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法規筆記
A. 求施拉姆的《傳播學概論》讀書筆記,前三章。非常緊急,望大家幫幫忙,謝啦!
服了,我剛修復答案了怎麼沒有了呢?
你就把這些讀書筆記按照讀書報告的寫法寫出來就可以了啊
這些是我在網上搜到的,你去網路一搜索就知道了,讀書報告的格式你搜索一下就知道啦,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章 傳播是怎樣發展的
第一節 「傳播」的含義
人類傳播是人做的某種事。它本身是沒有生命的。它本身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除非是傳播關系中的人使之成為不可思議。信息本身並無含義,除非是人使之有含義。
傳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過言詞進行的。
在傳播關系中,人們總是帶著「第三隻耳朵」傾聽的。
第二節 傳播的開端
原始單細胞生物也能處理某種信息,這就是傳播學的實質。
……處理從環境得到的信息以及同其它個體建立關系……只是剛剛踏上現代傳播學的門檻。
(現代傳播學的真正建立經歷了)……使人的信息始終比較便於攜帶並在時間和空間方面與人本身更可分的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
第三節 語言的產生
這些聲音選擇了使它們與之聯系的原來的經驗中的一部分含義。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日益增多……,這個過程有必要尋找共同語言。
第四節 文字的產生
文字是人與人之間有了較多的來往和頻繁的接觸之後出現的。
書寫語言象口頭語言一樣,不僅反映人類接觸的頻繁程度以及征服、思想和更大的社會組合,更重要得多的是,還反映各種文化是怎樣產生的。
文字發明……,它們能夠有較多的時間處理現有信息和為未來制訂計劃。這也必定大大加速了人在想要改變生活方式時就予以改變的能力。
第五節 大眾媒介的產生
從技術角度講,古騰堡所作的以及自從他的時代以後大眾媒介所作的,就是把一架機器放進傳播過程,復制信息,幾乎無限制的擴大一個人分享信息的能力。傳播過程並沒有什麼變化,但由於人要*信息過日子,這種分享信息的新能力便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由於傳播是根本的社會過程,由於人類首先是處理信息的動物,因此,信息狀況的重大變化,傳播的重大牽連,總是伴隨著任何一次重大社會變革的。
《傳播學概論》第二章 傳播起什麼作用
難以用言詞說明「傳播起什麼作用」的原因:(1)傳播行為已成了多麼自然的事,以及最初採用傳播的理由已多麼深深的消失在過去的陰影中;(2)利用傳播的各種理由往往是非常復雜的,而且不一定能從表面看出的;(3)傳播的實際後果並不始終是有意的後果。
第一節 人類傳播——三位心理學家的看法
瑞士的兒童成長心理學家讓·皮亞熱把兒童的談話分為社交性(90%)的和自我中心性的。
……數量相當驚人的傳播行為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
學識淵博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托爾曼曾經稱人類講話只不過是「一種工具……」。
即使最明顯的自我意識的傳播也往往具有作為工具使用的目的。
威廉·斯蒂芬森在《傳播的游戲理論》中,集中談……有關傳播的目的不是完成任何事情而只是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的部分。
大多數這一類單因素理論的缺點是,它們可能不厭其煩地解釋,但什麼都沒有說清楚。
第二節 傳播的社會功能
政治學家、傳播學的先驅哈羅德·拉斯維爾在一篇精闢的文章中指出傳播有三個社會功能:(一)環境監視,(二)使社會各個不同部分相關聯以適應環境,(三)使社會遺產代代相傳。
查爾斯·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一書中從社會學的角度勾畫對傳播的看法時,在拉斯維爾的的三個范疇之外又增加了第四個功能——娛樂。
梅爾文·德弗勒《大眾傳播的各種理論》
……經濟功能。首先,傳播必須滿足繪制環境的經濟圖標的需要,以致每個人和組織就能構成自己對特定時刻的買和賣的機會的印象。……其次,經濟政策必須或者是通過個人和組織,或者是通過國家起關聯作用。……最後,必須提供技術方面的指導和對經濟行為的展望。
第三節 傳播應用於個人的社會功能
人類傳播既是個人行為也是社會關系。
在刻度尺的一端,社會雷達行為是非常具體的。……刻度尺的另一端,這種雷達行為是非常籠統的。……我們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傳播作為我們的社會雷達。
……由於密切注意新聞和各種思想的交戰,他們克服了孤獨和疏遠帶來的寒冷和黑暗。
決定和操縱通常好比是一塊硬幣的兩面。任何有重要意義的決定,通常是巧妙操縱的結果;任何涉及別人的決定都需要某種操縱才能付諸實踐。他們結合到一起構成一種傳播管理。
傳播還有另一大類用途,我們稱之為指導。
正如斯蒂芬森很有說服力地提出的那樣,幾乎全部內容都有一種普遍化的游戲或愉快的功能。
小結 傳播對人類的功能
我們利用它(傳播)作為個人雷達,……作為我們自己的管理工具,用於做出決定,用於說服和操縱別人。……我們特別關心把知識、技藝和規范傳給我們社會的新成員……
同傳播的這些工具用途似乎成為對照的是,我們是本著尋求愉快和逃避社會控制的精神進行很大一部分傳播的。
《傳播學概論》第三章 傳播過程
第一節 信息的性質
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夠減少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在自然科學中,平均信息量指的是「混雜性」,混雜性,也就是與簡單或有條不紊相反的概念。
進化論的偉大原則之一就是平均信息量永遠在增加。
信息是減少平均信息量的工具。
正是把這樣一些概念運用到人類傳播過程中去的可能性,使得四十年代末期香農和韋納合著的《數理傳播論》和韋納的《控制論》的發表,成為對傳播學學者是如此興奮的事件。……這些新的電學和數學方法的影響,開放了研究人類傳播的一系列重要的新認識。這些新認識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信息的性質。
人們從大多數傳播所謀求的信息(如果他們是謀求信息而不是斯蒂芬森所描繪的游戲)是那種將有助於他們構造或組織他們的環境某些方面的內容,而這些方面與某種他們必須採取行動的局面是有關的。
最能顯示人類特點的技能——處理信息和與其他人分享信息的能力。……人首先是一種能處理信息的動物。
第二節 傳播關系
發生傳播關系看來是簡單的:兩個人(或兩個以上的人)由於一些他們共同感興趣的信息符號聚集在一起。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作了精彩描述。人們擠住在一個洞穴里,以至於他們只能對著一面牆,而不是外部世界。在他們後面,明亮的火在燃燒。人們不時地在火前移動,他們的影子投射到洞壁上。觀察者永遠看不到這些人,只能從他們被搖曳的火光所照出的影子來認識他們。這是對人類傳播中發生的情況所作的極好比擬。一位參加者對於另一個人的了解,決不像那個人對他或是她對自己所了解的那樣。
有了傳播和觀察,影影綽綽的人物可能變得越來越鮮明和越來越清晰,但是,它仍然是從現實抽象出來的。它仍然是一出影子戲。
所有參與者都帶了一個裝得滿滿的生活空間——固定的和儲存起來的經驗——進入了這種傳播關系,他們根據這些經驗來解釋他們得到的信號和決定怎樣來回答這些信號。
第三節 傳播關系的雙向性質
最典型的和最頻繁的傳播格局是一種擴大了的雙向關系,在通常的情況下,參加者在這一交流中參加的程度是不同的。這種交流是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符號是共享的,……隨著交流的繼續進行,理解很可能變得越來越接近。……它意味著共享那些代表信息和導致一種彼此的了解會聚到一起的符號。
以「會聚過程」來描寫傳播共享是十分恰當的。
第四節 傳播契約
從某種意義上說,參加傳播的人是由於某種支配他們的表現的契約而進入傳播關系的。
雷達行為,反映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為證實他們自己的身份,以預期的方式做出反應以及確認他們的社會成員資格和社交性而達成的一種社會契約。
社會雷達行為通常是在一種不言明的契約的指導下做出來的。
是什麼東西使人們進入傳播關系呢?在許多情況下是碰巧。……但是這部分地也是出於需要……基本上來說,就是一個人對於進入某種傳播關系所能得到的好處和這樣做所遇到的困難所作的評估比較。
第五節 傳播行為
在最低限度,要有一種A型傳播行為,一套符號和一種B型傳播行為。而這一過程的特點之一是,在某一瞬間這些符號完全擺脫和不受參加這一過程的任何一個人的控制。因此,這一過程有三個截然不同的和可分離的組成部分,而不用進入黑匣子就能觀察到,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進行分析的。
因此,反饋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如果不存在反饋,或者遲遲才做出反饋,或反饋是微弱的話……那麼,這種局面就會引起傳播者的疑惑和不安,並會使傳播對象感到失望,有時在傳播對象中產生對立情緒。
反饋活動和其他任何傳播過程一樣:它僅僅是一種倒流,是使傳播者很快地對由於他們已發出的符號而引起的符號做出反應的機會。
第六節 電路和行為
研究傳播行為就像研究大海一樣,研究工作可以在任何水平上進行。但超過一定深度之後,研究工作就只能在黑暗中進行了。
最好把信息看作是一種催化劑,它除了能激發接受信息的人身上的力量以外,本身並沒有什麼力量。
小結:傳播怎麼起作用
B. 關於新聞傳播學名著的讀書筆記 要3000字 兩篇
你需要那部名著的,你說清楚,我這里有我寫過的,給發來就行了。
C. 求施拉姆《傳播學概論》的讀書筆記,要全的。
第一節 「傳播」的含義
人類傳播是人做的某種事。它本身是沒有生命的。它本身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除非是傳播關系中的人使之成為不可思議。信息本身並無含義,除非是人使之有含義。
傳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過言詞進行的。
在傳播關系中,人們總是帶著「第三隻耳朵」傾聽的。
第二節 傳播的開端
原始單細胞生物也能處理某種信息,這就是傳播學的實質。
……處理從環境得到的信息以及同其它個體建立關系……只是剛剛踏上現代傳播學的門檻。
(現代傳播學的真正建立經歷了)……使人的信息始終比較便於攜帶並在時間和空間方面與人本身更可分的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
第三節 語言的產生
這些聲音選擇了使它們與之聯系的原來的經驗中的一部分含義。
……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日益增多……,這個過程有必要尋找共同語言。
第四節 文字的產生
文字是人與人之間有了較多的來往和頻繁的接觸之後出現的。
書寫語言象口頭語言一樣,不僅反映人類接觸的頻繁程度以及征服、思想和更大的社會組合,更重要得多的是,還反映各種文化是怎樣產生的。
文字發明……,它們能夠有較多的時間處理現有信息和為未來制訂計劃。這也必定大大加速了人在想要改變生活方式時就予以改變的能力。
第五節 大眾媒介的產生
從技術角度講,古騰堡所作的以及自從他的時代以後大眾媒介所作的,就是把一架機器放進傳播過程,復制信息,幾乎無限制的擴大一個人分享信息的能力。傳播過程並沒有什麼變化,但由於人要*信息過日子,這種分享信息的新能力便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
由於傳播是根本的社會過程,由於人類首先是處理信息的動物,因此,信息狀況的重大變化,傳播的重大牽連,總是伴隨著任何一次重大社會變革的。
《傳播學概論》第二章 傳播起什麼作用
難以用言詞說明「傳播起什麼作用」的原因:(1)傳播行為已成了多麼自然的事,以及最初採用傳播的理由已多麼深深的消失在過去的陰影中;(2)利用傳播的各種理由往往是非常復雜的,而且不一定能從表面看出的;(3)傳播的實際後果並不始終是有意的後果。
第一節 人類傳播——三位心理學家的看法
瑞士的兒童成長心理學家讓·皮亞熱把兒童的談話分為社交性(90%)的和自我中心性的。
……數量相當驚人的傳播行為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
學識淵博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托爾曼曾經稱人類講話只不過是「一種工具……」。
即使最明顯的自我意識的傳播也往往具有作為工具使用的目的。
威廉·斯蒂芬森在《傳播的游戲理論》中,集中談……有關傳播的目的不是完成任何事情而只是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的部分。
大多數這一類單因素理論的缺點是,它們可能不厭其煩地解釋,但什麼都沒有說清楚。
第二節 傳播的社會功能
政治學家、傳播學的先驅哈羅德·拉斯維爾在一篇精闢的文章中指出傳播有三個社會功能:(一)環境監視,(二)使社會各個不同部分相關聯以適應環境,(三)使社會遺產代代相傳。
查爾斯·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一書中從社會學的角度勾畫對傳播的看法時,在拉斯維爾的的三個范疇之外又增加了第四個功能——娛樂。
梅爾文·德弗勒《大眾傳播的各種理論》
……經濟功能。首先,傳播必須滿足繪制環境的經濟圖標的需要,以致每個人和組織就能構成自己對特定時刻的買和賣的機會的印象。……其次,經濟政策必須或者是通過個人和組織,或者是通過國家起關聯作用。……最後,必須提供技術方面的指導和對經濟行為的展望。
第三節 傳播應用於個人的社會功能
人類傳播既是個人行為也是社會關系。
在刻度尺的一端,社會雷達行為是非常具體的。……刻度尺的另一端,這種雷達行為是非常籠統的。……我們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傳播作為我們的社會雷達。
……由於密切注意新聞和各種思想的交戰,他們克服了孤獨和疏遠帶來的寒冷和黑暗。
決定和操縱通常好比是一塊硬幣的兩面。任何有重要意義的決定,通常是巧妙操縱的結果;任何涉及別人的決定都需要某種操縱才能付諸實踐。他們結合到一起構成一種傳播管理。
傳播還有另一大類用途,我們稱之為指導。
正如斯蒂芬森很有說服力地提出的那樣,幾乎全部內容都有一種普遍化的游戲或愉快的功能。
小結 傳播對人類的功能
我們利用它(傳播)作為個人雷達,……作為我們自己的管理工具,用於做出決定,用於說服和操縱別人。……我們特別關心把知識、技藝和規范傳給我們社會的新成員……
同傳播的這些工具用途似乎成為對照的是,我們是本著尋求愉快和逃避社會控制的精神進行很大一部分傳播的。
《傳播學概論》第三章 傳播過程
第一節 信息的性質
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夠減少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在自然科學中,平均信息量指的是「混雜性」,混雜性,也就是與簡單或有條不紊相反的概念。
進化論的偉大原則之一就是平均信息量永遠在增加。
信息是減少平均信息量的工具。
正是把這樣一些概念運用到人類傳播過程中去的可能性,使得四十年代末期香農和韋納合著的《數理傳播論》和韋納的《控制論》的發表,成為對傳播學學者是如此興奮的事件。……這些新的電學和數學方法的影響,開放了研究人類傳播的一系列重要的新認識。這些新認識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信息的性質。
人們從大多數傳播所謀求的信息(如果他們是謀求信息而不是斯蒂芬森所描繪的游戲)是那種將有助於他們構造或組織他們的環境某些方面的內容,而這些方面與某種他們必須採取行動的局面是有關的。
最能顯示人類特點的技能——處理信息和與其他人分享信息的能力。……人首先是一種能處理信息的動物。
第二節 傳播關系
發生傳播關系看來是簡單的:兩個人(或兩個以上的人)由於一些他們共同感興趣的信息符號聚集在一起。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作了精彩描述。人們擠住在一個洞穴里,以至於他們只能對著一面牆,而不是外部世界。在他們後面,明亮的火在燃燒。人們不時地在火前移動,他們的影子投射到洞壁上。觀察者永遠看不到這些人,只能從他們被搖曳的火光所照出的影子來認識他們。這是對人類傳播中發生的情況所作的極好比擬。一位參加者對於另一個人的了解,決不像那個人對他或是她對自己所了解的那樣。
有了傳播和觀察,影影綽綽的人物可能變得越來越鮮明和越來越清晰,但是,它仍然是從現實抽象出來的。它仍然是一出影子戲。
所有參與者都帶了一個裝得滿滿的生活空間——固定的和儲存起來的經驗——進入了這種傳播關系,他們根據這些經驗來解釋他們得到的信號和決定怎樣來回答這些信號。
第三節 傳播關系的雙向性質
最典型的和最頻繁的傳播格局是一種擴大了的雙向關系,在通常的情況下,參加者在這一交流中參加的程度是不同的。這種交流是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符號是共享的,……隨著交流的繼續進行,理解很可能變得越來越接近。……它意味著共享那些代表信息和導致一種彼此的了解會聚到一起的符號。
以「會聚過程」來描寫傳播共享是十分恰當的。
第四節 傳播契約
從某種意義上說,參加傳播的人是由於某種支配他們的表現的契約而進入傳播關系的。
雷達行為,反映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為證實他們自己的身份,以預期的方式做出反應以及確認他們的社會成員資格和社交性而達成的一種社會契約。
社會雷達行為通常是在一種不言明的契約的指導下做出來的。
是什麼東西使人們進入傳播關系呢?在許多情況下是碰巧。……但是這部分地也是出於需要……基本上來說,就是一個人對於進入某種傳播關系所能得到的好處和這樣做所遇到的困難所作的評估比較。
第五節 傳播行為
在最低限度,要有一種A型傳播行為,一套符號和一種B型傳播行為。而這一過程的特點之一是,在某一瞬間這些符號完全擺脫和不受參加這一過程的任何一個人的控制。因此,這一過程有三個截然不同的和可分離的組成部分,而不用進入黑匣子就能觀察到,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進行分析的。
因此,反饋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如果不存在反饋,或者遲遲才做出反饋,或反饋是微弱的話……那麼,這種局面就會引起傳播者的疑惑和不安,並會使傳播對象感到失望,有時在傳播對象中產生對立情緒。
反饋活動和其他任何傳播過程一樣:它僅僅是一種倒流,是使傳播者很快地對由於他們已發出的符號而引起的符號做出反應的機會。
第六節 電路和行為
研究傳播行為就像研究大海一樣,研究工作可以在任何水平上進行。但超過一定深度之後,研究工作就只能在黑暗中進行了。
最好把信息看作是一種催化劑,它除了能激發接受信息的人身上的力量以外,本身並沒有什麼力量
D. 傳播與溝通相關內容的讀書筆記,越多越好
傳播與溝通學中,大眾傳播與人際溝通的區別與聯系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話題。在本文中我就這點談了我自己一點看法。
首先,介紹分別一下大眾傳播與溝通的定義。按照我國學者的總結,大眾傳播被定義為:「所謂大眾傳播,就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這個定義基本概括了大眾傳播的含義。換言之,我們可以把大眾傳播的含義理解為三點:一是大眾傳播的接受者是人數眾多的,異質的大眾;二是信息的傳播方式是公開的,在同一時間里傳給了為數眾多的受眾;三是傳播者是媒介組織。而從一般意義上講,人際溝通就是發送者憑借一定渠道(亦稱媒介或通道),將信息發送給既定對象(接受者),並尋求反饋以達到相互理解的過程。它包含以下幾層意思:一、溝通首先是信息的傳遞;二、信息不僅要被傳遞到,還要被充分理解;三、有效的溝通並不是溝通雙方達成一致的意見,而是准確地理解信息的含義;四、溝通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反饋和理解過程。
下面先看看兩者的區別。從它們的定義看,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信息傳播的雙方不同。大眾傳播是通過媒介組織向一般大眾群體傳播信息,這里的媒介組織是一種公共事業單位、一種信息產業機構、一種社會機構。而人際溝通方面,則是兩個個體之間或者多個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二、信息傳播的途徑不同。大眾傳播是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比如說,使用通信衛星與光纖進行信息的傳播,還有通過網路了解時事新聞等等。而人際溝通則存在兩種方式:一是溝通雙方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這就是人們平時的交談;二是間接的通過書信、電話、網路等進行交流溝通。當今社會,隨著信息化產業的發展,人們使用更多的是電話和網路,比如,平常我們使用電子郵件進行書信交流,通過MSN、QQ等聊天工具溝通交流。
三、信息傳播的方向不同。大眾傳播大部分是單向傳播及有限的間接反饋,且支持者大都是間接的;人際溝通則是雙向傳播,有大量的直接反饋。
四、信息傳播的保密性不同。人際溝通的保密性好,它是在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不具有公開性。而相反地,大眾傳播的接受者是異質的大眾,它的傳播方式是公開的,在同一時間內傳給很多人。我們正常的交流中,交流的內容是別人不可知的,因此它具有不公開性。而大眾傳播是要把信息傳播給大多數人,同過媒介公開發言,把信息傳給接受者。
五、人際溝通較大眾傳播靈活性強。前者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靈活處理,受到的限制比大眾傳播少很多,交流的內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及時調整。也就是說,我們在交流時,能夠根據具體情況轉移話題或者更換說話地點和時間,我們溝通雙方可以自行商量地點和時間,這就是所說的時間和空間上的靈活處理。就大眾傳播而言,其傳播具有一定的限制。時間上,比如說,通過視聽媒介如電視、印刷媒介如報紙雜志等,它們的播出時間或者發行時間都有一定的價值,否則就失去了其信息的價值。空間上,大眾傳播也有其限制,不能像人際交流那樣方便。
在我看來,大眾傳播與人際溝通的區別主要存在於這五點。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也許還存在其它一些區別。
然而,兩者都作為信息的傳播,也有其相互聯系。兩者最大的聯系就是都是為了傳播信息,從定義中也可以看到這一點。大眾傳播是向一般大眾傳播信息,人際溝通是個體之間交流,通過人與人的交流得到信息的傳播。兩者的實質是相同的。其次,要使大眾傳播發揮最大的效果,則需要與人際溝通相配合,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大眾傳播是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然而,其信息傳播對象具有廣泛性,信息傳播的效率不一定高。在這種情況下,要是大眾傳播的傳播效率高,就必須有人際溝通的配合。一部分人獲得大眾傳播信息之後,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能把大眾傳播的信息傳播開來,提高大眾傳播的效率,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然而,大眾傳播又給人際溝通提供了一些傳播信息。簡單地說吧,比如說,國際上的一條重大新聞肯定會成為人們交談的熱點,大眾傳播信息在這時又滲透到了人際溝通當中。總的來說,大眾傳播與人際溝通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
E. 中國新聞傳播史筆記(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新聞事業史》名詞解釋
1、黃遠生
民國初年三大名記者之一,以寫新聞通訊風長,曾主編過《少年中國》和《庸言》》雜志,後任上海《時事新報》和《申報》駐京特派記者,撰寫大量揭露軍閥政府黑暗統治的通訊,大受讀者歡迎,黃遠生的政治態度反對國民黨,支持進步黨對袁世凱抱幻想,1915年被人認作帝黨刺殺於舊金山。提出新聞記者應該「四能」(能想、能聽、能跑、能寫)並身體力行。
2、於右任
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報刊活動家。1907年在上海創辦同盟會第一家大型日報「神州日報」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繼創辦「民吁日報」、「民吁主報」。他創辦的報紙在揭露貪官污吏,揭露帝國主義侵華陰謀和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3、章太炎
和國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報亓政治家,早年擔任《時務報》、《經世報》等報刊的編輯和主筆。1903年在「蘇報案」中名聲大噪。1906年後主編《民報》成為「以文章排滿的驍將」。晚年「既離民眾,漸入頹唐」。
4、梁發
第一個參加近代化中文報刊編輯、出版工作的中國人。基督教徒宣傳基督教,1815年參加了《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出版編輯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ⅰ度笆懶佳浴貳ⅰ妒タ問薄返齲
F. 跪求魯曙明和洪浚浩主編、人大出版社出版的《傳播學》筆記……
沒有筆記,有洪老師郵箱,如果有需要請站內聯系。
G. 2012河北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接本筆記真題!!!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專接本考試科目一:廣播電視概論
這一門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主要理論科目之一,》是進入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習的基礎性課程。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專接本考試科目二:電視畫面編輯
這門功課可以說是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專業的一門。這裡面講述的主要是一些鏡頭組接和畫面剪輯的一些基本規律和主要方法。對於學習影視的同學們,這一點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說。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專接本考試科目三:攝像藝術
這門功課主要是告訴大家如何做好攝像,其中介紹了一些如鏡頭構成、光學手段、光線處理、色彩表現、動向手段和運動攝影等相關的知識。
以上三門功課,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專接本必考的三門功課。其中有一些內容相對簡單,但是,還有一些東西是非常專業的。
H. 關於 北京師范大學 的 新聞傳播學
並不來是你所說的這樣。考研對於大部源分人來說還是相當公平的。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夠考的上的。北京師范大學的新聞傳播系不錯,雖然她不是很有名氣但是非常有特色,尤其是體育傳播方面。他們學校每年招的人特別少,所以競爭很激烈相當難考,我記得我2007年考研的時候,他們的分數線是386(一般學校都是350)左右,所以相當高,很難考,但是只要努力還是有很大希望的。
關於中傳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考,相反還比較好考,因為中傳世專業類的院校,招生人數特別多,所以沒有想像的那麼難。不像北師大那樣,沒你招生人數特少。不過中傳的考試內容比較復雜也不好考。
總體來說,這兩個學校都不錯吧。但是,我認為北師比中傳難考。
希望可以幫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