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陝西省秦嶺生態保護環境保護條例

陝西省秦嶺生態保護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19 20:46:48

Ⅰ 秦嶺地區 陝西在秦嶺生態治理中具體採取了有哪些措施

1.法——為「山」立法 探索長效保護機制
2013年,全國大城市中首次為一座大山而專版門設立的地方法規權——《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在此之前,2007年,《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頒布。
2.山——整治掠奪式開采 不再新立礦業權
2015年4月,西安市政府制定公布《西安市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方案》,揭開了秦嶺北麓礦山整治序幕。方案整治范圍從採石礦山擴大到包括金屬類礦山在內的所有礦山,要求到2020年將全市現有61個礦權壓縮到17個以下,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開采,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准。
3.水——做大「水」文章 秦嶺之水潤澤京津
陝西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地,處於丹江口水庫上游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以說是「調秦嶺水,解京津渴」。
4.城——「山」、「城」相融 改變生活
守住綠水青山做大「根」產業,換回金山銀山。目前,佛坪縣實行山、水、林、草、田、園、路綜合治理,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3平方公里,治理區域呈現出「十里長溝茱萸香,小橋流水美山莊」的新農村景象。

Ⅱ 我省加強秦嶺生態保護說明了什麼

1.法——為「山」立法 探索長效保護機制
2013年,全國大城市中首次為一座大山而專版門設立的地方法規——權《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在此之前,2007年,《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頒布。
2.山——整治掠奪式開采 不再新立礦業權
2015年4月,西安市政府制定公布《西安市秦嶺北麓礦山專項整治方案》,揭開了秦嶺北麓礦山整治序幕。方案整治范圍從採石礦山擴大到包括金屬類礦山在內的所有礦山,要求到2020年將全市現有61個礦權壓縮到17個以下,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開采,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准。
3.水——做大「水」文章 秦嶺之水潤澤京津
陝西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地,處於丹江口水庫上游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以說是「調秦嶺水,解京津渴」。
4.城——「山」、「城」相融 改變生活
守住綠水青山做大「根」產業,換回金山銀山。目前,佛坪縣實行山、水、林、草、田、園、路綜合治理,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3平方公里,治理區域呈現出「十里長溝茱萸香,小橋流水美山莊」的新農村景象。

Ⅲ 陝西省環保法規

陝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

陝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公 告

[第二十九號]

《陝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 已於2000年12月2日經陝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現公布施行。

陝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0年12月2日

陝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

(2000年12月2日陝西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 防治污染,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存、運輸和加工。

第三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和管理監督部門均應遵守本條例。

第四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工作,實行全面規劃、預防為主、防治污染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方針,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質量負責,實行行政首長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劃、經貿、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利、交通、建設、公安、工商和鄉鎮企業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助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中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監督管理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和監督實施。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和省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對管轄范圍內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對排污單位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條 環境監理機構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委託對管轄范圍內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污染物排放情況和防治污染設施運行情況進行現場檢查,參與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徵收排污費和超標排污費。

第十一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應當對管轄范圍內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質量進行監測,建立污染源檔案,並指導煤炭、石油、天然氣行業的環境監測機構開展本行業污染源監測工作。

第十二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書(表)審查批准合,開發單位方可申辦有關手續;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或者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計劃、國土資源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得審批和登記。

第十三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防治污染設施經原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第十四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保護防治污染設施正常運行,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設施;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徵得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十五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定期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生態保護計劃實施情況、防治污染設施運行情況,接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十六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超總量、超標准排放污染物的,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繳納排污費和超標排污費,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被責令限期治理單位應當按期完成治理任務。

徵收的排污費和超標排污費一律上繳財政,用於防治污染,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章 防治污染

第十七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實行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實行清潔生產,不得採用國家禁止的或者已淘汰的技術和設備。

禁止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

第十八條 煤炭開采單位應當建立廢水處理設施, 對井下廢水和洗煤廢水進行處理。處理後的廢水應當利用;確需排放的,必須達到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排放標准。

第十九條 煤炭開采單位應當設有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堆煤場和排矸場,不得隨意堆放煤炭和煤矸石。

煤炭開采單位應當採取措施,防止煤炭自燃。

第二十條 煤炭集裝台(站)的設立應當按規定遠離城鎮或者居民區,煤炭運輸、裝卸、儲存應當採取防揚散、防拋撒措施。

第二十一條 石油開采單位應當建設清潔井場, 做到場地平整、清潔衛生,在井場四周設置符合規定的擋水牆、雨水出口和防洪渠道,在井場內設置防滲漏的油污回收池和排污池。

禁止掩埋作業中散落油和油水混合液。

第二十二條 石油開采單位應當建立脫水設施, 對原油進行脫水。脫出的廢水可以回注;需要排放的,應當進行處理,達到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排放標准。

未建立原油脫水設施的石油開采單位,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原油脫水能力的單位代為處理,石油開采單位承擔處理費用。

第二十三條 石油、 天然氣開采單位必須嚴格管理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放射性物質的物品,鑽井和井下作業應當使用低毒低鹼化學泥漿。對含有毒化學物品和放射性物質的泥漿、岩屑及其他廢棄物,應當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第二十四條 石油、 天然氣開采單位應當加強輸油、輸氣管線的安全管理,對輸油、輸氣管線實行專人負責,防止輸油、輸氣管線斷裂、穿孔,造成泄漏。運輸石油、酸液鹼液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應當採取安全防範措施,防止滲漏,溢流和散落。

第二十五條 天然氣井選點測試放噴, 應當按規定遠離居民區和建築物,排出的氣體要點燃焚燒。

用於油井、天然氣井測試的放射性中子源的運輸、儲存、保管及其污染物的處理,按照國務院《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規定實施管理。

第二十六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中產生的伴生氣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氣體,應當綜合利用,不得隨意排放;需要排放的,應當進行處理,達到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排放標准。

第二十七條 禁止土法煉油、土法煉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取締管轄范圍內的土法煉油、土法煉焦。

第二十八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必須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排污登記,領取《排污許可證》後,方可按規定的排放總量和標准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九條 禁止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進行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

禁止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擴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項目。

禁止在居民區和國務院與省人民政府劃定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人文遺跡區域內進行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

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產生的污染物必須運出保護區,集中處理後達標排放。

第三十條 禁止向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體傾倒含油垃圾、泥漿、煤渣、煤矸石和其他有毒有害物。

禁止在廢棄礦坑、滲坑、裂隙、溝渠內儲存或者排放含油的廢水、泥漿和其他有毒有害物。

第三十一條 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中,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開發單位應當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危害,並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同時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

第四章 生態保護

第三十二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依據生態保護規劃,採取有效措施,營造和保護林木草地,提高林草覆蓋率,改善和保護開發區域生態環境。

第三十三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應當按規定編制生態保護規劃和工程設計任務書環保篇章,並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生態保護規劃和工程設計任務書環保篇章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十四條 風力侵蝕地區的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在開發區域內應當採取開發水源、植樹種草、設置人工沙障和網格林帶等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三十五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中破壞林木草地的,開發單位應當種植同等數量的林木草地;違反工程設計任務書規定增加或者擴大破壞的,應當種植原有數量三倍的林木草地。種植林木草地的實施辦法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六條 煤炭開采單位應當按照生態保護規劃, 採取措施,防止發生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山體滑坡、山體崩塌和泥石流。

第三十七條 煤炭開采單位在礦山關閉前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恢復生態報告,並負責將佔用的土地綠化或者改造為可復墾地。

第三十八條 石油、 天然氣運輸管線鋪設完後,開發單位和施工單位應當按照工程設計任務書環保篇章的規定,恢復地表開礦和植被。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檢查的,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不按照國家和省規定繳納排污費和超標排污費的;

(三)拒報、謊報排污登記的;

(四)使用國家禁止的或者已淘汰的技術和設備的,或者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單位使用的;

(五)擅自關閉、閑置或者拆除污染防治設施的。

第四十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一)在堆煤場、排矸場以外隨意堆放煤炭、煤矸石的;

(二)運輸、裝卸、儲存煤炭未採取防揚散、防拋撒等措施,或者運輸石油、酸液鹼液和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未採取防滲漏、防溢流、防散落措施,造成環境污染的;

(三)採油井場未設置符合規定的擋水牆、雨水出口和防洪渠道的,或者未設置防滲漏的油污回收池、排污池的,或者掩埋作業中散落油和油水混全液的;

(四)向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體傾倒含油垃圾、泥漿、煤渣、煤矸石和其他有毒有害物的,或者在廢棄礦坑、滲坑、裂隙和溝渠中儲存、排放含油廢水、泥漿和其他有毒有害物的。

第四十一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一萬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一)對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放射性物質的物品管理不當,或者未對含有毒化學物品和放射性物質的泥漿、岩屑及其他廢棄物進行處理,造成環境污染的;

(二)對石油、天然氣運輸管線管理不當發生管線斷裂、穿孔導致泄漏,或者天然氣選點測試放噴未按規定與居民區、建築物保持安全距離,或者未將排出氣體點燃焚燒,造成環境污染的;

(三)關閉礦山拒絕將佔用的土地綠化、改造為可復墾地的。

第四十二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或者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未經批准即申辦有關手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計劃、國土資源、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進行審批和登記的,由其上級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三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環境保護設施尚未建成、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即將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停止使用,並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四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加收一至五倍超標排污費,並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拒絕執行限期治理決定,或者未按期完成治理任務,造成重大污染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或者關閉,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處以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 土法煉油、土法煉焦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沒收土法煉油、土法煉焦設施和違法所得,並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六條 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二、三款規定,進行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關閉;違反第二十九條第四款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處以一萬元以下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七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 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其他行為,法律、行政法規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九條 煤炭、 石油、天然氣開發單位,在開發中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條 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市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十五萬元以下罰款,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三十萬元以下罰款,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五十一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不進行處罰的,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責令改正或者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第五十二條 責令停業、 關閉或者罰款三萬元以上的,當事人有權要求舉行聽證。

第五十三條 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做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四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 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五十五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Ⅳ 秦嶺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的有利條件

黑河森林公園美景

秦嶺生態保護區 記者 王健 攝

秦嶺的美,四季分明。

告別了鬱郁蔥蔥的春夏時節和層林盡染的深秋,在一場初冬大雪的裝扮下,巍巍秦嶺展現出了另外一種大氣磅礴的美,讓人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含義,也更增加了世人對於大秦嶺的依戀和熱愛。

2012年7月,西安市提出了要抓好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其中就包括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的保護,並明確提出要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持續推進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西安。

保護好大秦嶺,讓綠水青山永續,是西安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責任。近5年來,全市上下持之以恆、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為保護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與維護其生態功能不懈努力,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長效機制

建立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2013年10月1日,《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這是全國大中城市中,首次為一座山而專門設立的地方性法規,標志著西安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進入了「法治」時代。這部條例與《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考核暫行辦法》及各部門法規一起編織起了一道「法網」,構成了較為完備的秦嶺保護法規體系。

同時,我市在《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推進「多規合一」工作,相繼完成《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大秦嶺西安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翠華-五台、樓觀、太平、灃峪、湯峪五個片區控制性規劃》,形成較為完善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從根本上解決空間規劃沖突、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等現實矛盾。

市秦嶺辦多次進行專題研究討論,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判,提出調整理順市、區(縣)秦嶺保護機構職責,夯實區(縣)政府主體責任和鎮(街道)直接責任,推動執法力量下沉等建議,有效推動了管理機制的完善。

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西安已經建立起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徑。

主動作為

全面實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如今,提起環山公路的綠道,許多騎行愛好者都非常熟悉,這一標志性路段,不僅成為沿山群眾工作休閑的便利通道,也是秦嶺北麓一條最重要的景觀長廊。

近年來,全市上下主動作為,多措並舉,精心施工,已累計投資30億元,全方位整治提升秦嶺北麓生態環境,踏踏實實地做了許多深受百姓好評的工作。2011至2014年,開展了秦嶺北麓直觀坡面綠化工程造林2.89萬畝;2015年起,高品質推進環山路兩側166公里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共栽植各類喬、灌木310萬株,綠化面積104萬平方米。太乙宮至灃峪口轉盤21公里太陽能路燈建成點亮。2個生態節點廣場、4個農貿市場和21個停車場正式投入使用。戶縣21公里綠道示範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重要節點、重點峪口、子午大道及東西出入口等7個界碑標識建設完成;灃峪口片區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第一階段建設已完成;老沿山路連接改造工程和秦嶺北麓18條河道的綜合治理提升工程實施順利;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博物館建成開放。

數字的背後,是艱辛而扎實的工作。「保一山碧綠,護八水長流,建美麗西安」的目標已經取得實效,樹多了、燈亮了、路寬了、景美了,百姓的口碑也越來越好了。

一方面是加大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市在遵循最大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嚴格建設項目准入審批,嚴格執行禁止在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區內新建污染水源和破壞環境的建設項目這一規劃保護要求。2013年以來,共審核准入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基礎設施、國防建設等方面的項目88個,多個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項目被「拒之門外」,秦嶺北麓的生態也一天天地向好發展。

鐵腕治亂

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說「不」

保護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要對那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說「不」。近5年來,我市持續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常態化整治,嚴打「亂占亂建、亂采濫挖、亂排亂放、亂砍濫伐」行為,「四亂」得到有效遏制。

市國土局礦管處處長鄭世驊介紹說,近年來我市嚴格執行《西安市礦產資源規劃(2006年-2020年)》,持續開展對秦嶺非法采砂採石的嚴厲打擊,非法開采問題已得到全面遏制,沒有發生大面積、系統性非法開采現象,礦山監管形勢總體可控。2015年,違法勘查開採行為已全部取締到位;有序關閉各類礦產資源開發,由2004年的106個合法礦權減至45個。4年來,已關閉礦山40個。到2020年底前,采礦權控制在17個以內,全市礦山數量比2014年減少72%,達到國家綠色礦山建設標准。

在對環山路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市秦嶺辦按照「一根綠線穿到底」的思路,協調組織區縣秦嶺辦開展常態化的環山路兩側旅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及時拆除清理違規亂設門頭立柱、燈籠、門頭牌匾、佔道經營攤點;及時清理生活、建築垃圾;及時清查整改違規超高建築,如今那條縱橫東西的環山路景觀廊道,變得更加亮麗多姿。

曾幾何時,秦嶺北麓違法建設愈演愈烈,使青山綠水傷痕累累,傷疤不斷,使原本屬於西安市民的後花園變成了少數人私人領地。2014年3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動出擊,在法治的框架下,加大對違法建築的打擊力度,讓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無處藏身」,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出現了嶄新局面,這一作為得到了中、省領導的充分肯定。

2014年,我市全面完成202棟違法建築處置任務,依法拆除145棟、沒收57棟,並對拆除點及周邊環境實施了生態恢復145.06畝。2015年,新查處違法建築10棟(周至縣2棟、長安區8棟),依法拆除5棟,整改4棟,沒收1棟;重新核定拆除202棟違法建築中的3棟(戶縣)。西安以實際行動遏制了破壞秦嶺生態環境行為的蔓延、擴散,不僅極大震懾了秦嶺生態環境破壞行為,也從整治規模、執法程序、懲罰方式上,為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法整治違建提供了「西安方案」。

全民參與

為後代留下一片完美的青山綠水

在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我市始終堅持保護與富民工程相結合。2013-2015年,西安3年扶貧攻堅工作中,全市涉貧鎮(街辦)共72個,秦嶺保護區內就有40個,占總數的56%。為盡快幫助秦嶺地區當地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取代傳統經濟模式,形成了以周至獼猴桃、戶縣葡萄、藍田核桃及長安區現代農業為代表的規模農業;形成了以自然資源和採摘旅遊為依託的農家樂經濟模式;進行藍田縣玉山古鎮、葛牌古鎮和周至縣厚畛子古鎮為代表的古鎮建設,推進戶縣化羊廟、阿姑泉等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灞橋區洪慶山風情小鎮;對6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8.4萬群眾進行移民搬遷,加強水源保護,為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秦嶺生態旅遊經濟,與以人文景觀為主體的關中平原旅遊帶優勢互補,共同構成西安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框架。依託6個自然保護區、14個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8個旅遊景區、2個地質公園及世界文化遺產、文化古跡、6個佛教宗祖庭、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宗教寺廟,開發旅遊資源,突出「秦嶺山、水、森林自然美與古長安悠久歷史文化美」相結合的地域特色;建設以秦嶺野生動物園為核心,向東西兩翼擴展的沿山文化旅遊帶,輻射和帶動周邊經濟快速發展。

為了讓保護秦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秦嶺辦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向市民展示秦嶺的人文生態,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秦嶺、愛護秦嶺的行動中來。從2012年起,連續4年組織開展「感恩秦嶺——我為秦嶺植棵樹」志願者活動;2013年組織「第三屆秦嶺高峰論壇」和「呵護與守望——大美秦嶺」當代國畫名家邀請展、百年經典影像展、城市定向賽活動;2014年舉辦「重走紅軍路,感恩大秦嶺」教育活動;2015開展「守望大秦嶺——問道終南山」專題活動,就秦嶺保護問計於群眾、問計於社會、問計於名家;今年,還組織了2000餘名志願者參加「志願者護綠行動」公益活動。潤物無聲,這些活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西安人,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今天,西安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已進入新階段,這種保護還將持續下去,也必將成為一項惠及西安長遠發展的戰略工程、生態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

Ⅳ 現金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獎勵,對嗎

正常情況下,作為秦嶺地區的行政管理部門或國家,省級都是可以對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的

Ⅵ 陝西省人大制定了哪些關於環境保護的法規

陝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辦法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

陝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辦法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

(1992年7月25日陝西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8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四章 建設項目和區域開發的環境管理
第五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本省所轄的行政區域。
第三條 各項建設事業必須堅持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並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方針。
環境保護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和年度計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採取綜合開發配套建設措施,促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公安、土地、礦產、農業、林業、水利水保及其他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和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發展環境保護產業,普及環境保護和環境法律知識,提高全體公民的環境意識。
第七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的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上一級人民政府應當分階段與下一級人民政府簽定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並組織考核,實行獎懲。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業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並對所屬企業事業單位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進行考核。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職責:
(一)監督檢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及標準的貫徹執行;
(二)會同有關部門對環境狀況及發展趨勢進行調查、評價和預測,擬訂本轄區環境保護規劃和年度計劃;
(三)參與制定本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國土規劃及區域開發規劃;
(四)負責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和對自然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五)受理對污染和破壞環境行為的檢舉、控告,負責調查處理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以及環境污染糾紛;
(六)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本轄區環境監測和環境科學研究工作,組織編報環境質量報告書。
第十二條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本省環境質量標准和嚴於國家標準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定期發布全省環境狀況公報。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環境監測站可以受主管部門的委託,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實施監督檢查。
市級環境監測站承擔轄區范圍內環境污染糾紛的技術仲裁,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承擔終結技術仲裁。
第十四條 各級環境監理機構的主要職責:負責超標准排污費和排污水費的徵收工作;巡查、監督污染源的排放情況以及污染防治設拖的運行情況;參與環境污染事故及糾紛的調查處理。
第十五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排放污染物的,應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規定的項目和本省已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標准時,執行本省制定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六條 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防治以及污染事故和糾紛的處理,由有關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授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協商解決,或者由共同的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技術監督部門加強對防治污染裝備和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查。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轄區內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第十九條 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和改善水域的水質,重點保護和改善黃河、渭河、涇河、洛河、延河、無定河、漢江、丹江及水庫水質,防治水污染,保護水資源。
禁止向江河、湖泊、水庫和其他水域傾倒垃圾、固體廢棄物、有毒有害液體和帶有病原體的其它廢棄物。
禁止採用漫流、稀釋、滲坑(井)和其他方式排放有毒有害廢水。
第二十條 禁止在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居民生活區內新建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設拖。已建成的設施,排放污染物必須符合排放標准;污染物排放超過標準的,必須限期治理。
第二十一條 加強自然保護工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自然景觀、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溫泉、自然和人文遺跡、古樹名木及其它具有科學、歷史研究價值的區域,設立自然保護區或者採取其它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二十二條 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合理使用土地,發展生態農業;種樹種草,增加植被,禁止亂砍濫伐森林,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及植物生長激素。農作物利用工業污水灌溉的,其水質必須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准,防止土壤
污染。
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環境管理,發展無污染和少污染的行業。鄉鎮企業和個人不準生產和經營產生劇毒污染物及有放射性的產品;不準從事污染和雜訊、振動嚴重的生產項目。已建成的必須整頓改造,限期治理。
第二十三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實行統一規劃、計劃勘探、綜合評價、科學開采和合理利用。按照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開發建設項目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的,應由開發建設單位給予補償和恢復。
第二十四條 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合理規劃。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基礎設施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防治工業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雜訊、放射性物質、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四章 建設項目和區域開發的環境管理
第二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在建設項目立項審批時必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避免對環境的有害影響,嚴格控制產生新的污染。
第二十六條 一切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工程建設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規定,實行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制度。
第二十七條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許可權:
(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分別由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跨行政區以及對環境問題有爭議的建設項目,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二)在西安市轄區內的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由西安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並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除按規定應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項目以外,其他項目和特殊建設項目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二十八條 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拖,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已建成的防治污染設拖,必須正常運轉,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
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徵得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二十九條 進行區域開發的管理機構,必須組織對擬開發區域的環境現狀進行調查評價,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三十條 區域開發的管理機構對開發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在制定開發規劃方案時,必須編制環境保護專章,報上一級和開發區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在開發建設時期內按年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環境質量狀況。
第三十一條 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禁止進口有毒有害廢棄物在本省處理。防止境外污染向本省行政區域轉嫁。

第五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三十二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把消除污染、改善環境、節約資源和綜合利用作為技術改造和生產經營管理的內容納入工作計劃,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管理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三十三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經核查批准,發放《排放污染物許可證》後,方可排放。
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等需作重大變動時,排放污染物單位應在改變之前重新申報登記。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接到申報後,應在三十日內批復,逾期不批復的視為同意。
第三十四條 凡排放污染物超過排放標準的,必須按照國家和省的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同時繳納排污水費。
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和排污水費,必須用於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五條 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委託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六條 省內外專門從事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單位,須經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其資質進行審查,取得《陝西省環境污染治理證書》後,方可在本省境內承擔污染治理任務。
第三十七條 任何單位不得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
第三十八條 凡生產、銷售、使用有毒化學物品的,必須向當地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生產、使用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的,必須向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並發給《有毒、危險物品環境安全證書》後,方可辦理有關手續。
第三十九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根據不同情況,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並按以下規定處以罰款: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處以三百元至三千元罰款;
(二)不執行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制度,或者在申報中拒報、謊報污染物排放種類、數量、濃度等數據、資料的,處以三百元至三千元罰款;
(三)未取得《排放污染物許可證》排放污染物的,處以三百元至五千元罰款;
(四)不按《排放污染物許可證》規定的標准排放污染物或者採取不正當手段、方式排放污染物的,處以五千元至十萬元罰款;
(五)不按國家和本省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和排污水費的,處以一千元至一萬元罰款;
(六)發生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不及時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不及時向可能要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通報,或者不立即採取有效處理措施的,處以一千元至一萬元罰款;
(七)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處以二千元至二萬元罰款;
(八)引進不符合我國環保規定要求的技術、設備或者進口有毒有害廢棄物在本省處理的,處以一千元至五萬元罰款;
(九)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處以五百元至三萬元罰款。
第四十一條 建設項目未執行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制度進行建設的,處以一千元至二萬元罰款;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未達到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責令採取補救措施,並處以二千元至二萬元罰款;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未建成,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並處五千元至五萬元罰款。
第四十二條 對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加收一至五倍超標准排污費外,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一萬元至十萬元罰款,或者責令其停業、轉產、關閉。
責令地方管轄的企業停業、轉產、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轉產、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三條 對違反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本辦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罰款額最高不超過二十萬元;情節較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後果的
,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個人,在被處以警告或者罰款後,仍負有治理污染、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的責任。
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第四十五條 本辦法所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專項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執行。
縣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一萬元以下罰款,市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五萬元以下罰款。超過罰款限額的,須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處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罰款一律上繳財政,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七條 環境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貪污受賄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 則
第四十八條 本辦法實施中的具體應用問題,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四十九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Ⅶ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周每年都有嗎

前倆生態保護環境宣傳周每年都有的。

熱點內容
刑法的法律特徵 發布:2025-08-21 23:13:53 瀏覽:877
企業負責人和法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1 23:13:51 瀏覽:904
法院行政轉崗 發布:2025-08-21 23:05:36 瀏覽:700
臨沂律師排名 發布:2025-08-21 22:51:34 瀏覽:733
中國法律知識競賽題目及答案 發布:2025-08-21 22:48:11 瀏覽:984
2015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 發布:2025-08-21 22:30:37 瀏覽:583
民法典最新規范 發布:2025-08-21 22:29:39 瀏覽:75
民法第106 發布:2025-08-21 22:28:47 瀏覽:288
華政國際經濟法期末考試 發布:2025-08-21 22:28:36 瀏覽:242
非法學考法律碩士看什麼書 發布:2025-08-21 22:27:38 瀏覽: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