合伙人,从事法律工作10多年,有丰富的执业经验,专注并擅长刑事辩护,处理过几百起刑案,其中不乏取保候审,不起诉,缓刑,大幅度减刑等,得到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Ⅱ 社区矫正人员属于司法局管还是派出所管

法律分析:社区矫正人员属于司法局管辖。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法律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Ⅲ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为了依法规范社区矫正的实施,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而制定的具体规定。以下是该办法的主要内容:

  1. 负责机构

    •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决定。
    •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 公安机关:负责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2. 实施流程

    • 调查评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 报到接收:社区矫正人员需在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离开监所后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 宣告与矫正小组: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应宣告相关事项,并为其确定矫正小组。
  3. 监督管理

    • 矫正方案: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包括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
    • 报告制度:社区矫正人员应定期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等情况。
    • 居住地管理: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地,如需变更需提前申请并经批准。
  4. 教育帮助

    • 教育学习: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
    • 社区服务: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 心理辅导与职业培训:根据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5. 考核与奖惩

    • 分类管理:根据接受矫正的表现进行考核,实施分类管理。
    • 违规处理: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人民法院禁止令的,给予警告、治安管理处罚或撤销缓刑、假释等处理。
  6. 保障措施

    • 合法权益保护: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司法工作人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 组织保障:各级机关应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7. 其他规定

    • 实施时间: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 未成年人矫正: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特定规定执行。

该《办法》共40条,详细规定了社区矫正的各个方面,旨在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有效进行。

Ⅳ 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司法行政机关如何处理

第二十五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六条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七条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热点内容
法院书记员难吗 发布:2025-05-16 15:48:21 浏览:475
直接上法院 发布:2025-05-16 15:41:25 浏览:779
政策法规汽车 发布:2025-05-16 15:40:50 浏览:556
福建十大法治新闻人物 发布:2025-05-16 15:36:41 浏览:82
企业常年法律顾问合同 发布:2025-05-16 15:28:00 浏览:262
中央关于婚姻法的文件 发布:2025-05-16 15:23:37 浏览:440
未批先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6 15:23:05 浏览:597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习题集 发布:2025-05-16 15:23:05 浏览:37
语音的道德经 发布:2025-05-16 15:08:03 浏览:443
从私人订制看合同法 发布:2025-05-16 15:07:59 浏览: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