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羅馬法規定
❶ 古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有那些
內容: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羅馬法指通行於羅馬統治的整個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專度。狹義的屬羅馬法指羅馬公民法。從形式上可以區分為成文法與習慣法;從整體結構上看包括公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
具體包括:不成文的習慣法、《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
❷ 古代羅馬法包含的基本原則
古代羅馬法包復含的基本原則:制平等,人權,理性,法律至上,正義。
羅馬法學家依據不同標准,從不同角度將法律劃分為以下幾類:
(1),根據法律所調整的不同對象可劃分為公法與私法。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動和國家機關組織與活動的規范;私法包括所有權、債權、婚姻家庭與繼承等方面的規范。
(2),依照法律的表現形式可劃分為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所有以書面形式發布並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包括議會通過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等;
(3),根據羅馬法的適用范圍可劃分為自然法、市民法和萬民法。市民法是指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
(4),根據立法方式不同可劃分為市民法與長官法。長官法專指由羅馬高級官吏發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構成的法律,內容多為私法。
(5),按照權利主體、客體和私權保護為內容可劃分為人法、物法、訴訟法。人法是規定人格與身份的法律;物法是涉及財產關系的法律;訴訟法是規定私權保護的方法。
❸ 羅馬法的規定
羅馬法可謂近現代各國民法學的源頭,羅馬法早在城邦時期就確立了許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現代各國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並且羅馬法很早就有了國際私法的概念,所謂國際私法,就是在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中,如何適用法律的法律。當然了,說起來有點饒口。
主要包括: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
我們先來看自由權。自由權是作為自有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而只有奴隸,不享有這種自由權。
羅馬法上的自由人(liberi),包括生來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兩種。
生來自由人(ingenus),是指出生就獲得自由權,而且未曾喪失過自由身份的人。基於兩種原因,可以成為生來自由人:一是出生,二是皇恩。
古羅馬系講血統主義的國家,所以,自由人的後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論其父母為生來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對於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則從其母,只要出生時其母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而到了後來,由於戰爭對於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臘哲學關於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響,改為規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間一度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
而法律擬制主要系基於皇恩,所謂皇恩浩盪啊,按照羅馬法規定,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他可以將自由賜予奴隸,在古羅馬,由於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於皇恩的自由權又稱為「金戒指權」。但在這種情況下取得自由權的奴隸,尚不能擺脫其原主人的恩主權。
解放自由人,是原來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擬制自由人。羅馬法上賦予主人的恩主權,是連皇權也無法剝奪的,因我羅馬法上認為,恩主權是私權,皇權不能幹涉。
古羅馬的市民權類似於今天的公民權或者國籍,包括公權和私權,選舉、被選舉權屬於公權,其實,和我們現代的政治權利、民主權利一樣。由於羅馬的官職都是榮譽性的,所以,被選舉權又被成為榮譽權(jus honorarium)。我們重點看私權部分。
私權,包括婚姻權、財產權、遺囑能力和訴訟權。說到訴訟權,我們可以結合一個恩主解放奴隸的例子來予以說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隸的時候,有一種訴訟的方式,就涉及到訴訟權問題,而按照法律規定,奴隸是不具有訴訟權的,也就是說,奴隸沒法去起訴了,那麼,如何通過起訴的法律規定來解放奴隸呢?這時候,恩主就請一個人作為奴隸的辯護人,一起到長官那裡去,由那個人裝做起訴恩主,問恩主是不是要解放這個奴隸,恩主予以認可…… 到後來,手續簡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隸過去,就讓長官的侍衛扮演這個辯護人角色來解放奴隸。如果用非起訴手段私自解放奴隸屬於略式解放,略式解放的後果早期不為市民法所承認,但後來,只要恩主找夠了證人,也可以通過略式解放合法滴解放奴隸。
羅馬法把羅馬境內的居民分為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三類,所謂市民權都專屬羅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適用於羅馬市民之間的法律,對於羅馬市民與非羅馬市民、非羅馬市民之間,適用萬民法(國際私法的起源)。古羅馬市民身份可以基於出生和入籍獲得,而入籍又分為獎賞與恩賜。
獎賞,凡外國人告發羅馬官吏的貪污賄賂而使之定罪的,可獎賞告發者以羅馬市民資格。公元前111年,又規定把這種獎賞擴大到拉丁人。此時的拉丁人實際上指古羅馬社會中介於市民與外國人之間的自由人,因享有權利的多少,分為三等:古拉丁人、殖民地拉丁人、優尼亞拉丁人。外國人,指羅馬市民以及拉丁人以外的友邦人民。在羅馬法中,與羅馬處於交戰和不友好狀態的國家的人民,被稱之為敵國人。
恩賜,軍伍大會或皇帝可以個別地或集體地授予居民以市民權。
家族權,指家族團體成員在家族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權利。由於羅馬家族成員有的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有的不享有,因此,根據他們權利之不同,可以分為自權人和他權人。他權人,指處於其他市民的權力支配之下的市民。這種權利,在羅馬法上分為家長權、夫權和買主權。
家長,實際上指家父,在古羅馬,能夠成為家父的,只有長子(頭生子)以及長子的長子(也許我的理解有誤)。家父對於家庭成員具有支配權,他可以將家庭成員賣為奴隸,也可以讓他成為自由人等等。包括其子之妻,都處於其支配下,也包括其子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財產。如果無子繼承,則可以收養和認領,然後取得家父權。
夫權,和中國封建時期的綱常之說有點相似了。基本就是說,丈夫可以支配妻子。另外,古羅馬的婚姻—華麗滴分為有夫權婚姻和無夫權婚姻,以及姘合。
買主權,我覺得和家長權以及自權他權構成一個非常有趣的體系。買主權在兩種情況下產生。第一,羅馬法上長期無僱傭契約,因此人們通過買賣方式出賣勞動力,家屬被家長出賣後,就要處於買主的支配之下。第二,在羅馬法上,家屬無獨立人格,如果家屬侵害了他人權益,家長為避免賠償損失,往往將致害的家屬給受害人任其處理,使之處於受害人的買主權之下。
從共和國末期開始,家長權和夫權逐漸收到限制,僱傭契約的出現使得僱傭勞動也不再用買賣方式……因而將家屬給受害人處理的情形也日益少見,在優帝一世(或曰查士丁尼一世)時徹底消除。而到優帝一世時,他權人的地位改進至近乎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了,也就是說幾乎享有完全的人格了。
與他權人相對應的概念就是自權人。也就是不受上述家長權、夫權、買主權支配的人就是自權人。
花絮:有網友提出從此看出中國古代人權比羅馬進步一點,但中國古代人權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主人可以任意殺害僕人或者奴隸,種種限制基本相當於不存在。而中國的家法:休書、逐出家門,都與羅馬法中家長任意處置家庭成員類似,特別是沒什麼名分的家屬,連蘇東坡都把丫鬟送人且能傳為佳話。
人格變更是羅馬法上的一項特有制度,羅馬法規定,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必須享有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一個人因某種原因,使這三種權利喪失一部分或全部,或者喪失某一種而取得另外一種,這種情況就叫人格變更,分為人格大變更、中變更和小變更。
人格大變更,實際上指喪失自由權而淪為奴隸,一般原因有三種:因犯罪被剝奪自由;被家長或債權人出賣到國外為奴;降服外國人違反禁令的。而人格大變更,實際上是人格的消滅或者法律上的死亡。
人格中變更,指羅馬市民喪失市民權而成為拉丁人或外國人。由於羅馬的家族權以市民權為前提,因此,喪失市民權就當然喪失家族權。其與人格大變更的區別,在於變更後是否仍保有自由權。發生人格中變更的事由有三:受刑事宣告而被剝奪市民身份的;羅馬市民加入外國籍;拉丁人或外國人加入羅馬國籍而取得市民資格的。
人格小變更,指喪失原有的家族權而取得新的家族權,權利人原來享有的自由權和市民權不便,因而在法律上仍然享有完全的人格。發生小變更有三類:1、自權人變為他權人;2、他權人變為他權人;3、他權人變為自權人。
結合前面講的人格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發生人格變更的時候,相應財產會發生變化,如自權人變為他權人時,其財產即歸其權利人所有;又或會導致身份上的變化,如婚姻有有夫權到無夫權,由家長變為家屬等等。
在羅馬法上,除了人格變更外,名譽減損也是用來變更權利能力范圍得一種制度。所謂名譽減損,就是在保全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得前提下,使一個人的權利能力受到某種限制。
古羅馬社會非常重視名譽,一個人名譽之好壞,影響他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資格。所謂名譽減損,就是在保全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得前提下,使一個人的權利能力受到某種限制。實際上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信用制度了。
名譽減損有三種:
第一種,不能作證(intestabilis):所謂不能作證,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證,而是喪失做證人或者請他人為自己做證人的資格,因為在古羅馬,很多交易都需要證人的證明,比如古羅馬的交易,必須由一名司秤、若干證人,交易雙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徵貨物和對價的物體、並高聲呼叫交易內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隸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證人。可以想見,不能作證是多麼嚴重的懲罰! 不能作證的原因有二:證人事後拒絕作證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種,喪廉恥(infarmia):.這種名譽減損比不能作證稍輕。原因有:由於法院判決;法律規定的事實。喪廉恥分為直接喪廉恥和間接喪廉恥。
直接喪廉恥,是由執政官或者監察官根據事實,在選舉或者戶口登記時作出決定,將其不列入選舉名單,或在戶口登記簿上作出記載,當事人對此不得申訴。直接喪廉恥具有實效性,羅馬執政官任期一年,監察官任期為五年,他們任期滿後,任期內所作喪廉恥決定要由新任長官重新決定是否有效。
而喪廉恥的法律效果是:喪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相應的服兵役的權利也被剝奪;訴訟權受到限制,不能為家庭外的人作訴訟代理人,也不能請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與人通姦,即使當場抓獲,也無權殺死姦夫或對之起訴(汗……);《優尼亞婚姻法》禁止元老院醫院及其子孫與喪廉恥的婦女結婚。
第三種: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為卑劣,受人蔑視,為社會輿論所不齒。
由於這種名譽減損即非由法律規定,也非由長官宣告之法律上喪廉恥,所以又稱事實上的喪廉恥。對有污名者的權利能力的限制,是不準他們擔任需要誠實信用的職務,如監護人、保佐人、證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長作主的時代,通常子女無權拒絕家長包辦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則他可以反對。
個人認為,羅馬法上的名譽減損,對於我們建設現代信用制度有非常重大的啟示意義。雖然其規定可能過於落後,但給予一些人以污名或者喪廉恥稱號,或能極大程度提高社會整體信用水平以及道德基礎。
❹ 羅馬法包括哪些法律
1、人法
人法是對在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的主體的人的規定,包括自然人、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等內容。
2、物法
物法在私法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羅馬法的主體和核心,對後世資產階級民法的影響最大。物法由物權、繼承和債三部分構成。
3、訴訟法
訴訟分為公訴和私訴兩種。公訴是對直接損害國家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私人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是保護私權的法律手段,相當於後世的民事訴訟。
(4)古代羅馬法規定擴展閱讀:
影響:
《羅馬法》始自公元前五世紀,至六世紀的《國法大全》,歷時一千餘載,文獻浩如煙海,其法治建設的成就在古代社會無與倫比。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法》失去了法律上的統治地位,但其影響從未中斷。
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期,隨著城市的興起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羅馬法》作為「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其作用與價值日益受到重視。以義大利為發源地,法國、德國、西班牙及英國先後出現了研究《羅馬法》的熱潮,史稱「羅馬法復興」。
此後,《羅馬法》的適用范圍不斷擴大。羅馬法作為世界古代最為發達和完備的法律,積極地影響著後世的法治進程,對法學與法律所產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❺ 古代羅馬法分類
羅馬法學家依據不同標准,從不同角度將法律劃分為以下幾類:
(1)根據法律所調整的不同版對象可劃分權為公法與私法。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動和國家機關組織與活動的規范;私法包括所有權、債權、婚姻家庭與繼承等方面的規范。
(2)依照法律的表現形式可劃分為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所有以書面形式發布並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包括議會通過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等;不成文法是指統治階級所認可的習慣法。
(3)根據羅馬法的適用范圍可劃分為自然法、市民法和萬民法。市民法是指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萬民法是調整外來人之間以及外來人與羅馬市民之間關系的法律。
(4)根據立法方式不同可劃分為市民法與長官法。長官法專指由羅馬高級官吏發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構成的法律,內容多為私法。其主要是靠裁判官的司法實踐活動形成的。
(5)按照權利主體、客體和私權保護為內容可劃分為人法、物法、訴訟法。人法是規定人格與身份的法律;物法是涉及財產關系的法律;訴訟法是規定私權保護的方法。
❻ 古代羅馬法最核心的原則是什麼
一。羅馬法的核心原則就是:保護奴隸制的剝削關系,鞏固奴隸主階級在國家機關中的統治地位以及對奴隸的無限權力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 羅馬法的產生:
古羅馬奴隸制國家發源於義大利。公元前8世紀以前,羅馬處於氏族公社時期。傳說羅慕路斯於公元前754至前753年創建羅馬城。
公元前8至前6世紀的羅馬,稱為王政時期,此時的羅馬尚處於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古老氏族的習慣和社會通行的各種慣例,至王政後期國家最後形成時,它們逐漸演變成為習慣法。
公元前7世紀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羅馬社會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基本對立的階級,氏族制度趨於解體。與此同時,「平民」階層逐漸形成。平民承擔羅馬大部分的稅收和羅馬軍事義務,但因其不是氏族公社成員,不能享有政治權利,不能與貴族通婚,也不能佔有公地。正是平民為爭取權利同貴族進行的長期斗爭,客觀上加速了羅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進羅馬奴隸制國家與法律的形成。
公元前6世紀中葉,羅馬貴族被迫讓步,第六代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對羅馬社會進行了改革,廢除了原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部落,以地域關系來劃分居民,並按照財產的多少將居民劃分為五個等級。這次改革標志著羅馬氏族制度的徹底瓦解,羅馬奴隸制國家正式產生,羅馬從此步入共和國時期。
三。羅馬法的內容:
《十二銅表法》的篇目依次為傳喚、審理、索債、家長權、繼承和監護、所有權和佔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補及後五表的追補。
《十二銅表法》的原文早已丟失,但從後來羅馬法學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這一法律的內容相當廣泛,公法與私法、刑法與民法、實體法與程序法、同態復仇與罰金、氏族繼承與遺囑等等相互交錯。它不僅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而且還規定了極為嚴酷的債務奴役制(債務人若無力償還債權人的債務,那麼債權人就可以把他處死,或賣至第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
其特點為諸法合體、私法為主,程序法優於實體法。《十二表法》的某些規定雖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於嚴格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秩序,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權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❼ 古代羅馬法律是什麼
古代羅馬法律
1、含義:
是指古代羅馬在BC6末至7世紀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多年。從形式上可分成文法和習慣法;從適用范圍上可分為公民法和萬民法。從內容內容:廣義的羅馬法指通行於羅馬帝國統治地區的全部法律制度,包括公民法和萬國法,狹義的羅馬法僅指羅馬公民法。公民法基本上屬於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一些習慣法。萬民法是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國際法。
2、形成過程
A淵源——習慣法
所謂的習慣法就是未經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認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許多貴族出身的法官,往往循舊例裁判,隨心所欲解釋法律。為保護貴族特權提供了方便從而激化了平民與貴族的矛盾。
B成文法的開端——《十二銅表法》
誕生的原因:共和國的誕生促進了法律的制定;平民和貴族斗爭;平民保民官的強烈建議;貴族妥協。
時間:公元前5世紀
內容:龐雜,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
實質:明確維護私有財產和貴族既得利益
適應范圍:羅馬的公民
評價(作用):
對平民而言:一定程度上的勝利。雖維護貴族利益,但按律判決和量刑,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利益。
對羅馬而言:羅馬史上也是西方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羅馬法的淵源,是羅馬的基本法。
根本目的:維護奴隸主的統治
C羅馬法的發展——不同時期的法律 從公民法到萬民法。
在共和國時期,為了緩和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保證對外戰爭的勝利,羅馬制定了一系列保護平民權益的法律。
在帝國時期,羅馬法又增加了許多內容,以調解羅馬人與被征服民族的關系,鞏固帝國的統治。
《十二銅表法》就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自從公元前3世紀以來,羅馬共和國展開了開疆拓土,而成為地中海霸主,隨著征服地區版圖的擴大,很多有著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國土內,勢必會出現新的矛盾,尤其是被征服者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不受公民法保護,引起社會動盪;另外,國際交往擴大,引起商品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經濟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因此,原來的公民法已經無法應對這些新變化。為鞏固統治,帝國對各行省上層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權。3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之間公民與非公民之間的區別開始消失,萬民法得以制定。由於它適用於羅馬帝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外籍人,與適用范圍相對狹窄的羅馬公民法相區別,因而是帝國范圍內的國際法。
D總結:體系完備 查士丁尼法典
原因:(1)繼《十二銅表法》之後,羅馬又根據不同時期的立法需要陸續制定了許多法律,對維系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公元3世紀以後,因歷代制定的法律規模龐大駁雜,利用起來多有不便,於是帝國統治者開始著手整理、匯編各種法律。
(3)查士丁尼有感於西羅馬帝國的覆滅。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
《查士丁尼學說匯編 》《查士丁尼新敕》
適應范圍:帝國境內各民族居民(萬民法或國際法)
評價(作用)完備階段;保留成果、提供法律手段、維系統治工具
3、羅馬法的目的
通過調整人和人、人和國家之間的關系、財產關系、協調社會矛盾來維系和穩定了帝國的統治
4、古羅馬法律在維系帝國統治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A它為皇帝和元老院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為奴隸主統治提供了法律依據)
B保護私有財產,鞏固了羅馬奴隸制統治的經濟基礎,籠絡上層階級;。
C 推廣到帝國其他地區,穩定社會秩序
5、羅馬法中體現的原則?
羅馬法中體現了自然法則的思想:理性、自由、平等、正義等。
6、古羅馬的法律對當今社會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A歐洲國家大多數以羅馬法為基礎制定本國法律。B 現在許多國家的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等直接來源於羅馬法。C「不告不理」、「一事不再理」等原則被繼承。
7、評價羅馬法(作用或影響)
實質:羅馬法是保障和維護羅馬奴隸主的地位和統治的工具。
地位:歷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 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體系
作用:對羅馬: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承認公民的權利,擴大了統治基礎;具有一定民主性。
對世界:①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系統的法律體系(嚴格界定法律主體權利義務、法理),是現代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為近代資產階級的立法提供了藍本(《權利法案》、《獨立宣言》、《法國民法典》等就繼了羅馬法);為西方司法制度、政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陪審制、律師制、司法原則等)。
②自然法思想影響資階級的啟蒙思想,天賦人權、權利平等為近代資本主義啟蒙思想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③羅馬法也影響著東方的立法,司法。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繼承法》也借鑒了羅馬法
局限性:羅馬法的制定主要是體現帝國統治者的利益,對於被統治者來說,只能承擔義務,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法律有力地規范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有力的維系了統治。成為人類政治活動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探究題:
古代的希臘、羅馬、中國在治理國家方面都有獨特性:希臘用民主、羅馬用法律、中國用集權或專制。請回答
1、羅馬是走上法律治國的原因是什麼?
羅馬共和國的民主傳統;平民與貴族的斗爭;是跨三洲的超級帝國,情況復雜;
經濟(海洋經濟)發展的需要;傑出人物和皇帝的重視。
2、希臘和羅馬治國思想不同,導致了兩國在政治觀念和文化成就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是什麼呢?
希臘人鍾情於自由和民主;羅馬人更熱衷於權威和安定;
希臘文化全面輝煌,且文化人才輩出; 羅馬除建築、法學與演講學成就外,其它方面建樹甚微
❽ 古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羅馬法可謂近現代各國民法學的源頭,羅馬法早在城邦時期就確立了許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現代各國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並且羅馬法很早就有了國際私法的概念,所謂國際私法,就是在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中,如何適用法律的法律。當然了,說起來有點饒口。
主要包括: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
我們先來看自由權。自由權是作為自有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而只有奴隸,不享有這種自由權。
羅馬法上的自由人(liberi),包括生來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兩種。
生來自由人(ingenus),是指出生就獲得自由權,而且未曾喪失過自由身份的人。基於兩種原因,可以成為生來自由人:一是出生,二是皇恩。
古羅馬系講血統主義的國家,所以,自由人的後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論其父母為生來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對於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則從其母,只要出生時其母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而到了後來,由於戰爭對於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臘哲學關於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響,改為規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間一度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
而法律擬制主要系基於皇恩,所謂皇恩浩盪啊,按照羅馬法規定,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他可以將自由賜予奴隸,在古羅馬,由於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於皇恩的自由權又稱為「金戒指權」。但在這種情況下取得自由權的奴隸,尚不能擺脫其原主人的恩主權。
解放自由人,是原來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擬制自由人。羅馬法上賦予主人的恩主權,是連皇權也無法剝奪的,因我羅馬法上認為,恩主權是私權,皇權不能幹涉。
古羅馬的市民權類似於今天的公民權或者國籍,包括公權和私權,選舉、被選舉權屬於公權,其實,和我們現代的政治權利、民主權利一樣。由於羅馬的官職都是榮譽性的,所以,被選舉權又被成為榮譽權(jus honorarium)。我們重點看私權部分。
私權,包括婚姻權、財產權、遺囑能力和訴訟權。說到訴訟權,我們可以結合一個恩主解放奴隸的例子來予以說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隸的時候,有一種訴訟的方式,就涉及到訴訟權問題,而按照法律規定,奴隸是不具有訴訟權的,也就是說,奴隸沒法去起訴了,那麼,如何通過起訴的法律規定來解放奴隸呢?這時候,恩主就請一個人作為奴隸的辯護人,一起到長官那裡去,由那個人裝做起訴恩主,問恩主是不是要解放這個奴隸,恩主予以認可…… 到後來,手續簡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隸過去,就讓長官的侍衛扮演這個辯護人角色來解放奴隸。如果用非起訴手段私自解放奴隸屬於略式解放,略式解放的後果早期不為市民法所承認,但後來,只要恩主找夠了證人,也可以通過略式解放合法滴解放奴隸。
羅馬法把羅馬境內的居民分為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三類,所謂市民權都專屬羅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適用於羅馬市民之間的法律,對於羅馬市民與非羅馬市民、非羅馬市民之間,適用萬民法(國際私法的起源)。古羅馬市民身份可以基於出生和入籍獲得,而入籍又分為獎賞與恩賜。
獎賞,凡外國人告發羅馬官吏的貪污賄賂而使之定罪的,可獎賞告發者以羅馬市民資格。公元前111年,又規定把這種獎賞擴大到拉丁人。此時的拉丁人實際上指古羅馬社會中介於市民與外國人之間的自由人,因享有權利的多少,分為三等:古拉丁人、殖民地拉丁人、優尼亞拉丁人。外國人,指羅馬市民以及拉丁人以外的友邦人民。在羅馬法中,與羅馬處於交戰和不友好狀態的國家的人民,被稱之為敵國人。
恩賜,軍伍大會或皇帝可以個別地或集體地授予居民以市民權。
家族權,指家族團體成員在家族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權利。由於羅馬家族成員有的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有的不享有,因此,根據他們權利之不同,可以分為自權人和他權人。他權人,指處於其他市民的權力支配之下的市民。這種權利,在羅馬法上分為家長權、夫權和買主權。
家長,實際上指家父,在古羅馬,能夠成為家父的,只有長子(頭生子)以及長子的長子(也許我的理解有誤)。家父對於家庭成員具有支配權,他可以將家庭成員賣為奴隸,也可以讓他成為自由人等等。包括其子之妻,都處於其支配下,也包括其子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財產。如果無子繼承,則可以收養和認領,然後取得家父權。
夫權,和中國封建時期的綱常之說有點相似了。基本就是說,丈夫可以支配妻子。另外,古羅馬的婚姻—華麗滴分為有夫權婚姻和無夫權婚姻,以及姘合。
買主權,我覺得和家長權以及自權他權構成一個非常有趣的體系。買主權在兩種情況下產生。第一,羅馬法上長期無僱傭契約,因此人們通過買賣方式出賣勞動力,家屬被家長出賣後,就要處於買主的支配之下。第二,在羅馬法上,家屬無獨立人格,如果家屬侵害了他人權益,家長為避免賠償損失,往往將致害的家屬給受害人任其處理,使之處於受害人的買主權之下。
從共和國末期開始,家長權和夫權逐漸收到限制,僱傭契約的出現使得僱傭勞動也不再用買賣方式……因而將家屬給受害人處理的情形也日益少見,在優帝一世(或曰查士丁尼一世)時徹底消除。而到優帝一世時,他權人的地位改進至近乎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了,也就是說幾乎享有完全的人格了。
與他權人相對應的概念就是自權人。也就是不受上述家長權、夫權、買主權支配的人就是自權人。
花絮:有網友提出從此看出中國古代人權比羅馬進步一點,但中國古代人權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如主人可以任意殺害僕人或者奴隸,種種限制基本相當於不存在。而中國的家法:休書、逐出家門,都與羅馬法中家長任意處置家庭成員類似,特別是沒什麼名分的家屬,連蘇東坡都把丫鬟送人且能傳為佳話。
人格變更是羅馬法上的一項特有制度,羅馬法規定,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必須享有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一個人因某種原因,使這三種權利喪失一部分或全部,或者喪失某一種而取得另外一種,這種情況就叫人格變更,分為人格大變更、中變更和小變更。
人格大變更,實際上指喪失自由權而淪為奴隸,一般原因有三種:因犯罪被剝奪自由;被家長或債權人出賣到國外為奴;降服外國人違反禁令的。而人格大變更,實際上是人格的消滅或者法律上的死亡。
人格中變更,指羅馬市民喪失市民權而成為拉丁人或外國人。由於羅馬的家族權以市民權為前提,因此,喪失市民權就當然喪失家族權。其與人格大變更的區別,在於變更後是否仍保有自由權。發生人格中變更的事由有三:受刑事宣告而被剝奪市民身份的;羅馬市民加入外國籍;拉丁人或外國人加入羅馬國籍而取得市民資格的。
人格小變更,指喪失原有的家族權而取得新的家族權,權利人原來享有的自由權和市民權不便,因而在法律上仍然享有完全的人格。發生小變更有三類:1、自權人變為他權人;2、他權人變為他權人;3、他權人變為自權人。
結合前面講的人格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發生人格變更的時候,相應財產會發生變化,如自權人變為他權人時,其財產即歸其權利人所有;又或會導致身份上的變化,如婚姻有有夫權到無夫權,由家長變為家屬等等。
在羅馬法上,除了人格變更外,名譽減損也是用來變更權利能力范圍得一種制度。所謂名譽減損,就是在保全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得前提下,使一個人的權利能力受到某種限制。
古羅馬社會非常重視名譽,一個人名譽之好壞,影響他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資格。所謂名譽減損,就是在保全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得前提下,使一個人的權利能力受到某種限制。實際上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信用制度了。
名譽減損有三種:
第一種,不能作證(intestabilis):所謂不能作證,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證,而是喪失做證人或者請他人為自己做證人的資格,因為在古羅馬,很多交易都需要證人的證明,比如古羅馬的交易,必須由一名司秤、若干證人,交易雙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徵貨物和對價的物體、並高聲呼叫交易內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隸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證人。可以想見,不能作證是多麼嚴重的懲罰! 不能作證的原因有二:證人事後拒絕作證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種,喪廉恥(infarmia):.這種名譽減損比不能作證稍輕。原因有:由於法院判決;法律規定的事實。喪廉恥分為直接喪廉恥和間接喪廉恥。
直接喪廉恥,是由執政官或者監察官根據事實,在選舉或者戶口登記時作出決定,將其不列入選舉名單,或在戶口登記簿上作出記載,當事人對此不得申訴。直接喪廉恥具有實效性,羅馬執政官任期一年,監察官任期為五年,他們任期滿後,任期內所作喪廉恥決定要由新任長官重新決定是否有效。
而喪廉恥的法律效果是:喪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相應的服兵役的權利也被剝奪;訴訟權受到限制,不能為家庭外的人作訴訟代理人,也不能請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與人通姦,即使當場抓獲,也無權殺死姦夫或對之起訴(汗……);《優尼亞婚姻法》禁止元老院醫院及其子孫與喪廉恥的婦女結婚。
第三種: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為卑劣,受人蔑視,為社會輿論所不齒。
由於這種名譽減損即非由法律規定,也非由長官宣告之法律上喪廉恥,所以又稱事實上的喪廉恥。對有污名者的權利能力的限制,是不準他們擔任需要誠實信用的職務,如監護人、保佐人、證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長作主的時代,通常子女無權拒絕家長包辦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則他可以反對。
個人認為,羅馬法上的名譽減損,對於我們建設現代信用制度有非常重大的啟示意義。雖然其規定可能過於落後,但給予一些人以污名或者喪廉恥稱號,或能極大程度提高社會整體信用水平以及道德基礎。
❾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古羅馬的政治制度體現為羅馬法的發展。
因為羅馬法是古羅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歐洲最早的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而羅馬法:
1.是維護羅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會地位,調整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度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具有時代性的特徵;內容豐富、體系完善,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等多領域。
2.是維系帝國和鞏固統治的強有力的工具,對後世影響深遠。
3.體現出帝國統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對於被統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實質是維護少數奴隸主利益的工具,屬於奴隸製法律體系。
1.羅馬法的形成和發展
(1)早期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
(2)《十二銅表法》——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
(3)公民法:從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
(4)萬民法——對外擴張的結果: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族人民;
(5)自然法:自然法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觀念。自然法是整個法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它高於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力
(6)《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的影響
(1)對古羅馬:規范行為,調解矛盾,維系統治。
(2)對後世: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羅馬法中所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的永恆價值。
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❿ 古代羅馬法由幾部主要法律組成
羅馬法是前6世紀到公元6世紀羅馬奴隸制國家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古代社會最發達最完專備的法屬律,也是世界法律史上最有影響的法律體系之一。羅馬法關於公法和私法的劃分對後世的有重要影響,其關於人法、物法的制度和原則奠定了民法的理論基礎。最重要的的淵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尤士丁尼時期編纂的《國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羅馬法的基本內容有三部分,其一是人法,規定了自然人、法人和婚姻家庭法。比如羅馬法很早就規定了「無夫權婚姻」提倡了男女平等,「婚姻是一男一女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的結合。」其二是物法,規定了物權、債權和繼承權。這三部分都是現代民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三是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