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古代民法始于

古代民法始于

发布时间: 2025-07-12 10:04:08

❶ 绠杩颁袱澶ф硶绯绘皯娉曞巻鍙茬殑鍙戝睍鍘嗙▼

  1. 娉曠郴鏄鍦ㄥ瑰悇鍥芥硶寰嬪埗搴︾殑鐜扮姸鍜屽巻鍙叉笂婧愯繘琛屾瘮杈冪爺绌剁殑杩囩▼涓褰㈡垚鐨勬傚康銆傚綋浠d笘鐣屼富瑕佹硶绯绘湁涓変釜:澶ч檰娉曠郴銆佽嫳缇庢硶绯汇佷互鍓嶈嫃鑱斿拰涓滄у浗瀹剁殑娉曞緥涓轰唬琛ㄧ殑绀句細涓讳箟娉曠郴銆傚叾浠栫殑娉曠郴杩樻湁浼婃柉鍏版硶绯汇佸嵃搴︽硶绯汇佷腑鍗庢硶绯汇佺姽澶娉曠郴銆侀潪娲叉硶绯荤瓑銆傚硅祫鏈涓讳箟娉曞奖鍝嶆渶澶х殑鏄澶ч檰娉曠郴鍜岃嫳缇庢硶绯汇

  2. 澶ч檰娉曠郴鍙戝睍鍘嗙▼锛氬ぇ闄嗘硶绯伙紝鍙堢О姘戞硶娉曠郴銆佺綏椹娉曠郴銆佹硶鍏告硶绯汇佺綏椹-寰锋剰蹇楁硶绯伙紝鏄浠ョ綏椹娉曚负鍩虹鑰屽彂灞曡捣鏉ョ殑娉曞緥鐨勬荤О銆傚ぇ闄嗘硶绯绘渶鍏堜骇鐢熶簬娆ф床澶ч檰锛屼互缃楅┈娉曚负鍘嗗彶娓婃簮锛屼互姘戞硶涓哄吀鍨嬶紝浠ユ硶鍏稿寲鐨勬垚鏂囨硶涓轰富瑕佸舰寮忋傚ぇ闄嗘硶绯诲寘鎷涓や釜鏀绯伙紝鍗虫硶鍥芥硶绯诲拰寰峰浗娉曠郴銆傛硶鍥芥硶绯绘槸浠1804骞淬婃硶鍥芥皯娉曞吀銆嬩负钃濇湰寤虹珛璧锋潵鐨勶紝瀹冧互寮鸿皟涓浜烘潈鍒╀负涓诲兼濇兂锛屽弽鏄犱簡鑷鐢辫祫鏈涓讳箟鏃舵湡绀句細缁忔祹鐨勭壒鐐广傚痉鍥芥硶绯绘槸浠1896骞淬婂痉鍥芥皯娉曞吀銆嬩负鍩虹寤虹珛璧锋潵鐨勶紝寮鸿皟鍥藉跺共棰勫拰绀句細鍒╃泭锛屾槸鍨勬柇璧勬湰涓讳箟鏃舵湡娉曠殑鍏稿瀷銆

  3. 鑻辩編娉曠郴锛屽張绉版櫘閫氭硶娉曠郴銆佽嫳鍥芥硶绯伙紝鏄浠ヨ嫳鍥借嚜涓涓栫邯浠ユ潵鐨勬硶寰嬶紝鐗瑰埆鏄瀹冪殑鏅閫氭硶涓哄熀纭鑰屽彂灞曡捣鏉ョ殑娉曞緥鐨勬荤О銆傝嫳缇庢硶绯婚栧厛璧锋簮浜11涓栫邯璇烘浖浜哄叆渚佃嫳鍥藉悗閫愭ュ舰鎴愮殑浠ュ垽渚嬪舰寮忓嚭鐜扮殑鏅閫氭硶銆傝嫳缇庢硶绯荤殑鑼冨洿锛岄櫎鑻卞浗(涓嶅寘鎷鑻忔牸鍏)銆佺編鍥藉栵紝涓昏佹槸鏇炬槸鑻卞浗娈栨皯鍦般侀檮灞炲浗鐨勫浗瀹跺拰鍦板尯锛屽傚嵃搴︺佸反鍩烘柉鍧︺佹柊鍔犲潯銆佺紖鐢搞佸姞鎷垮ぇ銆佹境澶у埄浜氥佹柊瑗垮叞銆侀┈鏉ヨタ浜氱瓑銆備腑鍥介欐腐鍦板尯涔熷睘浜庤嫳缇庢硶绯汇

  4. 璧锋簮: 鑻辩編娉曠郴璧锋簮浜庤嫳鍥姐傛櫘閫氭硶涓璇(Common Law)锛屾槸鐩稿逛簬鍦ㄥ悇鍦板尯鐨勫湴鏂硅吹鏃忕殑娉曞涵鑰岃█锛岀敱鑻辨牸鍏板浗鐜嬫寚娲剧殑涓撹亴娉曞畼宸℃父鍚勫湴锛屾帹骞跨浉瀵圭粺涓鐨勫浗瀹舵硶寰嬨傝繖涓鍋氭硶涓昏佸嬩簬浜ㄥ埄浜屼笘锛岃璁や负鏄瀵逛簬娆ф床鏃ф湁鍙告硶鍒跺害鐨勯噸澶у彉闈┿傜敱浜庡浗鐜嬬殑娉曞畼鍔涙眰鍦ㄥ叏鍥借寖鍥存柦琛岃緝缁熶竴鐨勫徃娉曞昂搴︼紝浜庢槸寮濮嬮噸瑙嗗逛簬杩囧線妗堜欢鐨勫弬鑰冿紝鑻卞浗鐨勬堜欢鎶ュ憡绯荤粺閫愭笎褰㈡垚锛屼篃鎴愪负鍚庢潵娉曞緥绯荤粺鐨勯噸瑕佸熀纭銆

  5. 鏅閫氭硶鐨勬牸寮忓拰绋嬪簭闈炲父涓ユ牸锛岀敱浜庣▼搴忎笂鐨勮繚瑙勶紝瀵艰嚧妗堜欢涓嶅緱涓嶆帴鍙楃湅浼间笉鍏骞崇殑缁撴灉銆傝嫳鏍煎叞涔嬪悗鍙堝嚭鐜颁簡涓庝箣鍖哄埆鐨"琛″钩娉"(Equity)锛屾斁瀹戒簡瀵逛簬褰㈠紡鍜岀▼搴忕殑瑕佹眰锛屼絾鏄鐢变笉鍚屼簬鏅閫氭硶鐨勬硶闄㈢郴缁熷彈鐞嗐傚姛鍒╀富涔夊︽淳鍒涘嬩汉杈规瞾(Bentham)璁や负鏅閫氭硶涓嶆槸鍚堢悊璁捐$殑缁撴灉闇瑕佹敼闈╋紝涓寮濮嬫湭琚鑻卞浗娉曞畼鍜屽緥甯堟墍鎺ュ彈锛屼絾1873骞村埌1875骞寸殑銆婂徃娉曟硶銆嬪ぇ骞呯畝鍖栨硶闄㈢粍缁囧拰鍙告硶璇夎肩▼搴忥紝瀹e竷鏅閫氭硶涓庤骞虫硶绯荤粺姝e紡鍚堝苟锛岀粨鏉熶簡涓ょ嶆硶鍒跺苟绔嬬殑灞闈銆傚悎骞跺悗鐨勬硶寰嬬粺绉颁负鏅閫氭硶锛屼絾鏄鍏朵腑鏌愪簺缁嗚妭浠嶇劧鏈変繚鐣欒骞虫硶涓庡師鏅閫氭硶鐨勫樊鍒瀵瑰緟锛屽簾闄や娇鐢ㄥ氬勾绻佺悙鐨勪护鐘跺埗锛岃╄嫳鍥芥硶寰嬬幇浠e寲銆

❷ 罗马文化的文化表现

希腊的艺术和建筑在神庙上得到最高体现。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圣地帕台侬神庙就是为雅典娜女神建造的。
贺拉斯(Horace): 《颂歌》4卷,抒情诗的典范。《诗艺》对文艺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奥维德(Ovid) : 《变形记》
(后面有的前面就不再过多介绍)
说到罗马的文化,它基本源于希腊,但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有重大贡献。 罗马人对欧洲文化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它所创立的罗马法律。
《十二铜表法》前451年,罗马法的产生: 第一部成文法
民法:(市民法)对罗马公民的法律。前3世纪中叶形成。
万民法: 前3世纪至1世纪中叶形成。罗马统治下的所有人。
“古典时代”的罗马法:法学研究:如“法学五杰”盖约的《法学阶梯》
《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罗马法影响:“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在政治文化方面,罗马出现了以下比较重要的人物:
1.恺撒他是古代罗马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传世之作有《高卢战记》、《内战记》。对于他,我们要记住一句名言:也就是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2.西赛罗 他是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和最重要的演说家。主要成就在演说词和书信。
3. 卢克来修他是罗马共和国末期主要诗人之一,提倡唯物论、无神论和原子论。作品有哲理诗《物性论》。
4.维吉尔他是罗马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代表作品是《阿尼德》。 公元1054年,基督教教会分裂为罗马天主教(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和东正教(the Eastern Orthodox)。罗马天主教将拉丁语作为正式语言。中世纪时期,几乎所有欧洲人都信奉罗马天主教。因此,中世纪也被成为“信仰时代”(Age of Faith)。天主教会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教皇(Pope)享有绝对的权威,以下以此为大主教(Archbishop)、主教(bishop)、牧师(Priest)和天主教会现有成员,教会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隐修院制度产生于这一时期,并培养了大批的修道士,比如,将圣经全文译成英文的圣杰罗姆以及于公元529年创立本尼狄克法则的圣 本尼狄克。基督教思想一个最重要的领袖人物是公元5世纪的奥古斯丁。他对基督教神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忏悔录》和《上帝之城》是他的两部不朽的著作。
基督教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原来在罗马帝国时期为奴隶主统治服务的基督教到了中世纪自然地变做封建主统治的重要工具,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基督教世界排斥异己,并且好战成性。其中当属十字军东侵(the Crusades)最为著名。尤其是对圣地巴勒斯坦几次入侵。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君主政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长篇的史诗(Epic)。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欧伍尔夫》是流传至今的早期英雄史诗最完整的一部。而《罗兰之歌》则是法国史诗中最著名的。
中世纪还产生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但丁和乔叟。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神曲》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表达了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英国诗人乔叟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短篇小说家和第一位现代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文艺复兴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初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其它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资产阶级借助于古代文化以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的一次斗争。这一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被淹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文艺复兴”由此而得名。而实际上,资产阶级的目的不是重建奴隶制旧文化,而是要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的意识形态。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与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针锋相对的是,人文主义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对“人”的肯定,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一次反封建斗争。天主教会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一切反动势力的总代表。宗教改革是从教会营垒内部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它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维登堡大学宣布的宗教改革纲领,并迅速遍及欧洲大陆。宗教改革者反对以罗马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的绝对权威,主张对宗教教义、仪式和等级制度进行改革,并提出将《圣经》翻译成各国文字,以使平民可以不通过教会而直接与上帝进行交流。宗教改革运动的另一领袖加尔文(John Calvin)宣扬预定论,主张人生来就有原罪,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成为上帝的选民。因此人们必须不断地辛勤工作,从而获得拯救。宗教改革动摇了中世纪以来罗马天主教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那以后,基督教分裂为旧教(the Roman Catholic)与新教(the Protestant)。同时,宗教改革也是一次社会改革运动,它反对罗马天主教对各国政治、经济的干涉。这一主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❸ 民法的历史沿革

1、在悠久的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法律制度占有重要地位
自夏至周,调整奴隶社会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制度已逐渐完备,只是还没有形成有系统的法典,规范内容散见于《礼记》等文献之中。如“分争辩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土无二王”(《礼记·丧服四制》),“里田不鬻”(《礼记·王制》)等,说明当时土地属奴隶制国家所有和不得买卖的情况。“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买卖者质剂焉”(《周礼·地官·司徒》),说明当时重要的买卖合同必须有书面的契据文书。其他关于婚姻、家庭和继承的规定也多有记载。
2、中国封建的法律制度始于战国
当时李悝编成《法经》,商鞅又承袭《法经》制定秦律,其中关于土地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规定,已显示出封建主义性质。汉承秦制,制定《九章律》。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律令典章的增删,至唐代《永徽律》,封建法制已臻完备;其中关于财产所有和财产流通关系,婚姻、家庭及继承关系,已有较详细的规定。唐代以后由宋代至清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达,律、例、法令中民事内容已有相应的发展,但立法体例、条目递相承袭,没有脱离唐代《永徽律》的模式。
3、中国近代的民事立法始于清末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传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西欧文化的影响,变法图强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清政府迫于形势,宣布“变法”和实行“新政”。光绪三十年(1904)正式开馆修订《大清律例》,于宣统二年(1910)颁行。中华民国时期,参议院于1912年4月决议:“嗣后凡关于民事案件,仍依前清现行律中规定办理”,其中处理民事案件的规范后来称为“大清现行律之民事有效部分”,包括:服制图、服制、名例、户役、田宅、婚姻、犯奸、斗殴、钱债,施行至1929年10月。清末在修订《大清律例》的同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制订《大清民律草案》,至宣统三年(1911)完稿,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律草案,其中包括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5编,大体仿效日本、德国民法,未及颁行,清廷已亡。中华民国时期于1918年二次设馆着手修订“民律”,至1925年脱稿,此稿除债编部分效法瑞士债务法外,其他各编与第一次民律草案相比变动很少,是为中国第二次民律草案。1927年国民党政府设立法制局,又着手修订民律,决定先行草拟亲属、继承两编,至1928年脱稿,是为中国第三次民律草案。同年12月国民党政府成立立法院,着手编订民法典,从1929年5月~1931年12月分编陆续公布,共分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5编,计1225条。这部法典承袭了德国、瑞士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事立法原则和体系,但也保留了上述三次民律草案中的封建主义的内容。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立法
4.1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时期的要求,逐步开展民事立法。《共同纲领》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为贯彻本条的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制定了许多法律、法令,如《政务院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区农村债务纠纷处理办法》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这些法令的公布和实施,使官僚资产阶级财产归于国家所有,使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于农民所有,从而肃清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财产关系,而且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不到3年时间扭转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财政经济极端混乱的局面,有效地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得到了供应,解放了生产力,为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和进一步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4.21953年以后,中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并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工商业方面,国家公布了《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关于在公私合营企业中推行定息办法的规定》以及《关于目前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事项的决定》等一系列法令和单行条例,并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合同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济活动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在农业方面,国家公布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根据这些法令、规章,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了和平改造,并使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中国奠定了由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构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3为了调整企、事业单位间,企、事业单位与公民间,公民相互之间在经济协作方面的各种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陆续制定了调整物资的买卖和购销,加工订货,基本建设工程承揽,财产租赁和房屋租赁,银行信贷和储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货运和客运,仓库保管,信托行纪,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等经济关系的合同法律规范(见合同);还制定了关于保护智力成果的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专利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工商企业商标权等单行条例。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制定和公布了许多关于不同经济成分的经济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关于它们对于财产的所有和管理的权限、关于经济组织间开展多种形式互助协作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发展先进的科学管理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学界也有人认为,这些法律、法规不完全属于民法,其中有的应属于经济法范畴。
4.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法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它的指导原则主要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和巩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全面提高社会生产经济效益的原则;当事人权利义务一律平等的原则。

❹ 《十二铜表法》包括民法(私法)、刑法(公法)和诉讼法(程序)程序,这里的私法怎么理解呢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时期颁布的成文法。
私法,相对于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规范私专权关系、保属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民法来源于古罗马法,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它是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 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商法是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冲破封建法制的束缚后应运而生的调 整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来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juscivile),是调整平等的市民之间关系的法律。罗马法的理论体系对现代民法有极大的影响,以至欧洲大陆几乎都根据拉丁语(juscivile)来命名民法,如droitcivil(法)、civillaw(英)、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义。商法虽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商事规约,但近代商法却是始于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人法,正式确立于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重视商人间的信用和契约。
古罗马民商合一,《十二铜表法》中所说的民法即私法,其实也包含了商法的内容在里面。

❺ 专升本民法重点有哪些



1




40


民法总论

第一章

民法概述

1.
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法律部门,
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
法人、
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
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2.
古代社会民法的典型代表为罗马法。近代民法以
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第一部资产
阶级民法典)
。资产阶级现代民法始于
1897
年公布、
1900
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第一部社会主
义性质的民法典《苏俄民法典》
(列宁)
.
我国《民法通则》
1986
年颁布。

3.
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

4.
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
关系。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主要特点:
a
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b
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c

价值规律支配

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
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
不是以经济利益而
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主要特点:
a
主体的地位平等
b

民事权力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c
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5.
我国民法具有一下性质:
a
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b
民法为文明法
c
民法为
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d
民法为实体法
e
民法为私法

6.
民法的任务有:
a
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b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c
维护正常的经济秩
序和社会秩序

❻ 中国历史上的法律

一、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法律

好多啊 给楼主说点例子吧 :

1、《法经》

战国李悝制定,共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亦作《网法》)、《捕法》、《杂法》、《具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为指导,参考、总结、吸收前代各个扒让厅政权的立法经验,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法经》作为一个开创法制建设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秦国商鞅变法制定秦律的直接蓝本,而且也为后世的魏晋南北朝等各代立法所宗。从这个意义上说,《法经》是中国古代成文法典之源,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

2、曹魏《新律》

①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与地位,并使之名副其实,堪称我国古代法典篇章体例结构的重大创新;

②精简“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导地位,也使其篇目分类更为系统、条理、规范,推动了立法技术的进步;

③明令废止旧刑罚体系,确立新五刑制度,不再包括汉代的宫刑和斩右趾滑败刑,标志肉刑已不再作为法定刑罚列入国家法典;缩小了族刑连坐范围。这些规定显然是刑罚制度方面的一种历史进步。

3、西晋《泰始律》

4、北朝《齐律》

确定了十二篇的法典体例。北齐律共计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具有“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的立法特点。这一法典篇章体例结构及其律文内容的调整和确定,是立法技术日趋成熟完善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立法的最高水平。

5、《唐律》

《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永徽律书》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中国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几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因此前的《春隐贞观律》等至今都已秩失,所以《永徽律疏》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还有唐朝的《唐六典》,中国最早的行政法

6、《宋刑统》

7、明朝就是《大明律》和《明大诰》

8、后来到了近现代,有名的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天坛宪草”与“袁记约法”》这个可是算是反面教材吧,以批判为主等等吧

基本上就这些了 因为最近在复习考研的中国法制史 所以比较清楚

望楼主采纳! 谢谢啦

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律是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始于夏朝

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是后人为纪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后人追述的。一般认为,《禹刑》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订。但文献中又有零星的记载。《左传》昭公六年。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继夏而起的商朝,在开国之初就制定了刑法,即《汤刑》。这部由汤在都城西亳制定的法律,在祖甲时期,作了修订。它是初具规模的一部奴隶制的刑法法典,是一部成文法典。 《汤刑》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继承和发展。《汤刑》的罪例有三百条,最重的刑例是不孝。正如《吕氏春秋》所谓的“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重视以“孝”为代表的“礼”与“刑”的相互借鉴。

三、我国法律发展史

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中国法制历史传承四千余年,其总体的发展脉络、相互间渊源继承关系是异常清晰的。

不过,四千多年间,朝代不断更替,政权屡经变更。所以从宏观上观察,各个时期法制的内容、特色也各有不同。

按照发展的阶段及风格特色等粗略的标准来划分,中国法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法制、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和近现代法制三个大的部分。一、中国早期法制(奴隶制法制时代)中国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法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

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早期法制的突出特点,是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是不公开的。

在中国早期法制中,夏、商是奠基时期。自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夏代开始,夏王朝前后存在约五百年时间。

在此期间,中国早期的刑罚制度、监狱制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商取代夏以后也维持了将近五百年。

在继承夏代法制经验的基础上,商代在罪名、刑罚以及司法体制诉讼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初出土的甲骨文资料证明,商代的刑法及诉讼制度已经比较完备。

中国早期法制的鼎盛时期是在西周。在中国历史上,西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西周政权存续的五个多世纪里,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治国策略以及一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传统文化基石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思想文化因素也都在此时发端。从法律上看,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早期法制的顶峰。

在西周时期所形成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和过失等法律原则,以及“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都是具有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法律制度,对中国后世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西周法律制度是中国法制史学习的重点之一。

春秋时期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动荡、大变革的前期,此时社会变革的重心在于“破”,即西周所建立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受到否定和挑战。在法制方面,以反对“罪刑擅断”、要求“法布于众”为内容的公布成文法运动勃然兴起。

郑国子产“铸刑书”、邓析著“竹刑”及晋国“铸刑鼎”等,都是这一法制变革运动的代表性成果。二、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封建法制时代)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一般是指战国以后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各主要封建王朝的法律制度,在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这两干余年的法制历史。

自春秋以后,中国开始有了向全社会公布的成文法,从此,中国的法律开始由原来的不公开的状态,过渡到以成文法为主体的状态。在从战国到清代后期这两千多年中,无论是法律理论、立法技术、法制规模,还是法律内容、司法体制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制度”,其主体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和成熟的。根据法制发展状况以及在整个法制传承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战国时期。

这是由早期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阶段。战国时期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后半期。

而社会变革的许多重要成果,中国的许多思想文化精华都出自这个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较,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心在于“立”。

在法制方面,“立”主要表现为以成文法为主体的新的法律体制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成熟的形式建立起来。其中,战国初年魏国李悝(音亏)制定的《法经》,就是战国时期法制变革运动的代表性成果。

另外,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术流派——儒家和法家的主要政治法律思想,也都在这一时期内成熟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广泛的影响。2.秦汉时期。

这是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全面确立时期。时间上包括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段历史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统一的专制王朝,确立了以后几千年中国传统政治格局和政治模式。在指导思想上,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学派的“法治”、“重刑”等理论,而且在实践上贯彻得比较彻底,秦代的法律制度很自然地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和秦代是法家学派最活跃的时期,而法家理论得到完整的实践,也仅仅是在秦代。所以,从整个中国法制史上看,秦代法制特色是极为鲜明的。

自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以后,许多以前鲜为人知的秦代法律得以重现于世。从这些珍贵文物资料中可以看出,秦代的法治观念极深,法律制度也很严密。

在两汉(西汉、东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制在秦代法制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总体上看,汉代的法律制度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汉代法律体制,从风格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指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主要是“汉承秦制”,就是在秦代留下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局部改造,形成了一套与秦代法制有根本差别的法律体制;后期则是指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在指导思想上接受儒家的理论,使儒学。

四、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法律

好多啊 给楼主说点例子吧 :1、《法经》战国李悝制定,共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亦作《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为指导,参考、总结、吸收前代各个政权的立法经验,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法经》作为一个开创法制建设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秦国商鞅变法制定秦律的直接蓝本,而且也为后世的魏晋南北朝等各代立法所宗。

从这个意义上说,《法经》是中国古代成文法典之源,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2、曹魏《新律》①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与地位,并使之名副其实,堪称我国古代法典篇章体例结构的重大创新;②精简“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导地位,也使其篇目分类更为系统、条理、规范,推动了立法技术的进步;③明令废止旧刑罚体系,确立新五刑制度,不再包括汉代的宫刑和斩右趾刑,标志肉刑已不再作为法定刑罚列入国家法典;缩小了族刑连坐范围。

这些规定显然是刑罚制度方面的一种历史进步。3、西晋《泰始律》4、北朝《齐律》确定了十二篇的法典体例。

北齐律共计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具有“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的立法特点。这一法典篇章体例结构及其律文内容的调整和确定,是立法技术日趋成熟完善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立法的最高水平。

5、《唐律》《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永徽律书》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

作为中国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几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因此前的《贞观律》等至今都已秩失,所以《永徽律疏》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还有唐朝的《唐六典》,中国最早的行政法6、《宋刑统》7、明朝就是《大明律》和《明大诰》8、后来到了近现代,有名的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天坛宪草”与“袁记约法”》这个可是算是反面教材吧,以批判为主等等吧 基本上就这些了 因为最近在复习考研的中国法制史 所以比较清楚 望楼主采纳! 谢谢啦。

五、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律是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始于夏朝 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是后人为纪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后人追述的。

一般认为,《禹刑》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订。但文献中又有零星的记载。

《左传》昭公六年。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继夏而起的商朝,在开国之初就制定了刑法,即《汤刑》。这部由汤在都城西亳制定的法律,在祖甲时期,作了修订。

它是初具规模的一部奴隶制的刑法法典,是一部成文法典。 《汤刑》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继承和发展。

《汤刑》的罪例有三百条,最重的刑例是不孝。正如《吕氏春秋》所谓的“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

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重视以“孝”为代表的“礼”与“刑”的相互借鉴。

六、古代中国有法学嘛

中国历史上的法学 在中国,法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极为辉煌的时期,各学派相继兴起,百家争鸣。法就是各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尤其是儒法两家)争论的问题之一。

这一时期法家的法律思想对中国后来的思想家有深远影响。 诸子百家的法学思想 总的来说,儒家的法律思想是 :强调主要依靠道德、礼仪教化手段并由圣君、贤臣来治理国家,法律(刑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主张“德治”、“礼治”或“人治”,反对“法治”,实行“德主刑辅”。 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反对儒家学说,他们从“兼相爱,交相利”,即从人们互爱互利的社会信念出发,主张以“天的意志”作为法的根源,以天为法,顺法而行。

并认为饥寒是犯罪的原因,应重视生产和节约;要求选拔贤才,执法严明公正。墨家所讲的法是很广泛的,包括法律、道德等所有规范。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国家应实行“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们既反对儒家的“人治”,也反对法家的“法治”,提倡以道为核心的自然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法律已从习惯法向成文法、从秘密法向公开法发展。

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到战国时期,魏国执政李悝在各诸侯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社会的法典《法经》。

这部《法经》虽早已失传,但在一些历史著作中载有其篇目。《法经》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典的基本体系,以后的《秦律》、《九章律》、《曹魏律》、《泰始律》、《开皇律》、《唐律疏议》的体例都是在《法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由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的法家提出的。与儒家相反,他们强调法律及其强制作用,而轻视圣贤或道德感化作用,即主张“法治”。

法家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法律思想,如法作为一种权衡、规矩、尺度,提供一个判断是非的客观准则;法应随时代而变;法由国家制定;法应公开,应平等适用;应严格守法,法与赏罚不可分,等等。那时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以加强君主专制和严刑峻罚为基础的,不同于西方17~18世纪反封建专制 、反酷刑的法治。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采纳了法家另一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代替法律,而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思想来立法。 汉代以后的律学 汉武帝采纳儒家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在思想领域中,儒家学说被奉为正统,儒家的法律思想垄断了长达2000年的法学领域。现在通常所讲的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法律思想就是指这2000年的儒家法律思想,事实上是推行政治上、思想上的专制主义,其结果是导致法学在中国的衰落。

在这一时期中,继百家争鸣而起的是依照儒家学说,对以专制君主名义发布的成文法进行文字上、逻辑上解释的律学,即通常所说的注释法学。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等都曾对汉律作章句注解。

晋代张斐和杜预也曾对汉律作注解 。东晋后,私家注解逐渐由官方注解所取代。

唐代大臣长孙无忌等人于公元 652 年奉诏编写《唐律疏议》一书,对《唐律》作了权威性的解释,与唐律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的法律文献 。

它以儒家的“德主刑辅”作为主导思想。《唐律》及其《疏议》集战国至隋各代法律之大成,又成为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法律的典范。

《唐律》对当时中国近邻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法律也有重大影响。因而在国内外法学著作中,通常将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法律以及其他国家仿照唐律而制定的法律,称为中华法系或中国法系。

《大明律》书影 从三国魏明帝时起,设律博士职,专门传授法学。这一官制一直延续到宋,至元代才被废除。

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在总结中国历史上法学的发展时曾认为,元明清时法学已日趋衰落。1740年编成的《大清律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律。

现代法学思想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领域也发生相应变化。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思想、严复所翻译的许多西方名著,都包括了西方18~19世纪流行的法律思想,既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又有社会学、进化论方面的内容。

如果说严复等人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是西方法理学方面的思想,那么,以沈家本为代表的 *** 官员则主要传播西方法律制度,特别是基于罗马法的民法法系法律制度的思想。沈家本任修订法律大臣时,主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仿照西方模式改革中国传统法律的工作。

他派遣 *** 官员和学生出国考察和学习西方法律,聘请日本法学家来中国修订法律和讲学,1906年创立第一所近代法律学校;组织翻译了大量外国法律。 在1911 年辛亥革命后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继续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也开始传入中国。

西方。

七、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是什么

我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是《周礼·秋宫·司刑》。

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总称为“禹刑”。《周礼·秋宫·司刑》注:“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国古代的刑与法含义相同,刑罚的出现,标志着夏代法律制度已经产生。

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起源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即“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1,刑起于兵: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2,法源于礼: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等级的标志。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手段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热点内容
南通法律顾问招标 发布:2025-07-12 13:25:02 浏览:598
社会与法2017新 发布:2025-07-12 13:23:59 浏览:553
福建省法律援助电话是多少 发布:2025-07-12 13:18:09 浏览:811
株洲法官受贿 发布:2025-07-12 13:14:21 浏览:676
英剧同性警察和律师 发布:2025-07-12 13:14:08 浏览:581
婚姻法2015年10号文件离婚 发布:2025-07-12 13:05:53 浏览:560
法院布告死刑 发布:2025-07-12 12:59:05 浏览:788
钟敏律师 发布:2025-07-12 12:53:53 浏览:616
社会与法消矢的 发布:2025-07-12 12:52:23 浏览:699
民事诉讼法刑事执行移交 发布:2025-07-12 12:39:16 浏览: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