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和民主
㈠ 古代雅典民主审判为什么有悖于司法独立
古代雅典民主审判为什么有悖于司法独立?
因为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不成熟的司法制度,独立的司法审判应该是科学和公正的审判,民主的审判并不能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所以民主审判与司法独立相悖。
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
这种有限的阶级民主决定了这种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1.就其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广大奴隶专制的基础之上,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2.带有操作层面的幼稚,程序的合理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合理。
3.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4.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权利。而妇孺、外邦人、奴隶被排除在外。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日臻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㈡ 如何理解和处理好司法独立与司法民主的关系
根据《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版法》等权法律规定,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诉讼、处理案件,必须依法办事,除服从法律外,不服从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有关处理具体案件的指示、命令。
2.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审判、检察工作。
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作为一个组织整体,集体对审判权、检察权的行使负责。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原则与资本主义国家司法独立的区别: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独立是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的组成部分,属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的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同立法权、行政权并非鼎立关系,也不是政治原则,而是一种工作原则,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时,不受非法干涉。实行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的意义在于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其在加强法制方面的特有作用,防止和杜绝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审判、检察工作的干涉。
㈢ 民主与法治的正确关系是
一、民主政治与法治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
从理论上讲,民主政治作为一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一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法治作为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民主政治逻辑内容的重要体现。民主离不开法治,法治将为民主服务作为其最终目的,法治根本的作用还是保障公民的权利。所以,法治与民主不可分离,离开民主,法治就成了无本之源;没有法治,民主便得不到切实保障。从实践角度讲,民主与法治是现代一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法治作为政治民主的重要基石,没有法治也就没有了政治民主。民主与法治为一体两面之制度。社会要发展,必须推进民主与法治两方面发展,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完善,造成社会的倾斜发展。民主为法治的保障,法治为民主的基石。二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相互依存来发展的,任何一方发展脱节,都将会影响社会发展总进程。只有二者相辅相成,充分发挥有利影响,减少弊端,才能使二者相互促进,是一国政治发展取得更大进步,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必须将民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既有的制度空间,使民主运转起来。民主与法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条件,不可偏废。没有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人们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侵害,而没有民主政治的支撑,宪法和法律则有可能成为专制和独裁的工具。
二、民主政治是实行法治的基础
实践表明,没有民主政治制度,就很难有可靠的法治。民主政治作为法治实行的基础条件主要表现为:
(一)民主政治决定了法治的价值导向作用从价值导向的作用讲,法治的首要前提是作为治理依据的法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正当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和应用。亚里士多德在法治上曾提出: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里所指的良好的法律即是从法治的价值导向作用角度讲的,只有本身是合理合法的法律,才能在实施过程中有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法治是依据法律进行治理的活动,相比于“法制”有很大的价值导向作用,如果没有价值引导作用,即使是依据法律严格办事,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如果一个政府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不顾人民利益,他可以制定一些是自身行为合法化的法律制度,在依据这些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为所欲为,但仅从法律角度来讲其行为是合法的,但这必然不是法治的体现。因为法治不是简单的按照法律制度来办事,而是要求所遵循的法律在价值取向上是正确的,是正当的。
(二)民主政治影响着法治实施的有效性法治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系列活动。法治不是简单地依法办事,但是依法办事是法治的一个必然体现。可以说依法办事是法治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不同时代,宣扬法治精神的人们都在不断强调依法办事。古代以洛克、卢梭等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在依法办事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卢梭①指出:“所以我愿意不但国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自以为居于法律之上,而且国外的任何人也不能迫使这一国家承认他的权威。因为,不管一个国家的政体如何,如果在它管辖范围内有一个人可以不遵守法律,所有其他的人就必然会受这个人的支配。”古语云:“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邓小平也曾②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看出,法律是否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能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而法律实施的有效性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有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的法律,人们才会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去尊重、支持、遵守和维护,这样才能依法办事,才能做到法治。作为法治重要体现的依法办事,不仅是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去遵守,而是对全体社会公民,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内。我们所讲的民主政治不等同于过去的专制政治。在专制政治的实施中,权力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人民群众没有行使权力、并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权利,只能遵守、服从。而在民主政治的实行中,公民在必须履行义务的同时,还享有法律规定的合法的政治权利,可以对政治权力进行监督制约,促使政府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成为依法办事的执行者,保证政治权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政治权力的产生、发展及变化都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政治权利息息相关。孟德斯鸠③精辟地论述道:“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通过上述言论可以得知,西方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可以有效地将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相互牵制,到达政治权力的平衡,可以有效防止某一机关或某一团体谋取政治权力,破坏法治。同样,在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实现真正的法治,必须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体现,而且要保证人民拥有民主监督和制约的政治权利,促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依法办事。
三、实行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民主政治是一国的重要制度,主要表现为人民的主权得到保障。法治则是在良法的前提下,全体社会公民(尤其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做到依法办事。显然,民主政治是内容,而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的法治则是主要的形式,是人民主权得以实现的保障。如果一国民主政治高度发达,而没有法律的相关约束,那不过是国家在“自由”的名义下随心所欲罢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意志并没有得到切实保障。我们所追求的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相对的,是在有限范围内的最大自由。如果人人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随意行事,置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合法利益于不顾,必然会助长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国家所追求的“民主”也将发生偏差,可能会导致暴民政治。同时,法治是促进一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如果一国在追求民主过程中,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方面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方式和程序,公民在政治权利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那将会出现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相反,如果各方面有相对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利用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依、违法必究,将会更好的发展一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总之,民主政治是一国实行法治的前提和基础,而法治则是一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二者是和谐存在,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㈣ 民主 法制 法治 三个词的区别及联系
民主:
就是人民决定国家的重大决定、政策、走向等等,通常表现为,国家的领导人是全民选举出来的。
例如美国,奥巴马就是通过一层一层的民主选举,最后当上总统的。再说国会议员,由各个州的民选代表组成,比例按照每个州的人口比例来算。他们的决定就可以说代表公民的意志。每次国家要通过什么新的法案,例如医疗改革法案,就要国会反复商定。中国就不是这样,政府想做什么就直接公告,然后逐步实行,不用多说了吧?
法制和法治:
这是两个很纠结很蛋疼的概念,但是确实不是文字游戏,他是有区别的。
法治与人治相对,是一种国家的管理模式。
人治,也就是集权高压统治,掌权者有绝对的权威,立法、司法都会受到掌权者的影响。国家的发展、走向都是掌权者说了算的。说白了就是过去的封建时代,皇帝就是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是家长,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就是人治。今天我觉得法律不错,我就遵守,明天我觉得不合适,就改到合适为止,或者干脆不遵守。当然这是比较差的“人治”。但这也是人治的普遍现象。而且人治在司法的时候通常都是清官老爷来凭自己的大脑断案,法律只起参考作用,如果我觉得法律写的不好我就可以不参考。是不是犯法、量刑的定夺,都是由县官说了算的。这样的“不确定”性是很可怕的,因为你不能准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会受多大的惩罚。
而相对于“人治”,就有了“法治”这个概念。
为了避免“人治”的社会规则的不确定性,以及统治者滥用权力导致社会的不公正、老百姓生活艰难、国家发展走向歪路,就出现了“法治”。法治,即“法律”高于一切。政府、公民,所有的一切都要服从于法律,掌权者不再是一手遮天,取而代之的,法律是绝对的权威。立法、司法、政府是互相制约的,并且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的规定政府不能违抗,否则会被司法机关处罚。而法律的制定可以说是全民一起制定的,可以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政府与公民同时认可这部法律。民主是“法治”的必要条件。
再说“法制”
“法制”相对于“法治”就小很多了,他比较具体的只“依法处理问题”。任何国家都可以有法制,人治国家也可以“法制”。但是这样的“法”不一定能体现公民的意志,他可能是对统治阶级有利而剥削百姓的法律。法制只是说大家都要遵守法律规定。
㈤ 怎样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以下是对这一关系的详细理解:
一、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 民主意味着人民的参与和决策权,它奠定了法制建设的群众基础。
- 在民主制度下,法律是由人民或其代表制定的,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 因此,民主为法制提供了合法性和正当性基础。
二、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和实现方式
- 法制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民主的原则和制度固定下来,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 法制通过法律的实施来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防止权力滥用和侵犯人权。
- 法制还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民主决策中的纠纷和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三、民主与法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民主的发展需要法制的支持和保障,而法制的完善也需要民主的推动和监督。
- 在民主与法制的相互作用下,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民主与法制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含和要求
- 依法治国要求法律体现民主的精神和原则,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 依法治国也要求通过法制的手段来推动民主的发展和完善,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综上所述,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必须坚持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
㈥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民主与法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民主与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民主与法治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又存在本质区别甚至相互制约。正确认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有助于正确把握并深入贯彻落实“民主法治15条”的精神实质。
民主与法治也非绝对的天然盟友。缺乏民主的法治,法律往往沦为工具,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成为“形式法治”。而缺乏法治的民主,由于缺欠宪法与法律制约,往往借“民主”之名,实施多数人暴政,人权无法得到保障,难免走向另外一种极端。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以法治支持民主秩序,并借助民主来完善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