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營條例
1. 中國人民解放軍房地產管理條例的第四章 營區管理
第十五條 本條例所稱營區,是指位置固定,界線明確,建有供軍隊單位住用的房屋,並由軍隊單位組織管理的區域。
第十六條 營區實行規劃管理。
營區規劃是營區建設與改造的依據。其內容包括:營區土地用途區分,營區各類建築物、構築物、附屬設施和綠地的平面布局及數量。
營區規劃按照立足現有基礎,著眼長遠發展,落實營房限額住用制度,有利於提高營區環境質量、住用質量和設施配套質量的原則編制。
駐有兩個以上使用管理單位的營區,應當聯合編制營區規劃。
營區規劃每十年編制一次。營區規劃一經批准,必須嚴格執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變更。第十七條 營區實行劃區管理。
具備條件的營區,應當劃分為軍事行政區和家屬生活區。
具備條件的家屬生活區,可以劃分為公寓區和售房區。
第十八條 具備條件的營區,應當推行社會化保障管理。售房區逐步實行物業管理。
第十九條 營區內不得擅自搭建臨時性建築物、構築物;不得擅自佔用營區道路、操場、高壓供電走廊或者壓佔地下管線;不得擅自挖沙、採石、取土或者進行爆破活動。
軍事行政區內不得建設家屬住房和其他與軍事行政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
公寓區內不得建設非軍產房屋或者設施。
第二十條 營區使用管理單位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和改善營區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綠化營區。
第二十一條 營區消防應當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依託社會,建立社區、營區聯合消防體系,健全消防制度,建立消防隊伍,配備消防器材,維護消防設施。
營區消防管理工作由軍務部門、保衛部門和營房管理部門共同負責。
第二十二條 空餘營區,應當區別情況,實施分類管理,防止荒蕪、毀壞和流失;不得擅自進行改建、擴建、新建。
空餘營區,必須優先保證軍隊內部調整利用;也可以按照有關規定採取儲備看管、拆房用地、有償轉讓、免租代管、計價移交或者國家和軍隊政策、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方式進行處置。
2. 計程車異地營運,按條例多少條處罰…
計程車異地營運可罰千元2008-11-26 09:23:18出租汽車異地營運,將被處以1000元罰款,這是沈陽市新近明確的對於異地營運車輛的處罰標准。從昨日起,沈陽市政府對出租汽車市場非法營運行為進行專項整治,並專門下發通告,尤其對重點整治區域的黑車進行嚴厲打擊。新標准處罰異地營運按照沈陽市的最新規定,有未經本市批准而在沈陽市駐點營運或返程搭載乘客等超出許可核定營運范圍行為的外地計程車,將被依法處以1000元罰款。此前,在該領域的執法中一直存在處罰標准不甚明確的局限,這一新規定的出台,無疑將對整治異地營運更為有利。目前在沈陽市的異地營運車輛主要去往本溪、撫順、鐵嶺等周邊城市,它們往往聚集在珠林橋等固定的駐點候客,甚至還向乘客發放名片藉以宣傳。非法營運將一律取締在此次專項整治中,交通部門將聯合行政執法部門、公安部門共同行動,凡未經批准,擅自從事客運經營的「套牌」、「下線」出租汽車,非法營運的「黑車」、摩托車、殘疾人車,在沈陽市駐點營運或返程搭載乘客的外地出租汽車一律予以取締。這些黑車幾乎都集中在幾個重點整治區域,包括沈陽北站、沈陽站、桃仙機場、民主路、小津橋、珠林橋和長客總站等,這些區域將成為聯合執法的整治重點。出租黑車最高罰10萬昨天沈陽市下發的「專項整治出租汽車市場非法營運行為的通告」明確,對無道路運輸許可證、道路運輸證,或持無效道路運輸證從事客運出租汽車經營的車輛,將依法予以暫扣,並處以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取消違法駕駛員客運從業資格,兩年內不得從事客運經營性駕駛。違法當事人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到指定地點接受處理,逾期不接受處理或者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依法對查扣的車輛進行拍賣。對達到報廢年限的營運車輛,予以報廢。 記者張蓮 來源: 時代商報
3. quartering act是什麼 謝謝 美國歷史
駐營條例
英語:Quartering Act
發生時間:1765年
基本概要:
美國殖民者需要提供食物和房屋給英國版部權隊,他們認為,英國部隊來不是為了保護他們,而是為了強制執行英國律法。
說到駐營條例,必須先了解 1774年的 《不可容忍法令》 Intolerable Acts 1774
1774年春天,《不可容忍條例》頒布,《不可容忍條例》包括
1. 波士頓港灣 被迫關閉,直到波士頓賠償「波士頓傾茶事件」的損失
2. 取消馬賽諸塞州的自治權
3. 指控罪犯,並交由英國法院處理
4.增加英國駐軍數量,即駐營條例
5. 魁北克條約: 大片土地交由 加拿大魁北克 省管轄
6.任命馬賽諸塞州新的行政長官 General Thomas Gage
4. quartering act是什麼 謝謝 美國歷史
你好,智課網為你解答:
駐營條例
英語:Quartering Act
發生時間:1765年
基本概要:
美國殖民者需要提供食物和房屋給英國部隊,他們認為,英國部隊來不是為了保護他們,而是為了強制執行英國律法。
說到駐營條例,必須先了解 1774年的 《不可容忍法令》 Intolerable Acts 1774
1774年春天,《不可容忍條例》頒布,《不可容忍條例》包括
1. 波士頓港灣被迫關閉,直到波士頓賠償「波士頓傾茶事件」的損失
2. 取消馬賽諸塞州的自治權
3. 指控罪犯,並交由英國法院處理
4.增加英國駐軍數量,即駐營條例
5. 魁北克條約: 大片土地交由加拿大魁北克省管轄
6.任命馬賽諸塞州新的行政長官 General Thomas Gage
英語版:
The Intolerable Acts
Lord North, the new British prime minister, was furious when he heard about the Boston Tea Party. Parliament decided to punish Boston. In the spring of 1774 itpassed the Coercive Acts. Colonists called these laws the Intolerable Acts.The acts had several effects.
1.Boston Harbor was closed until Boston paid for the ruined tea.
2.Massachusetts』s charter was canceled. The governor decided if and when the legislature could meet.
3.Royal officials accused of crimes were sent to Britain for trial. This let them face a more friendly judge and jury.
4.A new Quartering Act required colonists to house British soldiers.
5.The Quebec Act gave a large amount of land to the colony of Quebec
6.General Thomas Gage became the new governor of Massachusetts.
駐營條例:英國士兵准許居住在美國人家中。
5. 駐營條例的背景
說到駐營條例,必須先了解 1774年的 《不可容忍法令》 Intolerable Acts 1774
1774年春天,《不可容忍條例》頒布,《不可容忍條例》包括
1. 波士頓港灣被迫關閉,直到波士頓賠償「波士頓傾茶事件」的損失
2. 取消馬賽諸塞州的自治權
3. 指控罪犯,並交由英國法院處理
4.增加英國駐軍數量,即駐營條例
5. 魁北克條約: 大片土地交由加拿大魁北克省管轄
6.任命馬賽諸塞州新的行政長官 General Thomas Gage
英語版:
The Intolerable Acts
Lord North, the new British prime minister, was furious when he heard about the Boston Tea Party. Parliament decided to punish Boston. In the spring of 1774 itpassed the Coercive Acts. Colonists called these laws the Intolerable Acts. The acts had several effects. Chart (圖表) 1. Boston Harbor was closed until Boston paid for the ruined tea. 2. Massachusetts』s charter was canceled. The governor decided if and when the legislature could meet. 3. Royal officials accused of crimes were sent to Britain for trial. This let them face a more friendly judge and jury. 4. A new Quartering Act required colonists to house British soldiers. 5. The Quebec Act gave a large amount of land to the colony of Quebec 6. General Thomas Gage became the new governor of Massachusetts.
6. 駐營條例的介紹
英語:Quartering Act發生時間:1765年基本概要:美國殖民者需要提供食物和房屋給英國部隊,他們認為,英國部隊來不是為了保護他們,而是為了強制執行英國律法。
7. 什麼叫異地營運
不可以。來
一、A地計程車駐在B地經自營的,屬駐點經營。A地計程車從A地帶客到B地(非核定營運區域),返回時如捎帶回B地的旅客,也算異地經營。
二、計程車必須在核定的營運區域內營運,不得異地駐點營運。一般省的道路運輸管理條例或計程車管理辦法都有明確規定。如《浙江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規定,駐點經營或異地營運的,由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可處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款。
三、實際操作中,返程捎客現象比較多,這雖然可以提高車輛利用率,但也損害了對方所在地計程車的利益,也屬禁止范疇。
8. 駐營條例的駐營條例
英國士兵准許居住在美國人家中。
9. 關於美國獨立戰爭,跪求!!
北美獨立戰爭態勢圖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英語: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西班牙及荷蘭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范圍遠遠超過了英屬北美洲之外。同時,許多印地安人為雙方打仗。 在戰爭中,英國能夠利用他們在海軍上的優勢以佔領殖民地的臨海城市,但如何控制鄉村地區卻使他們困惑。隨著法國海軍在乞沙比克城的勝利導致英國軍隊在1781年的約克鎮圍城戰役中投降。1783年訂定的巴黎條約承認了美國的獨立,因為許多殖民地的居民逃離那十三個殖民地並在北方安頓下來,這場戰爭同時也為了日後加拿大的建立做准備。 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大西洋沿岸,開始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經過不斷拓殖,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在此期間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數是英國人,也有不少來自歐洲其他國家,此外還有不少從非洲販運過來的黑奴。他們為北美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英屬北美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成為經濟發展主流。同時,也存在著許多落後的經濟成分。殖民地的統治模式是依照英國政體建立的,每個殖民地都有自己的總督和議會。總督代表英國對殖民地進行統治,擁有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可以否決議會通過的法案。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經濟來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語言,逐漸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8世紀上半期,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涌現出一些傑出的思想家,如富蘭克林和傑斐遜。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識日趨增強。 18世紀中期,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中部盛產小麥,南部種植園經濟繁榮。北美生產的很多產品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產品一爭高低。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中,為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國與法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戰爭爆發。
編輯本段剝削及反抗
殖民地人民希望減低對英國本土的依賴
自英國開發海外殖民地以來,為了維護英國本土的壟斷利益,頒布了一些限制殖民地經濟發展的法令,例如《航海條例》。隨著北美殖民地自身發展,殖民地人民越來越希望減低對英國本土的依賴,尋求獨立發展其自身的經濟。然而,這卻引起了英國當局的不滿,因為英國當局希望北美殖民地能繼續充當其廉價的原材料供應地及商品傾銷的市場,因此,英國當局開始採取很多高壓政策以阻遏殖民地經擠的自由發展。英國當局首先頒布法令,不準殖民地居民向西開拓(主要是因為1763年的Potia's Rebelion),並禁止其發行自己的紙幣,再對其課以重稅及解散其議會。60年代,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為增加稅收,頒布1765年的《印花稅條例》和1767年的《唐森德稅法》。 殖民地居民感到強烈不滿,並發動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然而,英國當局不但不作理會,更在1770年3月5日派駐北美英軍開槍射殺反抗英國當局暴政的波士頓居民,製造了「波士頓慘案」,使得殖民地民怨沸騰,後於1773年12月16日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英國當局更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案」,激化了雙方的矛盾。[1]
印花稅條例
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執照、報紙、雜志、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燃燒起來了。 1765年,英國國會為轉嫁沉重的軍費負擔而向英屬北美殖民地直接征稅的條例。七年戰爭後,英國政府為了進一步控制殖民地和鎮壓印第安人,派遣一萬名軍隊常駐北美,由當地負責全部開支。1765年3月22日,英國國會通過的印花稅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品包括報紙、書刊、契據、執照、文憑、紙牌、入場券等均需加貼印花稅票,稅額自2便士到幾英鎊不等,違者罰款或監禁。該條例定於11月1日起生效。印花稅條例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對。殖民地人民堅持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議會才能作出征稅決定。「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會社組織起來,帶領群眾搗毀稅局,焚燒印花稅票,把稅吏身上塗滿柏油、粘上羽毛、遊街示眾。11月印花稅法生效前,全殖民地稅吏都被迫辭職。1765年10月,在紐約召開全殖民地反對印花稅法大會。會上通過拒絕向英交納印花稅等14項決議。為抵制印花稅條例,全殖民地展開抵制英貨運動,從而導致英國對殖民地的出口額大幅度下降。英國30個城市的商人和製造商聯合向議會上書請求廢除印花稅法。英國議會於1766年3月18日,最後通過廢除印花稅條例的決議。[2]
唐森德稅法
1767年英國國會通過的向北美殖民地征稅的法案,財政大臣C·唐森德提出。印花稅條例廢除後,根據財政大臣唐森德的提議,英國國會於1767年下半年通過四項向殖民地征稅的法案,總稱《唐森德法》。是年 6月29日通過的《唐森德稅法》是其中的第二項。稅法規定自英國輸往殖民地的紙張、玻璃、鉛、顏料、茶葉等均一律徵收進口稅。還規定英國關稅稅吏有權闖入殖民地民宅、貨棧、店鋪,搜查違禁物品和走私貨物。 《唐森德稅法》公布後,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憤怒抗議,要求廢除。1768年2月 ,馬薩諸塞議會又向各殖民地議會發出巡迴信件,重申「無代表即不納稅」的原則,殖民地人民再度掀起抵制英貨運動,並用武力反抗英國稅吏的搜查與壓迫。英國對北美的貿易額大幅度下降。英國政府以解散紐約、馬薩諸塞兩州議會要挾,但遭到殖民地人民更大的反抗,英國遂於1770年3月被迫廢除《唐森德稅法》。[3]
波士頓慘案
1765年,駐營條例頒布後,英國政府派遣軍隊駐扎北美。當時,駐扎在波士頓的第14團和第29團胡作非為,有的刁難行人,有的調戲婦女,從而造成士兵與居民的關系惡化。5年間軍隊和當地人民的沖突不斷發生,當地人民與英國軍隊之間的積怨已深,一股反抗的暗流逐漸壯大,1770年3月這種反抗達到高潮。(On the evening of March 5, 1770, a crowd of some sixty townpeople began taunting snowballs at a squad of ten redcoats. )3月5日英軍士兵與一名制繩工之間沖突再起。波士頓的繩索製造工人聚集在海關,向守衛海關的英國兵投擲雪球。晚8時,鍾聲大作,人們手持棍棒走上街頭,高呼趕走可惡的「紅蝦兵」(蔑稱身著紅色軍服的英國軍隊)。聚集在英王街海關周圍的人情緒更為激昂。英軍前來鎮壓,面對情緒激憤的人們,士兵在慌亂中向群眾開了槍,當場打死3人,後又有2人因傷勢過重,次日死去。第一個被打死的是種植園奴隸出身的黑人群眾領袖C·阿塔克斯。這次流血事件史稱「波士頓慘案」。波士頓慘案的消息很快傳到其他城市,人民紛紛起來抗議英軍駐扎。波士頓這座僅有1.7萬人的城市,竟有五萬人加入到給死難者送葬的行列中。英國軍隊被迫撤出波士頓。 事件發生的第二天早上,英軍將製造此次慘案的托馬斯·普雷斯頓上尉及其八名下屬拘留起來。一個星期後,一個大陪審團宣誓組成。在檢查總長的要求下,普雷斯頓上尉及其八名下屬被提起公訴,為英國軍人擔任辯護並使之被宣布無罪的當地律師約翰·亞當斯,就是被美國人尊為"Founding Father"之一的獨立運動領導人,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的繼任者。[4]
波士頓傾茶事件
波士頓傾茶事件
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 又稱波士頓茶黨事件。1773年發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頓人民反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茶葉貿易的事件。1773年,英國政府為傾銷東印度公司的積存茶葉,通過《救濟東印度公司條例》。該條例給予東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銷售積壓茶葉的專利權,免繳高額的進口關稅,只徵收輕微的茶稅。條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販賣「私茶」。東印度公司因此壟斷了北美殖民地的茶葉運銷,其輸入的茶葉價格較「私茶」便宜百分之五十。該條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極大憤怒,人們飲用的走私茶占消費量的十分之九。紐約、費城、查爾斯頓人民拒絕卸運茶葉。[5] 波士頓革命分子塞謬爾·亞當斯領導的一個由三組每組50個當地人組成的組織「自由之子」,打扮成印第安人偷偷摸到三艘船上,將船上貨物搗毀,並將342箱茶葉倒入港口內。當時,燈把晚上照得像白天一樣,很多人起來看熱鬧,整個過程相當平和及安靜。但是此舉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批評,英國政府下令關閉波士頓港口,直到他們把扔下茶葉的錢償還,還將戰船和軍隊駛入殖民地。 前新澤西州州長本傑明·富蘭克林認為被傾倒的茶葉應該被賠償,表示願意用自己的錢來賠。英國認為這是對殖民政府的挑釁。
「不可容忍的法案」
1774年英國政府通過一系列「強製法案」(Coercive Acts),旨在加強控制。這些法案雖然是針對馬薩諸塞州,但被北美居民稱作「不可容忍的法案」,後來費城等其他港口也陸續響應,終於導致1775年4月的美國獨立戰爭。
編輯本段獨立戰爭的開始
1775年4月19日,波士頓人民在來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來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萊剋星頓的北美民兵
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托馬斯·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火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佛朗西斯·史密斯和約翰·皮特凱恩率800名英軍前往摧毀,以挫傷民兵士氣。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萊剋星頓。 英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前行進,經過一夜行軍。他們個個睏倦不堪,呵欠連天。忽然,他們發現村外的草地上站著70多個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史密斯知道這些武裝村民就是萊剋星頓的民兵,北美大陸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們「一分鍾人」(Minutemen),因為他們行動特別迅速,只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斗。讓史密斯吃驚的是,這些民兵為什麼這樣快就知道英軍的行動呢?原來,「通訊委員會」的偵察員早就得到了情報,並在波士頓教堂的頂上掛起一盞紅燈。「通訊委員會」的信使,雕板匠保爾·瑞維爾看到後立即騎馬到萊剋星頓,通知隱藏在那裡的反英領袖塞繆爾·亞當斯撤離,然後趕到康科德報警。 美國獨立戰爭
史密斯一看對方只有幾十個人,原來有些緊張的心情馬上放鬆下來。皮特凱恩也沒把這些衣服破爛的民兵放在眼裡,命令他們繳械投降。但以喬納斯·帕克為首的民兵拒絕了英軍的要求。皮特凱恩就命令英軍包圍這些民兵。在混亂中,不知是誰開了槍,頓時激戰爆發。幾分鍾後,槍聲漸漸稀疏,民兵們8死10傷,因為人少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來。英軍只有1人受傷。 史密斯初戰告捷,非常得意,指揮士兵直奔康科德。英軍趕到鎮上時,天已大亮,旭日東升了,但街道上卻看不見一個人,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軍進入各家翻箱倒櫃,折騰了大半天,什麼也沒找到。原來,民兵早已把倉庫轉移,「通訊委員會」的領導人也隱蔽起來了。 史密斯覺得情況有些不妙,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鎮外喊殺聲、槍聲陡然大作,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得到消息,從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趕來。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們埋伏在籬笆後邊、灌木叢中、房屋頂上、街道拐角處向英軍射擊。英軍一批又一批倒在地上,而當英軍舉槍還擊時卻連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軍一路向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斷襲擊,狼狽不堪。 戰斗一直持續到黃昏,最後還是從波士頓開來的一支援軍,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 這一天,英軍死傷273人,民兵損失了95人,剩下的英軍彈葯耗盡,回想起來也是心有餘悸,他們第一次嘗到殖民地人民鐵拳的滋味。有個士兵說:「我48小時沒吃一點東西,帽子被打飛了3次,2顆子彈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萊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為了聯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陸會議於6月14日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即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10月13日,又決定建立大陸艦隊。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誕生。戰爭初期,雙方力量相差懸殊。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海軍,駐北美英軍約3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北美殖民地人口僅300萬,兵力不足,裝備落後,缺乏訓練。但是,殖民地軍民聯合,同仇敵愾,又有優秀的領導者和軍事指揮員,英軍的海上補給線卻時常被干擾,在北美不得人心,所以最終殖民主義地獲得勝利,並且獨立了。
編輯本段戰爭進程
這次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 北美獨立戰爭主題油畫
第一階段
1775~1778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為戰略防禦階段,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 戰爭開始後,英軍主動進攻,企圖迅速撲滅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總的戰略是: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大陸軍因力量薄弱,除戰爭初期遠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處於守勢,採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動進攻,並圍困波士頓。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頓外圍邦克山戰斗中首戰告捷,殲滅英軍1000人。1776年3月,威廉·豪指揮的英軍被迫從波士頓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8月底,豪率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率1.9萬人與英軍打陣地戰,結果損失慘重,被迫於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澤西,英軍佔領紐約。當年聖誕節前夕和新年之夜,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奇襲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得手,俘敵近千人,士氣大振。1777年夏,約翰·伯戈因率7000英軍從加拿大南下,企圖與豪會師。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軍1.8萬南下,於9月奪取了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費城。 伯戈因孤軍深入,行至薩拉托加地域時,遭到1.2萬美軍和游擊隊的圍攻,5000英軍被迫於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薩拉托加戰役成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西班牙、荷蘭先後對英宣戰。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1778年6月法英開戰,西班牙也於1779年6月對英作戰。俄國於1780年聯合普魯士、荷蘭、丹麥、瑞典等國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780年12月荷蘭進一步加入法國方面對英作戰。北美獨立戰爭擴大為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的國際性反英戰爭,英國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形勢的變化,迫使英軍於1778年6月放棄費城,決心退守紐約。隨之,北部戰爭便出現了僵持的局面。
第二階段
1779~1781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以薩拉托加大捷為標志,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 英軍新任統帥柯林頓上任後,利用南部「效忠派」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島的有利條件,調兵遣將,決心將英軍主力轉移到南部,企圖對美南部諸州各個擊破,並依託沿海基地和紐約遏制北部。北美大陸軍則力圖與法國陸海軍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時積極開展游擊戰,打破英軍的計劃。1778年底,英軍攻取喬治亞州首府薩凡納,揭開了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的序幕。1779年秋,南方美軍司令林肯會同德斯坦指揮的法國艦隊進攻南部英軍主要基地薩凡納,受挫。1780年春,柯林頓率領1.4萬英軍對查爾斯頓實施陸、海兩麵包圍,迫使林肯部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軍艦4艘,使美軍遭受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事後,柯林頓率英軍一部回師紐約,留下康沃利斯指揮7000英軍控制南方陸地和沿海。這就為南部民兵游擊隊活動提供了方便。大陸會議委派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諧同摩根到南方開展游擊戰,先後於1781年1月和3月,在考彭斯和吉爾福德等地大勝英軍,迫使英軍從內地向沿海撤退。格林乘勢揮師南下,在民兵游擊隊配合下,拔除英軍據點,收復了除薩凡納和吉爾斯頓之外的南部國土。
第三階段
1781年4月-1783年9月,為戰略反攻階段。 1781年8月,康沃利斯率7000名英軍退守弗吉尼亞半島頂端的約克敦。此時在整個北美戰場英軍主要收縮於紐約和約克敦兩點上。1781年8月,華盛頓親率法美聯軍秘密南下弗吉尼亞,與此同時,德格拉斯率領的法國艦隊也抵達約克敦城外海面,擊敗了來援英艦,完全控制了戰區制海權。9月28日,1.7萬名法美聯軍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約克敦的包圍。 在聯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之下,康沃利斯走投無路,於1781年10月17日即伯戈因投降的第四個周年紀念日,請求進行投降談判。10月19日,8000名英軍走出約克敦,當服裝整齊的紅衫軍走過衣衫襤褸的美軍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時,軍樂隊奏響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轉過來了》的著名樂章。 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美國與英國的代表在巴黎簽訂初步停戰條約,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與殖民地代表於凡爾賽宮簽訂1783年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 ),英國正式承認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和約共10條,和約第一條規定:「英王陛下承認合眾國為自由、自主和獨立的國家」。內容還有:確認美國疆界東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區,南至佛羅里達北界;兩國人民從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陸上的一切敵對行動並互釋戰俘;英從美境內所有港口、地區、港灣撤出全部軍隊和艦只等。該和約的簽訂標志著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使美國獲得完全獨立,這是美國人民通過長期的民族解放戰爭換得的勝利成果。
編輯本段歷史年表
[6] 1773年,發生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5年,獨立戰爭爆發(萊剋星頓的槍聲:獨立戰爭的開始),十三州民兵進攻加拿大失敗。 1776年,英國增兵北美,華盛頓率軍1.8萬人防守紐約被英軍擊敗,撤退過特拉華河時身邊只餘下4000餘人,法國和西班牙開始向美國提供財政援助。 1777年,英軍,佔領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華盛頓試圖反攻費城,結果部隊竟然在濃霧中自相開火,反攻失敗;美軍擊敗前往內地掃盪的一支英軍,獲得薩拉托加戰役的勝利(薩拉托加大捷: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1778年,法國承認美國獨立,簽訂法美同盟條約,條約規定「法國保證美國的獨立及其在同英國的戰爭結束時確定下來的領土」。隨後,法國對英國宣戰,法英海軍發生多次海戰;英國政府得知法國艦隊出動奔赴北美的消息後命令費城英軍退到紐約,美軍「收復」費城:英國佔領西印度群島和印度的幾個據點;年底,英軍攻佔喬治亞州重要城市薩凡納,大陸軍損失5000餘人。 1779年,法國佔領塞內加爾的聖路易斯和西印度群島的幾個島嶼;法國和西班牙組成人型聯合艦隊准備進攻英國本土,英國主力集中防守本土:法英多次海戰;法美聯合攻擊薩凡納失敗。 1780年,英軍攻佔南卡羅來納重要城市查爾斯頓;英法在西印度群島多次發生海戰;7月,羅尚博率領的法國特別遠征軍在紐波特登陸。 1781年,法國對澤西島的襲擊失敗(這是英吉利海峽的島嶼,法軍登陸英國本土的必經之路);法國格拉塞艦隊來到北美,與英國海軍展開多次戰斗,短時間內獲得了切薩皮克灣的絕對制海權,隨後,法美聯軍在格拉塞艦隊的策應下迫使約克敦守軍投降,北美大陸的大規模戰斗自此結束:西班牙—法國聯軍佔領佛羅里達的彭沙科拉城,法英海軍在西印度群島、維德角海域多次爆發戰斗。 1782年,法國—西班牙聯軍佔領地中海西部島嶼米諾卡的聖菲利浦要塞:法同佔領西印度群島多個島嶼和斯里蘭卡的亭可馬里:法英在印度沿海發生多次海戰:法國人佔領了和摧毀了加拿人的多個英國要塞;在直布羅陀,法西聯軍3.3萬人對英國守軍展開總攻,被擊退。11月30日,美國與英國的代表在巴黎簽訂初步停戰條約。 1783年,法英在印度庫德羅爾展開海陸拉鋸戰,英國人敗北。9月3日英王代表與殖民地代表於凡爾賽宮簽訂巴黎和約。
編輯本段薩拉托加大捷
薩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戰役,是北美英屬殖民地十三州獨立戰 薩拉托加大捷(正中為華盛頓)
爭的轉折點。 (詳見「薩拉托加之戰」詞條)
編輯本段獨立宣言
大陸會議
獨立宣言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大陸會議 美利堅十三個聯合邦一致通過的宣言 撰寫獨立宣言(傑斐遜,亞當斯和富蘭克林)
在有關人類事務的發展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其和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系,並在世界各國之間依照自然法則和自然神明 ,取得獨立和平等的地位時,出於對人類公意的尊重,必須宣布他們不得不獨立的原因。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並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則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壞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權利改變或廢除它,並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賴以奠基的原則,得以組織權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進民眾的安全和幸福。的確,從慎重考慮,不應當由於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改變成立多年的政府。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來恢復自身的權益。但是,當政府一貫濫用職權、強取豪奪,一成不變地追逐這一目標,足以證明它旨在把人民置於絕對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並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這就是這些殖民地過去逆來順受的情況,也是它們現在不得不改變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當今大不列顛國王的歷史,是一再損人利己和強取豪奪的歷史,所有這些暴行的直接目的,就是想在這些邦建立一種絕對的暴政。為了證明所言屬實,現把下列事實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人民不會放棄自己在立法機關中的代表權
他拒絕批准對公眾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他禁止他的總督們批准急需和至關重要的法律,要不就把這些法律擱置起來暫等待他的同意;一旦這些法律被擱置起來,他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絕批准允許將廣大地區供民眾墾殖的其他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願放棄自己在立法機關中的代表權;但這種權利對他們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只有暴君才畏懼這種權利。 他把各地立法機構召集到既不方便、也不舒適且遠離公文檔案保存地的地方去開會,其唯一的目的是使他們疲於奔命,順從他的意旨。
立法權要回到廣大人民手中
他一再解散各殖民地的議會,因為它們堅定果敢地反對他侵犯人民的各項權利。在解散各殖民地議會後,他又長時間拒絕另選新議會。但立法權是無法被取消的,因此這項權力已經回到廣大人民手中並由他們來行使;其時各邦仍然險象環生,外有侵略之患,內有動亂之憂。 他竭力抑制各殖民地增加人囗,為此,他阻撓《外國人歸化法律》的通過,拒絕批准其他鼓勵外國人移居各邦的法律,並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條件。 他拒絕批准建立司法權力的法律,藉以阻撓司法公正。他控制了法官的任期、薪金數額和支付,從而讓法官完全從屬於他個人的意志。他建立多種新的衙門,派遣蝗蟲般多的官員,騷擾我們人民,並蠶食民脂民膏。在和平時期,未經我們立法機關的同意,他就在我們中間駐扎常備軍。
不能使軍隊獨立於民政權力之外
他使軍隊獨立於民政權力之外,並凌駕於民政權力之上。他同一些人勾結,把我們置於一種與我們的體制格格不入、且不為我們的法律認可的管轄之下;他還批准這些人炮製的假冒法案,來到達下述目的: 在我們這里駐扎大批武裝部隊;用假審訊來包庇他們,使那些殺害我們各邦居民的謀殺者逍遙法外; 切斷我們同世界各地的貿易;未經我們同意便向我們強行征稅;在許多案件中剝奪我們享有陪審團的權益;編造罪名把我們遞解到海外去受審;在一個鄰近地區 廢除英國法律的自由制度,在那裡建立專橫政府,並擴大它的疆界,企圖使之迅即成為一個樣板和得心應手的工具,以便向這里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樣的專制統治; 取消我們的特許狀,廢除我們最寶貴的法律,並且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政府形式;中止我們自己的立法機構,宣稱他們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權為我們立法。他宣布我們已不在他的保護之下,並向我們開戰,從而放棄了這里的政權。他在我們的海域大肆掠奪,蹂躪我們的海岸,焚燒我們的市鎮,殘害我們人民的生命。
完全不配做一個文明國家的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