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8條例
⑴ 香港入境條例32條是什麼
入境條例 - SECT 32
羈留以等候遣送或遞解離境
具追溯力的 適應化修訂—見年第25號第2條
(1) 行將根據第18或 13E條被遣離香港的 人— (由1982年第42號第8條修訂)
(a) 均可被羈留以等候根據該條遣離; 而在 此情況下, 可根據入境事務主任的 許可權將該人羈留不超過48小時, 在此之後, 則可根據處長的 許可權將該人 繼續羈留; 及 (由1998年第8號第3條修訂)
(b) 如在 船隻或 飛機上, 則可根據入境事務主任的 許可權將該人移離該船隻或 飛機, 以便根據本款予以羈留。
(1A) 如正考慮就某人而申請或 發出遣送離境令, 則可按第(2)或 (2A)款(視何者適當而定)將該人予以羈留。
(由1980年第62號第6條增補)
(2) 根據保安局局長的 許可權, 可將任何人— (由1997年第362號法律公告修訂)
(a) 羈留不超過14天, 以等候向總督申請根據第19(1)(a)條就該人發出遣送離境令; 及
(b) 進一步羈留不超過14天, 以等候總督決定應否根據第19(1)(a)條就該人發出遣送離境令。 (由1980年第62號第6條代替)
(2A) 在 任何人等候入境事務處處長、 入境事務處副處長或
任何入境事務處助理處長決定應否根據第19(1)(b)條向其發出遣送離境令期間— (由 1998年第8號第4條修訂)
(a) 可根據入境事務處處長、 入境事務處副處長或 任何入境事務處助理處長的 許可權將該人羈留不超過7天;
(由1998年第8號第4條修訂)
(b) 可根據保安局局長的 許可權將該人進一步羈留不超過21天; 及
(c) 如為作出此項決定而進行的 研訊尚未完成, 則除(a)及(b)段所指的 羈留期外, 尚可根據保安局局長的許可權將該人進一步羈留21天。 (由1980年第62號第6條增補。 由1997年第362號法律公告修訂)
(3) 遞解離境令或 根據第19(1)(a)條發出的 遣送離境令對其有效的 人, 可根據保安局局長的 許可權被羈留,以等候根據第25條遣離香港。 (由1980年第15號第4條修訂; 由1980年第62號第6條修訂; 由1997年第362號法律公告修訂)
(3A) 根據第19(1)(b)條發出的 遣送離境令對其有效的 人, 可根據入境事務處處長、 入境事務處副處長或任何入境事務處助理處長的 許可權被羈 留, 以等候根據第25條遣離香港。 (由1980年第62號第6條增補。由1997年第362號法律公告修訂; 由1998年第8號第4條修訂)
(3B) 在 不抵觸第(3C)及(3D)款的 條文下, 凡—
(a) 任何人正被羈留以等候遣離香港; 及
(b) 政府已向香港以外的 地方的 有關當局要求批准將該人遣往該地方, 則就根據第(1)、 (3)或 (3A)款所作的 羈留而言,
「等候遣離」(pending removal) 包括等待該等有關當局對該項要求的 回應。 (由 1998年第8號第3條增補)
(3C) 為免生疑問, 現宣布除為了等候將某人遣離香港外, 第(3B)款不得解釋為給予第(1)、 (3)或 (3A)款所指的 羈留該人的許可權。 (由1998年第8號第3條增補)
(3D) 為免生疑問, 現亦宣布第(3B)款並不阻止法院在 應用第(4A)款時決定某人已被羈留一段不合理的 期間。
(由1998年第8號第 3條增補)
(4) 即使第(1)、 (1A)、 (2)、 (2A)、 (3)及(3A)款有所規定, 行將根據第18或 13E條被遣離香港的 人, 或 遣送離境令或 遞解離境令對其有效的 人— (由1980年第62號第6條修訂; 由1982年第42號第8條修訂)
(a) 可根據保安局局長的 許可權被羈留不超過28天; 及 (由1980年第15號第4條修訂)
(b) 可根據法院應律政司司長的 申請而發出的 命令被進一步羈留, 但就每一次申請而下令的 羈留期不得超過21天,以便在 有關任何罪行的 審訊中作證, 或 以方便對任何罪行或 涉嫌罪行進行研訊。 (由1979年第42號第3條增補。由1997年第362號法律公告修訂)
(4A) 如根據本條而羈留某人, 而該人的 羈留期間在 顧及影響該人的 羈留的 所有情況下屬合理,則該項羈留不會因該羈留的 期間而屬不合法。 上述影響 該人的 羈留的 情況(如該人被羈留以等候遣離香港)包括—
(a) 安排遣離該人的 可能程度; 及
(b) 該人曾否拒絕對其遣離所作出或 擬對其遣離所作出的 安排。 (由1998年第8號第3條增補)
(5) 在 第(4)款內,
「法院」(court) 包括區域法院及裁判官。 (由1979年第42號第3條增補。 由1998年第25號第2條修 訂)
「等候遣離」(pending removal)
「法院」(court)
⑵ 香港交通法規條例
交通規則條例
1. 騎自行車應走右側自行車道。
2. 過馬路應走人行道(或天橋、地下專通道);遇紅燈止步,見屬綠燈前行。
3. 乘坐公共汽車應先下後上,勿爭先恐後,勿擠逼搶位。
4. 遵守交通規則應成為我們的行為規范。
5.在人行道內行走,沒有人行道的靠路邊行走。
6.橫過車行道,須走人行橫道。通過有交通信號控制的人行橫道,須遵守信號的規定;通過沒有交通信號控制的人行橫道,須注意車輛,不準追逐、猛跑。沒有人行橫道的,須直行通過,不準在車輛臨近時突然橫穿。有人行過街天橋或地道的,須走人行過街天橋或地道。
7.不準穿越、倚坐人行道、車行道和鐵路道口的護欄。
8.不準在道路上扒車、追車、強行攔車和拋物擊車。
9.學齡前兒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須有成年人帶領。
⑶ 香港出入境的內容和規定
一、出入境內容和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
1、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出境入境管理,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安全和社會秩序,促進對外交往和對外開放,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國公民出境入境、外國人入境出境、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停留居留的管理,以及交通運輸工具出境入境的邊防檢查,適用本法。
第三條 國家保護中國公民出境入境合法權益。
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應當遵守中國法律,不得危害中國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社會公共秩序。
第四條 公安部、外交部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出境入境事務的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館、領館或者外交部委託的其他駐外機構(以下稱駐外簽證機關)負責在境外簽發外國人入境簽證。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負責實施出境入境邊防檢查。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及其出入境管理機構負責外國人停留居留管理。
公安部、外交部可以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委託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門受理外國人入境、停留居留申請。
公安部、外交部在出境入境事務管理中,應當加強溝通配合,並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密切合作,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第五條 國家建立統一的出境入境管理信息平台,實現有關管理部門信息共享。
第六條 國家在對外開放的口岸設立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
中國公民、外國人以及交通運輸工具應當從對外開放的口岸出境入境,特殊情況下,可以從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批準的地點出境入境。出境入境人員和交通運輸工具應當接受出境入境邊防檢查。
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負責對口岸限定區域實施管理。根據維護國家安全和出境入境管理秩序的需要,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可以對出境入境人員攜帶的物品實施邊防檢查。必要時,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可以對出境入境交通運輸工具載運的貨物實施邊防檢查,但是應當通知海關。
第七條 經國務院批准,公安部、外交部根據出境入境管理的需要,可以對留存出境入境人員的指紋等人體生物識別信息作出規定。
外國政府對中國公民簽發簽證、出境入境管理有特別規定的,中國政府可以根據情況採取相應的對等措施。
第八條 履行出境入境管理職責的部門和機構應當切實採取措施,不斷提升服務和管理水平,公正執法,便民高效,維護安全、便捷的出境入境秩序。
2、中國公民出境入境
第九條 中國公民出境入境,應當依法申請辦理護照或者其他旅行證件。
中國公民前往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還需要取得前往國簽證或者其他入境許可證明。但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政府簽訂互免簽證協議或者公安部、外交部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國公民以海員身份出境入境和在國外船舶上從事工作的,應當依法申請辦理海員證。
第十條 中國公民往來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國公民往來大陸與台灣地區,應當依法申請辦理通行證件,並遵守本法有關規定。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一條 中國公民出境入境,應當向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交驗本人的護照或者其他旅行證件等出境入境證件,履行規定的手續,經查驗准許,方可出境入境。
具備條件的口岸,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應當為中國公民出境入境提供專用通道等便利措施。
第十二條 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條 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要求回國定居的,應當在入境前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館、領館或者外交部委託的其他駐外機構提出申請,也可以由本人或者經由國內親屬向擬定居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僑務部門提出申請。
第十四條 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在中國境內辦理金融、教育、醫療、交通、電信、社會保險、財產登記等事務需要提供身份證明的,可以憑本人的護照證明其身份。
(3)香港第8條例擴展閱讀
三、調查和遣返
第五十八條 本章規定的當場盤問、繼續盤問、拘留審查、限制活動范圍、遣送出境措施,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或者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實施。
第五十九條 對涉嫌違反出境入境管理的人員,可以當場盤問;經當場盤問,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繼續盤問:
(一)有非法出境入境嫌疑的;
(二)有協助他人非法出境入境嫌疑的;
(三)外國人有非法居留、非法就業嫌疑的;
(四)有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破壞社會公共秩序或者從事其他違法犯罪活動嫌疑的。
當場盤問和繼續盤問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規定的程序進行。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或者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需要傳喚涉嫌違反出境入境管理的人員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十條 外國人有本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規定情形之一的,經當場盤問或者繼續盤問後仍不能排除嫌疑,需要作進一步調查的,可以拘留審查。
實施拘留審查,應當出示拘留審查決定書,並在二十四小時內進行詢問。發現不應當拘留審查的,應當立即解除拘留審查。
拘留審查的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案情復雜的,經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或者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批准可以延長至六十日。對國籍、身份不明的外國人,拘留審查期限自查清其國籍、身份之日起計算。
第六十一條 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拘留審查,可以限制其活動范圍:
(一)患有嚴重疾病的;
(二)懷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滿一周歲嬰兒的;
(三)未滿十六周歲或者已滿七十周歲的;
(四)不宜適用拘留審查的其他情形。
被限制活動范圍的外國人,應當按照要求接受審查,未經公安機關批准,不得離開限定的區域。限制活動范圍的期限不得超過六十日。對國籍、身份不明的外國人,限制活動范圍期限自查清其國籍、身份之日起計算。
第六十二條 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遣送出境:
(一)被處限期出境,未在規定期限內離境的;
(二)有不準入境情形的;
(三)非法居留、非法就業的;
(四)違反本法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規需要遣送出境的。
其他境外人員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遣送出境。
被遣送出境的人員,自被遣送出境之日起一至五年內不準入境。
第六十三條 被拘留審查或者被決定遣送出境但不能立即執行的人員,應當羈押在拘留所或者遣返場所。
第六十四條 外國人對依照本法規定對其實施的繼續盤問、拘留審查、限制活動范圍、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該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決定。
其他境外人員對依照本法規定對其實施的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六十五條 對依法決定不準出境或者不準入境的人員,決定機關應當按照規定及時通知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不準出境、入境情形消失的,決定機關應當及時撤銷不準出境、入境決定,並通知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
第六十六條 根據維護國家安全和出境入境管理秩序的需要,必要時,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可以對出境入境的人員進行人身檢查。人身檢查應當由兩名與受檢查人同性別的邊防檢查人員進行。
第六十七條 簽證、外國人停留居留證件等出境入境證件發生損毀、遺失、被盜搶或者簽發後發現持證人不符合簽發條件等情形的,由簽發機關宣布該出境入境證件作廢。
偽造、變造、騙取或者被證件簽發機關宣布作廢的出境入境證件無效。
公安機關可以對前款規定的或被他人冒用的出境入境證件予以注銷或者收繳。
第六十八條 對用於組織、運送、協助他人非法出境入境的交通運輸工具,以及需要作為辦案證據的物品,公安機關可以扣押。
對查獲的違禁物品,涉及國家秘密的文件、資料以及用於實施違反出境入境管理活動的工具等,公安機關應當予以扣押,並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處理。
第六十九條 出境入境證件的真偽由簽發機關、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或者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認定。
⑷ 香港入境條例
入境條例
所有訪抄港旅客均需要持有有效旅遊證件入境。內地居民來香港旅遊,可分為「因公」和「因私」兩大類。因政府公務活動來港的人士,可到國務院港澳辦及其委託的省市外辦辦理手續。國內公安部門則負責審批其它內地居民赴港旅遊、探親、營商等的申請。
目前,全國各地共有六十五家特許經營內地居民赴香港地區旅遊業務的旅行社。內地居民可直接到這些旅行社辦理「香港游」手續。
國護照經香港前往其它國家或地區的過境旅客,如能符合一般的入境規定,包括持有前往目的地的有效入境證件及供海外旅遊並已經確認的續程車/船/機票,可於每次入境時獲准在港逗留七天而無需事先領有進入許可。
⑸ 香港《家庭暴力條例》全文
《家庭暴力條例》的第一次修訂
《家暴條例》在香港沿用了二十多年也沒有作過任何修改,基於社會變化,原有的家暴條例根本不足以保障家暴受害人,家庭問題也日益嚴重。《家暴條例》自1986年訂立以來,婦女團體一直批評政府的家暴政策傾向重視維護家庭完整多於保障婦女的人身安全,未能及時採取行動,防止悲劇發生。另外法例及政策亦未有對受害人提供適切的保障,前線社工和警察由於缺乏處理家庭暴力的培訓,也無法有效運用相關條例保障受害人,結果令受害人在求助過程中遇到困難重重。在2004年發生了多宗家庭暴力慘案後,政府表示願意檢討《家暴條例》,立法會]最終在2008年6月通過修改家暴條例,修訂後的《家暴條例》在2008年8月1日正式執行。[4]
修訂後的《家暴條例》擴闊了條例的涵蓋范圍,由原來只針對配偶和異性同居者之間的騷擾行為,延伸至包括前配偶、前異性同居者,以及直系及延伸家庭關系的成員。經修訂的《家暴條例》也賦權法院可在發出《禁制騷擾令》中,規定施虐者參與「反暴力計劃」,協助他們改變其暴力態度和行為。
《家暴條例》經修訂後,發出強制令的數字獲得明顯升幅。 2008年首7個月,法院根據舊有的《家暴條例》發出的強制令共13宗,但在8月份修訂法例實施後兩個月內,已發出7宗強制令。
[編輯]《家庭暴力條例》的第二次修訂
經歷第一次的條例修訂後,不少增取婦女及同性戀權益的組織對於《家暴條例》仍有不滿之處。由於早在1986年,《家暴條例》已經保障沒有婚姻基礎的異性同居男女,同性伴侶卻沒有獲得有關條例的保障,引起了性傾向歧視的嫌疑。
另外,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在 2008年5月27日之《2007年家庭暴力(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會議上承諾,在當個立法年度的9-10月間在立法會上提出草案,修訂家暴保障伸延至「同性同居者」,並得到張超雄、劉慧卿、梁國雄、吳靄儀、劉健儀、楊森及余若薇等立法會議員同意,以換來《2008年家庭暴力(修訂)條例》得以趕及在2008年8月1日生效。[5][6]
由於把「同性同居者」列入家暴保障范圍之內,猶如將同性同居者界定為家庭看待,所以引來了基督教團激烈的抗議。
立法會2009年12月16日三讀通過《2009家庭暴力(修訂)條例草案》[7],2010年1月1日生效,[8]將同性同居者及前同性同居者納入《家庭暴力條例》的保障范圍,讓同居關系一方,不論同性或異性,可向法院申請強制令,免受另一方的騷擾。條例同時更名為《家庭及同居關系暴力條例》。[9]
[編輯]《家庭暴力條例》在進行第二次修訂時引起的爭論
《家暴條例》在進行第二次修訂時引起了一些爭論,事緣是條例中有不少受爭議的地方,爭議處如下:
家庭的定義民主黨的觀點:「民主黨認為必須把《家庭暴力條例》內家庭暴力的定義擴闊,把現時條例的婚姻居所(Matrimonial Home)改為家庭居所(Domestic Home),適用的范圍亦應由配偶及子女伸延至前配偶、前同居者、翁姑、媳婦、叔嫂等共同居住在同一居所內的人,讓更多家庭成員免受暴力對待。民主黨處理這問題重點在這是「家居問題」(Domestic Home),凡住在同一居所內,不論其婚姻狀況及性取向的人士,都應免受於暴力對待。」[10]恩福堂教會(以蘇穎智代表)觀點:「同性同居」並不能被視為「家庭」,一個家庭的價值是建基於異性婚姻之上。[11]香港女同盟會、香港十分一會、午夜藍及還我本色的批評:「……他們(教會)倡議的家庭定義非常狹窄,只是反映某一宗教的家庭婚姻觀,作為俗世社會的香港,應否罔顧社會實況(亦即各種家庭形式早已存在),而為某一個宗教信仰服務,把別人的人身安全以至性命置之不顧?」[12]
對「同性同居」所採取的態度教會(以蘇穎智為首)觀點:「同性同居」是不應受到鼓勵的行為,不應對此推行相關的保護政策。李銳華的看法:「如今我們思想啟蒙了,理應平等的對待同性戀的伴侶。即使我們把他們組成的生活單位,也稱作家庭,是否就會危害到大部分是一男一女組成的家庭?我們是不是對「家庭」,哪麼的缺乏信心?如果我們真的是哪麼的害怕「家庭」這一個價值會倒下去, 我們豈不應該立法禁止離婚? 亦應該立法禁止同居(異性戀的和同性戀的都不準)? 也要懲罰終身獨身的人士? 如果同意的話, 我們會不會是在走回頭路, 走向政教合一, 回到以前國家機器事事要過問家庭和私人事務的日子?我相信, 人類社會的觀念是」[13]
應把「家庭暴力條例」改為「居所條例」教會(以蘇穎智為首)觀點:以居所條例取代家庭暴力條例可保護同性同居者免受於暴力對待,同時避免家庭定義的混淆。不應騎劫「家庭暴力條例」來把同性同居視為家庭。香港女同盟會、香港十分一會、午夜藍及還我本色的觀點:把「家庭暴力條例」改為「居所條例」根本毫無意義,多此一舉。所謂的爭議其實純粹因為(故意)錯誤解釋法例所引致,是一個不理性的情緒反應。而且把「同性同居伴侶」猶如「異性同居伴侶」般加進法例,並不會對婚姻制度和定義構成任何影響。
⑹ 香港入境條例第11條是什麼
香港入境條例 第III 部 入境管制 中的第11條:
入境准許及逗留條件
(1)被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根據第4(1)(a)條訊問的人,如根據第7(1)條在無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的准許下是不可以在香港入境的,則該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可給予該人在香港入境的准許,但只有入境事務主任才可拒絕給予該人此項准許。 (由1980年第15號第10條修訂;由1982年第79號第6條修訂)
(1A) 被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根據第4(1)(b)條訊問的人,如根據第7(2)條在無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的准許下是不可以留在香港的,則該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可給予該人留在香港的准許,但只有入境事務主任才可拒絕給予該人此項准許。 (由1982年第79號第6條增補。由1987年第31號第10條修訂)
(2)凡獲准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人,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均可向他施加下述條件 —— (由1982年第79號第6條修訂)
(a)逗留期限;及
(b)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認為適當的其他逗留條件,而這些條件須是處長概括地或在特定個案中所授權的。 (由1980年第15號第10條修訂)
(3)除第(9)款另有規定外,給予任何人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准許,須當作除受根據第(2)款而施加的任何逗留條件所規限外,亦受訂明的逗留條件所規限。 (由1982年第79號第6條修訂)
(4)任何人如屬由一名負責人掌管的團體的成員,則以書面發給該負責人的逗留條件的通知,即當作已發給該人。
(5)處長可隨時向任何人(享有香港居留權或憑借第2AAA條擁有香港入境權的人除外)發出通知書,向他施加逗留期限以外的任何逗留條件。 (由1972年第57號第4條代替。由1987年第31號第10條修訂;由1997年第88號第7條修訂;由1998年第28號第2(2)條修訂)
(5A)入境事務主任或總入境事務助理員可隨時向任何人(享有香港居留權或憑借第2AAA條擁有香港入境權的人除外),發出通知書 —— (由1987年第31號第10條修訂;由1989年第65號第3條修訂;由1997年第88號第7條修訂;由1998年第28號第2(2)條修訂)
(a)將對於該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條件撤銷;
(b)將對於該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條件(逗留期限除外)更改,但更改後的條件,必須為入境事務主任或總入境事務助理員(處長除外)根據第(2)(b)款可恰當施加者; (由1982年第78號第4條修訂;由1989年第65號第3條修訂)
(c)將對於該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期限更改,更改辦法為將該人可以留在香港的期限延長。 (由1972年第57號第4條增補)
(6)總督可隨時將對於某人有效的逗留期限更改,更改辦法為將該人可以留在香港的期限縮短;而處長須以書面將有關更改通知該人。
(7)總督可發出適用於所有人或適用於某一界別或種類的人(但不包括享有香港居留權或憑借第2AAA條擁有香港入境權的人)的命令 —— (由1987年第31號第10條修訂;由1997年第88號第7條修訂;由1998年第28號第2(2)條修訂)
(a)將對於這些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條件撤銷或更改;
(b)向這些人施加任何逗留條件 (逗留期限除外)。
(8)凡向任何人施加的逗留條件仍屬有效,處長即 ——
(a)可規定該人;或
(b)如該人是船員或機員,則可規定有關船隻或飛機的船長或機長,或規定有關船隻或飛機的擁有人或代理人,
以訂明表格作出擔保,擔保款額及擔保人數均為處長所合理規定者。
(9)入境事務處處長可豁免任何人或任何界別或種類的人遵守全部或任何訂明的逗留條件。 (由1997年第362號法律公告修訂)
(10)給予任何人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准許,如在該人離開香港當日仍屬有效,則在他離開香港後即告失效。 (由1984年第31號第3條增補)
⑺ 香港現行的法律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以後被英國佔領。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從而實現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願望。
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並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國家決定,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不在香港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由中國政府在中英聯合聲明中予以闡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特製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以保障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實施。
⑻ 請問香港入鏡條例11條是指什麼意思謝謝
《入境條例》第11條
1) 被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根據第4(1)(a)條訊問的人,如根據第7(1)條在無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的准許下是不可以在香港入境的,則該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可給予該人在香港入境的准許,但只有入境事務主任才可拒絕給予該人此項准許。
(1A) 被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根據第4(1)(b)條訊問的人,如根據第7(2)條在無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的准許下是不可以留在香港的,則該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可給予該人留在香港的准許,但只有入境事務主任才可拒絕給予該人此項准許。
(2) 凡獲准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人,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均可向他施加下述條件─
- (a) 逗留期限;及
(b) 入境事務主任或入境事務助理員認為適當的其他逗留條件,而這些條件須是處長概括地或在特定個案中所授權的。
(3) 除第(9)款另有規定外,給予任何人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准許,須當作除受根據第(2)款而施加的任何逗留條件所規限外,亦受訂明的逗留條件所規限。
(4) 任何人如屬由一名負責人掌管的團體的成員,則以書面發給該負責人的逗留條件的通知,即當作已發給該人。
(5) 處長可隨時向任何人(享有香港居留權或憑藉第2AAA條擁有香港入境權的人除外)發出通知書,向他施加逗留期限以外的任何逗留條件。
(5A) 入境事務主任或總入境事務助理員可隨時向任何人(享有香港居留權或憑藉第2AAA條擁有香港入境權的人除外),發出通知書─
- (a) 將對於該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條件撤銷;
(b) 將對於該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條件(逗留期限除外)更改,但更改後的條件,必須為入境事務主任或總入境事務助理員(處長除外)根據第(2)(b)款可恰當施加者;
(c) 將對於該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期限更改,更改辦法為將該人可以留在香港的期限延長。
(6) 總督可隨時將對於某人有效的逗留期限更改,更改辦法為將該人可以留在香港的期限縮短;而處長須以書面將有關更改通知該人。
(7) 總督可發出適用於所有人或適用於某一界別或種類的人(但不包括享有香港居留權或憑藉第2AAA條擁有香港入境權的人)的命令─
- (a) 將對於這些人有效的任何逗留條件撤銷或更改;
(b) 向這些人施加任何逗留條件 (逗留期限除外)。
(8) 凡向任何人施加的逗留條件仍屬有效,處長即─
- (a) 可規定該人;或
(b) 如該人是船員或機員,則可規定有關船隻或飛機的船長或機長,或規定有關船隻或飛機的擁有人或代理人,
以訂明表格作出擔保,擔保款額及擔保人數均為處長所合理規定者。
(9) 入境事務處處長可豁免任何人或任何界別或種類的人遵守全部或任何訂明的逗留條件。
(10) 給予任何人在香港入境或留在香港的准許,如在該人離開香港當日仍屬有效,則在他離開香港後即告失效。
⑼ 香港入境條例內容
香港入境條例
訪港旅客均需要持有有效旅遊證件入境。各國旅客入境香港的簽證規定,請查看香港入境事務處網頁。
內地居民赴港,分「因公」和「因私」兩大類。因政府公務活動來港的人士,可到國務院港澳辦及其委託的省市外辦辦理手續。公安部門則負責審批其他內地居民赴港旅遊、探親、營商等的申請。
目前,全國各地共有六十五家特許經營內地居民赴香港地區旅遊業務的旅行社。內地居民可直接到這些旅行社辦理「香港游」手續。
持中國護照經香港前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過境旅客如能符合一般的入境規定,包括持有前往目的地的有效入境證件及供海外旅遊並已經確認的續程車/船/機票,可於每次入境時獲准在港逗留七天而無需事先領有進入許可。
澳門入境簽證
來澳旅遊人士須具備有效的護照或旅行證件以及簽證。旅行證件的有效期最少要有三十天。叄加旅行團的人士,其出入境簽證手續須由澳門的旅行社代辦。
持有下列各國和地區有效護照或證件人士入境無需簽證:
(1)澳門居民;
(2)持有法國、義大利、德國、比利時、丹麥、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盧森堡、埃及、希臘、荷蘭、芬蘭、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挪威、冰島、英國、愛爾蘭、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坦尚尼亞、塞普勒斯、黎巴嫩、波蘭、立陶宛、南韓和馬爾他護照人士可逗留不超過九十天;
(3)持有南非、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菲律賓、印度、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新加坡、瑞士、泰國、美國、烏拉圭、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列支敦斯登、薩摩亞、塞席爾、摩納哥、納米比亞、以色列和吉里巴斯護照的人士可逗留不超過三十天;
(4)持有葡萄牙當局所發旅遊證件之非葡籍人士;
(5)持有有效進出澳門證件之中國籍人士,包括內地居民、香港居民(不包括(6)款的香港人士)、台灣同胞及海外華僑可逗留不超過三十天。
(6)持有「香港身分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證」或「回港證」的人士,在澳門逗留最長可達一年;
(7)持有外交護照或聯合國簽發之「Laissez Passer」護照之人士;
(8)持有澳門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發之外交及領事人員證件之人士。
入境簽證可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向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務廳申請,並應在有效期內使用,否則即告失效。持有人准予在簽證上所註明之期限在澳門逗留。簽證也可在抵達澳門時再辦理,逗留期通常不超過三十天。
簽證分為個人、家庭和團體三種:
個人:澳門幣100元,十二歲以下兒童收費減半。
家庭:配偶或能證實其血緣關系的十二歲以下子女可以一起辦理,簽證費為澳門幣200元。
團體:團體簽證必須由澳門的旅行社申請辦理,人數最少十人,費用每人澳門幣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