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殯葬條例
① 回族人去世後辦的喪事與經過
回族的喪葬習俗與穆斯林的生死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由於受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的影響,各民族在喪葬習慣上的表現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反映了一個民族對生死的認識和對世界的看法。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遵循伊斯蘭教法有關喪葬的規定,並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的喪葬習俗。本文試就回族的喪葬習俗以及回族穆斯林對生死的認識兩方面的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回族的喪葬習俗及與伊斯蘭教的關系
首先,我們來談談伊斯蘭教法關於喪葬問題的規定。伊斯蘭教有關喪葬的規定包括:靜、速、嚴、簡、禁、寬等內容。「靜」是指為生命垂危的病人安置一個寧靜的環境,避免因嘈雜、哭喊而增加病人的痛苦;「速」是指速葬,教法規定要在三日之內盡快埋葬亡人,使之入土為安;「嚴」是指在為亡人舉行葬禮(俗稱「者那則」)時,要嚴格遵守教法的有關規定,如用清潔的水為亡人洗周身(俗稱「著水」)、用白布(俗稱「克番」)包裹好亡人、舉行葬禮時遺體置於眾面前等;「簡」是指喪事從簡,亡人簡葬。即亡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掩埋,沒有陪葬品,既不大辦喪事,也不大舉祭祀;「禁」是指堅決禁止喪葬過程中的「庫夫爾」(速信)現象與行為。如送葬時看風水、擇吉日、給亡人或向前來送葬的人鞠軀叩頭、哭嚎亡人、披麻戴孝、在墓內放置陪葬品等;「寬」是指教法有關喪葬的規定,適合於正常情況下,但在條件不具備時,也可酌情處理。如在海上航行時亡故的人,在依照教法規定的程序辦理後,可投入海中,實行水葬;在陸地無水的情況下為亡人「著水」時,也可以土代水凈之,當然必須是干凈的土,方法與活人的土凈法相同。
以上伊斯蘭教的這些規定,對回族的喪葬習俗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因而也使回族的喪葬形式和習俗帶有很強的伊斯蘭教特色。如回族對穆斯林去世習慣以「口喚」、「歸真」等稱之,而不以「死亡」相稱。謂之「口喚」,意在是應真主的召喚而去;「歸真」即回歸真主之意等等。總的說來,回族的喪葬禮俗有這樣的三個特點,即:速葬、薄葬、土葬。下面我們結合這三點來談談伊斯蘭教的殯葬制度和回族的喪葬習俗以及穆斯林對生死的認識。
1.速葬。速葬是回族喪葬的特色之一。伊斯蘭教本著「入土為安」的精神,主張從速掩埋亡人,遺體不宜久放。先知穆罕默德亦說:「你們應盡快安葬亡者」。伊斯蘭教法規定:亡人三日之內必葬,不擇時日,不問風水,就地而葬。倘若是在旅途或他鄉亡故,就在旅所擇地而葬。在航行中亡故的,在舉行「者那則」(殯禮)後,將屍體投入江海,實行水葬。伊斯蘭教法禁止亡者親友載運屍體輾轉千里。如果曠日持久,人為導致屍體腐敗,被認為是對亡者的褻瀆。教法規定速葬亡人是「穆思台哈布」(懿行),如果故意拖延時限,則被認為是「麥克魯亥」(可憎之事)。
其實,速葬亡人的做法從衛生的角度來說,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屍體久放不葬,容易腐敗而污染環境衛生,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時疫造成不良後果。另外,速葬可以避免對某些權威人物的個人崇拜,因為伊斯蘭教嚴禁各種形式的個人崇拜。同時亦可減少喪家的精神和生活負擔。因此在現實生活當中,回族穆斯林嚴格地遵守這一規定。每遇家中有人去世,大都在24小時之內埋葬。遇到特殊情況時,如墳墓沒有挖好或家中主要成員沒有及時趕到等,則都在次日掩埋,最多不超過三天,這已成為回族在喪葬禮俗上的一大特點和守之不逾的習慣。
2.薄葬。薄葬是回族喪葬的又一大特點。有句回族諺語說得好:「無論窮、無論富,都是三丈六尺布」。這句諺語對回族的薄葬習俗做了很確切的說明。任何一位穆斯林,無論其生前多麼富有或多麼貧窮,亡故後一律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後掩埋,身上不穿綾羅綢緞,墓內也不放任何物品陪葬。《古蘭經》指出:「在世時沒有信道,臨死時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滿地的黃金贖罪,也不被接受,這等人將受痛苦的刑罰,他們絕沒有任何援助者」。(3∶91)伊斯蘭教是「兩世並重」的宗教,認為一個人今世的血統、膚色和所擁有的財富,及他所享有的聲望等,對於他個人後世在真主安拉麵前的品德與人格而言,並無任何意義。安拉贊許的是一個人在虔敬恭順方面的德行,而不是他臨死時帶走的財富的多少。因此,穆斯林認為,厚葬並不能減輕一個人生前的罪孽,也增加不了他的善功。這是從宗教的角度而言。
與此同時,實行薄葬與回族遵循「厚養薄葬」的傳統孝道原則分不開。厚養是指父母在世時,作子女的盡最大的孝心去贍養,讓他們歡愉地安度晚年。當父母「歸真」後,按照教法規定的程序和《古蘭經》所允許的范圍安葬,而不必大興土木,大舉祭祀,追求虛榮。回族禁止厚葬,還因為厚葬不僅勞民傷財,增加生者的經濟和生活負擔,而且會導致墳被盜被毀,使死者和生者都不得安寧,有害而無益。
因此,受伊斯蘭教信仰和人生觀的影響,回族穆斯林既不遁世,不放棄享受人世間的幸福,同時又更側重於尋求後世的功德圓滿。尤其對那些老邁而虔誠的穆斯林來說,他們所採取的態度與那些受封建迷信和習俗影響較深的漢族老人不同。他們既不忙於准備壽衣壽材,不熱心於建墳造墓,而是積極參加宗教功修和宗教公益事業。絕大多數的回族老人他們常常抱著淡泊世事、與人為善的態度,欣然接受傳統的薄葬主張,都能以比較平靜樂觀的心態來對待晚年生活,走向人生的最後歸宿。
3.土葬。土葬是回族喪葬的主要形式。《古蘭經》曉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造出來的。「真主創造你們,先用泥土,繼用精液,然後,使你們成為配偶」。(35∶11)穆斯林認為,人類的亡故是歸真復命的歷程,是真主使其脫離塵世而回歸到無初。人從泥土而來,死後人的血肉之軀葬於大地,復轉成泥土,是一件很自然、清凈的事。所以穆斯林民族都用土葬的形式,這同時也體現了穆斯林復命歸真,視死如歸的人生態度。
回族的墓穴一律南北向,先就地挖一個方形直坑,深約5至6尺,然後在坑底北側鑿一個偏窯,長約6尺,寬約3.5尺左右,足夠一人仰卧,高度以一人跪起不碰頭為限。屍體仰卧其中,頭向正北,面朝西方(這是因為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在中國的西方向)。如果墳地是在土質松軟的地帶,就只挖一個長方形墓坑,長寬深度如前所述。然後用土坯、石塊之類壘砌四周,上面用石或木板覆蓋,墓內禁用經火燒之物,如磚、陶、石灰等,墓門以石板或土坯封堵,地面封土呈馬脊形,略高於地面,可立一簡易標志以資識別。伊斯蘭教反對肆意營造、裝飾墳墓。所以,我們平常所見到的絕大多數的回族墳墓都是一個個簡簡單單,比地面稍高的土堆,有的樹立了一個簡易標記,有的甚至連標記也沒有。這一點同其他非穆斯林民族追求墓穴的高貴、華麗之風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在當前一些地方隨意侵佔耕地,大肆修墳造墓的風氣日甚的情況下,回族穆斯林簡葬、薄葬的良好風俗是很值得提倡的。
關於回族葬禮的情況,我們再來簡單介紹一下,有人說穆斯林的葬禮是世界上最簡單的葬禮,這一點並不為過。當一位穆斯林(無論男女、貧富)去世後,其親友和周圍的穆斯林都要為他(她)舉行一個簡單的葬禮(者那則)。一來為亡者求恕,向亡者告別;二來以此引起活著的人對人生的警覺並加以思考。其程序是這樣的,在葬禮之前,先在家中或清真寺由專人用清潔的水為亡者洗滌周身(「著水」),洗畢用白布(「克番」)將遺體包裹,放在葬禮現場。同時,參加葬禮的人也要有大小凈,所穿衣服鞋襪干凈,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亡者的不恭,也不能參加葬禮。然後由清真寺的阿訇帶領全體穆斯林舉行葬禮儀式。在簡短的儀式上,要念贊主、贊聖詞,
② 回族葬禮習俗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一共有個民族。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回族與漢族在習俗上都有哪些不同。
一、飲食不同
1、漢族飲食以米、面為主,常吃蔬菜,喜食肉、魚、蛋類,注重烹調技術。
2、回族: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諱在背後誹謗和議論他人短處;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洗澡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
五、喪葬風俗不同
1、漢族喪葬過去通行土葬,如今大城市已通行火葬,在中小城市和部分農村也逐漸推行火葬。
2、回族葬禮要經過停屍、善面、備殮、凈身、下葬、紀念亡人等程序。其中殯禮(站者那則)是回族喪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凡參加殯禮的人必須洗大凈,殯禮的領導者,通常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長擔任,也有的根據亡人的遺囑來確定,不論輩分、地位,只要懂伊斯蘭教規,在群眾心中有較高威嚴即可。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③ 回民出殯大全
全世界穆斯林社會對喪葬都遵循以下基本過程:
(一)、一個人停止了呼吸,並且獲得了死亡的確認,首先幫助他把雙眼閉上,用手巾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 然後幫助他脫去平常的衣服,把身體放平,雙腿順直,用白布把屍體蓋上。
(二)、及時通知家屬和親友,說話要注意用詞和語氣,避免給親人一次精神震驚。發通告者,要表示深切同情和哀思,提醒人們這是真主的意欲,不論什麼原因死亡,都應當表現平靜,耐心地接受無可挽回的事實,祈求真主饒恕他生前的罪過。
(三)、亡人在停屍房安靜地躺著,他是在等待盡快安葬,禁止喧嘩。 家屬和親友應當為他的後事研究最佳方案,因為盡快速葬是伊斯蘭的法規。
(四)、在計劃和料理安葬期間,家屬們應當為接待客人做些准備,例如這幾天的飲食和外地來客的食宿。 需要有一位喪葬經理擔任總指揮,一切都有條不紊,分工合作,按部就班,人多而不慌亂。 其餘的人應顧全大局服從安排,不可在枝節問題上爭論不休。
(五)、根據伊斯蘭的法制規定,對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用水凈身、穿上包裹屍體的白布(克凡)、為亡者舉行站禮(哲那者)和入土為安最後埋葬。
(六)、給亡人凈身最好是親近的人,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但是配偶或子女可以不受限制。 如果親近的人不知怎樣洗死人,可以請人代理,洗屍者必須是敬畏真主的虔誠穆斯林,人品可靠,受人尊敬。
(七)、洗凈身體之後,用白布裹屍體,有傳統規定的方式,男性用布三塊,女性用布五片,嚴密裹緊。
(八)、為死者的站禮,可以在清真寺中舉行,也可以在其它地方舉行,如家中或空曠的地方。
(九)、站禮時,死者身上有遮蓋,安放在前,眾人面向克爾白,儀式由一人領導。 參加站禮儀式的人,類同於禮拜,但只站立而無鞠躬和跪叩。
(十)、站禮中,領導儀式的人向真主祈禱,內容有贊頌真主和穆聖及其家屬,也向真主祈求恕饒和恩賜亡故者和所有活著的人。 這些都是傳統的念詞。
(十一)、站禮儀式之後,屍體應當立即運往墓地安葬。 跟隨送葬的人,以沉默為高尚,送葬過程是每個人為亡者祈禱和敬意、沉思死亡意義的時刻。 克制感情,切忌嚎啕大哭。
(十二)、把亡人的屍架抬到墓穴附近,輕輕把死者的身體托起,放入墓穴中,面朝克爾白方向傾斜。 與此同時,誦讀祈禱經文,例如誦讀《古蘭經》:「我從大地創造你們,我使你們返回大地,我再一次使你們從大地復活。」(20:55)
(十三)、每個參加送葬的人,都從土地上拾起一小塊土,投入墓穴中,口誦同樣經文。 墓中禁止放置任何紀念物或陪葬品。
(十四)、墳墓全部掩埋之後,繼續誦讀《古蘭經》經文,贊頌真主,並且為亡者祈禱。 葬禮的全過程,都許可在屍體周圍用美香,如熏香、香料或香水,如在室內、庭院和墓穴中。 伊斯蘭葬禮要點有三:速葬、簡葬和土葬。
(十五)、在墓地的事務一切完畢之後,參加送葬的人都必須向埋入墳墓中的亡者默默道聲色倆目,表示告別。 一般可以這樣說:「安息在此的人們啊! 按色倆目,艾萊伊庫姆。在真主意欲的時候,我們都將來到這里,與你們做伴。 祈求真主饒恕你們和我們。先知穆聖說:「如果有人歸真,不要長時期保留屍體,應當盡快安葬。 在他頭的方向誦讀『法諦海』,在他的腳下誦讀『黃牛章』。」
每個人都難免死亡,人活一世都曾經給後人做過有益的事,值得親友們的留戀。 亡人歸真之後,子孫後代經常紀念前人,學生弟子們惦念已故老師,廣大民眾對逝世的領導表示懷念,這些都是人之常情。 對於悼念已故的先人,世界上紀念的方式千奇百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異的習俗,穆斯林允許參加非伊斯蘭的葬禮,只表示理解、同情、憐憫和哀悼,但不隨同他們那樣的方式,例如對亡人遺像鞠躬下跪叩頭、給亡靈的牌位敬香燒紙上供、到墳地里對著墳頭哭訴許願求助。
在親人離別後的定期階段,可以舉行悼念儀式,例如從墳地回來的當天夜晚、第一個「七日」、「四十日」和第一個年頭,可以為亡者誦讀《古蘭經》寄託我們的哀思,祈求真主饒恕和援助,恩賜墳墓中的亡人和活著的親友都安寧。 第一年裡的紀念多一些,但不是伊斯蘭法定的必須禮儀,世界各地都有一些傳統習慣,被許可和寬容,因為親人剛剛離開我們,感情上仍舊很密切。 一年之後,紀念可以逐漸減少,例如每五年舉行一次家庭紀念活動,邀集親友聚會,准備一些簡單的飲食招待,請有學識的人講解穆斯林的行為規范和誦讀《古蘭經》。 紀念亡人最佳是個人行為,參加必須志願,禁止強迫,更不許可藉此因由攤派收集贊助費。 講排場和大設宴席是錯誤的行為,借機會大吃大喝,甚至飲
④ 回民的葬禮都有哪些規矩
全世界穆斯林社會對喪葬都遵循以下基本過程:
(一)、一個人停止了呼吸,並且獲得了死亡的確認,首先幫助他把雙眼閉上,用手巾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 然後幫助他脫去平常的衣服,把身體放平,雙腿順直,用白布把屍體蓋上。
(二)、及時通知家屬和親友,說話要注意用詞和語氣,避免給親人一次精神震驚。發通告者,要表示深切同情和哀思,提醒人們這是真主的意欲,不論什麼原因死亡,都應當表現平靜,耐心地接受無可挽回的事實,祈求真主饒恕他生前的罪過。
(三)、亡人在停屍房安靜地躺著,他是在等待盡快安葬,禁止喧嘩。 家屬和親友應當為他的後事研究最佳方案,因為盡快速葬是伊斯蘭的法規。
(四)、在計劃和料理安葬期間,家屬們應當為接待客人做些准備,例如這幾天的飲食和外地來客的食宿。 需要有一位喪葬經理擔任總指揮,一切都有條不紊,分工合作,按部就班,人多而不慌亂。 其餘的人應顧全大局服從安排,不可在枝節問題上爭論不休。
(五)、根據伊斯蘭的法制規定,對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用水凈身、穿上包裹屍體的白布(克凡)、為亡者舉行站禮(哲那者)和入土為安最後埋葬。
(六)、給亡人凈身最好是親近的人,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但是配偶或子女可以不受限制。 如果親近的人不知怎樣洗死人,可以請人代理,洗屍者必須是敬畏真主的虔誠穆斯林,人品可靠,受人尊敬。
(七)、洗凈身體之後,用白布裹屍體,有傳統規定的方式,男性用布三塊,女性用布五片,嚴密裹緊。
(八)、為死者的站禮,可以在清真寺中舉行,也可以在其它地方舉行,如家中或空曠的地方。
(九)、站禮時,死者身上有遮蓋,安放在前,眾人面向克爾白,儀式由一人領導。 參加站禮儀式的人,類同於禮拜,但只站立而無鞠躬和跪叩。
(十)、站禮中,領導儀式的人向真主祈禱,內容有贊頌真主和穆聖及其家屬,也向真主祈求恕饒和恩賜亡故者和所有活著的人。 這些都是傳統的念詞。
(十一)、站禮儀式之後,屍體應當立即運往墓地安葬。 跟隨送葬的人,以沉默為高尚,送葬過程是每個人為亡者祈禱和敬意、沉思死亡意義的時刻。 克制感情,切忌嚎啕大哭。
(十二)、把亡人的屍架抬到墓穴附近,輕輕把死者的身體托起,放入墓穴中,面朝克爾白方向傾斜。 與此同時,誦讀祈禱經文,例如誦讀《古蘭經》:「我從大地創造你們,我使你們返回大地,我再一次使你們從大地復活。」(20:55)
(十三)、每個參加送葬的人,都從土地上拾起一小塊土,投入墓穴中,口誦同樣經文。 墓中禁止放置任何紀念物或陪葬品。
(十四)、墳墓全部掩埋之後,繼續誦讀《古蘭經》經文,贊頌真主,並且為亡者祈禱。 葬禮的全過程,都許可在屍體周圍用美香,如熏香、香料或香水,如在室內、庭院和墓穴中。 伊斯蘭葬禮要點有三:速葬、簡葬和土葬。
(十五)、在墓地的事務一切完畢之後,參加送葬的人都必須向埋入墳墓中的亡者默默道聲色倆目,表示告別。 一般可以這樣說:「安息在此的人們啊! 按色倆目,艾萊伊庫姆。在真主意欲的時候,我們都將來到這里,與你們做伴。 祈求真主饒恕你們和我們。先知穆聖說:「如果有人歸真,不要長時期保留屍體,應當盡快安葬。 在他頭的方向誦讀『法諦海』,在他的腳下誦讀『黃牛章』。」
每個人都難免死亡,人活一世都曾經給後人做過有益的事,值得親友們的留戀。 亡人歸真之後,子孫後代經常紀念前人,學生弟子們惦念已故老師,廣大民眾對逝世的領導表示懷念,這些都是人之常情。 對於悼念已故的先人,世界上紀念的方式千奇百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異的習俗,穆斯林允許參加非伊斯蘭的葬禮,只表示理解、同情、憐憫和哀悼,但不隨同他們那樣的方式,例如對亡人遺像鞠躬下跪叩頭、給亡靈的牌位敬香燒紙上供、到墳地里對著墳頭哭訴許願求助。
在親人離別後的定期階段,可以舉行悼念儀式,例如從墳地回來的當天夜晚、第一個「七日」、「四十日」和第一個年頭,可以為亡者誦讀《古蘭經》寄託我們的哀思,祈求真主饒恕和援助,恩賜墳墓中的亡人和活著的親友都安寧。 第一年裡的紀念多一些,但不是伊斯蘭法定的必須禮儀,世界各地都有一些傳統習慣,被許可和寬容,因為親人剛剛離開我們,感情上仍舊很密切。 一年之後,紀念可以逐漸減少,例如每五年舉行一次家庭紀念活動,邀集親友聚會,准備一些簡單的飲食招待,請有學識的人講解穆斯林的行為規范和誦讀《古蘭經》。 紀念亡人最佳是個人行為,參加必須志願,禁止強迫,更不許可藉此因由攤派收集贊助費。 講排場和大設宴席是錯誤的行為,借機會大吃大喝,甚至飲酒作樂,是為魔鬼張揚,使亡靈不得安寧,活著的人也因此破費和造孽。
紀念已故親人的方式很多,子女親自為先人誦經和祈禱是品位最高的悼念,真主喜悅,亡靈高興。 許可訪問墓地,也許可舉意以亡人的名義朝覲、副朝、施捨、救濟貧苦人、捐獻慈善事業和幫助宣教。 這些紀念的方式都有經典為依據,是穆斯林世界的普遍傳統,凡是穆斯林都能理解,證明天下穆斯林都是一家人。
⑤ 回族喪葬的全部程序,請詳細說明
回族喪葬民俗的特點
回族的喪葬民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是回民聚居區,還是回漢雜居區,總起來看,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實行土葬,忌火葬。回民實行土葬,傳說是根據伊斯蘭教關於安拉造化人類始祖阿旦,是由泥土造成,死後仍歸於土中而來的,有「入土為安」之說。回民有句俗語說:「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這就充分說明了回族實行土葬,並且亡在哪裡就埋在哪裡。
土葬是少數民族和一部分漢族當中普遍實行的一種葬法,它的類型有好幾種。回族的土葬法跟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土葬有著本質的區別(除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槨,由來已久,且至今還保持著。清咸豐時回族宗教學者藍熙所著《天方正學》說:「清真殯葬,不需棺槨,以身歸土,因其清凈也。」《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感紀舊聞》記載,回民喪葬是「殯不以木」。現在回族人亡後,仍不用棺槨,只是用木板或木匣等來安放屍體,葬後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回族忌火葬的習俗至今也未改變,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水準的人員在內,他們習慣土葬,忌火葬。回族為什麼忌火葬呢?據了解,回族當中有這樣的傳說,說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這個權力,一般人不能用。還說,火刑是罪人無常後所受之刑。另外還說,伊斯蘭教處理無常的人不用火刑。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逐步形成了忌火葬的習俗。
第二,主張速葬。回族的喪葬根據伊斯蘭教「三日必葬」的規定,一般是早上無常,下午埋;晚上無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過三天。也有個別特殊情況在第四天埋的。清代初回族著名宗教學者劉智在《天方典禮擇要解?喪葬篇》說:「按聖教,翌日必葬。蓋謂屍以入土為安,不得久停」。泉州回族《丁氏族譜祖教說》在反映明朝嘉靖年間丁家喪葬習俗時說,這里的回族習俗多年來一直是「葬不過三日」。後來由於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有的「葬逾時矣」。現在回族地區人亡後,仍在三天內歸土安葬,即使是發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後,先埋人後等待處理。不停喪權厝,避免停屍過長、腐爛發臭等不衛生的做法。
第三,從儉節約。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葬必從儉」影響,在處理喪事上,主張薄葬,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回族當中有著一句俗語:「死後鋪金蓋銀,不如生前厚養孝順。」講究生前竭盡全力撫養行孝,反對死後大操大辦。所以,現在回族人辦喪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纏身。有的阿訇帶頭從儉辦喪事。如甘肅省平涼縣的馬連雲阿訇生前有遺囑,無常後不請客,不收錢,他的克番(屍衣)都是用平時戴過的戴斯塔(纏頭布)縫制而成的。回族這種從儉習俗,不僅現在這樣,過去也是比較注意的。如泉州回民《丁氏家譜》說,回族亡者「殮不重衣」,這就明確肯定了回民無常後不穿戴各種衣服等。二是不設靈位,不搞繁文縟節,禁止送花圈幛聯,待葬期間不宴請,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一般不動用車輛,不僱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講究任何排場。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麼紙車紙馬、童男童女等紙火。送葬中禁止擺設任何祭品,不舉行任何祭奠。據《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感紀舊聞》記載,回族葬俗「封若馬鬣而淺裹以木棉,祀不設主,祭不列器」。由此可見,回族在處理喪事中早就注意節儉了,這種風氣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處理喪事上,無論是地位較高的掌權者,有一定影響和威望的阿訇學者,還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鰥寡孤獨無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長壽的百歲老人,還是十幾歲的少兒,毫無貧富貴賤、大小之區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導下,用水沖洗後,白布纏身,舉行殯禮,最後將屍體抬往公墓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場地。回族不管是聚居區,還是與漢族雜居區,都有自己圈好的墳地。決不允許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墳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區,有的為了就近方便,還根據地域、家族等情況,分幾個墳地。回族人不信風水,也不看風水,只要乾燥、平穩的地方就可作墳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佔一穴地,反對多佔地盤。
第六,其他。回族喪葬中的有些儀式和活動,是回族對亡人表示懷念或紀念的一種形式,並非伊斯蘭教所規定,也不是必須遵守的聖行。如亡人入土前的焚香、傳經、做都阿,念七竅米、寫護心都阿,七日、月頭、百日、周年等宗教活動,雖然都舉行宗教儀式,也都有所託詞,但主要表現了亡人親屬代亡人贖過,祈求安拉饒恕亡人生前過失的善良願望,是回民在長期的紀念亡人過程中形成的風俗習慣。
回民的葬禮,從以上情況看,雖然有其節約、儉朴的良好習俗,但仍有些不足。處理喪事還花不少錢,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處理喪事時衛生工作需要注意。回民抬屍用的擔架或木匣子抬完屍以後,消毒跟不上,易傳染病菌,是很不衛生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有的地方建起了回民殯葬服務處,如南京市於1979年就已建立了「南京回族殯葬服務所」、長春市建立了「回族殯葬服務館」、蘭州市也建立了回族殯葬服務館等等,這些殯葬服務機構,深受廣大回民的稱贊和歡迎,設置了具備衛生消毒條件的亡人沖洗房,暫厝亡人的冷藏設備等等,方便了城市回民群眾,減輕了群眾的負擔。過去處理喪事一般都要花費上千元,現在殯葬所從停屍、洗屍、穿克番,一直到下葬,只花二三百元。
⑥ 回民葬禮
回族稱死人為「無常」、「歸真」或「歿了」,切忌說「死」。稱屍體為「埋體」,稱送葬為「送埋體」。對埋體主張速葬,不得超過三天。回族不信風水地脈,只要是平穩乾燥的地方就可做墓地,實行土葬。人咽氣後,守護者將遺體頭北腳南放置,親友弔唁,送以錢、物,以助葬費,但禁止送花圈、帳聯。亡人的面容身體要美觀清潔,埋體要經過修面、修胡須,理掉過長的頭發,其他部位過長的毛發也要剪短或剃掉。還要修剪手指和腳趾甲,清除污垢。 葬前要給「埋體」清水凈身(俗稱「著水」),再穿上用新白布製成無袖無領的「開凡」。男人的「開凡」通常為三塊,一塊叫「皮拉汗」(波斯語坎肩之意)是覆蓋前身的白布;一條叫「小卧單」,是墊在身下相當於褥子的白布;一塊叫做「大卧單」,是在外層包裹整個「埋體」的白布。女人的「開凡」還要增加用做蓋頭和裹胸(也叫纏腰)的兩塊白布。舉行轉「費達」(贖罪)儀式。然後舉行站「折納孜」(殯禮)的儀式。殯禮主持人一般是有名望的阿訇。儀式開始時,將「埋體」置於「塔布提」匣子中(一種底層可以抽拉的無蓋的大木匣子),抬到葬地,置於墓穴之上,頭北面西,主持儀式的阿訇為亡人祈禱,並帶領大家念「贊主詞」三次。儀式後,即送「埋體」入墳,葬穴為長2米,寬1米深約2米的直坑,在直坑底部向西側挖一洞(以平放遺體為限)。當埋體按照教規放入洞內後,再將洞門用土坯封住,並用黃土填滿直坑,地面用磚、土築成脊形墳墓。與此同時,在送「埋體」的沿途中,要為亡人散「乜貼」,數額大小不等,根據家庭條件而定。並將亡人衣物散給洗屍人員和親友,有的還要給前來送「埋體」的眾人散白帽戴孝。亡人葬後逢七 、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年、十年,都要請阿訇念經,表示紀念。
⑦ 回族人在外地死亡可以不火化的法律法規
按照《殯葬管理條例》的規定少數民族可以根據自己民族的喪葬習俗進行選擇。
《殯葬管專理條例》
第六屬條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自願改革喪葬習俗的,他人不得干涉。
第十三條 遺體處理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運輸遺體必須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確保衛生,防止污染環境;
第十四條 辦理喪事活動,不得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第十五條 在允許土葬的地區,禁止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
第十九條 墓穴佔地面積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標準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條 應當火化的遺體土葬,或者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的,由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
第二十一條 理喪事活動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由民政部門予以制止;構成違法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⑧ 回族的葬禮怎麼辦的呀
回族的喪葬禮,是人一生結束後由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儀式,是回族民俗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作為在世的人,對於亡人不論其貴賤或貧富,不管是子孫滿堂,還是鰥寡孤獨,都要盡埋葬的責任,並要葬之以禮。回族的葬禮,既有回回民族的習俗特點,又有伊斯蘭教處理死者的信仰性質。 回族喪葬習俗隨著回回民族的形成而逐漸形成。回族的喪葬習俗至遲在明代就已基本形成。
第一,實行土葬,忌火葬。回族實行土葬,傳說是根據伊斯蘭教關於安拉造化人類始祖阿旦,是由上上造成,死後仍歸於土上而來的,有「入土為安」之說。回族有句俗語說:「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這就充分說明了叵族實行土葬, 並且死在哪裡就埋在哪裡。
忌火葬的習俗至今也未改變,回族為什麼忌火葬呢?因為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這個權力,一般人不能用。還說,火刑是罪人死後受刑的地方。另外,還說,伊斯蘭教處理死人不用火刑。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人死後忌火葬的習俗。
第二,主張速葬。回族的喪葬根據伊斯蘭教「三日必葬」的規定,一般是早上死,下午埋,晚上死,次日早上埋,最多不能超過三天。個別特殊情況的,也有第四天埋的。
第三,從儉節約。由於受伊斯蘭教 「葬必從儉」的影響,在處理喪事上,主張薄葬,提倡儉省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回族有一句俗語:「死後鋪金蓋銀,不如生前厚養孝順。」所以,現在回族辦喪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纏身。回族這種從儉習俗,不僅現在這樣,過去也是比較注意的。二是不設靈位,不搞繁文縛節;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不僱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講究任何排場,埋葬不用殉弊物,不搞什麼紙車紙馬、童男意女等紙涪。送葬中禁止擺設任何祭品,不舉行任何祭典。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處理喪事上,無論是地位較高的掌權者。有一定影響和威望的阿訇、學者,還是普普通通的教民,鰥寡孤獨無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長壽的百歲老人,還是呀呀學語的幼兒,均無貧富貴賤之分,大小之區別,一律平等。都是在阿匐的引導下,用水沖洗後,白布纏身,舉行殯禮,最後將屍體抬往墓地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場地。不管是回族聚居區,還是與漢族雜居區,都有自己圈好的墳地,決不允許別的民族人往裡埋葬,也不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墳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區,有的為了就近方便,還根據地域、家族等情況,分幾個墳地。回族不信風水,只要乾燥、平穩的地方就可作墳地。凡是回族都可以埋在一起,各佔一穴地,反對多佔地盤。
在臨終前,一般都注意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請阿訇給病人念「討白」,祈禱真主饒恕病人的罪過,要求病人仟悔和反省自己。
二是要「口喚」,即病人平時接觸的鄰里鄉親、朋友,與病人如果發生過口角、矛盾,甚至結下仇恨的,這時要主動向病人說「色倆目」要「口喚」,講明原情,消除誤會與隔閡,以期互相原諒,了結往軋
三是病危時,要求周圍肅靜,不亂哭亂喊,嘻笑吵鬧,少在病人跟前行走。除了病人的親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自或在群眾中德高望重並懂得伊斯蘭教教規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逝世。
回族人逝世,一般都稱「無常」,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毛提」是波斯語,也即逝世之意。「歸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去世的稱法。回族無論怎麼稱呼逝世。但部忌說 「死」這個詞。為什麼呢?這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因為伊斯蘭教把死當作一個人最後的必然歸宿,並把它理解為嘎來布(即肉體)的消失和「羅罕」(精神)的升華,是.人生的復命歸真,而不是生命的歸結。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當中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忌說「死了」
⑨ 回族人去世後是怎麼處理的
回族的喪葬習俗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由於受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的影響,各民族在喪葬習慣上的表現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反映了一個民族對生死的認識和對世界的看法。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遵循伊斯蘭教法有關喪葬的規定,並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的喪葬習俗。本文試就回族的喪葬習俗以及回族穆斯林對生死的認識兩方面的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回族的喪葬習俗及與伊斯蘭教的關系
首先,我們來談談伊斯蘭教法關於喪葬問題的規定。伊斯蘭教有關喪葬的規定包括:靜、速、嚴、簡、禁、寬等內容。「靜」是指為生命垂危的病人安置一個寧靜的環境,避免因嘈雜、哭喊而增加病人的痛苦;「速」是指速葬,教法規定要在三日之內盡快埋葬亡人,使之入土為安;「嚴」是指在為亡人舉行葬禮(俗稱「者那則」)時,要嚴格遵守教法的有關規定,如用清潔的水為亡人洗周身(俗稱「著水」)、用白布(俗稱「克番」)包裹好亡人、舉行葬禮時遺體置於眾面前等;「簡」是指喪事從簡,亡人簡葬。即亡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掩埋,沒有陪葬品,既不大辦喪事,也不大舉祭祀;「禁」是指堅決禁止喪葬過程中的「庫夫爾」(速信)現象與行為。如送葬時看風水、擇吉日、給亡人或向前來送葬的人鞠軀叩頭、哭嚎亡人、披麻戴孝、在墓內放置陪葬品等;「寬」是指教法有關喪葬的規定,適合於正常情況下,但在條件不具備時,也可酌情處理。如在海上航行時亡故的人,在依照教法規定的程序辦理後,可投入海中,實行水葬;在陸地無水的情況下為亡人「著水」時,也可以土代水凈之,當然必須是干凈的土,方法與活人的土凈法相同。
以上伊斯蘭教的這些規定,對回族的喪葬習俗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因而也使回族的喪葬形式和習俗帶有很強的伊斯蘭教特色。如回族對穆斯林去世習慣以「口喚」、「歸真」等稱之,而不以「死亡」相稱。謂之「口喚」,意在是應真主的召喚而去;「歸真」即回歸真主之意等等。總的說來,回族的喪葬禮俗有這樣的三個特點,即:速葬、薄葬、土葬。下面我們結合這三點來談談伊斯蘭教的殯葬制度和回族的喪葬習俗以及穆斯林對生死的認識。
1.速葬。速葬是回族喪葬的特色之一。伊斯蘭教本著「入土為安」的精神,主張從速掩埋亡人,遺體不宜久放。先知穆罕默德亦說:「你們應盡快安葬亡者」。伊斯蘭教法規定:亡人三日之內必葬,不擇時日,不問風水,就地而葬。倘若是在旅途或他鄉亡故,就在旅所擇地而葬。在航行中亡故的,在舉行「者那則」(殯禮)後,將屍體投入江海,實行水葬。伊斯蘭教法禁止亡者親友載運屍體輾轉千里。如果曠日持久,人為導致屍體腐敗,被認為是對亡者的褻瀆。教法規定速葬亡人是「穆思台哈布」(懿行),如果故意拖延時限,則被認為是「麥克魯亥」(可憎之事)。
其實,速葬亡人的做法從衛生的角度來說,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屍體久放不葬,容易腐敗而污染環境衛生,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時疫造成不良後果。另外,速葬可以避免對某些權威人物的個人崇拜,因為伊斯蘭教嚴禁各種形式的個人崇拜。同時亦可減少喪家的精神和生活負擔。因此在現實生活當中,回族穆斯林嚴格地遵守這一規定。每遇家中有人去世,大都在24小時之內埋葬。遇到特殊情況時,如墳墓沒有挖好或家中主要成員沒有及時趕到等,則都在次日掩埋,最多不超過三天,這已成為回族在喪葬禮俗上的一大特點和守之不逾的習慣。
2.薄葬。薄葬是回族喪葬的又一大特點。有句回族諺語說得好:「無論窮、無論富,都是三丈六尺布」。這句諺語對回族的薄葬習俗做了很確切的說明。任何一位穆斯林,無論其生前多麼富有或多麼貧窮,亡故後一律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後掩埋,身上不穿綾羅綢緞,墓內也不放任何物品陪葬。《古蘭經》指出:「在世時沒有信道,臨死時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滿地的黃金贖罪,也不被接受,這等人將受痛苦的刑罰,他們絕沒有任何援助者」。(3∶91)伊斯蘭教是「兩世並重」的宗教,認為一個人今世的血統、膚色和所擁有的財富,及他所享有的聲望等,對於他個人後世在真主安拉麵前的品德與人格而言,並無任何意義。安拉贊許的是一個人在虔敬恭順方面的德行,而不是他臨死時帶走的財富的多少。因此,穆斯林認為,厚葬並不能減輕一個人生前的罪孽,也增加不了他的善功。這是從宗教的角度而言。
與此同時,實行薄葬與回族遵循「厚養薄葬」的傳統孝道原則分不開。厚養是指父母在世時,作子女的盡最大的孝心去贍養,讓他們歡愉地安度晚年。當父母「歸真」後,按照教法規定的程序和《古蘭經》所允許的范圍安葬,而不必大興土木,大舉祭祀,追求虛榮。回族禁止厚葬,還因為厚葬不僅勞民傷財,增加生者的經濟和生活負擔,而且會導致墳被盜被毀,使死者和生者都不得安寧,有害而無益。
因此,受伊斯蘭教信仰和人生觀的影響,回族穆斯林既不遁世,不放棄享受人世間的幸福,同時又更側重於尋求後世的功德圓滿。尤其對那些老邁而虔誠的穆斯林來說,他們所採取的態度與那些受封建迷信和習俗影響較深的漢族老人不同。他們既不忙於准備壽衣壽材,不熱心於建墳造墓,而是積極參加宗教功修和宗教公益事業。絕大多數的回族老人他們常常抱著淡泊世事、與人為善的態度,欣然接受傳統的薄葬主張,都能以比較平靜樂觀的心態來對待晚年生活,走向人生的最後歸宿。
3.土葬。土葬是回族喪葬的主要形式。《古蘭經》曉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造出來的。「真主創造你們,先用泥土,繼用精液,然後,使你們成為配偶」。(35∶11)穆斯林認為,人類的亡故是歸真復命的歷程,是真主使其脫離塵世而回歸到無初。人從泥土而來,死後人的血肉之軀葬於大地,復轉成泥土,是一件很自然、清凈的事。所以穆斯林民族都用土葬的形式,這同時也體現了穆斯林復命歸真,視死如歸的人生態度。
回族的墓穴一律南北向,先就地挖一個方形直坑,深約5至6尺,然後在坑底北側鑿一個偏窯,長約6尺,寬約3.5尺左右,足夠一人仰卧,高度以一人跪起不碰頭為限。屍體仰卧其中,頭向正北,面朝西方(這是因為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在中國的西方向)。如果墳地是在土質松軟的地帶,就只挖一個長方形墓坑,長寬深度如前所述。然後用土坯、石塊之類壘砌四周,上面用石或木板覆蓋,墓內禁用經火燒之物,如磚、陶、石灰等,墓門以石板或土坯封堵,地面封土呈馬脊形,略高於地面,可立一簡易標志以資識別。伊斯蘭教反對肆意營造、裝飾墳墓。所以,我們平常所見到的絕大多數的回族墳墓都是一個個簡簡單單,比地面稍高的土堆,有的樹立了一個簡易標記,有的甚至連標記也沒有。這一點同其他非穆斯林民族追求墓穴的高貴、華麗之風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在當前一些地方隨意侵佔耕地,大肆修墳造墓的風氣日甚的情況下,回族穆斯林簡葬、薄葬的良好風俗是很值得提倡的。
關於回族葬禮的情況,我們再來簡單介紹一下,有人說穆斯林的葬禮是世界上最簡單的葬禮,這一點並不為過。當一位穆斯林(無論男女、貧富)去世後,其親友和周圍的穆斯林都要為他(她)舉行一個簡單的葬禮(者那則)。一來為亡者求恕,向亡者告別;二來以此引起活著的人對人生的警覺並加以思考。其程序是這樣的,在葬禮之前,先在家中或清真寺由專人用清潔的水為亡者洗滌周身(「著水」),洗畢用白布(「克番」)將遺體包裹,放在葬禮現場。同時,參加葬禮的人也要有大小凈,所穿衣服鞋襪干凈,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亡者的不恭,也不能參加葬禮。然後由清真寺的阿訇帶領全體穆斯林舉行葬禮儀式。在簡短的儀式上,要念贊主、贊聖詞,
⑩ 回民的葬禮風俗
有一本書叫《穆斯林的葬禮》可以參考,但也有些穆斯林說書中有些細節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