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規章和措施
❶ 消防對於安全管理措施和職業健康方面有哪些建議
1、消防來的目的是為了員工的安全!源
2、從安全的角度去考慮,只要有員工在進行工作,那麼就一定會出安全問題(比如:用小刀的時候,切到手指之類的!)
所以需要對員工進行安全方面的相關的,專業的培訓!
3、在安全措施方便,盡可能的提前預防(以預防為主),並在實施的過程中針對一些重點單位或個人進行監督和檢查!
4、職業健康方面由於工種的不同會有不同,請查閱相關的工種的安全要求!(比如:登高時要安全繩索,電焊東西的時候需要口罩或者眼鏡等等)
5、七分雪為您解答!
❷ 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是什麼
健康管理以現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和新的醫學模式(生理-心理-社會)以及中醫治未病為指導,通過採用現代醫學和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個體和群體整體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評估、有效干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及過程。
其目的是為了,最小投入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是以預防和控制疾病發生與發展,降低醫療費用,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針對個體及群體進行健康。
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識和水平,並對其生活方式相關的健康危險因素,通過健康信息採集、健康檢測、健康評估、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健康干預等手段持續加以改善的過程和方法。
健康管理是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集體和社會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風險評估是健康管理過程中關鍵的專業技術部分,並且只有通過健康管理才能實現,是慢性病預防的第一步,也稱為危險預測模型。它是通過所收集的大量的個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環境、遺傳等危險因素與健康狀態之間的量化關系,預測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發生某種特定疾病或因為某種特定疾病導致死亡的可能性,並據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控制與干預,以幫助政府、企業、保險公司和個人,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❸ 健康管理的基本流程是什麼
一般來來說,健康管理有以下三個基自本步驟:
(1) 了解健康信息
收集服務對象的健康信息。個人健康信息包括個人一般情況、目前健康狀況及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體力活動、吸煙、飲酒情況等)、體格檢查(身高、體重、血壓等)和血、尿實驗室檢查。
(2) 健康及疾病風險性評估
?根據所收集的個人健康信息,對個人的健康狀況及未來患病或死亡的危險性用數學模型進行量化評估,進一步綜合認識健康風險,鼓勵和幫助人們糾正不健康的行為和習慣,制訂個性化的健康干預措施並對其效果進行評估。
(3) 健康干預
?在前兩部分的基礎上,以多種形式來幫助個人採取行動、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控制健康危險因素,實現個人健康管理計劃的目標。
?健康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周而復始的過程,即在實施健康干預措施一定時間後,需要評價效果、調整計劃和干預措施。只有周而復始、長期堅持,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預期效果
❹ 健康管理是什麼
健康管理是倡導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是「治病」,更是「治未病」;消除亞健康、提高身體素質、減少痛苦,做好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健康維護;幫助民眾從透支健康、對抗疾病的方式轉向呵護健康、預防疾病的新型的健康管理模式。
我國依託大健康四大產業(健康管理、醫療醫葯、康復智能、養老養生)層級,形成了囊括醫療產品、服務、健康管理、環境、康體養生、智慧養老、商業配套、產業配套等全產業鏈的健康產業譜系。
❺ 健康教育有哪些行為干預措施
行為干預是健康教育的核心,評價健康教育項目和工作的效果,主要是要看其是否使人們的行為切實發生了改變。人的行為是指具有認知、思維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人,在內外環境因素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能動反應,是人的生物學因素(遺傳)、環境因素和學習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行為的產生可將人的行為分為本能行為和習得行為兩種,根據行為的可改變性可分為高可改變行為和低可改變行為兩類,根據行為對健康的影響,又可把行為分為促進健康行為和危害健康行為。 要想改變人們的行為,必須找出人們行為產生、維持、消除的影響因素,針對這些因素採取干預措施。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的行為之所以產生、維持或消除是因為受到環境條件刺激的影響,環境條件的反復出現促成了某種行為的建立、維持或消除。操作性條件反射認為,人的行為會受到行為結果的影響,如果個體因為實施某種行為受到社會鼓勵或支持(包括對行為結果的自我心理滿足感和愉悅),這種行為就會維持,否則就會被逐漸消除。格林模式認為,人的行為會受到傾向因素(知識、態度、信念、價值觀、現有技能等)、促成因素(環境支持、服務提供)和強化因素(來自周圍的鼓勵、肯定、批評等)三方面因素的影響。研究行為影響因素的理論還包括健康信念模式、階段變化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等。 綜合上述行為改變的影響因素,開展健康教育工作應考慮以下行為干預措施: 政策干預:通過出台、改變影響人的行為改變的政策、法規、規章制度等措施,對人的行為產生強制性影響和干預的措施。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規定、立法強制用工單位為僱工購買健康保險、有毒有害工作場所強制實行防護措施、國家推行全民免疫規劃等。也包括政府所採取的政策性措施,如當前我國政府為鼓勵農村居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而進行財政補貼,美國政府為減少人們吸煙而採取的提高煙草稅收,從而提高煙草價格的措施,澳大利亞政府為降低水果價格、鼓勵人們的多吃水果而採取的對水果行業的財政補貼等。 環境干預:通過改變環境以促使人們的行為發生改變或維持的措施,如為人們開放體育運動的場所、改水、改廁、綠化等。 信息干預:通過教育、傳播、咨詢等措施為人們提供有益於行為改變或維持的知識、信息,以促使人們形成促使行為改變或維持的態度、意識、價值觀,掌握健康技能等,最終促使人們行為改變的措施。 人際干預:利用同伴壓力、社會示範、從眾等社會心理現象,對人的行為進行干預的過程。 組織干預:在組織機構內採取促使人們行為改變或維持的措施,如組織集體活動、出台內部規章制度、改善人際關系、辦公環境,包括獎懲制度等從而促成人們的行為發生改變或維持。 服務干預:通過服務的提供從而促成人們的行為發生改變或維持的措施,如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人們提供就近的免費的血壓測量服務、為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提供安全套等。葯物干預:採用服用葯物,促使人們的行為發生改變的措施,該措施一般應用於心理行為治療方面。
❻ 健康管理包含哪些內容
我國依託健康管理四大產業(健康管理、醫療醫葯、康復智能、養老養生)層級,內形成了囊括醫療容產品、服務、健康管理、環境、康體養生、智慧養老、商業配套、產業配套等全產業鏈的健康產業譜系。
❼ 職業安全健康規章制度的事故處理
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統計報告和處理制度是我國職業安全健康的一項重要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五十七條對此做了明確的規定。這項制度的內容包括:依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事故的報告;依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事故的統計;依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一)傷亡事故的統計報告和處理
我國傷亡事故統計報告和處理工作,經過40多年的不斷總結,建立了科學合理的傷亡事故統計報告和處理制度。
1.傷亡事故分類
傷亡事故的分類,分別從不同方面描述了事故的不同特點。根據我國有關法規和標准,2010年以來應用比較廣泛的傷亡事故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傷害程度分類
輕傷,指損失工作日為一個工作日以上(含1個工作日),105個工作日以下的失能傷害;
重傷,指損失工作日為105個工作日以上(含105個工作日)的失能傷害,重傷的損失工作日最多不超過6000日;
死亡,有職工死亡或重傷損失工作日超過6000日,這是根據我國職工的平均退休年齡之和計算出來的。
(2)按事故嚴重程度分類
輕傷事故,指只有輕傷的事故;
重傷事故,指有重傷沒有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l一2人的事故;
重大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特大傷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故。
(3)按事故類別分類
GB64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中,將事故類別劃分為20類,即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葯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傷害。
2.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
組織在進行傷亡事故報告時,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發布的有關傷亡事故報告規程及其他有關規定。這些規定主要有:1989年國務院第34號令《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和1991年國務院第75號令《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2001年4月國務院頒布第302號令――《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
3.傷亡事故統計
關於傷亡事故的統計我國目前有如下規定:1992年勞動部辦公廳發出的「關於實施《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統計報表制度》的通知」和1993年發出的「關於印發《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統計問題解答》的通知」。
(二)職業病的統計報告和處理
1.職業病報告辦法
職業病報告必須是國家現行職業病范圍內所列舉的病種,衛生部曾於1988年修訂頒發了《職業病報告辦法》,規定了職業病報告的具體辦法。根據此規定,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相應的職業病防治機構或衛生防疫機構負責職業病報告工作。職業病報告實行以地方為主,逐級上報的辦法。一切企、事業單位發生的職業病,都應報告當地衛生監督機構,由衛生監督機構統一匯總上報。
2.職業病處理
有關職業病的處理,是政策性很強的一項工作,涉及職業病防治及妥善安置職業病患者、患者的勞保福利待遇、勞動能力鑒定及職業康復等工作,2010年後可按衛生部、勞動部、財政部、全國總工會1987年月11月發布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執行。
根據此規定,職工被確診患有職業病後,其所在單位應根據職業病診斷機構的意見,安排其醫療或療養。在醫治或療養後被確認不宜繼續從事原有害作業或工作的,應自確認之日起的兩個月內將其調離原工作崗位,另行安排工作;對於因工作需要暫不能調離的生產、工作的技術骨幹,調離期限最長不得超過半年。患有職業病的職工變動工作單位時,其職業病待遇應由原單位負責或兩個單位協調處理,雙方商妥後方可辦理調轉手續。並將其健康檔案、職業病診斷證明及職業病處理情況等材料全部移交新單位。調出、調入單位都應將倩況報告所在地的勞動衛生職業病防治機構備案。職工到新單位後,新發生的職業病不論與現工作有無關系,其職業病待遇由新單位負責。勞動合同制工人,臨時工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後,在待業期間新發現的職業病,與上一個勞動合同期工作有關時,其職業病待遇由原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的單位負責。如原單位已與其他單位合並,由合並後的單位負責;如原單位已撤銷,應由原單位的上級主管機關負責。
(三)職業病的防治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本法共7章79條。
主要內容包括:關於職業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針和基本管理原則的規定、職業病的前期預防、勞動過程中的防護與管理、職業病的診斷管理、對職業病病人的治療與保障等。此外,該法根據所設定的制度、措施,按照不同違法行為的不同性質、危害後果,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突出了責令停止產生職業危害的作業、停建、停產直至關閉的處罰;對造成職業危害事故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本法還對衛生行政部門及其職業衛生監督執法人員的執法活動做了規范,並明確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❽ 健康管理組織制度
(一)主要負責人責任制
1.設立職業危害管理機構,並提供人力資源;
2.定期召開職業健康工作會議,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
3.組織建立、健全本單位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4.督促、檢查本單位的職業危害防治工作,及時消除職業危害事故隱患
5.保證本單位職業危害防治投入的有效實施;
6.組織建立並實施本單位的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7.及時、如實報告職業危害事故。
(二)主管職業危害負責人責任制
1.明確在本企業職業危害防治管理工作中的具體職責;
2.組織職業危害防治檢查及落實職業危害因素整改;
3.組織制定、修訂和審定各項職業危害防治管理制度,並檢查其執行情況;
4.明確在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的組織、實施責任。
(三)專職職業危害管理人員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
1.貫徹執行有關職業危害防治的法規、制度和標准;
2.負責日常職業危害防治的監督、檢查、技術管理、教育以及職業危害事故的調查組織、統計、上報和建檔工作。
(四)職業危害崗位防治責任制
1.參加職業危害防治培訓教育和活動、學習職業危害防治技術知識,遵守各項職業危害防治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發現隱患及時報告;
2.正確使用、保管各種勞保用品、器具和防護設施;
3.不違章作業,並勸阻或制止他人違章作業行為,對違章指揮有權拒絕執行,並及時向單位領導匯報;
4.當工作場所有發生職業危害事故的危險時,應向監督管理人員報告,並停止作業,直到危險消除。
(五)職業危害管理部門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
1.貫徹執行國家和上級制定的職業危害防治的規定及各項職業危害防治規章制度,並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2.在企業負責人領導下組織建立、修訂各項職業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和參與制定職業危害防治技術措施;
3.職業危害防治技術措施計劃和作業場所的職業危害防治實施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