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規章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嗎
1. 行政法規不可以任意設定行政許可,其行政許可的設定權不受限制嗎
行政許可的設定權是受限制的,並非不受限制。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十五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1)地方性規章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嗎擴展閱讀
(一)行政許可的設定原則
1.設定行政許可應當遵循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凡是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行管理的事項,不得設定行政許可。只有市場、社會自行解決不了的問題,政府才能介入,才能通過設定行政許可進行干預。
2.設定行政許可應當有利於發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不應設定行政許可。只有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這些民事權利可能對他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損害,並且這種損害難以通過事後賠償加以彌補、補救時,才能設定行政許可。
3.設定行政許可應當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設定行政許可,不能僅僅考慮當前和眼下的利益,而應當統籌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及生態環境的協調,保持可持續發展。
2. 哪些規章能制定行政許可,哪些不能
省級政府規章的行政許可設定權。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已經對有關事項設定行政許可的,省級政府規章只能作出具體規定,不得增設行政許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行政許可的設定權,尤其是規章的設定權,也是本次立法當中變化最大的領域之一。在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中,針對部門規章設定許可中存在的問題,國務院取消了部門規章的許可設定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過程中,對地方政府規章的許可設定權進行了反復的討論,最後決定從設定主體和設定時限兩個方面進行限制。《行政許可法》規定,對於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同時,對於國務院可以以決定設立的行政許可,也作了一定的明確,要求除臨時性行政許可事項外,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規。
3. 地方性法規可行政許可設定嗎..
圍繞對《行政許可法》第十五條第一款的不同理解,出現了對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寬嚴不等的兩種解讀。嚴格論者主張縮小地方設定權,而寬泛論者則認為應當作適度的擴大。兩種解讀都面臨一些詰難。一種可能的策略是適度寬泛地理解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並以「不抵觸」原則和《行政許可法》有關條款精神予以必要的約束。
關鍵詞:地方性法規
行政許可
設定權
不抵觸
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就該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也許因為立法者認為地方立法設定行政許可的空間已經隨著《立法法》和《行政許可法》的相繼出台而明晰,或者是學者們不應有的疏忽,總之在《行政許可法》出台以後的有關立法釋義以及理論著述中,大多對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這一話題著墨不多,即使有所論述,也是語焉不詳。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地在對地方性法規進行行政許可設定清理的時候,卻常常遭遇「地方立法的行政許可設定權究竟有多大」的困惑。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是什麼?是立法本身的模糊性使然,還是我國立法體制的復雜性使得這一問題撲朔迷離,更或者有其他的什麼原因?就解決問題的層面而言,我們還要進一步追問: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究竟如何確定?
一、「設定(權)」詞解
「設定」作為一個法律術語最早出現在1996年制定的《行政處罰法》中,盡管該法未對「設定」作出概念上的界定,但從上下文之間可以判斷所謂的「設定」是區別於「具體規定」的一個范疇,簡單地說,就是不以任何法律、法規的規定作為其具體存在依據的、制定原創性法律規范的行為。「1」[1]相應地,所謂的「設定權」是指某個立法主體按照立法配置所享有的制定原創性法律規范的許可權。
那麼,行政許可的設定概念是否也在該種意義上使用呢?事實上,在《行政許可法》出台之前,甚至在《行政處罰法》之前,就有很多學者對行政許可的設定與規定作出了理論上的區分。《行政許可法》吸收了這些理論成果並借鑒《行政處罰法》,通過字里行間折射出其對「設定」的理解:
首先,行政許可的設定是一種立法行為。第三條規定,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可見,行政許可法規范的是兩種行為,即行政許可的設定及其實施,前者是立法機關確定必須經過行政機關批准方可從事的行為范圍,後者則是行政機關根據立法上的規定,按照法定程序給予行政許可。從整部《行政許可法》來看,其第二章「行政許可的設定」正是規范各立法主體設定行政許可的立法行為,而其後各章則是從實施機關、實施程序、收費、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方面規范實施行政許可的行為。因此,兩者是立法與執行的關系。
4. 法律法規和規章有哪些行政許可設定權
《行政許可法》
第十二條
下列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一)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定活動,需要按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二)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准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三)提供公眾服務並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四)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產品、物品,需要按照技術標准、技術規范,通過檢驗、檢測、檢疫等方式進行審定的事項;(五)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
第十四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必要時,國務院可以採用發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實施後,除臨時性行政許可事項外,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規。第十五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第十六條
行政法規可以在法律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范圍內,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
5. 地方性法規和省級政府規章不得設定哪些行政許可事項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14.15.17條有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十七條
除本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的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
第十四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必要時,國務院可以採用發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實施後,除臨時性行政許可事項外,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規。
第十五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6. 除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外,其他規范性文件可不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14.15.17條有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十七條 除本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的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
第十四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必要時,國務院可以採用發布決定的方式設定行政許可。實施後,除臨時性行政許可事項外,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規。
第十五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7. 地方性法規可行政許可設定嗎..求大神幫助
圍繞對《行政許可法》第十五條第一款的不同理解,出現了對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寬嚴不等的兩種解讀。嚴格論者主張縮小地方設定權,而寬泛論者則認為應當作適度的擴大。兩種解讀都面臨一些詰難。一種可能的策略是適度寬泛地理解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並以「不抵觸」原則和《行政許可法》有關條款精神予以必要的約束。 關鍵詞:地方性法規 行政許可 設定權 不抵觸 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就該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也許因為立法者認為地方立法設定行政許可的空間已經隨著《立法法》和《行政許可法》的相繼出台而明晰,或者是學者們不應有的疏忽,總之在《行政許可法》出台以後的有關立法釋義以及理論著述中,大多對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這一話題著墨不多,即使有所論述,也是語焉不詳。但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地在對地方性法規進行行政許可設定清理的時候,卻常常遭遇「地方立法的行政許可設定權究竟有多大」的困惑。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是什麼?是立法本身的模糊性使然,還是我國立法體制的復雜性使得這一問題撲朔迷離,更或者有其他的什麼原因?就解決問題的層面而言,我們還要進一步追問: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究竟如何確定? 一、「設定(權)」詞解 「設定」作為一個法律術語最早出現在1996年制定的《行政處罰法》中,盡管該法未對「設定」作出概念上的界定,但從上下文之間可以判斷所謂的「設定」是區別於「具體規定」的一個范疇,簡單地說,就是不以任何法律、法規的規定作為其具體存在依據的、制定原創性法律規范的行為。「1」[1]相應地,所謂的「設定權」是指某個立法主體按照立法配置所享有的制定原創性法律規范的許可權。 那麼,行政許可的設定概念是否也在該種意義上使用呢?事實上,在《行政許可法》出台之前,甚至在《行政處罰法》之前,就有很多學者對行政許可的設定與規定作出了理論上的區分。《行政許可法》吸收了這些理論成果並借鑒《行政處罰法》,通過字里行間折射出其對「設定」的理解: 首先,行政許可的設定是一種立法行為。第三條規定,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可見,行政許可法規范的是兩種行為,即行政許可的設定及其實施,前者是立法機關確定必須經過行政機關批准方可從事的行為范圍,後者則是行政機關根據立法上的規定,按照法定程序給予行政許可。從整部《行政許可法》來看,其第二章「行政許可的設定」正是規范各立法主體設定行政許可的立法行為,而其後各章則是從實施機關、實施程序、收費、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方面規范實施行政許可的行為。因此,兩者是立法與執行的關系。
記得採納啊
8. 地方政府規章可否設定行政許可,條件是什麼
第十五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第十二條 下列事項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一)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宏觀調控、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等特定活動,需要按照法定條件予以批準的事項;
(二)有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公共資源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准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利的事項;
(三)提供公眾服務並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
(四)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產品、物品,需要按照技術標准、技術規范,通過檢驗、檢測、檢疫等方式進行審定的事項;
(五)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的事項;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其他事項。
9. 國務院部委規章是否有行政許可設定權
你好!國務院部委無權設定行政許可權。 根據《行政許可法》關於「行政許可的設版定」的規定,全國人大及權其常委會,國務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行政許可法》規定的許可權,通過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等形式,設定行政許可(或臨時性的行政許可)。除此之外,其他國家機關,包括國務院部門及省級以下政府,無權設定行政許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僅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依據《行政許可法》第十五條之規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但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10.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所有行政許可嗎設定的是不是臨時的許可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國務院決定、省級人民政府規章——內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容除此之外的其他規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設定行政許可;
注意:部門規章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規章無權設定行政許可。
地方性法規不能設定所有行政許可;只有法律才可以設定所有的行政許可;
地方性法規設定的不是臨時的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