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法律適用條例民國七年的時代背景

法律適用條例民國七年的時代背景

發布時間: 2021-01-31 10:15:19

㈠ 民國時期的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
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由模仿日本、移植歐美教育制度到逐漸本土化的轉折階段。在學校考試制度建設和實踐上,受社會政治、教育變革和文化傳統諸因素的影響,形成新的特徵。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各類學校考試,資產階級政府培養和選拔人才服務。適應學校入學與學業考試內容、類型獲得新的發展。民國後期,國民黨政府曾試行中等學校畢業會考和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中國共產黨所創辦的各級學校,在招生、學業考試等方面有新的探索。這些都為中國現代學校考試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自從清末確立新式學校的獨立地位後,招生考試備受社會的廣泛關注。它不僅關繫到廣大讀書人的出路,而且與人才培養質量、社會發展需要直接相連。民國初年改革學制,大、中、小學校取消封建特權等級和繁瑣的入學資格限制,擴大了招生對象。在招考形式和錄取方式上,繼承清末辦法,由各校自主招考,教育部僅制定相關招生原則,進行協調。這種招生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各級學校培養人才的實際需要。隨著教育和社會的發展,學校單獨招考的消極影響日益顯露。因此,從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以高校計劃與統一招生為取向的新一輪招生考試改革逐漸興起。另一方面,蘇維埃政權所興辦的各類學校教育,根據革命戰爭時期培養各種人才的需要,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招生考試模式。
民國時期城市婚姻的變遷
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隨著封建專制制度結束、民國建立,政治制度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變,社會經濟相應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發生變異。這些沖擊著城市傳統社會結構,傳統婚姻制度也受到挑戰並開始出現變動。本文試圖對民國時期婚姻制度的變遷及人們實際婚姻生活狀態進行考察,從而揭示民國社會深層的變異。

㈡ 清朝末期民國初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清朝當時的社會背景: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駐專守屬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至1659年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

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墾,物產盈豐,邊境無事,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相對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

㈢ 自然人國籍有哪些法律適用條例分別是什麼

你說是國籍認定的方法吧,主要是:出生地法(美國)、跟隨父親的(日本、中國)。無國籍人士在任何國家生育的的孩子均適用:出生地法。

㈣ 1925年中國處於什麼狀態介紹當時中國的時代背景

1925年中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

中國的時代背景:

民國政府的十年,是中國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十年,開始接受外來新思想、新技術,知識分子人群受到高度重視且待遇優厚,包括我們熟知的李大釗、陳獨秀等,都是待遇極優的。清政時期遭到遏制私營企業開始蓬勃發展。但是政府內部存在嚴重腐敗,官員冗爛,然後軍閥割據,通貨膨脹,最後毀於抗日戰爭。

(4)法律適用條例民國七年的時代背景擴展閱讀:

一月:

1月6日,墨索里尼組建法西斯內閣,在義大利實現獨裁。

1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1月15日,陳炯明乘孫中山北上,自稱代理大元帥。

1月25日,由周恩來發起的黃埔軍校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成立。

1月26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決定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二月:

2月1日,段祺瑞召開慘淡無光的善後會議。

2月2日,上海22家日商開辦的工廠工人大罷工。

2月8日,膠濟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

2月8日,台灣興起女權運動。

三月:

3月1日,由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共同發起的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4月16日,大會閉幕。大會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對國民會議運動的方針和組織大綱等作出了決議。

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國共兩黨組織各界民眾進行哀悼活動,廣泛傳播孫中山的遺囑和革命精神,形成一次全國規模的聲勢浩大的革命宣傳活動。

四月:

4月,中國共產黨領導青島日本紗廠1萬多工人舉行大罷工。

4月12日,段祺瑞政府與法國簽訂協議,以金法郎計算,償還"辛丑條約"賠款。

4月16日,新加坡《南鋒日報》停刊。

五月:

5月1日,國共兩黨在廣州召開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並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上正式成立了中國工人階級全國統一的工會領導機關--中華全國總工會。

5月15日,上海內外棉七廠日本大班(廠長)率領打手槍殺中國工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顧正紅,打傷多人,工人罷工反抗。上海學生援助工人,租界巡捕進行逮捕。租界當局還損害中國工商業者的利益,宣布要在上海增加碼頭捐、實行交易所注冊等。這就進一步激起了工人、學生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憤怒。

5月28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反對帝國主義屠殺中國工人為中心口號,發動群眾於30日在上海租界舉行反帝示威。同時,中共中央還決定,為了加強工會的組織力量,由共產黨人李立三、劉華等主持,成立上海總工會。隨後劉少奇到達上海,也參加了上海總工會的領導。

5月30日,在上海由於英國巡捕槍殺工人代表顧正紅等人,引發"五卅"血案。

六月:

6月1日,上海總工會成立,宣布大罷工,全市掀起反帝怒潮。

6月3日,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光華大學建校。

6月4日,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份日報《熱血日報》(由瞿秋白主編)創刊。

6月6日,上海及青島日資紗廠工人罷工遭到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血腥鎮壓。

6月11日,英國水兵在漢口槍殺中國人。

6月19日,廣東、香港工人為聲援上海「五卅慘案」舉行大罷工。

6月23日,在廣州英國海軍陸戰隊向遊行的中國老百姓開槍、開炮,打死59名中國人,重傷者百餘人,造成沙基慘案。

6月29日,省港工人大罷工。

七月:

7月1日,中華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

7月6日,成立省港罷工委員會,封鎖香港。

7月12日,廣州國民政府痛斥帝國主義連續製造「五卅慘案」、九江、漢口、青島和沙基慘案。

7月21日,天津海員罷工,以聲援省港大罷工。

7月,盧作孚與鄭東琴、陳伯遵集資8000銀元,創辦了民生航運公司。

八月:

8月11日,天津裕大工會向廠方提出正當要求,遭中日軍警血腥鎮壓。

8月20日,國民黨右派在廣州暗殺了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

九月:

9月1日,胡漢民涉嫌廖案,出洋後流亡蘇聯。

9月16日,軍警槍殺為紀念「五卅」運動的安源礦工。

9月,張學良任東北空軍司令。

十月:

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在北京紫禁城成立,並向社會開放。

10月10日,美僑創立中國致公黨。

10月14日,廣東國民革命軍攻下陳炯明大本營惠州。

10月15日,閩浙巡閱使孫傳芳向奉軍發動猛攻,浙奉大戰爆發。

10月26日,關稅特別會議在北京召開。

十一月:

11月2日,孫傳芳打敗奉軍,控制了蘇、浙、皖、贛、閩五省。

11月8日,北方國民革命軍發動反奉系軍閥戰爭。

11月,陳炯明部被全殲,國民革命軍開始南征。

11月21日,奉系將領郭松齡在灤州起兵,發表反奉宣言,率七萬大軍攻佔山海關,奪取綏中、興城,沖破連山防線,佔領錦州。

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召開西山會議,開除李大釗、毛澤東等人國民黨黨籍。

十二月:

12月1日,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的各階級分析》一文。

12月25日,日軍入滿援奉,郭松齡兵敗被殺。

12月29日,黃埔軍校國民黨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

12月29日,閻錫山大戰樊鍾秀。

12月30日,曾收復外蒙古的民族英雄徐樹錚,在廊坊被倒戈將軍馮玉祥指使部下槍殺。

㈤ 民國的時代特徵

1、社會轉型期

幾乎所有的西學門類,如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哲學、宗教、心理學、地理學、史學、文學、美學、語言、文字、藝術、科技、醫學、教育,以及各種各樣的思潮、學說、觀念都先後傳入到了中國。

2、外敵入侵

日本偷襲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對日德意宣戰,中國戰區遂正式成為二戰盟軍反法西斯戰爭戰場。盟軍委託蔣中正任中國戰區(含越南、泰國、高棉,高棉為今柬埔寨、寮國)統帥,派史迪威中將任蔣參謀長。

英國封鎖之滇緬路亦開放向中國後方運補。同時,國軍也派出精銳部隊遠征南方,留下了轉戰緬因、血戰昆侖關等事跡。

3、外來文化沖擊本土文化

這一時期,文化各個領域的發展中,都無不滲透著民主化與科學化的精神追求。

教育方面,此期教育改革最具權威性的指導原則,就是杜威所宣傳的平民主義(或稱民主主義)教育。它強調接受教育權的平等,注意培養人的個性和獨立人格,重視實驗精神,對推進中國現代教育的形成,其功甚偉。

4、各地軍閥財閥割據一方

百萬雄師強渡長江, 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防線, 於23日解放南京。 中華民國在大陸最後一屆反動政府垮台,宣告國民黨在大陸二十二年統治的結束。

接著,解放軍攻佔上海、 杭州、南昌、武漢等城市,共殲滅國民黨軍四十三萬餘人,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殘余的國民黨軍隊紛紛退向兩廣、西南、西北及台灣等地。

(5)法律適用條例民國七年的時代背景擴展閱讀

一、民國時代

1926年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國民北伐,意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之後的國民黨領袖。

統一之後,民國進入所謂的「黃金十年」建設時期,此間社會穩定,教育穩步發展、趨於定型。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一舉成為美英中蘇四大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時期結束。

民國堅持共和制政體,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初期頒布臨時約法,後以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為背景,國民政府實施軍政期,訓政期,憲政期,抗戰後召開國民大會,確定了總統制。

民國時期外交呈現了一個國際化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遵循國際規則與維護國家利益、法理上的獨立與事實上的自主等。

㈥ 1932年時代背景

932年是一個閏年,是農歷壬申年(猴年);民國二十一年;滿洲國大同元年;日本昭和七年;越南保大七年。

目錄

1932年綜合大事記
出生
逝世
奧斯卡金像獎
展開
編輯本段
1932年綜合大事記

一月
1月2日,日軍攻佔錦州,中國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1月3日,東北全部淪陷。
1月4日,印度國大黨被英國當局宣布為非法。甘地入獄。
1月7日,安德烈·馬其諾(法國國務活動家)逝世。
1月9日,英國照會日本,要求在中國東北實行門戶開放。
1月12日,日軍在青島登陸。
1月28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一.二八」抗戰爆發。
1月30日,國民政府遷都洛陽。
1月30日,日本大阪府知事橫山諾克誕辰。
1月31日,上海滬西區17家日本紗廠4萬多工人大罷工。
二月
2月1日 東北圖書館被日軍縱火焚燒。
2月11日 日軍違犯國際公法,用達姆彈向上海發動進攻,並狂轟吳淞、持志等大學。
三月
3月3日,第十九路軍撤退,淞滬戰事結束。
3月6日,蔣介石再次復出,從而形成了蔣主軍,汪主政的合作局面。
3月9日,偽「滿洲國」在長春舉行成立大典,溥儀為執政,鄭孝胥任總理。
3月19日,悉尼港大橋全線通車。
3月22日,中華民族復興社成立。
3月,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來華。
四月
4月1日,馬佔山率部反正,重新抗日。
4月7日,國民政府在洛陽召開「國難會議」,議決「救災、綏靖、禦侮」方針。
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發表直接對日作戰宣言。
4月16日,疏導淮河工程開始。
4月26日 虹口公園爆炸案發生。是由國民政府和流亡中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共同策劃實施的暗殺一二八事變中進攻上海之日本軍政要員的行動。
4月29日,日本侵華軍總司令白川被炸斃命。
4月30日,國聯調查團通過中日停戰議案。
4月,董振堂正式入黨。
五月
5月 5日 中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8日 亞洲第一座水族館-青島水族館正式開放。
21日 蔣介石就任鄂豫皖「剿匪總司令」。
23日 愛因斯坦、羅曼·羅蘭、宋慶齡等聯合發起組織國際非戰大會。
六月
6月4日,國民政府軍委會統一軍隊編制,共編48個軍,軍為直轄編制。
6月8日, 中共就反帝運動中的統一戰線問題發出指示信
6月9日,蔣介石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宣布「攘外必先安內」為基本國策。
6月10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機關刊物《文學月報》在上海創刊。
6月14日,國立編譯館在南京成立。
6月16日,蔣介石為推行其「攘外必須安內」的發動方針,親任「剿共總司令」,糾集63萬兵力,開始第四次軍事「圍剿」。
6月24日,中共「北方會議」通過關於《革命危機的增長與北方黨的任務》。
6月25日,國民政府推行義務教育政策。
6月30日 中共定八月一日為建軍節
七月
7月 1日 「生活書店」在上海創立,鄒韜奮主辦。
30日 洛杉磯舉辦第10屆奧運會,中國首次參加。
本月 鄂豫皖三省正式推行保甲制度。
6至7月 西北地區霍亂流行。
八月
8月 4日 中國化學會在南京成立。
8日 毛澤東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再度與朱德聯手指揮。
20日 蔣介石下令封鎖根據地,禁止鹽糧輸入。
27日 中共臨時中央作出《中央關於抵制日貨的決議》。
九月
9月13日 日本開始向東北武裝移民。移民按軍隊形式編組,發給武器,實行邊耕邊戰。
15日 陶行知在上海創辦山海工學團。
16日 日寇在遼寧平頂山兇殘屠殺3000多中國同胞。
本月 左翼中國詩歌會成立。
十月
10月 2日 《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在日內瓦、南京、東京三地同時發表。
5日 中共激烈反對國聯報告書,指責它「是帝國主義強盜侵略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最露骨,最無恥的文件。」
15日 由於叛徒告密,前中共總書記陳獨秀在上海被捕。
15日 第3屆萬國運動會在上海舉行,美國獲總分第一,中國第二。
19日 右江紅色根據地創建人之一韋拔群被叛徒暗害。
上旬 毛澤東被蘇區中央局撤職。
十一月
11月12日 亞洲「第一電台」在南京落成播音。
本月 茅盾短篇小說《春蠶》發表。
十二月
12月 1日 紅四方面軍由陝入川。
12日 國民政府與蘇聯復交。
15日 國民黨召開四屆三中全會,孫科力主推進憲政民治。
30日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宋慶齡任主席。
31日 中革軍委頒發紅軍軍制。
本月 茅盾完成長篇小說《子夜》。
《子夜》
編輯本段
出生

1月13日——陳日君,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2月2日——愛德華·肯尼迪,美國資深參議員(逝世2009年)
3月11日——尼格爾·勞森,前英國財政大臣。
9月30日——石原慎太郎,日本小說家、現任東京都知事
12月4日——盧泰愚,韓國前總統
編輯本段
逝世

5月16日——犬養毅,日本首相,在東京被暗殺。
5月26日——白川義則,日本大將, 虹口公園爆炸案中被刺傷不治身亡(1869年1月24日 生)
6月2日——約翰·華特·古格里,卓越的蘇格蘭地質學家。
9月18日——江蘇無錫之楊仁山逝世於學前里邸之正寢,年七十七歲。
12月19日——尹奉吉,朝鮮獨立運動家,在日本被槍決(1908年6月21日出生)
編輯本段
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大飯店》(Grand Hotel)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弗蘭克·鮑才奇(Frank Borzage) 《壞女郎》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華萊士·皮萊(Wallace Beery) 《舐犢情深》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海倫·海絲(Helen Hayes) 《斷腸花》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未設此項獎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未設此項獎

回答者: huye2211 - 四級 2010-11-4 20:25

1932年綜合大事記
一月
1月2日,日軍攻佔錦州,中國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1月3日,東北全部淪陷。 1月4日,印度國大黨被英國當局宣布為非法。甘地入獄。 1月7日,安德烈·馬其諾(法國國務活動家)逝世。 1月9日,英國照會日本,要求在中國東北實行門戶開放。 1月12日,日軍在青島登陸。 1月28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一.二八」抗戰爆發。 1月30日,國民政府遷都洛陽。 1月30日,日本大阪府知事橫山諾克誕辰。 1月31日,上海滬西區17家日本紗廠4萬多工人大罷工。
二月
2月1日 東北圖書館被日軍縱火焚燒。 2月11日 日軍違犯國際公法,用達姆彈向上海發動進攻,並狂轟吳淞、持志等大學。
三月
3月3日,第十九路軍撤退,淞滬戰事結束。 3月6日,蔣介石再次復出,從而形成了蔣主軍,汪主政的合作局面。 3月9日,偽「滿洲國」在長春舉行成立大典,溥儀為執政,鄭孝胥任總理。 3月19日,悉尼港大橋全線通車。 3月22日,中華民族復興社成立。 3月,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來華。
四月
4月1日,馬佔山率部反正,重新抗日。 4月7日,國民政府在洛陽召開「國難會議」,議決「救災、綏靖、禦侮」方針。 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發表直接對日作戰宣言。 4月16日,疏導淮河工程開始。 4月26日 虹口公園爆炸案發生。是由國民政府和流亡中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共同策劃實施的暗殺一二八事變中進攻上海之日本軍政要員的行動。 4月29日,日本侵華軍總司令白川被炸斃命。 4月30日,國聯調查團通過中日停戰議案。 4月,董振堂正式入黨。
五月
5月 5日 中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 8日 亞洲第一座水族館-青島水族館正式開放。 21日 蔣介石就任鄂豫皖「剿匪總司令」。 23日 愛因斯坦、羅曼·羅蘭、宋慶齡等聯合發起組織國際非戰大會。
六月
6月4日,國民政府軍委會統一軍隊編制,共編48個軍,軍為直轄編制。 6月8日, 中共就反帝運動中的統一戰線問題發出指示信 6月9日,蔣介石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宣布「攘外必先安內」為基本國策。 6月10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機關刊物《文學月報》在上海創刊。 6月14日,國立編譯館在南京成立。 6月16日,蔣介石為推行其「攘外必須安內」的發動方針,親任「剿共總司令」,糾集63萬兵力,開始第四次軍事「圍剿」。 6月24日,中共「北方會議」通過關於《革命危機的增長與北方黨的任務》。 6月25日,國民政府推行義務教育政策。 6月30日 中共定八月一日為建軍節
七月
7月 1日 「生活書店」在上海創立,鄒韜奮主辦。 30日 洛杉磯舉辦第10屆奧運會,中國首次參加。 本月 鄂豫皖三省正式推行保甲制度。 6至7月 西北地區霍亂流行。
八月
8月 4日 中國化學會在南京成立。 8日 毛澤東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再度與朱德聯手指揮。 20日 蔣介石下令封鎖根據地,禁止鹽糧輸入。 27日 中共臨時中央作出《中央關於抵制日貨的決議》。
九月
9月13日 日本開始向東北武裝移民。移民按軍隊形式編組,發給武器,實行邊耕邊戰。 15日 陶行知在上海創辦山海工學團。 16日 日寇在遼寧平頂山兇殘屠殺3000多中國同胞。 本月 左翼中國詩歌會成立。
十月
10月 2日 《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在日內瓦、南京、東京三地同時發表。 5日 中共激烈反對國聯報告書,指責它「是帝國主義強盜侵略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最露骨,最無恥的文件。」 15日 由於叛徒告密,前中共總書記陳獨秀在上海被捕。 15日 第3屆萬國運動會在上海舉行,美國獲總分第一,中國第二。 19日 右江紅色根據地創建人之一韋拔群被叛徒暗害。 上旬 毛澤東被蘇區中央局撤職。

㈦ 民國時期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

社會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後政局動盪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成國共合作後的孫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國民北伐,意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 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之後的國民黨領袖。 統一之後,民國進進入所謂的「黃金十年」建設時期,此間社會穩定,教育穩步發展、趨於定型。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一舉成為美英中蘇四大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遷台。

(7)法律適用條例民國七年的時代背景擴展閱讀:

民國成立的意義

1、政治上:中華民國的成立宣布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誕生。在中國建立了一個實行議會制和責任內閣制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同時,中華民國政府宣布焚毀刑具,停止刑訊,嚴禁買賣人口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人民自由和權利。

2、經濟上,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措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措施,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們興辦實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裡有了顯著的增大,實現了自身的第二次發展,無產階級隊伍也日益壯大。

3、民族關繫上,中華民國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民族的平等。中華民國採用五色旗為國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4、文化教育上,中華民國政府主張學校不拜孔子,不讀四書五經,禁止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有利於西方民主思想的進一步傳播。在這樣的教育下,民主共和的觀念占據了人民的大腦,封建帝制的思想被逐步拋棄。中國人的身份開始由臣民向公民轉變

㈧ 中國企業法律法規的發展歷史

中國公司法的百年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清末(1904-1914年)、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2004年)三個階段。其中,中華民國時期又可分為北京國民政府時期(1912-1927年)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又可分為前期(1949-1978年)和後期(1979-2004年)。

一、清末(1904-1911年)

(一)《公司律》的出台

清政府於1904年1月21日(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五日)奏准頒行了《欽定大清商律•公司律》。此外,清政府還制訂了《獎勵華商公司章程》、《獎給商勛章程》(商部奏定)《公司注冊試辦章程》等相關法規。
《公司律》共分十一節,共一百三十一條。第一節,公司分類及創辦呈報法;第二節,股份;第三節,股東權利各事宜;第四節,董事;第五節,查帳人;第六節,董事會議;第七節,眾股東會議;第八節,賬目;第九節,更改公司章程;第十節,停閉;第十一節,罰則。
清末《公司律》確立了「股權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和「公司法面前所有公司一律平等的原則」。《公司律》的頒行標志著中國開始以公司制企業模式組織、發展中國經濟,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包含了平等、自由等經濟民主理念的、專門規范生產經營組織的法律,從而開啟了中國公司立法的先河。

(二)《大清商律•公司律》草案與《商法調查案•公司律》

1904年的《欽定商律》頒行之後,《公司律》部分制定、頒行事出倉促,缺陷不少。修訂法律館曾聘請日本法學博士志田鉀太郎於1907年起草編定了了《大清商律》,其中包括「公司律」。但當時各商會以修訂法律館所編《大清商律》系直接采日本商法恐與國情不合,於是在1907年7月由上海立憲公會發起商法起草委員會,決定組織全國范圍內的商情、商事習慣,參照各國最新立法例,自行編纂商法草案。至1909年12月召開第二次大會時已完成《商法總則》與《公司律草案》兩編,經大會討論通過,呈請清政府施行,並附《公司律調查案理由書》與《商法總則調查案理由書》,農工商部再加以修訂,定為《商律草案》(包括商法總則和公司律兩編),相較而言,清末的《公司律草案》遠比已頒行的《公司律》完善。但是,正當《公司律》修定接近尾聲,並即將付諸資政院通過時,辛亥革命的爆發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該草案也未得頒行。

二、民國時期(1912-1949年)

(一)北京國民政府(1912-1927年)

1、《公司條例》

1914年1月13日,北京政府農商部頒行了近代中國的第二部公司法——《公司條例》。1914年的《公司條例》分為總綱、無限公司、兩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兩合公司及罰則共有6章、251條,其內容和篇幅較之10年前的《公司律》均有較大的變動和增加,並於同年9月起實施。

《公司條例》(共251條)不僅在內容上比清末《公司律》(共131條)詳盡,而且在法理上也較《公司律》上了一個台階。例如在公司概念方面,《公司律》含糊地規定,「凡湊集資本共營貿易者名為公司。」而《公司條例》則規定,「本條例所稱公司,謂以商行為為業而設立之團體」,「凡公司均認為法人。」第一次對公司概念作出了較為准確的界定,並第一次從法律上確認了公司的「法人」性特徵,體現了現代公司的根本屬性。再如,在公司分類方面,《公司律》將公司分為「合資」、「合資有限」、「股分」、「股分有限」四類,因分類標准含糊,因而各種「公司」概念界定不嚴,相互重疊。《公司條例》則將公司分為「無限」、「兩合」、「股分有限」和「股分兩合」四種,基本上體現了現代公司理論關於公司的分類原則。在其它具體條款方面,《公司條例》的規定相對都比較准確、可行。但該條例中將公司的類型規定為無限公司、兩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兩合公司。1914年的《公司條例》將1904年《公司律》中「合資有限公司」(實為有限責任公司)刪除,這與當時的公司法立法潮流不符。[6]

但總體而言,民初的《公司條例》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較為成熟的公司法。

此外,北京國民政府又主持修訂了《公司條例施行細則》、《公司注冊規則》、《公司保息條例》、《證券交易所法》和《破產法草案》等公司法配套法規[7],初步形成了民國初年較為完備的公司法律體系。其中《公司條例施行細則》、《公司保息條例》、《證券交易所法》,在中國公司立法史上都具有首創意義。

這部《公司條例》在頒行時並沒有經過法定的立法程序,只是由農工商部呈請大總統批准頒布。《公司條例》頒布後,經過二次修正,分別是 1914 年 9 月 21 日和 1923 年 5 月 8 日。其間,雖然於民國五年,法律編查會由余棨昌和日本學者岩谷孫藏共同起草完成了《公司法草案》(共6章、259條),但未經立法機關頒行。所以,《公司條例》是民國北洋時期通行的唯一一部公司法。

(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9年)

1、1929年《公司法》

南京國民政府頒行的1929年《公司法》是在北洋政府1914年《公司條例》的基礎上,參酌德法等國《公司法》,於1929年11月擬定,12月26日公布,1931年7月1日起施行的。它「是一部比較完整的現代中國公司立法」[8]。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立法院即擬定了「公司法原則草案」,在原有4種公司類型外增加了「保證有限公司」,以後在修訂過程中又被否決。
1929年(公司法)頒行之後,南京政府又先後頒行了《公司法施行細則》、《公司登記規則》以及《公司法施行法》等。

1931年2月,立法院會議通過並公布了《公司法施行法》33條,主要內容是規定《公司法》施行的具體程序。另外,國民政府實業部在1931年6月公布了《公司登記規則》,分通則、規費、呈請程序、附則4章46條,對公司的主管官署、公司設立登記應繳納的各種費用等加以規定。《公司法施行法》、《公司登記規則》和《公司法》一起,於1931年7月1日同時施行。

抗戰期間,在1940年,國民政府又公布了《特種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及其實施細則予以補充。按該條例,特種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政府機關組織、准許本國人民或外國人認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2、1946年《公司法》

1945年1月,國民黨立法院商法委員會依據國防最高委員會通過了「第一期經濟建設原則』和「修正公司法原則」,隨後訓令商法委員會修正1929年公司法,經商法經濟兩委員會聯席會議,立法院討論研究,修正後的公司法於1945年9月29日通過,1946年4月12日公布,同日施行。

1946年《公司法》分「定義」、「通則」,「無限公司」、「兩合公司」、「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兩合公司」、「外國公司」、「公司之登記及認許」和「附則」10章、361條,篇幅大為增加,規定更為詳細,內容大為豐富。為近代中國篇幅最大、內容最全,同時也是最後的一部公司法。

修正後的1946年《公司法》,與前幾部公司法規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它概括了一切有關公司的法律、條例、規則,形成十章的編制,除第九章純為程序的規定外,前面各章都屬實體上的規定,用整章規定登記手續置於實體規定章節之後,使該法呈現出濃厚的集實體、程序規定於一身的特點。此外,1946年公司法大量借鑒英美公司法的內容,其次,在內容上,]1946年公司法增強了法律彈性,減少了官廳干涉,力圖使立法精神從大陸的干涉主義趨於英美自由主義,該法的許多規定都體現了這一精神。

另外,1946年公司法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引進有限公司制度。為此,1946年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股東人數為2人以上10人以下。股東人數的下限比股份有限公司少,成立容易;上限限於10人,用意「在便利政府或法人或富有資力者組織有限公司,」至於「其他資力較薄須集合多數人方能經營者」,則組織股份有限公司。相對於1929年公司法重視中小股東利益保護的原則,1946年公司法則通過一系列規定維護了大股東利益。

最後,1946年公司法為外國投資者來華經營進一步提供了方便,如規定中外合資公司董事長須有中華民國國籍,不設董事長的,代表公司之董事至少應有一人有中華民國國籍。1946年公司法另特設外國公司一章,規定凡在其本國設立登記的外國公司,可向中國官署申請認許,從而在中國境內營業或設立分公司,外國公司經認許後,其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與中國公司相同。將外國公司規定於公司法中,在中國公司立法中屬首次。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台灣當局仍沿用1946年公司法,後由於經濟的發展,經濟政策的變化,台灣當局於1966年對該公司法進行全面的修正。此後,公司法又進行了7次修訂。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2005年)

(一)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6)

政務院於1950年12月29日頒布了《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凡32條,1951年又公布了《實施辦法》,凡105條。根據上述條例和實施辦法,私營企業有獨資,合夥和公司三種形式,公司仍包括1946年《公司法》規定的五種公司形態。

政務院1954年9月5日公布的《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該條例規范的公私合營企業雖然名稱上不再稱為公司,但其實質內容是有限公司的特徵,因為它確認公私雙方的股份,並確定合營企業股東的有限責任(第5、8條),並規定合營企業的法人機關為董事會和私股股東會會議(第20、21條)以及盈餘分配辦法(第17條)。

1956年第一季末實現全國全行業私合營後,標志著社會主義改造已告完成,從此私營公司不復存在,《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同時失效,無限公司、兩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兩合公司隨之消失。根據1956年2月10日國務院的《關於在公私合營業中推行定息辦法的規定》及7月26日《關於對私營工商業、手工業、私營運輸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若干問題的指示》,私有股份變為債權,私有股東不復存在。這樣《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所規范的有限公司也歸於消失,此後23年,中國的企業全部轉為國營、集體企業,公司立法被全民所有制企業立法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立法所取代。

(二)全面計劃經濟時期(1956——1978)

全行業公私合營後,國家開始按照行業歸口、產品歸類和方便管理的原則,按行業組建了各種專業性公司。這種公司雖然名為生產性專業公司或銷售公司,實際上其本身並非一種從事經營性的公司,而是國家對同行業的企業進行管理的工具,具有行政性公司的性質,事實上這些專業公司後來又轉變為各種行業主管機關。從所有制角度看,這一時期我國全面實行集中的計劃經濟法制,企業組織形式逐漸演變為國營、集體企業兩種公有形式,而且這兩種組織形式彼此之間也不存在相互交融或聯合投資的情況。由此,這一時期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形式在我國不復存在,規范意義上的公司立法亦銷聲匿跡。

(三)經濟體制改革時期(1978—1992)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經濟體制改革時期,作為經濟體制微觀基礎的企業組織形式一直是改革的一個重點。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我國的公司制度逐漸開始重新恢復,有關公司立法也逐步推進。這一時期我國的公司立法是以有限公司制度的建立與豐富為中心的,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1、關於三資企業

1979年7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後於1990、2001年兩次修正)的頒布,標志著大陸公司立法在停頓23年後又恢復了。這部法律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一個正式的法律文件,也是我國公司企業制度走上法制化的新起點。這一法律的頒布,開創了新中國法律確認有限責任公司形式的先河。此後,全國人大又分別於1986、1988年過《外資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均在2000年修訂)。此外,經過20多年的立法努力,有限公司制度已經在三資企業領域建立並逐步完善起來,而且成為我國公司立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關於經濟聯合

1980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動橫向經濟聯合的暫行規定》明確提出走聯合之路,組織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體,並不受行業、地區和所有制、隸屬關系的限制,並要求不能用行政命令強行組織,而要堅持自願原則。這一規定可謂是企業聯合經營和資本流動的破冰之旅,使公司的組建成為可能,為後來企業聯營式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關於私營經濟

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頒布了《私營企業暫行條例》,規定私營企業可以採用獨資企業、合作企業和有限公司三種形式。依該條例,私營「有限責任公司是指投資者以其出資額對公司負責,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這樣,法律就實際上規定了以國內法人、自然人作為股東而設立有限責任公司的合法性。

《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在新中國企業公司立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首先因為,雖然這一法規本4、關於公司的清理整頓

自198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了一股「公司熱」。公司濫設現象十分普遍,出現了大量「行政性公司」、「皮包公司」和「掛名公司」,嚴重阻礙了公司制度的健康發展。國家隨後開始了「清理整頓公司」工作,為此,國務院陸續發布、批准了一系列清理整頓公司的政策文件,其間也制定了一些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為確立規范的公司制度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主要規范內容包括:(1)公司不擁有行政管理職能;(2)公司設立采許可主義,須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批;(3)公司必須辦理注冊登記,注冊資金不得少於法定最低額;(5)董事長或經理是法人代表,等等。

(四)公司立法的規范化

我國規范意義上的公司立法活動始於1980年初期。1983年國家經委和體改委開始著手起草公司法。但當時顯然不具備制定統一公司法的實踐基礎和外部環境,一些重大立法理論問題也未得到解決。1985年8月,由國家經委主持起草工作,並於1986年1月完成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根據徵求的意見和建議,起草小組又分別擬定了《有限責任公司條例》(送審稿)和《股份有限公司條例》(送審稿)。1987年,兩個條例的草案上報國務院。國務院在研究這兩個條例時認為股份公司尚屬試點性質,不宜在全國以行政法規形式加以規定,有限公司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在實踐中也已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可以先行通過。1991年國務院法制局與國家體改委以送審稿為基礎,會同有關部門反復修改,於1991年8月形成《有限公司法(草案)》,並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但由於有限公司法與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的關系,國有獨資公司是否列入等問題未予解決,未獲通過。後有關部、委、辦對草案作了進一步修改。但在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講話後,股份制企業發展聲速,為適應規范化的需要,後決定先由國家體改委(1988年國家經委被撤銷,公司法的起草工作轉由國家體改委主持)以這兩個公司的「規范意見」這一行政規章形式代替了原定的國務院行政法規形式而先加以公布。這樣,1992年5月15日,《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與《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一道由國家體改委正式發布。《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共計11章79條,《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共計12章119條,以大陸法系的公司制度為藍本,在全面總結了自1978年以來我國公司制度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系統規定了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基本原則、設立、公司治理、資本(股份)、合並與分立、解散與清算、財務會計、法律責任等基本制度。其後,相關部、委、辦也相繼發布了十餘項配套文件,初步形成了極有特點的中國公司法律制度體系。

同一時期,我國不少經濟發達地區的地方性公司法規也對公司制度予以規范。最早的是廣東省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涉外公司條例》(1986年9月),1992年3月深圳市又制定了《深圳市有限責任公司暫行規定》。之後,上海市、海南省都相繼頒布了本地的公司法規。這些地方性公司法規、規章的制定,不僅規范了本地公司的行為,也為全國統一的公司立法提供了有益經驗。

這一時期,在以兩個《規范意見》為核心的一系列規范性立法文件基礎上形成的公司制度體系具有以下鮮明特點:首先,它是以行政規章、行政法規為主構成的制度體系;其次,與以往立法文件相比,該制度體系內容更為系統和規范;復次,它既汲取了台灣地區和國際上的通用准則,又特別反映出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轉化的實際需求;再次,它總結了我國公司制的經驗教訓,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現實的可操作性;最後,這一制度體系具有試點和過渡性質。總之,上述規范性文件尤其是兩個《規范意見》的制定與實施,對我國公司法的制定與出台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也標志著我國公司立法逐漸走向規范。

(五)1993年《公司法》

兩個《規范意見》發布後,各界要求盡快制定公司法的呼聲很高。這里有一個要提及的立法背景是,《規范意見》所規定的主要是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方面的問題,加之它們是以部門規章形式制定的,所以其適用效力有局限性。隨著這一時期各項市場化改革的迅猛深入,非國有企業和其他組織、個人也紛紛組建公司,國家迫切需要制定適用范圍更加廣泛效力位階更高的公司法。同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公司法列入1992年的立法計劃,公司立法工作加快了步伐。1992上7月,《有限責任公司法(草案)》再次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並獲原則通過。7月28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法制局局長楊景宇關於該草案的說明。依該說明,有限責任公司法的調整范圍在不打破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已經確立的企業立法體制的基礎上,定位於:在中國境內由二個以上公有制(全民或集體)企事業單位作為股東出資舉辦的有限責任公司;私營有限公司仍適用《私營企業暫行條例》並參照本法執行;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之間相互聯營或同其他企業聯營而舉辦的有限公司,參照本法執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審議認為,草案確立的調整范圍太窄,沒有突破按不同所有制進行企業立法的作法,太遷就了立法現實,並提出應制定一部覆蓋面更寬一些、內容較全面的公司法。

1992年9月初,第27次會議閉幕後,委員長會議決定由全國人大法工委起草一部較完整的公司法。此後,法工委在原有《股份有限公司條例(草案)》、《有限公司條例(草案)》、《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有限公司規范意見》和《有限公司法(草案)》等五部立法資料之基礎上,廣泛參考其他國和地區的公司法,起草了公司法(草案)初稿。該草案歷經1993年2月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1993年6月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次會議、1993年12月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5次會議三次審議,最終於1993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5次會議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並於1994年7月1日起施行。於此,新中國第一部公司法誕生了。

1993年12月29日的《公司法》規定公司為法人,分為兩種形式,即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兩種公司形式都規定了最低注冊資本限額。根據各國立法例,公司法除上述有限責任公司及股份公司外,大都包括無限公司、兩合公司等。為彌補此項不足,1997年頒布的《合夥企業法》和1999年頒布的《個人獨資企業法》,對於合夥與個人獨資作出了規定。個人獨資企業與合夥企業為非法人商事主體,注冊資本無最低資本額限制,投資人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其設立程序較公司為簡便,條件限制較少,設立較易。

由於我國公司實踐起步較晚、市場發展迅速等多方面原因,《公司法》雖然有230條之多,但條文存在著原則性強、可操作性差、法律漏洞多等諸多不足,在實際應用中問題頗多,所以1999年12月25日,《公司法》進行了修改,但只是對國有獨資公司監事會的增設和對高新技術的股份有限公司發行新股和申請股票上市的條件進行了規定,對於司法實踐應用的大量問題並沒有做出相應修改。此後的200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徵求意見稿),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做出了一定的答復,但隨著《公司法》修改登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程,這一意見稿並沒有最後出台。

2004年7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正式生效,依據《行政許可法》的規定,2004年8月《公司法》又進行了修改,但僅僅刪除了一款「股票採用溢價發行的,須經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准」的規定,基本上僅僅是涉及到技術層面上的修改。

(六)2005年《公司法》

2003年3月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一次和次年的二次會議上,數百名人大代表提出多項議案,建議盡快修改公司法。隨後,《公司法》的修訂列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本屆要審議的立法規劃。2004年7月5日,國務院法制辦完成公司法修改草案的起草工作,並將徵求意見稿下發到有關部門徵求意見。2004年12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歷經三次審議之後,於2005年10月27日全國人大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修訂後的公司法。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第42號主席令予以公布,修訂後的法律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005年《公司法》共13章219條,分為總則,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發行和轉讓,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資格和義務,公司債券, 公司財務、會計,公司合並、分立、增資、減資,公司解散和清算,外國公司的分支機構,法律責任和附則。

這次公司法對1993年《公司法》做了比較全面的修訂,基本上所有的條文都有修改,當然有些是屬於文字上的修改。修改的主要內容,大體上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修訂後的公司法,完善了公司設立和公司資本制度方面的規定,包括較大幅度地下調了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降低了公司設立的「門檻」;擴大了股東可以向公司出資的財產范圍;增加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定向募集設立方式;將「一人公司」納入公司法的調整范圍,允許一個自然人或法人投資設立一人有限公司,對其依法加以規范;等等。這些修改和補充,為公司設立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有利於鼓勵投資創業,促進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

第二,修改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方面的規定,包括完善了股東會和董事會制度,充實了股東會、董事會召集和議事程序的規定;增加了監事會的職權,完善了監事會會議制度,強化了監事會作用;增加了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的規定;對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的忠實和勤勉義務以及違反義務的責任,作出了更為明確具體的規定。這些修改和補充,對於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保障公司的規范運作和有效管理,推進國有企業繼續進行規范化的公司制改造,維護出資人權益,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支持。

第三,充實了公司職工民主管理和保護職工權益的規定,進一步強化了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更充分地體現了我國公司立法的社會主義特色。

第四,健全了對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機制,包括為保證股東的知情權,增加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可以查閱公司財務會計賬簿的規定;增加了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監事時,可以實行累積投票制的規定;增加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的規定,在公司符合分紅條件而長期不向股東分紅等情況下,股東可以要求公司收購其出資,退出公司;增加了股東代表訴訟的規定,當公司董事、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侵犯了公司權益,而公司不予追究時,股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維護公司和自身的權益。這些修改和補充,對於維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保護投資積極性,增強投資信心,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五,增加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或稱為「揭開公司面紗」制度的規定。修訂後的公司法在為公司的設立和經營活動提供較為寬松條件的同時,為防範濫用公司制度的風險,增加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規定。當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時,該股東即喪失依法享有的僅以其對公司的出資為限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的權利,而應對公司的全部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這一規定,為防範濫用公司制度的風險,保證交易安全,保障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安排。當然,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必須嚴格把握界限,不能因此動搖公司有限責任的基礎。修訂後的公司法,設置了法人人格否認的制度安排,至於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即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具體情形,還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嚴格掌握的原則,通過司法解釋作出規定。

這次修訂後的公司法,進一步完善了公司法律制度,順應了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實踐要求,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持。當然任何修訂都只是階段性的。隨著實踐的發展、改革的深化,公司法還會適時加以修改,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不斷完善的要求相適應。

熱點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誰 發布:2025-09-14 08:19:29 瀏覽:870
簡單民法 發布:2025-09-14 08:18:20 瀏覽:394
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事件 發布:2025-09-14 08:15:01 瀏覽:650
楊曉虹律師 發布:2025-09-14 08:14:51 瀏覽:161
第一個民法典是什麼 發布:2025-09-14 08:11:55 瀏覽:134
婚姻法離婚可以強制開庭嗎 發布:2025-09-14 07:57:10 瀏覽:173
法院中國 發布:2025-09-14 07:50:24 瀏覽:935
規章制度培訓新聞報道 發布:2025-09-14 07:49:42 瀏覽:667
仲裁法58與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9-14 07:49:33 瀏覽:947
道德法治煮婦也瘋狂20 發布:2025-09-14 07:49:28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