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山東省地下水管理條例

山東省地下水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1-31 10:55:16

Ⅰ 《水資源管理條例》 全文是什麼

第十二條 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釋義】 本條是對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的規定。

一、水資源管理體制是國家管理水資源的組織體系和許可權劃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以及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組織保障。改革和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強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是這次《水法》修訂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水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性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水資源與土地、森林、礦產等資源不同,它是一種動態的、可再生的資源。流域是一個以降水為淵源、水流為基礎、河流為主線、分水嶺為邊界的特殊區域概念。水資源按照流域這種水文地質單元構成一個統一體,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換,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量水質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這就要求對水資源只有按照流域進行開發、利用和管理,才能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等地區間、部門間的水事關系。水落石出資源的另一特徵是它的多功能性,水資源可以用來灌溉、航運、發電、供水、水產養殖等,並具有利害雙重性。因此,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各項活動需要在流域內實行統一規劃、統籌兼顧、綜合利用,才能興利除害,發揮水資源的最大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目前,以流域為單元進行水資源的管理已經成為世界潮流。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二十一世界議程》指出: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水質與水量兩個方面,應當在流域一級進行,並根據需要加強或者發展適當的體制。我國重要江河均是跨省區的流域,這一自然特點使得協調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的關系顯得更為重要。

三、1988年制定頒布的原《水法》規定「國家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為推進我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於對水資源的權屬管理部門與開發利用部門相互間的關系和職責劃分不清,沒有明確流域管理機構的職責和許可權,導致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和職能錯位的現象並存,「多龍治水」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一是流域按行政區域分割管理;二是地表水、地下水分割管理;三是水量與水質分割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在實踐中產生的主要問題有:一是不利於江河防洪的統一規劃、統一調度和統一指揮。例如有的地方在汛期上下游、左右岸各自為政,只顧自保,不顧整體,影響全局的防汛抗洪工作。二是不利於水資源統一調度,統籌解決缺水的問題。例如一些地區在枯水期爭相搶水,還有一些上游地區大量引水,造成下游地區江河斷流、無水可用,給下游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損害。三是不利於地表水、地下水統一調蓄,加劇了地下水的過量開發。據統計,全國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67億立方米,已經形成164個地下水超采區。四是不利於城鄉統籌解決城市缺水的問題。五是不利於統籌解決水污染的問題。目前我國跨區域的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局部治理,特別是下游地區治理無法真正改善江河水質和水環境,只有上下游統一治理、統一水量調度才能取得成效。六是不利於水資源經濟、社會和環境等綜合效益的發揮。新《水法》根據水資源的自身特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借鑒一些國家水資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經驗,按照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管理相分離的原則,確立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四、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核心是水資源的權屬管理。新《水法》明確規定,水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為了實現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全國水資源的戰略規劃,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統一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為了實現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主要江河、湖泊設立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主要江河設置了具有現代意義的流域管理機構,例如1935年設立的揚子江水利委員會、1933年設立的黃河水利委員會和1929年設立的導淮委員會等。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為了加強對大江大河的規劃、治理和管理,在長江、黃河、淮河等流域成立了流域管理機構,其間機構幾經變更。到目前我國在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海河、遼河這六大江河和太湖流域都成立了作為水利部派出機構的流域管理機構,行使《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水利部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新《水法》對流域管理機構在水資源監督管理方面的職責進一步作了明確規定,具體包括:(1)水資源的動態監測和水功能區水質狀況的監測。(2)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流域綜合規劃和區域綜合規劃的編制。(3)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上建設水工程的審查。(4)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以外的其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5)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排污口設置審查。(6)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水工程保護。(7)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的制訂以及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調度計劃的制定。(8)管轄許可權范圍內的取水許可證頒發和水資源費收取。(9)水事糾紛處理與執法監督檢查等。

五、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實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還必須緊密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水法》規定的流域管理機構與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水資源監督管理上的一些具體職責還將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配套行政法規或者政府規章進一步界定。按照《水法》的有關規定,借鑒國外流域管理的功能經驗,從總體上說,流域管理機構在依法管理水資源的工作中應當突出宏觀綜合性和民主協調性,著重於一些地方行政區域的水行政主管部門難以單獨處理的問題,而一個行政區域內的經常性的水資源監督管理工作主要應由有關地方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實施。地方在維護全國水資源統一管理、水法基本制度統一的前提下,也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地方性水法規和有關政府規章,制定有利於本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府和有關規劃、計劃,依法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Ⅱ 關於山東省(濟南)徵收水資源費的管理辦法

http://tieba..com/f?kz=621958127
http://hi..com/terry19830102/blog/item/23b1d050c3dfe75a1138c256.html
以上信息回 僅供參考!!答!!!!!!!!!!

Ⅲ 參考規范、規程、條例

6.1.1 法律法規

1)《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

2)《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2003年7月);

3)各地(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

6.1.2 工程技術規范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DB50/143-2003)

2)工程地質調查規范(1∶2.5萬~1∶5萬)(DZ/T0097-1994)

3)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20-2006)

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18-2006)

5)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規范(GB/T14158-93)

6)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12719-1991)

7)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223-2007)

8)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DZ 0245-2004)

9)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9-2006)

10)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DZ/T0221-2006)

11)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范(DZ/T0239-2004)

1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監理規范(DZ/T 0222-2006)

13)滑坡、崩塌監測測量規范(DZ/T0227-2004)

14)地下水動態監測規程(DZ/T0133-1994)

15)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01)

16)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3-2002)

17)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

18)建築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19)建設工程監理規范(GB50319-2000)

20)建築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12)

21)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GB50086-2001)

22)土方與爆破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201-83)

2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

24)施工組織設計規范(GB/T50502-2009)

25)磚石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203-83)

26)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准(GB50300-2001)

27)建築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28)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規范(GB/T50328-2001)

29)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GB/T50326-2001)

30)建築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

31)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05)

32)建築施工現場環境與衛生標准(JGJ146-2004)

33)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T82-99)

34)山東省《建築工程施工工藝規程》(DBJ14-032-2004)

35)岩土錨桿技術規程(CECS22:2005)

6.1.3 有關規劃

1)《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9~2015年)》

2)《山東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2020年)》

3)《山東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年)》

4)《濟南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4~2020年)》

Ⅳ 哪個規定里明確規定不讓私自抽取地下水

因為國家規定了對水資源依法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言外之意,回就是不允許私自抽取地下水,答必須經過取水許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七條規定:「國家對水資源依法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
《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取用地下水資源;
第十條規定:申請取水的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簡稱申請人),應當向具有審批許可權的審批機關提出申請。
第四十八條規定:未經批准擅自取水,或者未依照批準的取水許可規定條件取水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六十九條規定處罰。

Ⅳ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加強地下水資源管理的規定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印發《關於加強查辦危害土地資源瀆職犯罪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印發《關於加強查辦危害土地資源瀆職犯罪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2008年11月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文件高檢發瀆檢字〔2008〕12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
現將《關於加強查辦危害土地資源瀆職犯罪工作的指導意見》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最高人民檢察院
2008年11月6日

附:關於加強查辦危害土地資源瀆職犯罪工作的指導意見
為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保護土地資源中的職能作用,進一步加大檢察機關查辦危害土地資源瀆職犯罪案件工作力度,確保辦案質量和辦案效果,推動辦案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特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查辦危害土地資源瀆職犯罪案件工作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突出查辦案件的重點。在查辦案件中,要嚴格執行法律,始終做到「一要堅決、二要慎重,務必搞准」。要突出辦案重點,嚴肅查辦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非法批准徵收、徵用、佔用土地和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案件,集中精力辦好社會高度關注、黨委和上級人民檢察院交辦的瀆職犯罪案件;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瀆職犯罪案件;經新聞媒體曝光,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瀆職犯罪案件;充當黑惡勢力犯罪「保護傘」,為其破壞土地資源犯罪提供保護的瀆職犯罪案件。
二、准確確定損失後果。在查辦案件中,對損失後果的認定,既要考慮被破壞的土地資源的經濟價值,按照有關部門做出的鑒定結論,以經濟損失計算損失後果,也要充分考慮土地作為特殊資源,被破壞土地的性質、地理位置、實際用處等差異所產生的土地價值,受損後無法用經濟價值數額衡量的特殊性,可以採取經濟標准或者面積標准認定損失後果,准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97條和第410條的規定以及相關司法解釋查處犯罪。
三、嚴格區分責任。在查辦案件中,要分清瀆職行為對危害後果所起的作用大小,正確區分主要責任人與次要責任人、直接責任人與間接責任人。對多因一果的有關責任人員,要分清主次,分別根據他們在造成危害土地資源損失結果發生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確定其罪責。
要正確區分決策者與實施人員、監管人員的責任。對於決策者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違法決策,嚴重破壞土地資源的,或者強令、脅迫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破壞土地資源行為的,或者阻撓監管人員執法,導致國家土地資源被嚴重破壞的,應當區分決策者和實施人員、監管人員的責任大小,重點查處決策者的瀆職犯罪;實施人員、監管人員貪贓枉法、徇私舞弊,隱瞞事實真相,提供虛假信息,影響決策者的正確決策,造成危害後果發生的,要嚴肅追究實施人員和監管人員的責任;實施人員、監管人員明知決策者決策錯誤,而不提出反對意見,或者不進行糾正、制止、查處,造成國家土地資源被嚴重破壞的,應當視其情節追究瀆職犯罪責任;對於決策者與具體實施人員、監管人員相互勾結,共同實施危害土地資源瀆職犯罪的,要依法一並查處。
要嚴格區分集體行為和個人行為的責任。對集體研究做出的決定違反法律法規的,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對於採取集體研究決策形式,實為個人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等,構成危害土地資源瀆職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決策者的刑事責任。
四、正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嚴格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要正確把握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准確把握工作失誤與瀆職犯罪的界限,堅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嚴查擅權瀆職、徇私舞弊型瀆職犯罪案件,找准法律與政策的結合點,確保辦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對一時難以區分罪與非罪的,要放到具體時代背景、政策環境中去研究判斷,對當時國家有關±地管理法律政策界限不清,以土地資源換取國家和集體經濟發展的行為,要慎重對待,一般不作犯罪處理。
在查辦案件中,要嚴格依法辦案,既要認真執行國家刑事法法律,也要認真掌握國土資源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和規范性文件。國家頒布實施的有關土地管理的行政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既是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土地宏觀調控政策的具體措施和工作要求,也是檢察機關認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危害土地資源瀆職責任的重要根據。要認真學習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200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以及國家有關保護土地資源的規定,對違反法律和有關土地管理文件禁止性規定的瀆職犯罪行為,要嚴格依法查辦;對《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頒布以前的危害土地資源行為,要著力查辦有徇私舞弊行為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非法批准徵收、徵用、佔用土地和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瀆職犯罪案件。
五、認真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查辦危害土地資源瀆職犯罪案件中,要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犯罪情節輕微、有悔罪表現的犯罪嫌疑人,要落實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可以依法從輕處理;對毀滅、偽造證據,干擾作證,串供,可能存在案中案的犯罪嫌疑人,要依法採取羈押性強制措施,確保辦案工作順利進行。
六、加強領導,努力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上級人民檢察院要加強對查辦危害土地資源瀆職案件的組織領導和對下指導力度,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對開展工作的重大部署、查辦的重大案件、遇到的重大問題等,要及時向黨委、人大和上級人民檢察院匯報,緊緊依靠黨委的領導、人大的監督和上級檢察院的領導做好查辦案件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
要加強與國土資源管理等部門的協調聯系,對查辦案件中遇到的疑難復雜專業性問題,採取召開聯席會議、案件研討等方式,共同研究解決,保證辦案工作健康發展。

Ⅵ 深水井歸什麼部門管理,可以隨便打深水井嗎

水務局負責管理,不可以隨便打深水井。

市水利局水資源處:根據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需要取用深層地下水的,必須經過論證,由我局轉報省水利局審批。

地下水是上千萬年前形成的,補給相當慢。所以在自來水供水網沒有達到的地方,根據「合理利用」的原則,對生活飲用水、食品、制葯等特殊行業的用水,在不增加本地深井總數的前提下,可以申請打井。對於經過論證、具備條件的,我局將積極主動、上門服務,依法辦好取水許可手續。

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

第四十八條

未經批准擅自取水,或者未依照批準的取水許可規定條件取水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六十九條規定處罰;給他人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第四十九條

未取得取水申請批准文件擅自建設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補辦有關手續;逾期不補辦或者補辦未被批準的,責令限期拆除或者封閉其取水工程或者設施;逾期不拆除或者不封閉其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組織拆除或者封閉,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可以處5萬元以下罰款。

(6)山東省地下水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

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

第四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流域管理機構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符合法定條件的取水申請不予受理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內批準的;

(二)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簽發取水申請批准文件或者發放取水許可證的;

(三)違反審批許可權簽發取水申請批准文件或者發放取水許可證的;

(四)不按照規定徵收水資源費,或者對不符合緩繳條件而批准緩繳水資源費的;

(五)侵佔、截留、挪用水資源費的;

(六)不履行監督職責,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

(七)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

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被侵佔、截留、挪用的水資源費,應當依法予以追繳。

第五十條

申請人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騙取取水申請批准文件或者取水許可證的,取水申請批准文件或者取水許可證無效,對申請人給予警告,責令其限期補繳應當繳納的水資源費,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

拒不執行審批機關作出的取水量限制決定,或者未經批准擅自轉讓取水權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逾期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一)不按照規定報送年度取水情況的;

(二)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者弄虛作假的;

(三)退水水質達不到規定要求的。

第五十三條

未安裝計量設施的,責令限期安裝,並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計算的取水量和水資源費徵收標准計征水資源費,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計量設施不合格或者運行不正常的,責令限期更換或者修復;逾期不更換或者不修復的,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計算的取水量和水資源費徵收標准計征水資源費,可以處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Ⅶ 山東省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的第四章 保 護

第十九條 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應當建立健全保護制度,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及設施,落實保護措施和責任。
第二十條 對風景名勝區按其景觀價值和保護需要,實行四級保護:
(一)一級保護區內可以設置必需的步行游賞道路和相關設施,不得建設與風景名勝區保護無關的設施;
(二)二級保護區內應當限制與風景游賞無關的建設;
(三)三級保護區內可以建設符合規劃要求、與風景環境相協調的設施;
(四)四級保護區內應以綠化為主,可以建設符合規劃要求、與旅遊服務配套的基礎設施。
一、二、三、四級保護區范圍由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依據風景名勝區規劃詳細標定。
第二十一條 對風景名勝資源按下列規定進行保護:
(一)建立古建築、古園林、碑碣石刻及其他歷史遺址、遺跡等文物古跡檔案、劃定保護范圍、設立標志,並落實避雷、防火、防洪、防震、防蛀、防腐、防盜等措施;
(二)保護植被、加強綠化,維護生態平衡,落實環境保護、護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措施,並對重要景區、景點實施定期封閉輪休;
(三)對古樹名木登記造冊,落實保護復壯措施;
(四)劃定生態保護區域,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生長環境;
(五)加強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管理,防止水體污染。
第二十二條 未經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不得在風景名勝區從事下列活動:
(一)刻字立碑、設立雕塑;
(二)捶拓碑碣石刻;
(三)恢復、建造、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或者塑造佛像、神像等宗教標志物;
(四)採伐樹木、挖掘樹樁(根)、放牧、採集葯材和動植物標本;
(五)佔用林地、土地或者改變地形地貌;
(六)築路、圍堰築壩、截流取水。
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在依法定程序批准前,應當徵求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的意見。
本條第一款第一項,屬於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屬於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市、縣級風景名勝區的,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三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風景名勝區從事下列活動:
(一)出讓或者變相出讓風景名勝資源;
(二)開山、採石、建墳等;
(三)損壞文物古跡;
(四)砍伐、損毀古樹名木或者擅自砍伐樹木;
(五)捕獵野生動物和採集珍貴野生植物或者破壞野生動植物棲息、生長環境;
(六)在主要景點設置商業廣告 ;
(七)在非指定地點傾倒垃圾、污物;
(八)在禁火區內吸煙、生火、燒香點燭、燃放煙花爆竹。
第二十四條 風景名勝資源屬國家所有。
風景名勝資源實行有償使用制度,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五條 對風景名勝區的國家專項撥款、地方財政撥款、國內外捐助以及風景名勝資源有償使用收益,必須專款專用。
風景名勝區內宗教寺廟的各種專項收入以及捐贈的使用,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Ⅷ 法律法規治水政策

水資源相關的法律法規是約束水資源利用、規范水資源管理的主要手段。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填補法律空白與缺陷,有利於促進依法治水、依法用水。

6.5.1 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

水資源的法律有國家法律法規,也有地方法律法規。京津冀都市圈應抓緊研究水權制度體系中諸如初始水權分配、用水總量控制、水權轉讓、污染物總量控制等核心制度的建設,在遵守國家法律的基礎上,適當地制定促使本地區水資源有效利用的法規規范,或是修訂和完善已有法律,增強法律法規之間的協調性和一致性,使水資源的利用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如北京市目前急需修訂《北京市水資源管理條例》、《北京市城市節約用水條例》等法規。同時擴大立法工作的利益相關方參與程度;建立健全專家咨詢論證制度、立法徵求制度等。

6.5.2 依法治水

京津冀都市圈內各級政府在水資源的管理中,要做到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把依法行政和轉變政府職能及管理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突出社會管理和公眾服務職能;落實行政執法的責任制,界定執法責任,健全行政執法考核機制,建立行政執法追究責任制,尤其是在區域內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上,各級政府要相互合作,實現雙贏,要從流域整體利益考慮,將水資源分配方案以相應的法律條款固定下來,由流域管理部門進行監督落實。

Ⅸ (四)大沽夾河流域的地下水保護體系

1.基於「三條紅線」約束的地下水保護體系構建

這里結合煙台市區有關海水入侵防治和地下水保護方面的基本資料,以貫徹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指導思想,以「三條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為約束,以實現海水入侵防治和地下水可持續利用為目標,以合理調控地下水開采量和地下水水位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嚴格管理、持續利用」的工作原則,在大沽夾河流域通過採取「上游建庫調控蓄水、中游打井攔蓄補源、下游建壩截流阻侵、多源聯合調度」的管理策略,即在入海口處建立完善的海水入侵預警預報系統,實時監測海水和地下水的動態變化過程;在海水入侵影響范圍內劃定禁采區、限采區,有效壓縮地下水開采量;在海水入侵區內大量修建地面、地下海水入侵屏障工程體系,有效切斷海水入侵通道;在下游修建擋潮閘、攔潮壩、橡膠壩、溢流堰等蓄水調節工程,抬高下遊河道的水位;在中遊河道內修建大量的滲渠、滲井,加強對地下水的入滲補給。開展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海水等多水源聯合調度,加強地下水替代水源工程建設,構建地下水保護體系。大沽夾河流域地下水保護體系框架見圖8-5。

圖8-5 地下水保護體系框架

2.「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確定方法

「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的確定是構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前提。然而,目前許多地區在劃定「三條紅線」指標時,多帶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和主觀意識,缺乏科學嚴謹的論證態度。為此,首先探討「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的確定方法,為實現多水源聯合調度提供支撐。

(1)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確定

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是對取用水總量進行宏觀、量化管理的控制指標。從區域供水結構特點出發,選取相應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主要包括地表水用水量控制指標、地下水用水量控制指標和外調水用水量控制指標。在劃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時,首先充分考慮區域的地表水、地下水資源條件和供水結構,以地表水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開采量作為用水量控制指標劃定的上限值;其次考慮當前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替代水源工程的供水潛力,並遵照「優先考慮地表水、充分利用外調水、加大利用再生水、壓縮開采地下水」的水源建設理念,給出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等不同水源在考慮水源置換前提下的最大供水能力;最後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需水情況,並充分考慮未來各指標的可實現性,對各水源的用水量指標進行合理調整,制定滿足不同發展水平要求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

(2)用水效率控制指標的確定

用水效率控制指標是對區域用水行為進行精細化管理的控制指標。在選取用水效率控制指標時,可從工業、農業、居民生活等不同用水行業來選取相應的指標,如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畝均灌溉用水量、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及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農業節水灌溉率等。用水效率控制指標的確定方法為:首先,分析研究區當前各行業的用水定額大小,並將其與全國節水先進地區相同或相近行業的用水定額進行對比;其次,綜合考慮研究區水資源條件、節水水平、替代水源建設情況、城鎮居民收入等多方面因素,分析當地各行業的用水效率和節水潛力,確定在最大節水水平下的農業節水灌溉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城市污水回用率等效率指標;最後,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水資源管理工作水平,並充分考慮未來各指標的可實現性,對指標進行適當調整,分析指標的合理性。

(3)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的確定

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是對區域排污總量進行定量化管理的控制指標。從水功能區管理的角度,可選取水功能區達標率、主要污染物入河總量、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等指標作為限制納污指標。相應的確定方法為:首先,科學核定水功能區的水體納污能力,針對劃定的水功能區,在滿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明確水功能區的水質管理目標;選取合適的數學方法,並綜合考慮水功能區的水文特性、自然凈化能力、排污狀況科學計算水體納污能力。其次,結合水功能區達標現狀、水體納污能力、污廢水處理水平、污染源布局等多方面因素,確定污染負荷削減目標。最後,分析未來的排污水平和水質管理目標,分析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指標的可實現性,對指標進行適當調整,設定比較適合的控制指標值。

3.「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確定

(1)用水總量控制指標

要實現地下水壓采目標,確定科學的地下水開采量閾值和地下水水位閾值是制定壓采計劃的關鍵。根據煙台市水利局提供的市區范圍內典型監測井的Cl-質量濃度、地下水開采量資料,繪制Cl-質量濃度與開采量、埋深相關趨勢線。考慮到資料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在本次研究中,Cl-質量濃度的確定是以煙台電廠宮家島水源地監測站觀測數據為主,並參照煙台市夾河雞場、煙台電廠南上坊水源地兩個監測站點的觀測數據輔助調算得到。

通過對煙台市區歷史監測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地下水中Cl-質量濃度與開采量總的變化趨勢為:開采量增加Cl-質量濃度也增加,開采量減小則Cl-質量濃度也減小,說明了該區地下水中Cl-質量濃度受控於地下水的開采量,如圖8-6所示。

綜上分析,只需建立地下水中Cl-質量濃度與開采量、地下水位的關系方程,就可以預測不同開采條件下地下水中Cl-質量濃度。大沽夾河流域地下水中Cl-質量濃度與地區開采量(Q)、埋深(H)的關系方程見式(8-9)、式(8-10)。

ρ(Cl-)=213.161n(Q)-1718.5 (8-9)

ρ(Cl-)=139.271n(Q)-25.542 (8-10)

結合海水入侵與地下水作用關系表達式,根據一般的海水入侵判定標准,當ρ(Cl-)>250mg/L時,就會發生海水入侵,由式(8-1)求得當ρ(Cl-)=250mg/L時對應的開采量為10248萬m3。根據煙台市最新制定的2011~2015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煙台市區地下水控制開采量為12100萬m3,與預測的地下水開采量控制閾值基本一致,這也說明預測結果比較合理。在海水入侵得以控制的前提下,再進一步考慮逐步恢復地下水系統的良性循環,盡可能達到入侵之前的均衡狀態,按照全市地下水系統整體進行考慮,因此設定煙台電廠宮家島水源地監測站的ρ(Cl-)=200mg/L時對應的開采量8100萬m3作為2015年的海水入侵防治的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指標。

圖8-6 地下水中氯離子濃度與開采量、埋深相關關系

根據《煙台市2011~2015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年度用水控制指標包括當地地表水控制指標、地下水控制指標和區域外調入水量控制指標,即當年最大允許可利用量指標。規定近期煙台市區的年度地表水用水量控制指標為29500萬m3、引江水4160萬m3,結合上述地下水開采量閾值的計算結果,將地下水控制目標為8100萬m3,總用水量控制指標即為41750萬m3,見表8-10。

表8-10 大沽夾河流域下游地區規劃水平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

(2)用水效率控制指標

按照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總體要求,以提高用水效率,遏制用水浪費,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煙台市編制《煙台市2011~2015年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大沽夾河流域下游地區在近期(2015年)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標,見表8-11。

表8-11 大沽夾河流域下游地區規劃水平年用水效率控制指標

(3)水功能區納污控制指標

近年來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使得廢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污染物入河量也隨之增加,使得其大大超出了水環境的承載能力,造成部分地區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嚴重。水污染造成的水體功能下降和水資源可利用量減少,使得本已嚴峻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為進一步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順利實施,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山東省水利廳根據省政府批復的《山東省水資源綜合規劃》和《山東省水功能區劃》,按照《山東省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意見》,制定了《山東省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暫行)》,2015年大沽夾河流域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見表8-12。

表8-12 大沽夾河流域2015 規劃水平年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

4.大沽夾河流域下游地區的地下水保護措施

結合煙台市區「十二五」水利規劃和近期即將開展的水利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出大沽夾河流域下游地區的地下水保護措施,包括工程措施體系的總體布局和管理措施體系。

(1)地下水保護工程措施

針對煙台市的舌狀海水入侵方式,可採取「上游建庫調控蓄水、中游打井攔蓄補源、下游建壩截流阻侵、多源聯合調度」的管理策略,市區的地下水保護工程體系具體包括地表水庫工程、地下水庫工程、水體置換工程、河道攔蓄工程、區調調水工程、替代水源工程等水源開發與地下水保護工程。地下水保護工程措施如下:

1)河口建庫,阻斷通道。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在河口處修建地表、地下水庫,阻隔海水侵入,同時攔蓄了地下淡水。

2)梯級攔蓄,加強補給。在入海河流的中下游修建梯級攔河聞壩,開挖滲渠、滲井,配套開展了人工濕地建設,將入海淡水蓄積在河道里,從而加強對地下水的滲入補給。

3)水源替代,封井壓采。通過水庫外調地表水,置換入侵區的地下水源,大量發展雨水蓄積工程、海水利用工程等非常規水源利用工程,在此基礎上大力封井壓采,恢復河口處的地下水水位。

4)區域調水,增加供水。隨著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等工程的建設實施,通過對調水工程的調蓄水庫進行除險加固以及優化水廠供水管網,減少對地下水開發,達到緩解或預防海水入侵的效果。

(2)地下水保護管理措施

海水入侵的程度與人為開采地下水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超量開采地下水是造成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因此,地方政府和有關方面應盡快制定或完善地下水管理保護方面的法規條例及配套制度,嚴格地下水取水許可審批,加強取水計量監管,有計劃地調整地下水開采布局;同時加強地下水基礎工作建設,包括建設專門監測海水入侵的地下水動態監測網、制定合理水價機制、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等相關工作,全面實施地下水管理保護工作。

1)明確城市用水總量控制指標並嚴格執行取用水管理。

2)建立地下水水位預警線動態監控地下水資源開采,限制超采。

3)明確地表水功能區限制納污能力,建立水功能區納污容量預警線,增加污水處理回用規模,保護水環境。

4)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和需水管理水平,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5)建立完善水資源管理信息與決策系統,實現城市多水源聯合供水自動化統一調度。

綜上所述,大沽夾河是一條季節性河流,汛期為每年的6~9月,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84%,大量水資源得不到利用,流入大海。年際變化也很大,年徑流量最大值發生在1964年為56496萬m3,年徑流量最小值發生在1999年和2000年均為0萬m3。而且大沽夾河流經海陽、乳山、棲霞、牟平、福山、萊山、芝罘區、開發區等8市區,所以大沽夾河水資源的聯合調度需要克服時間和地域難題。為了充分發揮地下水庫的調節作用,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夾河流域大力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和城市高效用水,並在夾河流域大力興建水利設施,實現夾河水資源梯級開發和地下水資源保護,從而在空間上實現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高效聯合運用。大沽夾河流域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如圖8-7所示。

圖8-7 大沽夾河流域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

熱點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誰 發布:2025-09-14 08:19:29 瀏覽:870
簡單民法 發布:2025-09-14 08:18:20 瀏覽:394
影響中國法治進程的事件 發布:2025-09-14 08:15:01 瀏覽:650
楊曉虹律師 發布:2025-09-14 08:14:51 瀏覽:161
第一個民法典是什麼 發布:2025-09-14 08:11:55 瀏覽:134
婚姻法離婚可以強制開庭嗎 發布:2025-09-14 07:57:10 瀏覽:173
法院中國 發布:2025-09-14 07:50:24 瀏覽:935
規章制度培訓新聞報道 發布:2025-09-14 07:49:42 瀏覽:667
仲裁法58與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9-14 07:49:33 瀏覽:947
道德法治煮婦也瘋狂20 發布:2025-09-14 07:49:28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