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与幼儿
❶ 民事诉讼中被告是幼儿必须上法庭吗
你好 此时应该起诉幼儿的监护人。 《侵权责任法》 第三十二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❷ 民法案例分析
幼儿园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未成年在教育机构受伤 教育机构有监管责任 这是无过错责任
当然打人的孩子的家长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❸ 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有哪些
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宪法》及《刑法》、《民法》中亦有对未成年人的规定及保护。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7、《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国际上相关的有:
《〈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卷入武装冲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
《〈儿童权利公约〉关于买卖儿童、儿童卖淫和儿童色情制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
《世界人权宣言》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联合国宪章》
《儿童权利宣言》
《关于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特别是国内和国际寄养和收养办法的社会和法律原则宣言》(联合国大会1986年12月3日第41/85号决议通过)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
《在非常状态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妇女和儿童宣言》
拓展资料: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动荡性。
生理上,性成熟是青少年期生理发展的最基本特征。因而,形成自我,发展独立性,是青少年时期的基本任务。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与心理行为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
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有:离异家庭儿童品德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亲子沟通障碍、自我中心、心理脆弱、情绪障碍、自杀等。
❹ 关于幼儿园孩子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怎么解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们为了争一件玩具而弄得面红耳赤,甚至是满脸泪水这样的情况,家长见了,有大声训斥的,有出面调停的。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在家长眼里,争吵历来是不被认可的、影响友好关系的事情。但事实上,幼儿之间出现纠纷是自然的现象,并非都是坏事,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着成人施教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首先,我认为孩子间产生纠纷,是孩子体验宽容、谦让的好时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玩具都是他一个人玩,大人也会让着他,没有人会去争抢。到了幼儿园,同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走到一起,出现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情,同伴间对事件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可以使孩子懂得和同伴友好相处,学会互相谦让。
其次,孩子间的纠纷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课程。理论上讲,孩子之间的纠纷是他们在最初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在应对纠纷中,他们逐步学会观察和思考,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逐步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处理纠纷的机会,当幼儿处理得当时,应给予肯定、鼓励。但又不能听之任之,应适时加以引导。当孩子处理不当时,应抓住机会,帮助孩子分辨是非。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学会了怎样协调与别人的关系。这种技能的掌握,对孩子们而言将终身受益。
除此之外,孩子间的纠纷,还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之间出现纠纷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应持冷静观察的态度,而给孩子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出现处理困难时,家长也不一定要马上出面,可以提几点建议供孩子选择,让孩子懂得,自己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这样,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一个正在向独立、自我完善方向发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都与别人保持一致,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想作为家长,对待孩子间的纠纷,不必大惊小怪,而应冷静对待、正确引导,这样才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教师案例:镜头一游戏活动:赶小猪
老师:“她推我。”老师:“他也推了我。”两个情绪激动的孩子,跑到我面前相互指责着对方的不是。经过了解得知:原来是在游戏时,排在后面的萌萌插队到淘淘前面,于是淘淘就推了萌萌一下,萌萌也回推了淘淘一下。
镜头二
案例分析
一、环境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由于成人的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任性、粗暴、行为无约束。生活上的优越环境和过分地照顾,使幼儿产生了“自我中心”的毛病。
二、年龄因素: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年幼的孩子由于对生活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在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上背道而驰,易于与他人发生纠纷。
三、个体差异因素:
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以及遗传因素而使幼儿心理发展的情况也有各种差别。在不同环境中,孕育出不同的性格。
综上述原因,我认为对幼儿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产生纠纷时,教育者应明辨是非,处理公平;方法灵活,使人信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反思:
对幼儿不正确行为要认真了解,分析发生的原因、动机和后果,具体地向幼儿解释、说明,指出错误的行为及后果,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抑制或制止其错误行为。不能简单粗暴的解决了事。孩子发生纠纷固然上破坏了教学秩序给老师增添了负担,但孩子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是他们在集体中学习交往,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
(一)、分析
幼儿之间的纠纷是困扰父母和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成人都希望幼儿之间能友好相处,能够避免矛盾和冲突,因此往往更加关注幼儿之间因游戏、玩耍而产生的争执和不愉快。父母和教师会认为幼儿太小,不会解决纠纷,同时又怕幼儿吃亏,形成什么心理阴影。所以常常想利用成人的权威和优势,采取及时制止和干预的方式。事实上矛盾和冲突不仅有助于认知的发展,而且有有助于提高个体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过多的干涉反而会阻碍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或失败。
(二)、策略
1、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身心放松,促进幼儿之间融合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
2、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加强幼儿的常规训练,使幼儿避免一些纠纷。并尝试自己解决。
3、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发生纠纷的教育活动,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在情景设计中尝试解决纠纷,教师进行随机教育,引导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4、事实上幼儿的矛盾来的快去的也快,这也是此阶段幼儿“自我调节机制”发展的一个特点。幼儿之间的纠纷现象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形式。对幼儿来讲,他们正是通过交往中的“纠纷”来明辨是非、调整自己,寻找与同伴交往的适宜方法,并逐步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与合作,学会一些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做人的准则。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三)、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会解决纠纷,同时又怕幼儿吃亏,形成什么心理阴影,所以常常会利用成人的权威和优势,采取及时的制止和干预,更甚者会要求孩子受到欺负了,就要“报复”回来。
❺ 民法中关于遗弃儿童如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80年9月10日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 2001年4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二十一次会议修正同日公布施行)
第二十条【互相扶养义务】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
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
第二十一条【父母子女间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第四十四条【被遗弃的救济途径】对遗弃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
对遗弃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支付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的判决。
第四十五条【刑事责任】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第四十六条【损害赔偿请求权】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❻ 我国民法规定:多少岁儿童不需要负责民事责任
《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下不用负责刑事责任。
纵横法律网-江苏国磊律师事务所-路光亮律师
❼ 幼儿园民事纠纷!急~~~~~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你儿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受到伤害,只要幼儿园不能证明尽到了教育管理的职责,就应当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