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法規問題
⑴ 黨內法規有哪些
·中國共產黨來章程(中國共產自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改1992年10月18日通過)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06.27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1994.09.28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
名稱 制定/頒布機關 日期
·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印製、使用《中國共產黨入黨志願書》(2004年制)的通知 中共中央組織 (2004.06.19.)
·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工作的意見》的通知 中共中央辦公廳 (2004.07.09)
·中共中央關於印發《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的通知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
⑵ 中國共產黨內法規條例有哪些
第一條 為了規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建立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
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制定其他黨內法規的基礎和依據。
第三條 黨的中央組織制定的黨內法規稱為中央黨內法規。下列事項應當由中央黨內法規規定:
(一)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二)黨的各級組織的產生、組成和職權;
(三)黨員義務和權利方面的基本制度;
(四)黨的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制度;
(五)涉及黨的重大問題的事項;
(六)其他應當由中央黨內法規規定的事項。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就其職權范圍內有關事項制定黨內法規。
第四條 黨內法規的名稱為黨章、准則、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細則。
黨章對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黨員義務和權利以及黨的紀律等作出根本規定。
准則對全黨政治生活、組織生活和全體黨員行為作出基本規定。
條例對黨的某一領域重要關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規定。
規則、規定、辦法、細則對黨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項作出具體規定。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稱為規則、規定、辦法、細則。
第五條 黨內法規的內容應當用條款形式表述,不同於一般不用條款形式表述的決議、決定、意見、通知等規范性文件。
第六條 制定黨內法規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制定黨內法規的日常工作由中央書記處負責。
中央辦公廳承擔黨內法規制定的統籌協調工作,其所屬法規工作機構承辦具體事務。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負責職權范圍內的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其所屬負責法規工作的機構承辦具體事務。
第七條 制定黨內法規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從黨的事業發展需要和黨的建設實際出發;
(二)以黨章為根本依據,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三)遵守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規定;
(四)符合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
(五)有利於推進黨的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六)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
(七)維護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統一性和權威性;
(八)注重簡明實用,防止繁瑣重復。
⑶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規定涉及黨內重大事項由什麼規定
"三重一大",即:重大問題決策、重要幹部任免、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大額資金使用回。 "重大事答項決策、重要幹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大額資金的使用,必須經集體討論做出決定。
「三重一大」最早源於1996年第十四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公報,對黨員領導幹部在政治紀律方面提出的四條要求的第二條紀律要求。具體表述如下: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凡屬重大決策、重要幹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的使用,必須經集體討論作出決定。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六十三條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拒不執行或者擅自改變黨組織作出的重大決定,或者違反議事規則,個人或者少數人決定重大問題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
⑷ 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違反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不履行職責,有下列情形應當予以問責
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違反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予以問責:
(一)黨的領導弱化
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沒有得到有效貫徹落實,在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或者在處置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發生的重大問題中領導不力,出現重大失誤,給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造成嚴重損失,產生惡劣影響的;
(二)黨的建設缺失
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組織生活不健全,黨組織軟弱渙散,黨性教育特別是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薄弱,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落實,作風建設流於形式,幹部選拔任用工作中問題突出,黨內和群眾反映強烈,損害黨的形象,削弱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的;
(三)全面從嚴治黨不力
主體責任、監督責任落實不到位,管黨治黨失之於寬松軟,好人主義盛行、搞一團和氣,不負責、不擔當,黨內監督乏力該發現的問題沒有發現,發現問題不報告不處置、不整改不問責,造成嚴重後果的;
(四)維護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不力
導致違規違紀行為多發,特別是維護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失職,管轄范圍內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團團伙伙、拉幫結派問題嚴重,造成惡劣影響的;
(五)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堅決、不扎實,管轄范圍內腐敗蔓延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突出的;
(六)其他應當問責的失職失責情形
⑸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主要有哪些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主要有:《黨章》、《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回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答則》、《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規則》、《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幹部民主生活會若干規定》等。
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目的是為了規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建立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拓展資料:
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制定其它黨內法規的基礎和依據。黨章對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黨員義務和權利以及黨的紀律等作出根本規定。
⑹ 黨內法規知多少
十八大以來,中抄央通過對新中國成立至2012年6月期間出台的2.3萬多件中央文件進行全面篩查,共梳理出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1178件。經過清理,宣布廢止和失效691件,繼續有效的487件。在現有的不足500件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中,大多數是中紀委或中央有關部門發布的規范性文件。
根據中央紀委及中組部網站公開發布的黨內法規進行統計,除黨章外,當前黨內法規主要有準則2部、條例22部、規定38部、辦法16部、細則2部,包括黨章在內上述公開的黨內法規是81部。當然這沒有包括軍隊黨內法規和部分不適合公開的黨內法規。
⑺ 如何破解制度建設難題 打造過硬黨內法規隊伍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對此,十八屆中央紀委四次、五次全會做出的依規管黨治黨部署,切實加強對制度貫徹落實情況的日常督查、專項檢查和定期考核,加大對違反制度行為的問責力度,確保各項法規制度成為剛性約束。作為專司黨內監督的紀檢監察機關,如何加強黨內法規隊伍建設,為依規管黨治黨提供堅強保證,是一項重要課題。
當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還客觀存在著質量不夠高、制度老化、碎片化的現象,有些內容交叉重復甚至相互沖突,特別是針對黨規制度執行不力和法規空轉的現象,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力強、素質高的黨內法規工作者承擔這一重任。
加強黨內法規工作機構建設是基礎。當前黨的各級法規工作機構建設還比較薄弱。從紀檢監察機關看,部分省級紀委的法規機構近兩年才單獨設立,市、縣兩級絕大多數沒有單設,即便單設也兼管著其他業務工作。這一現狀勢必會制約和影響黨內法規建設進程。為此,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按照「三轉」要求,抓緊建立健全專門的法規工作機構,下力解決隊伍力量、設施條件、工作開展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為落實依規管黨治黨要求奠定堅實基礎。
完善黨內法規工作運行機制是保障。按照依規管黨治黨的要求推進黨內法規工作,必須建立科學高效的工作機制。要開展「大清理」工作,對目前所有運行的法規制度包括規范性文件進行一次「大起底」,分級組織、自上而下實施,對內部過時的、交叉的、矛盾的,和上位法沖突的,逐一嚴格甄別,作出廢止和保留決定,對決定保留的進行匯編,作為下步頂層設計的依據。要推行法規工作歸口管理,把好「立項關」,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科學設計,抓好配套完善;把好「質量關」,力求內容科學、程序嚴密;把好「執行關」,加強法規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執行中的「跑偏」問題及時發現,嚴肅問責,保證依規辦事。
提高黨內法規隊伍的專業水準和業務能力。當前,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黨內法規人員還沒有做到正規化、專業化。對此,應當突出黨內法規的立法、執行、監督等方面的人才培養,著力培養一批高水平的黨內法規學者和專家團隊。一方面,要制定長遠規劃,將一批具有法學專業背景、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的人員充實到紀檢監察機關黨內法規工作隊伍當中來,切實解決基層和欠發達地區法治優秀人才匱乏的問題;要加強與司法機關之間具備條件的幹部和人才的交流,實現優勢互補。另一方面,要探索實行紀檢監察機關法規工作職業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黨內法規工作者制度,健全從政法專業畢業生中招錄人才的規范便捷機制,完善職業保障體系。(章吉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紀委研究室)
⑻ 中國共產黨員黨內法規體系中,共有幾個准則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有36條條例。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建立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
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制定其他黨內法規的基礎和依據。
第三條 黨的中央組織制定的黨內法規稱為中央黨內法規。下列事項應當由中央黨內法規規定:
(一)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二)黨的各級組織的產生、組成和職權;
(三)黨員義務和權利方面的基本制度;
(四)黨的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制度;
(五)涉及黨的重大問題的事項;
(六)其他應當由中央黨內法規規定的事項。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就其職權范圍內有關事項制定黨內法規。
第四條 黨內法規的名稱為黨章、准則、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細則。
黨章對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黨員義務和權利以及黨的紀律等作出根本規定。
准則對全黨政治生活、組織生活和全體黨員行為作出基本規定。
條例對黨的某一領域重要關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規定。
規則、規定、辦法、細則對黨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項作出具體規定。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稱為規則、規定、辦法、細則。
第五條 黨內法規的內容應當用條款形式表述,不同於一般不用條款形式表述的決議、決定、意見、通知等規范性文件。
第六條 制定黨內法規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制定黨內法規的日常工作由中央書記處負責。
中央辦公廳承擔黨內法規制定的統籌協調工作,其所屬法規工作機構承辦具體事務。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負責職權范圍內的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其所屬負責法規工作的機構承辦具體事務。
第七條 制定黨內法規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從黨的事業發展需要和黨的建設實際出發;
(二)以黨章為根本依據,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三)遵守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規定;
(四)符合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
(五)有利於推進黨的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六)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
(七)維護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統一性和權威性;
(八)注重簡明實用,防止繁瑣重復。
第二章 規劃與計劃
第八條 制定黨內法規應當統籌進行,科學編制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突出重點、整體推進,逐步構建內容協調、程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
第九條 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由中央辦公廳對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提出的制定建議進行匯總,並廣泛徵求意見後擬訂,經中央書記處辦公會議討論,報中央審定。
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年度計劃,由中央辦公廳對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每年年底前提出的下一年度制定建議進行匯總後擬訂,報中央審批。
第十條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提出的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建議,應當包括黨內法規名稱、制定必要性、報送時間、起草單位等。
第十一條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可以根據職權和實際需要,編制本系統、本地區黨內法規制定工作規劃和計劃。
第十二條 黨內法規制定工作規劃和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1]
第三章 起 草
第十三條 中央黨內法規按其內容一般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起草,綜合性黨內法規由中央辦公廳協調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有關部門起草或者成立專門起草小組起草。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由其自行組織起草。
第十四條 黨內法規草案一般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名稱;
(二)制定目的和依據;
(三)適用范圍;
(四)具體規范;
(五)解釋機關;
(六)施行日期。
第十五條 黨內法規應當方向正確,內容明確,邏輯嚴密,表述准確、規范、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第十六條 起草黨內法規,應當深入調查研究,全面掌握實際情況,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和新的實踐經驗,充分了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意見和建議。必要時,調查研究可以吸收相關專家學者參加或者委託專門機構開展。
第十七條 起草黨內法規的部門和單位,應當就涉及其他部門和單位工作范圍的事項,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商一致。經協商未能取得一致意見的,應當在報送黨內法規草案時對有關情況作出說明。
第十八條 起草黨內法規,應當與現行黨內法規相銜接。對同一事項,如果需要作出與現行黨內法規不一致的規定,應當在草案中作出廢止或者如何適用現行黨內法規的規定,並在報送草案時說明情況和理由。
第十九條 黨內法規草案形成後,應當廣泛徵求意見。徵求意見范圍根據黨內法規草案的具體內容確定,必要時在全黨范圍內徵求意見。徵求意見時應當注意聽取黨代表大會代表和有關專家學者的意見。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黨內法規草案,應當充分聽取群眾意見。
徵求意見可以採取書面形式,也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網上征詢等形式。
第二十條 起草部門和單位向審議批准機關報送黨內法規草案,應當同時報送草案制定說明。制定說明應當包括制定黨內法規的必要性、主要內容、徵求意見情況、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商情況等。
第四章 審批與發布
第二十一條 審議批准機關收到黨內法規草案後,交由所屬負責法規工作的機構進行審核。主要審核以下內容:
(一)是否同黨章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相抵觸;
(二)是否同憲法和法律不一致;
(三)是否同上位黨內法規相抵觸;
(四)是否與其他同位黨內法規對同一事項的規定相沖突;
(五)是否就涉及的重大政策措施與相關部門和單位協商;
(六)是否符合制定許可權和程序。
對存在問題的黨內法規草案,審核機構經批准可以向起草部門和單位提出修改意見。如起草部門和單位不採納修改意見,審核機構可以向審議批准機關提出修改、緩辦或者退回的建議。
第二十二條 黨內法規的審議批准,按照下列職權進行:
(一)涉及黨的中央組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產生、組成和職權的黨內法規,以及涉及黨的重大問題的黨內法規,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審議批准;
(二)涉及黨的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產生、組成和職權的黨內法規,涉及黨員義務和權利方面基本制度的黨內法規,以及涉及黨的各方面工作基本制度的黨內法規,由黨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或者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批准;
(三)應當由中央發布的其他黨內法規,根據情況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批准,或者按規定程序報送批准;
(四)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發布的黨內法規,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審議批准;
(五)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發布的黨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審議批准。
第二十三條 經審議批準的黨內法規草案,由負責法規工作的機構核文後按規定程序報請發布。
黨內法規一般採用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辦公廳文件、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文件、中央各部門文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文件、黨委辦公廳文件的形式發布。
黨內法規經批准後一般應當公開發布。
第二十四條 實際工作迫切需要但還不夠成熟的黨內法規,可先試行,在實踐中完善後重新發布。
第五章 適用與解釋
第二十五條 黨章在黨內法規中具有最高效力,其他任何黨內法規都不得同黨章相抵觸。
中央黨內法規的效力高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的效力。
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不得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制定的黨內法規相抵觸。
第二十六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黨內法規,一般規定與特別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舊的規定與新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制定的黨內法規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的,提請中央處理。
第二十八條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發布的黨內法規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央責令改正或者予以撤銷:
(一)同黨章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相抵觸的;
(二)同憲法和法律不一致的;
(三)同中央黨內法規相抵觸的。
第二十九條 中央黨內法規解釋工作,由其規定的解釋機關負責。本條例施行前發布的中央黨內法規,未明確規定解釋機關的,由中央辦公廳請示中央後承辦。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由其自行解釋。
黨內法規的解釋同黨內法規具有同等效力。
第六章 備案、清理與評估
第三十條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應當自發布之日起30日內報送中央備案,備案工作由中央辦公廳承辦。具體備案辦法由中央辦公廳另行規定。
第三十一條 黨內法規制定機關應當適時對黨內法規進行清理,並根據清理情況及時對相關黨內法規作出修改、廢止等相應處理。
第三十二條 黨內法規制定機關、起草部門和單位可以根據職權對黨內法規執行情況、實施效果開展評估。
第七章 附 則
第三十三條 黨內法規的修改、廢止,適用本條例。
黨章的修改適用黨章的規定。
第三十四條 中央軍事委員會及其總政治部依照本條例的基本精神制定軍隊黨內法規。
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由中央辦公廳負責解釋。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90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同時廢止
2013年5月27日,發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該《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中共首次擁有正式黨內「立法法」。
⑼ 黨內法規制度有哪些
第一條
為了規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建立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
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制定其他黨內法規的基礎和依據。
第三條
黨的中央組織制定的黨內法規稱為中央黨內法規。下列事項應當由中央黨內法規規定:
(一)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二)黨的各級組織的產生、組成和職權;
(三)黨員義務和權利方面的基本制度;
(四)黨的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制度;
(五)涉及黨的重大問題的事項;
(六)其他應當由中央黨內法規規定的事項。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就其職權范圍內有關事項制定黨內法規。
第四條
黨內法規的名稱為黨章、准則、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細則。
黨章對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黨員義務和權利以及黨的紀律等作出根本規定。
准則對全黨政治生活、組織生活和全體黨員行為作出基本規定。
條例對黨的某一領域重要關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規定。
規則、規定、辦法、細則對黨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項作出具體規定。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稱為規則、規定、辦法、細則。
第五條
黨內法規的內容應當用條款形式表述,不同於一般不用條款形式表述的決議、決定、意見、通知等規范性文件。
第六條
制定黨內法規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制定黨內法規的日常工作由中央書記處負責。
中央辦公廳承擔黨內法規制定的統籌協調工作,其所屬法規工作機構承辦具體事務。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負責職權范圍內的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其所屬負責法規工作的機構承辦具體事務。
第七條
制定黨內法規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從黨的事業發展需要和黨的建設實際出發;
(二)以黨章為根本依據,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
(三)遵守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規定。
祝你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