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的規章制度
⑴ 一個人可以自己過完一輩子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
一個人可以過完一輩子,沒有婚姻的束縛和捆綁,沒有子嗣撫養的勞累,同時也沒有了體驗婚姻幸福的時刻,沒有兒女承歡膝下,子孫滿堂的喜悅。但,依然是可以過完一輩子。歷史上不乏沒有婚姻的名人,如:牛頓,著名的物理學家,一生致力於物理的研究,科學的發明。又如:貝多芬,著名的音樂家。失聰後的貝多芬,一生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通過堅強的信念,致力於音樂的創作,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又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了鞏固王位,拯救大英帝國的崛起,甘願奉獻自己的一生。
陪伴幫你度過了那些漫長無聊的黑夜;陪伴幫你度過了那些人生難過的坎兒;陪伴讓你感受到了溫暖;陪伴讓你體驗到了幸福的味道。所以,一個人一輩子過,是擁有了自由,但同時也失去了享受那些人類該享有的溫暖。
⑵ 耶穌和釋迦牟尼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1、兩者所在教派不同。耶穌是屬於基督教的,釋迦摩尼屬於是佛教的。
2、國籍不同。耶穌是以色列猶太人,釋迦摩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
3、所支持的學說不同。耶穌所在的基督教是有神論、一神論的支持者,釋迦摩尼被認為是無神論或反神論的支持者,本質上無關形而上學或本體論,倫理學和辯證法的運用等。
4、對於靈魂的看法不一樣。
耶穌認為人死後是有靈魂的,據《創世紀》載,上帝用泥土造出人形,然後吹氣於其鼻孔,使之成為「有靈的活人」。古代及中世紀的基督教以此說明靈魂的來源和性質。並認為靈魂具有理智、意志和記憶等功能,人的一切行動皆發自靈魂。人死後,靈魂將永存,得到基督救贖者可進天堂享福樂,未得救贖者下地獄受永罰。
釋迦摩尼否認靈魂的存在。佛陀看來,與其認心、意或識為「我」,還不如認物質色身為「我」。因為色身似乎更堅實;心、意、識遠比色身更加變幻無常。
(2)寺院的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基督宗教認為耶穌是《舊約聖經》中所預言的彌賽亞(救世主,基督),並且是三位一體中聖子的位格,常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
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出生於伯利恆 (巴勒斯坦中部),三十歲左右開始傳道,三十三歲時在總督本丟彼拉多執政時受難、為了全人類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並向門徒顯現四十天後升天,坐在全能天父的右邊,他必要在世界窮盡的審判之日在榮光中降臨,建立榮耀的天國,給「善」帶來最後的勝利。
《聖經》記載:耶穌是神的兒子,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
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⑶ 我是佛教僧人想建個精舍、念佛堂,靜修,不是建寺院,需要和哪個部門聯系規章制度是什麼
既然是僧人,就可以先找當地的佛教協會,把想法告訴他們,爭專取他們的支持,畢屬竟團體出面才好要土地、批規劃、組織施工。
你要做的事主要有三項:一是做好方案,主要是資金怎麼籌集,工程怎麼建設,建好後怎麼管理;二是構思一個初步的設計方案,以便於具體規劃和找人做設計圖紙;三是構思一個修學方案,以爭得當地護法的支持,不然,即使你個人錢再多,也扛不住人多嘴雜和地頭蛇吵事啊。
以上事情做妥以後,可以先物色一個清凈的處所,請佛協幫忙協調好與當地居民的關系,如果是集體土地,還需要和居民簽署一個用地協議;然後請佛協出面找政府批土地,具體可先找國土局和分管國土工作的副縣長之類的行政長官;搞到了土地就什麼都好辦了,先設計,再找規劃部門審批用地,再找建設部門審圖批方案,如果可以的話,這時就可以和建設部門協調好,邊施工邊辦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
先講到這里。正式施工的時候再來問我後面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