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農業用地管理條例

農業用地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21 07:32:58

『壹』 國家土地管理法對於農業用地的規定有哪幾條

第三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採取措施,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地總量不減少;耕地總量減少的,由國務院責令在規定期限內組織開墾與所減少耕地的數量與質量相當的耕地,並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個別省、直轄市確因土地後備資源匱乏,新增建設用地後,新開墾耕地的數量不足以補償所佔用耕地的數量的,必須報經國務院批准減免本行政區域內開墾耕地的數量,進行易地開墾。第三十四條 國家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下列耕地應當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嚴格管理:(一)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內的耕地(二)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計劃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三)蔬菜生產基地(四)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五)國務院規定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其他耕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的基本農田應當占本行政區域內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基本農田保護區以鄉(鎮)為單位進行劃區定界,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第三十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維護排灌工程設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鹽漬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第三十六條 非農業建設必須節約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佔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佔用好地。禁止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禁止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第三十七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已經辦理審批手續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一年內不用而又可以耕種並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耕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一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進行房地產開發的閑置土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辦理。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二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耕地。第三十八條 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開發未利用的土地;適宜開發為農用地的,應當優先開發成農用地。國家依法保護開發者的合法權益。第三十九條 開墾未利用的土地,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和評估,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的可開墾的區域內,經依法批准後進行。禁止毀壞森林、草原開墾耕地,禁止圍湖造田和侵佔江河灘地。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破壞生態環境開墾、圍墾的土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牧、還湖。第四十條 開發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者個人長期使用。第四十一條 國家鼓勵土地整理。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改造中、低產田,整治閑散地和廢棄地。第四十二條 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破壞,用地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復墾;沒有條件復墾或者復墾不符合要求的,應當繳納土地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復墾的土地應當優先用於農業。

『貳』 土地管理法規定禁止佔用耕地有哪些規定

《土地管理法》對禁止佔用耕地做了全面規定
附:《土地管理法》相關條款:
第三十一條 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
國家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非農業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佔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於開墾新的耕地。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開墾耕地計劃,監督佔用耕地的單位按照計劃開墾耕地或者按照計劃組織開墾耕地,並進行驗收。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要求佔用耕地的單位將所佔用耕地耕作層的土壤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第三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採取措施,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地總量不減少;耕地總量減少的,由國務院責令在規定期限內組織開墾與所減少耕地的數量與質量相當的耕地,並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個別省、直轄市確因土地後備資源匱乏,新增建設用地後,新開墾耕地的數量不足以補償所佔用耕地的數量的,必須報經國務院批准減免本行政區域內開墾耕地的數量,進行易地開墾。
第三十四條 國家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下列耕地應當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嚴格管理:
(一)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內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計劃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
(三)蔬菜生產基地;
(四)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
(五)國務院規定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其他耕地。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的基本農田應當占本行政區域內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基本農田保護區以鄉(鎮)為單位進行劃區定界,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第三十六條 非農業建設必須節約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佔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佔用好地。
禁止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
禁止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
第三十七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已經辦理審批手續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一年內不用而又可以耕種並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耕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一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進行房地產開發的閑置土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二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耕地。
第三十九條 開墾未利用的土地,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和評估,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的可開墾的區域內,經依法批准後進行。禁止毀壞森林、草原開墾耕地,禁止圍湖造田和侵佔江河灘地。
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破壞生態環境開墾、圍墾的土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牧、還湖。
第四十一條 國家鼓勵土地整理。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改造中、低產田,整治閑散地和廢棄地。
第四十二條 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破壞,用地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負責復墾;沒有條件復墾或者復墾不符合要求的,應當繳納土地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復墾的土地應當優先用於農業。

『叄』 國家對農用地的用途有哪些規定

承包時合同有約定來的,源應以約定為准,承包期間,不能改變土地用途跟性質。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和非法限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承包土地的權利。農村土地承包後,土地的所有權性質不變。承包地不得買賣。
承包地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承包者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 承包地被依法徵用、佔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同時承包方承擔下列義務:維持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得用於非農建設; 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給土地造成永久性損害;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農業用地是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所利用的土地。又稱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養捕水面、農田水利設施用地,以及田間道路和其他一切農業生產性建築物佔用的土地等。
法律依據參照:<農村土地承包法>

『肆』 農業用地和商業用地的管理辦法

1994年2月4日上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

(本篇法規已被《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決定》(發布日期:1997年5月27日 實施日期:1997年7月1日)修改)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土地,依法屬於國家所有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國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徵用集體所有土地,劃撥或者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也可以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

第三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必須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針,按照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加強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嚴格控制佔用菜地,制止亂佔耕地和濫用土地的行為。

第四條 在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五條 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市土地管理部門)主管全市土地的統一管理工作,並可設立派出機構,負責指定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
區、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區、縣土地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工作,業務上受市土地管理部門領導。區、縣土地管理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設立派出機構。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日常工作由土地管理所辦理。鄉(鎮)土地管理業務受區、縣土地管理部門領導。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六條 本市下列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一)市區、建制鎮、工礦區范圍內的土地,但國家尚未徵用的集體所有土地除外;
(二)國有農場、林場、牧場、漁場的土地和國有山地;
(三)濱江沿海的灘塗;
(四)依法徵用、征購、沒收、收歸國有的土地;
(五)國家未確定為集體所有的其他土地。

第七條 本市下列土地屬於集體所有: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土地,農民使用的宅基地、自留地、竹園地等,但已經屬於國家所有的除外;
(二)依法屬於集體所有的其他土地。

第八條 集體所有土地的所有者,國有土地或者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者,應當向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部門申請土地登記。

第九條 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應當對申請登記的土地的權屬、面積、用途等進行審核,報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登記造冊,確認集體所有土地所有權、國有土地或者集體所有土地使用權,發給土地證書。

第十條 改變集體所有土地所有權、國有土地或者集體所有土地使用權以及改變土地用途的,應當向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申請,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辦理土地變更登記。

第十一條 在土地登記或者土地變更登記中有差錯的,由土地管理部門依法更正。
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辦理土地登記或者土地變更登記的,其土地所有權、使用權不受法律保護。

第十二條 單位和個人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由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部門勘測定界,埋設界樁。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或者毀損土地界樁。

第十三條 單位之間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土地所在的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爭議,由土地所在的鄉(鎮)人民政府或者區、縣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現狀,不得破壞地上的附著物。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發生爭議,需要重新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核發土地證書。

第三章 土地的利用和保護

第十四條 市和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建立土地調查統計制度,並建立地籍檔案。
市和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會同統計部門依法進行土地統計。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應當提供統計資料,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

第十五條 市和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應當按照保護耕地、合理安排非農業建設用地的原則,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鄉(鎮)人民政府編制,報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經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訂,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六條 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
在中心城區、近郊區、建制鎮規劃區以及城市建設發展規劃控制地區,土地利用應當符合城市規劃。

第十七條 市和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制訂保護耕地的辦法。
基本農田保護區和蔬菜保護區的土地,以及綠地、林地,應當嚴格控制,不得任意改變用途。
經國務院或者市人民政府批准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區、水源保護區、軍事設施保護區的土地,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堤防等用地,應當依法重點保護。

第十八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有計劃地開發、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
灘塗的開發管理按國家和本市灘塗管理的法律、法規執行。
對空出的宅基地、鄉(鎮)村企業事業用地、棚舍場地、臨時用地以及廢溝浜、荒地等,由區、縣土地管理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復墾。

第十九條 未經批准不得向耕地傾倒垃圾、渣土等廢棄物,禁止在耕地上建墳和擅自取土、採石、采礦、挖沙、開挖魚塘等破壞土地資源的行為。

第二十條 使用國有土地或者集體所有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土地管理部門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注銷土地使用證:
(一)用地單位已經撤銷或者遷移的;
(二)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連續二年未使用的;
(三)不按批準的用途使用的;
(四)公路、鐵路、機場、礦場經核准報廢的。

第四章 土地有償使用

第二十一條 本市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土地中的非農業建設用地實行有償使用。土地有償使用包括:
(一)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
(二)對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土地中非農業建設用地的使用者徵收國家或者本市規定的土地使用費用。
(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形式。

第二十二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是指由市、縣人民政府以及浦東新區行政機關依法將國有土地的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土地使用者,並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行為。
集體所有的土地必須先行徵用轉為國有土地後方可出讓。

第二十三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應當簽訂出讓合同。合同應當具備的條款須符合市土地管理部門的規定。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由市、縣以及浦東新區土地管理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
市、縣以及浦東新區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批准許可權,適用本辦法建設用地批准許可權的規定。
土地使用權出讓地塊上的建設,應當符合城市規劃或者鄉鎮建設規劃。
違反本條以上各款規定的,其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無效。

第二十四條 本市土地使用權出讓計劃,由市土地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納入年度建設用地計劃。
土地使用權出讓應當嚴格執行市主管部門下達的計劃。

第二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公司、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者外,均可依照本辦法在本市通過出讓形式獲得土地使用權,進行土地開發、利用、經營。其土地使用權在使用年限內可以依法轉讓、出租、抵押或者用於法律允許的其他經營活動,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二十六條 商業、旅遊、娛樂、金融、服務業、商品房屋等項目的用地,應當採用土地使用權出讓形式取得。
土地使用權出讓可以採取協議、招標、拍賣方式進行。商業性項目用地使用權出讓,應當通過招標、拍賣方式進行,具體范圍由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二十七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適用下列規定:
(一)居住用地七十年;
(二)工業用地五十年;
(三)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五十年;
(四)商業、旅遊、娛樂用地四十年;
(五)綜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第二十八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出租、抵押、終止等登記事務,由房地產登記部門辦理。登記文件可公開查閱。

第二十九條 土地使用者在使用期限內需要改變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須向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後按規定重新簽訂出讓合同,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變更登記。

第三十條 建立本市土地資產評估制度。土地資產評估由具備評估資格的機構進行。

第三十一條 土地使用權轉讓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格的,市人民政府有優先購買權。

第三十二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使用年限期滿,土地使用權及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的所有權同時由國家無償取得。需要續期的,土地使用者應當在使用年限期滿六個月前提出申請,經市人民政府批准,按規定重新簽訂合同,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登記。

第三十三條 國家對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不提前收回。在特殊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對土地使用者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程序提前收回,並根據已經使用的年限和開發、利用土地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償。

第三十四條 出讓方未按合同規定提供土地使用權的,受讓方在合同約定期內未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另一方可以提出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違約賠償。

第三十五條 土地使用者對未按出讓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進行轉讓、出租、抵押的,必須經過土地管理部門批准,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並補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者以轉讓、出租、抵押所獲得的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第三十六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時,出讓人應當對被拆遷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適當安置和補償。

第三十七條 市土地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對本市土地使用權出讓的計劃、用途、地價以及符合規劃和出讓金的收繳使用情況進行宏觀管理和監督檢查。
市和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對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出租、抵押進行監督檢查。

第五章 建設用地

第三十八條 國家進行經濟、文化、國防建設以及興辦社會公共事業,應當按照城市規劃合理用地,經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依法徵用集體所有土地或者劃撥國有土地。
鄉(鎮)村建設應當執行經批準的鄉(鎮)村建設規劃,經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依法徵用集體所有土地或者使用集體所有土地。
依法徵用集體所有土地或者劃撥國有土地,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不得阻撓。

第三十九條 列入本市固定資產投資計劃或者經主管部門批準的國家建設項目需要用地,建設單位應當持按照國家建設程序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向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用地申請,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批准。
中央各部門和外省市在滬單位、軍隊的建設項目需要用地的,應當納入本市計劃後,方可提出用地申請。

第四十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他經濟組織共同舉辦的聯營企業需要用地的,必須向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用地申請,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批准。使用規劃城市化地區范圍以內集體所有土地的,應當實行徵用;使用規劃城市化地區范圍以外集體所有土地的,可以實行徵用,也可以由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協議,將土地使用權作為聯營條件或者作價入股。
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應當經過土地估價部門評估,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集體所有土地作價入股的股份不得轉讓。
對集體所有土地進行房地產開發的,應當先行辦理土地徵用。

第四十一條 本市建設用地實行總量控制,建設用地計劃應當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市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行年度建設用地計劃,並在向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報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時,一並報告建設用地計劃執行情況。
區、縣建設用地應當按市主管部門下達的計劃嚴格控制使用,確需超過計劃的,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方可使用。

第四十二條 徵用耕地一千畝以上、其他土地二千畝以上,包括一個建設項目同時徵用耕地一千畝以下和其他土地一千畝以上合計為二千畝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三條 下列建設用地由市人民政府批准:
(一)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重要地區、重要路段、蔬菜保護區、水源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區、綠地等規劃范圍內的建設項目用地;
(二)中央、外省市、部隊、市屬單位投資的建設項目用地和因建設需要劃撥上述單位使用的土地;
(三)區、縣的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其他區、縣的土地;
(四)市人民政府認為應當由市人民政府批準的建設項目用地;
(五)區、縣人民政府批准許可權以外的土地。

第四十四條 浦東新區內的建設用地,除本辦法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四)項規定外,由浦東新區行政機關批准。

第四十五條 除本辦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外,各區、縣內的建設用地批准許可權作如下規定:
(一)縣人民政府的批准許可權為:
(1)徵用或者使用耕地五十畝以下的;
(2)劃撥國有土地五十畝以下的;
(3)徵用或者使用其他土地一百畝以下的;
(4)一個建設項目同時徵用或者使用耕地、劃撥國有土地五十畝以下,徵用或者使用其他土地一百畝以下,合計為一百畝以下的。
(二)寶山區、閔行區、嘉定區人民政府的批准許可權為:
(1)徵用或者使用耕地三十畝以下的;
(2)劃撥國有土地三十畝以下的;
(3)徵用或者使用其他土地六十畝以下的;
(4)一個建設項目同時徵用或者使用耕地、劃撥國有土地三十畝以下,徵用或者使用其他土地六十畝以下,合計為六十畝以下的;
(5)寶山區人民政府對長興鄉、橫沙鄉的批准許可權,可以按本條第(一)項規定執行。
(三)除寶山區、閔行區、嘉定區外,其他各區人民政府的批准許可權為:
(1)徵用或者使用耕地十五畝以下的;
(2)劃撥國有土地十五畝以下的;
(3)徵用或者使用其他土地三十畝以下的;
(4)一個建設項目同時徵用或者使用耕地、劃撥國有土地十五畝以下,徵用或者使用其他土地三十畝以下,合計為三十畝以下的。

第四十六條 經批準的建設用地,由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部門發給建設用地許可證。用地單位必須按照批準的范圍、數量、用途使用土地。自建設項目竣工之日起的三十日內,用地單位應當向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部門申報,經核查符合用地規定的,發給土地使用證。

第四十七條 徵用、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由用地單位承擔土地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地上地下建築物以及附著物補償費、安置補助費、耕地佔用稅、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土地墾復基金和國家與本市規定的其他費用。
徵用集體所有土地可以採取征地費包干辦法。

第四十八條 徵用、使用集體所有土地,需要搬遷農民住宅的,應當在審批建設項目用地時,按規定的用地標准,同時審批房屋拆遷安置用地。
劃撥國有土地、徵用或者使用集體所有土地對原土地使用者需要安置和補償的,建設用地單位應當給予適當安置和補償。

第四十九條 徵用、使用集體所有土地,對規定需要安置的勞動力和養老人員應當按照誰用地誰負責安置的原則,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組織有關主管部門會同被征地單位、用地單位通過多種途徑予以安置。除用地單位自行吸收安置的外,用地單位應當按規定的標准支付安置補助費。
征地中應當安置的勞動力和養老人員的農業戶口均轉為非農業戶口。
因征地被撤銷的集體經濟組織中的農業戶口,可以轉為非農業戶口。

第五十條 徵用、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各項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除被徵用土地上屬於個人的地上建築物、附著物補償費和青苗補償費付給本人外,其餘部分由被征地單位用於發展生產和剩餘農業人口的生活補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佔用。

第五十一條 需要臨時使用土地的,應當向市或者土地所在的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後方可使用,並給原土地使用者適當補償。
臨時使用土地的期限不得超過二年。在臨時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半永久性建築物或者構築物。臨時用地期滿歸還土地時,應當恢復土地原狀。

第五十二條 城鎮居民私房翻建改變用地面積的,應當向區、縣土地管理部門申請,按規劃許可辦理用地批准手續。

第五十三條 農村居民個人住房建設用地指標,應當根據市土地管理部門核定的年度計劃,由區、縣土地管理部門分解落實到鄉、鎮人民政府。
農村居民個人住房建設應當根據鄉鎮和村莊建設規劃統籌安排,盡可能使用原宅基地和其他非耕地,嚴格控制使用耕地。使用耕地的,由區、縣人民政府批准;使用非耕地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農村居民個人住房建設用地標准按本市農村個人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執行。

第五十四條 農村承包經營戶、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從事非農業生產需要在宅基地以外使用集體所有土地或者零星空閑的國有土地的,經鄉(鎮)人民政府同意後,按本辦法規定的批准許可權,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批准。
經批准使用的土地,須按規定繳納有關稅費。

第五十五條 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根據建設需要對集體所有土地實行預征。
預徵集體所有土地,其耕地部分由土地管理部門向集體經濟組織預付不低於土地補償費百分之三十的費用。
對預征的土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徵用、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出讓或者劃撥。
被預征的土地,應當繼續按現狀使用和耕種,不得任意改變用途,不得拋荒。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六條 對未經批准、採用欺騙手段獲取批准或者超過批准用地面積而非法佔用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土地上建造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並處以罰款;對非法佔地單位的主管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不按批准用地范圍移位用地的,超越范圍使用的部分,按照非法佔用土地處理。

第五十七條 農村居民、城鎮非農業戶口居民,未經批准、採取欺騙手段獲取批准而非法佔用土地建造住宅或者擅自移位建造住宅的,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建造的房屋。
對非法佔地的國家工作人員、鄉(鎮)村幹部,除按前款規定辦理外,並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八條 非法轉讓土地的,沒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建造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並可對當事人按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以下處罰款。對直接責任者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九條 越權批准、違法批准、無權批准徵用或者使用土地的,其批准文件無效,獲得的土地按非法佔用土地處理。對批准單位的主管人員和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條 非法佔用被征地單位的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應當責令退賠,並可按非法佔用款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下處以罰款;對主管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個人非法佔用的,以貪污論處。

第六十一條 依法應予收回的土地和臨時使用土地期滿不歸還的,經過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批准,由土地管理部門收回土地使用權。拒不交出土地的,除責令限期交還土地外,並處以罰款。

第六十二條 未經批准向耕地傾倒垃圾、渣土等廢棄物,在耕地上建墳或擅自取土、採石、采礦、挖沙、開挖魚塘等破壞土地資源的,責令限期恢復,並處以罰款。非法牟利的,沒收其非法所得。

第六十三條 用地單位和個人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的,由土地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經過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批准,由土地管理部門收回土地使用權,拆除或者沒收在土地上建造的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

第六十四條 土地使用者未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期限和條件開發、利用土地,以及違反合同規定擅自轉讓、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權的,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應當責令共限期改正,並可處以警告、沒收其非法收入、罰款直至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

第六十五條 擅自移動或者毀損土地權屬界樁的,責令其恢復,承擔補測費和界樁費,並可處以補測費二倍罰款。

第六十六條 依法受到限期拆除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處罰的單位和個人,繼續施工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有權對繼續施工的設備、建築材料予以查封。
當事人對查封設備、建築材料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六十七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第二款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第二十五條和《上海市統計管理條例》的規定處罰。

第六十八條 本辦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由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決定。對農村居民個人住房建設用地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也可以由鄉人民政府決定。市土地管理部門對本市有關土地管理的案件,有權直接處理並作出處罰決定。

第六十九條 罰款、沒收款應當在規定期限內繳納,逾期不繳納的,每日加收相當於罰款、沒收款的千分之三的滯納金。
罰款、沒收款和滯納金應當及時上交國庫。

第七十條 當事人對本辦法規定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上級主管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土地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土地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七十一條 侵犯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由市或者區、縣土地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犯,賠償損失;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被侵權人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七十二條 在徵用、劃撥、使用土地和變更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和處理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爭議的過程中,瀆職、行賄受賄、敲詐勒索、貪污、盜竊國家和集體財物的,或者煽動鬧事、阻撓國家或者鄉(鎮)村集體建設,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七十三條 本辦法所稱的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重要地區,是指城市規劃確定的市中心、副中心、專業中心、主要分區中心、城市風貌保護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航空港、鐵路客站、水運客站、地鐵沿線及其車站、黃浦江隧道出入口、大橋引橋地區。
重要路段,是指進入城市的主要幹道,中心城區主幹道以及市級商業街。
綠地,是指城市的公共綠地、專用綠地和規劃綠地。
重要地區、重要路段、綠地的具體范圍由市人民政府劃定。

第七十四條 本辦法具體應用問題,由市土地管理部門負責解釋。

第七十五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辦法制訂有關規定。

第七十六條 本辦法自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起施行。凡本市過去有關規定與本辦法抵觸的,均按本辦法執行。

『伍』 國家土地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國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1998年12月27日國務院令第256號發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二條 下列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

(一)城市市區的土地;

(二)農村和城市郊區中已經依法沒收、徵收、征購為國有的土地;

(三)國家依法徵用的土地;

(四)依法不屬於集體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灘塗及其他土地;

(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成員轉為城鎮居民的,原屬於其成員集體所有的土地;

(六)因國家組織移民、自然災害等原因,農民成建制地集體遷移後不再使用的原屬於遷移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第三條 國家依法實行土地登記發證制度。依法登記的土地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土地登記內容和土地權屬證書式樣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定。

土地登記資料可以公開查詢。

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四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所有權證書,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市轄區內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統一登記。

第五條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登記發證,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具體登記發證辦法由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

『陸』 農村土地的管理辦法

根據相鄰關系,沒有其他道路通行,必須經過其土地的情況下,可以經過並運送材料,但要合理使用,造成損失給以補償

『柒』 請問農業用地的法律法規的詳細內容

最詳細又最有權威的農業用地法律內容,都包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在這部法律當中幾乎可以找到所有農業土地使用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八條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第九條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

第十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第十一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十三條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十四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土地承包經營期限為三十年。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承包經營土地的農民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在土地承包經營期限內,對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承包的土地進行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熱點內容
建立農村法律顧問 發布:2025-08-22 19:08:08 瀏覽:432
2017四川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5-08-22 18:52:05 瀏覽:800
村委會有關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22 18:50:32 瀏覽:184
房產糾紛律師案例 發布:2025-08-22 18:49:13 瀏覽:400
法院變賣車輛 發布:2025-08-22 18:48:26 瀏覽:558
一個道德敗壞 發布:2025-08-22 18:42:28 瀏覽:364
道德建設月手抄報 發布:2025-08-22 18:40:10 瀏覽:51
合同法考試題目 發布:2025-08-22 18:39:32 瀏覽:741
中國海洋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學費 發布:2025-08-22 18:32:42 瀏覽:763
民事訴訟法課程隨堂測試潘劍鋒主編 發布:2025-08-22 18:18:59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