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比照
❶ 什么是法律的类推适用
法律类推又称“法律的比照适用”。中国古代称之为“比附援引”、“比引科断”。审判机关在处理某种案件时,对在法律上没有直接规定的,比照最相类的法律条文进行处理。
比附援引,即将法律于某案例类型A所明定的法律效果,转移适用于法律未规定的相类似的案例类型B之上。
类推适用制度从法律角度看,是指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一定行为,但其足以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时,将具有相似性质的行为法律扩充适用或者援用同它有类似性质事项的法律进行定罪量刑。
类推制度是一种具有一定程序性的法的创制,“诸断罪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是刑法的保护个人权利机能和保障社会秩序机能矛盾的表现和缓冲。
(1)刑法比照扩展阅读:
总体类推:
就多数同类法律规定抽出的一般法律原则,而类推适用。
如:德国法上,从雇佣、委托等继续性法律关系的规定中,抽出一项法律原则:
继续性债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得以重大事由主张随时终止契约,而以该原则类推适用于其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继续性债之关系。
从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整体类推出内外有别、保护善意第三人规则。
从有限公司、普通合伙的人合性规则整体类推出人合性保护规则。
法律类推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在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在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这就意味着对刑事案件,正确适用类推制度,必须遵守几个条件:
1、类推适用的行为必须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条关于犯罪的规定。即这种行为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该行为必须是现行刑法分则中无明文规定的行为,否则就不能以需要重判或轻判等原因为理由适用类推。
3、按类推定罪的行为应依照刑法分则中最相类似的条文。
❷ 刑法中从犯比照主犯从轻处罚的比照什么时候去除的
“比照”二字,到底能不能去除?
从犯的量刑,《刑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专:从犯应当属比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从犯比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是就刑事责任而言。
而不是比照主犯的宣告刑从轻、减轻处罚。如果主犯有其他从轻、减轻的量刑情节存在,其宣告刑可能与从犯一样,甚至更轻。
2、从犯比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只能就共同所犯之罪而言。
共同犯罪以外的罪的处罚,不能成为比照的对象。如果主犯犯有数罪,从犯犯一罪,从犯只能比照与主犯共犯的一罪处罚。
3、在主犯是连续犯的情况下,从犯只能比照与主犯共同参与作案的犯罪事实及主犯对比应处的刑罚来进行处罚。
主犯单独作案的犯罪事实及应处的刑罚,应被排除在比照的范围之外。例如主犯与从犯共同盗窃,之后主犯又单独连续实施了多次盗窃的,从犯应比照的是主犯与其实施共同盗窃应受的刑罚。
❸ 刑法:本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本法分则最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
你看的是什么年代的刑法条文呢?“本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本法分则最类似的条文……核准”这是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这样的题目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如果你要选,可以选A
我国刑法规定的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规定不处罚。是不能类推适用的。
另外,如果一个人犯罪了,如果没有找到相关的罪名,但是其犯罪构成又符合其他犯罪的,可以定其他犯罪。这是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
❹ 案例分析题(刑法总论)
易法通解答:
1. 本案中,王某的行为应该属于故意伤害罪。虽然最后江某专的伤是轻伤,但是王某在属行为实施过程中,重伤意图非常明显,且已经着手实行重伤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应按故意重伤(未遂)论处。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王某实施故意伤害行为时仍在5年的期限内,属于累犯。
❺ 某种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可以比照刑法最相识的条文定罪判刑%C
1、错误。
2、我国刑法最重要的三个原则之一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就是说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❻ 如何理解罪之法定与刑之法定
罪刑法定原则是一项世界公认的刑法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的基本含义是: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罪之法定;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之法定。
我国刑法中的规定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不得定罪处罚。
二、如何理解罪之法定和刑之法定?
(一)成文法的明确性
刑法条文必须规范明确。立法者必须具体的明确规定刑罚法规,以预先告之人们成为被惩罚的对象的行为。
(二)刑罚适当性
即刑法规定的犯罪和刑罚应当适当,刑罚规定的犯罪,应顺合以行为时确实是否需要刑罚处罚为前提。
(三)禁止适用事后法
即不知者无罪!不允许在法律规范施行后,再对法规施行前的犯罪行为予以处罚,又称为“刑法无溯及效力”。
但随着刑法的不断完善,其溯及力的确定多为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在新法规定更轻的情况下,刑法具有溯及力,这是保障人权的要求,也是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刑法的权威与统一性,实现刑法预防犯罪的目的。
(四)绝对禁止或排斥类推适用
类推推理是把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事项,比照刑法中最类似的事项加以解释的方法。
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类推解释将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内容“解释”进去,这是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相斥的,所以罪刑法定原则使得刑法的适用禁止类推推理。
但刑法又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法律规范,在禁止类推适用的范畴内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即从完全否定类推到容许有限制的类推适用,即在有利于被告人的场合下,容许类推适用,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一重大进步。
(五)绝对禁止不定期刑,实行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刑法规定一定的量刑范围,让法官在范围内根据案情,具体裁量。若刑法中存在没有规定刑期的自由刑,罪犯服刑期长短的权利则完全由行刑机关掌握,这会丧失刑法保障人权的机能。
所以法定刑或宣告刑都不允许绝对的不定期刑。因而从根本上应确立相对不定刑期,给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让其考虑每一个案件的具体情况裁量刑罚,从而不偏斥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与本质。
(六)排斥习惯法的适用
刑罚仅仅只能依据成文法规,刑罚的根据只在于成文法,而不依据习惯,道德,风俗,民间法来决定。这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当然结论。
❼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什么处罚
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❽ 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______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法定的从轻情节有:
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7、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8、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9、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0、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1、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2、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13、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14、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5、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❾ 中国刑法23条
《刑法》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