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條例古泉州手抄報
Ⅰ 海絲是什麼
海絲文化
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至今仍擁有眾多十分珍內貴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容物古跡,造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海絲」文化。泉州的東西雙塔、洛陽橋、安平橋等古建築,以其宏偉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一個時代的燦爛文明。泉州的清凈寺、聖墓、老君造像等宗教勝跡,都用無聲而有形的語言述說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風石刻、鄭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見證泉州曾經有過的中外經貿文化交流的昌盛繁榮。所有這些,讓人沐唐律宋韻之遺風,發思古之幽情。還有泉州南音、木偶等......
Ⅱ 求一條宣傳標語圍繞古代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在世界航海貿易史上的地位或作用書寫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回道作交易之道答,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實際上並不是只有一條路.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線,這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
Ⅲ 泉州有哪些建築或遺跡
1、安平橋
泉州天後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國海外貿易最高峰--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並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成為全國性海神並遠播海外,所建官廟宮址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國際觀瞻所在,所建廟宇是海內外同類建築中禮制規格最高。
(3)海絲條例古泉州手抄報擴展閱讀: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泉州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獲得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擁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
參考資料:網路-泉州
Ⅳ 泉州海絲櫻花園門票多少
泉州來櫻花園全稱是泉州海絲藝自術公園海絲櫻花園,門票60元。泉州海絲櫻花園位於泉州台商投資區海絲藝術公園的西北角,佔地面積100多畝,是泉州首個以櫻花為主題的休閑公園,最佳賞花時間為農歷正月初十至二月底,花期60天,是一個遊玩約會的好去處。
Ⅳ 什麼是海絲文化
海絲文化即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還傳播著民內族工藝和儒道思容想,對「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歐洲各地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掀起了「中國熱」。其中,瓷器和茶葉對世界有著很大的影響。
歷史證明,由海上絲綢之路帶動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發展,國際化視野的開放交流也因此成為世界發展的思想共識。
當下,中國正在啟動與東盟及世界各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歷史上曾創下的海洋經濟觀念、和諧共榮意識、多元共生意願,將為國家發展戰略再次提供豐厚的歷史基礎。「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堅韌」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對於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於中國與世界更深層次的互動,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極其重要的當代意義。
拓展資料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Ⅵ 泉州海絲文化歷史是什麼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唄
Ⅶ 海絲古城泉州具有前所未聞的旅遊資源這句話有語病嗎
海絲古城泉州具有前所未聞的旅遊資源這句話有語病嗎?這個問題有意思,我覺得還是前所未有有問題。
Ⅷ 泉州海絲之路徵文詩
海絲」泉州「不能忘卻的歷史
中國古港口眾多,像廣州、寧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對外通航的重鎮。泉州雖然在宋元時期輝煌一時,但之後便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際「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興起,泉州以其歷史地位備受世人關注,並且在國際上占盡無限風光。在眾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館館長王連茂先生向記者講述了泉州「成名」背後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歷史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分別走訪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通過積極努力,成為本次考察活動的代表性港口,並從此成為國際上「海絲」研究的領跑者。
據介紹,當年,聯合國在選擇考察地點時,廣州是中國惟一的港口,且被定為國際研討活動的主辦地。正是由於當時中國駐阿曼大使的熱心推薦,改變了考察團原來的計劃,使泉州一躍取代廣州成為此次重點考察的中國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動中,阿曼是重要的組織國,阿曼國王還借給聯合國一艘萬噸級豪華游輪,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國慶節,原中國駐阿曼大使袁魯林先生應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遺產部舉行的宴會,阿部長告訴袁大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准備考察海上絲綢之路,行程是從義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國的考察點定在廣州。
袁大使聽了,隨口便問阿部長:「你們怎麼沒有想到泉州呢?那裡有你們阿拉伯民族的清凈寺、聖墓,還有阿拉伯後裔……」
阿部長十分驚訝:「中國沿海還有這樣的地方?我們還沒聽說過呢!能不能給我們一些材料看看?」
這次看似無意的談話,袁大使一直記在心裡,回國後,他立即給當時的泉州市市委書記和海交館王館長寫了一封信。接到信後,市委市政府立即批示海交館在1個月內組織好相關材料,以便呈送給中央有關部門。
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歷史的呢?原來,袁大使與泉州還有一段不解的緣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傳部任職,因為工作關系常來泉州,對泉州的「海絲」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後不久,袁大使便調離福建,沒想到幾十年後,袁大使遠在異國他鄉還情牽泉州。正是袁大使的這份熱情和細心,成就了今天的「海絲」泉州。要不然,泉州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還一直被掩蓋在歷史的長河裡,不為世人所知。
毛遂自薦,泉州感動國內外官員
袁大使的來信,對於泉州來說,無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喜訊。海交館立即組織了一批歷史文化工作者,在20天內趕出了一本介紹「海絲」文化研究的書籍,對泉州的海上交通史作了詳細的介紹。
當年,王館長全程組織和參與了此事。他說趕寫的那本書書名很長、很特別,叫做《為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圓滿成功》。研究者們在書中明確提出:聯合國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如果沒有泉州參與,就等於陸上絲綢之路沒有西安一樣,是令人遺憾的。書中大量介紹了泉州豐富的海交文物,還附送了世界各國海交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資料。整理成冊的書及錄像等材料,被送到此次國際考察活動的「中國委員會」,即中國教科文組織手裡。
王館長說,不論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西安、蘭州,還是海上的廣州,沒有一個是「自己找上門的」。泉州的「毛遂自薦」,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極大興趣,也感動了許多專家。時任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陳高華先生,恰好是這次考察活動的咨詢委員會委員,他也被泉州人的熱情所感動,為把泉州列為考察點積極奔走。
1989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再次召開會議,確定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點,陳高華先生在會上提出中國政府要求增加一個考察點———泉州。結果之好出乎人們的預料,不但所有與會委員一致通過,而且還表示將所有活動及學術研討會放在泉州舉行。
Ⅸ 描述「泉州海絲之路」的詩句有哪些
1、吾家本在浯洲居,奕世務農更業漁。
流落郡城人不識,簞瓢陋巷誦詩書。內
2、父祖容蟬聯宴鹿鳴,馨香俎豆最關情。
秋風送客浯江渡,憂記當年衣錦榮。
3、鐸聲自古振金門,講學談經禮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