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行政訴訟對行政規章的適用

行政訴訟對行政規章的適用

發布時間: 2021-02-26 23:50:51

Ⅰ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參照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將法律、法規具體運用於各種行政案件,從而對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專門活動。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主要解決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判斷的標准問題,即人民法院以何種標准、依據何種法律規范來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並進而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作出裁判。
中國行政法規范制定主體多元,行政法規范的等級、效力不一,這些行政法規范是否都屬於人民法院的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對象,它們對人民法院的約束力和效力如何,是行政訴訟法律適用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中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適用法律要遵循以下規則:
1、法律、法規是行政審判的依據。行政審判的依據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和裁判的標准和尺度。中國行政審判的依據是法律和法規。這里的「法律、法規」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參照適用規章。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兩種。規章在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處於參照地位。所謂參照,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對規章進行斟酌和鑒定後,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規章予以適用,作為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根據;對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規原則精神的規章,人民法院有靈活處理餘地,可以不予適用。
3、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一般而言,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屬於法的范圍,對法院沒有拘束力。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中可以參考適用其他規范性文件,但應對其合法性進行更為嚴格的確認。發生沖突時,人民法院不必送有關機關裁決,可直接決定適用與否。
4、人民法院對司法解釋的援引。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律在審判中應用的問題所作的解釋。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援引。
行政訴訟法律沖突適用的規則
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時,除要根據事實外,還需要依據相應的法律規范來作出判斷。在適用法律規范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同時有幾個法律規范均適用於該具體行政行為,而幾個法律規范之間卻不相一致的情形,此即行政訴訟法律沖突。
在出現行政訴訟法律沖突的情況下,其適用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行政訴訟法律沖突適用規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時,為解決法律適用沖突所採取的方法和所遵循的規則,由此決定選擇適用相應的行政法律文件或具體行政法律規范條款。

Ⅱ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依據是什麼

中國行政訴訟法適用於被告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工作人員:
①規定被告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案件是當事人控告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案件。
②它解決的糾紛,是政府機關進行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對一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行政糾紛。
③它規定的行政訴訟,是法律規范明文規定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訴訟。
④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所爭議的,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
⑤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Ⅲ 不同法律文件在行政訴訟法中的適用規則是怎樣的

一、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含義及其適用規則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將法律、法規具體運用於各種行政案件,從而對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專門活動。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主要解決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判斷的標准問題,即人民法院以何種標准、依據何種法律規范來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並進而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作出裁判。

我國行政法規范制定主體多元,行政法規范的等級、效力不一,這些行政法規范是否都屬於人民法院的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對象,它們對人民法院的約束力和效力如何,是行政訴訟法律適用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二、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適用法律要遵循以下規則:

1、法律、法規是行政審判的依據。行政審判的依據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和裁判的標准和尺度。我國行政審判的依據是法律和法規。這里的「法律、法規」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參照適用規章。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兩種。規章在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處於參照地位。所謂參照,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對規章進行斟酌和鑒定後,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規章予以適用,作為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根據;對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規原則精神的規章,人民法院有靈活處理餘地,可以不予適用。

3、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一般而言,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屬於法的范圍,對法院沒有拘束力。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中可以參考適用其他規范性文件,但應對其合法性進行更為嚴格的確認。發生沖突時,人民法院不必送有關機關裁決,可直接決定適用與否。

4、人民法院對司法解釋的援引。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律在審判中應用的問題所作的解釋。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援引。

三、行政訴訟法律沖突適用的規則

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時,除要根據事實外,還需要依據相應的法律規范來作出判斷。在適用法律規范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同時有幾個法律規范均適用於該具體行政行為,而幾個法律規范之間卻不相一致的情形,此即行政訴訟法律沖突。

在出現行政訴訟法律沖突的情況下,其適用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行政訴訟法律沖突適用規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時,為解決法律適用沖突所採取的方法和所遵循的規則,由此決定選擇適用相應的行政法律文件或具體行政法律規范條款。

四、行政訴訟法律沖突適用的規則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特別沖突適用規則。即特別法的規定與普通法的規定出現不一致的情形時,一般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的規定。

2、不同等級沖突的適用規則。在各種不同效力等級的行政法律規范發生相互沖突時,應該選擇適用效力等級較高的行政法律規范,即高層級的法律規范優於低層級的法律規范。

3、同級沖突適用規則。在制定機關不同而效力層級上相同的行政法律規范之間出現沖突的情況下,應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4、新舊法沖突適用規則。新的行政法律規范與舊的行政法律規范的規定不一致時,應適用的規則是新法優於舊法和法律不溯及既往這兩個原則。

5、人際沖突適用規則。不同民族、種族或特殊身份的人,適用就該民族、種族或特殊身份的人作出的特別規定的法律文件或規范。

6、區際沖突適用規則。在不同行政區域內行政法律規范發生適用沖突時,應當適用適用於該行政區域的行政法律規范。

Ⅳ 行政訴訟與行政活動的法律適用區別

行政訴訟與行政活動的法律適用區別如下:
1、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的主體是人民法院。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我國的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通過依法審理行政案件,對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的活動。這樣行政訴訟中只有人民法院才是法律適用的主體,才有權適用法律。而行政機關作為被告,只是訴訟當事人之一,在行政訴訟中無權決定對法律的適用,即不能最終依法確認自己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因此,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主體只能是人民法院,而非行政機關。
2、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屬於第二次適用法律。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是對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作過的法律適用再次適用,也稱之為審查適用。所以,通常稱之為人民法院在對行政案件審理中第二次對法律的適用。這是因為: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無論採用正式文書形式還是未採用文書形式,從實質意義上講,該具體行政行為都是行政機關適用法律、法規或其他規范性文件於特定法律事實的結果。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也需要對查處案件事實情況進行分析,並對其所適用的法律文件加以選擇、適用,並作出認為符合法律規范的決定。因此,在進入行政訴訟程序之前,行政機關已經對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決定,這是第一次法律適用。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依照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後,經過審理直至作出裁判,對具體行政行為作出最終是否合法的判斷。在此過程中仍需選擇適用相關的法律規范,這便是第二次適用法律。行政機關第一次法律適用時所面對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即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依據。第二次適用法律雖然也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但審查對象已不是行政管理相對人一方的行為事實,而是行政機關所認定的行為事實。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正是在審查行政機關針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事實所進行的法律適用是否合法的基礎上所作的再次適用。
3、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解決的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問題。合法性審查是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人民法院原則上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問題,除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和行政賠償外,不解決合理性問題。這是行政訴訟法律適用不同於刑事、民事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之一。因為行政機關在多數情況下享有自由裁量權,只要在法定許可權和幅度內,行政機關可以依自己的判斷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因而司法機關不能具體介入到行政機關的判斷中去,甚至代替行政機關作出自己的決定,這有違權力制衡的原則。因而,在行政訴訟中,衡量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唯一依據只能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且可以參照規章,不存在人民法院的任何主觀判斷標准。
4、法律適用的范圍限於法律、法規和規章。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據法律、法規,參照行政規章,而不同於行政機關第一次適用法律時,可以適用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而與憲法法律法規、規章不抵觸的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如鄉鎮政府的決定同樣也可以作為行政機關執法的依據。

Ⅳ 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適用

1、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規則
法律、法規是行政審判的依據,規章的版參照適用,其他規范性文件在權行政訴訟中的地位,人民法院對司法解釋的援引。
官帽
2、行政訴訟法律規范沖突規則
(1)特別法優於普通法;
(2)新法優於舊法;
(3)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4)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法律相抵觸的,最高人民法院向中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提出審查要求;
(5)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或其他上位法相抵觸的,人民法院向國務院或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審查建議;
(6)地方政府規章同部委規章不一致,或部委規章不一致,最高人民法院向國務院申請解釋或裁決。

Ⅵ 請問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規則是什麼

適用規則,可分三個復層次制去理解:
1、《行政訴訟法》第5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定、地方性法規為「依據」。
2、規章因其效力位階較低,只是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適用的依據。
3、「其他規范性文件」效力位階比規章更低,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只能對其「審查適用」,而非「依據」或「參照」。

Ⅶ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概念】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審理行政案件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過程中適用法律規范的活動。

【行政審判的依據】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能夠作為行政審判依據的法律規范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行政審判中的參照規章】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規章不能作為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依據,而只能作為「參照」。所謂「參照」規章,是指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規章,法院要參照適用,對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原則精神的規章,法院可以有靈活處理的餘地。

【行政審判中的援引司法解釋】根據有關司法解釋,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援引。

【法律規范的沖突】行政訴訟中的法律規范的沖突,即法律規范適用上的沖突,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發現對同一事項或行政法律關系,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規范之間不一致的情形。

【選擇適用的規則】法律規范之間沖突的形式多種多樣,應對不同的形式適用不同的規則:①不同效力層級的法律規范之間不一致的,高層級的法律規范高於低層級的法律規范,即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高於本行政區域內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②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舊規定之間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③法律之間或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分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國務院裁決。④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如為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的,由制定機關裁決。⑤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⑥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時,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裁決。⑦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Ⅷ 行政訴訟中法院應當依據和參照適用的規范都有什麼

依據的應當是法律和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性法規。對於這些法律淵源內應該無條件適用。

參照的指的容是相對低位階的法律淵源,諸如地方政府規章和部門規章,法院若認為其有錯誤不適用即可,但特別注意單行條例和自知條例是應優先考慮的。

除過上述兩種還應當參考(注意是參考)一些其他規范性文件,由於其效力位階更低,法院的時候就更加自由了。

我這么說你能明白嗎?希望對你有幫助。

Ⅸ 行政訴訟的原則及什麼時候適用

(一)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三)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的原則
(四)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原則
(一)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完整准確地理解這一條的規定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1)這里所謂的獨立是否僅僅指獨立於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2)獨立的內涵是什麼?(3)人民法院與人大、黨委、檢察院之間的關系是什麼?下面分別對這幾個問題進行分析。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指人民法院不受任何機關的非法干涉,不僅僅是獨立於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而是獨立於一切個人和組織,包括人大、黨委和檢察院等。關於這一點,學界基本上持相同的觀點,如有學者認為:"雖然行政審判要接受國家權力機關和新聞輿論的監督,但為確保行政審判的獨立,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和新聞輿論的監督都不得提前介入。" "無論是黨的領導,還是權力機關的監督,都不能直接干預法院對具體案件的處理。"但法律如此規定很容易給人一種誤解,以為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僅僅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預,其他機關的干預不在法律禁止之列。因此,從法律表述嚴謹和避免產生誤解的要求出發,在以後修改法律的過程中應該對這一條進行修改,以使其含義更具體、更明確。在行政訴訟法起草過程中,曾有人提出將這一條作更具體明確的表述,這個意見未被採納。使用現在的表述,主要出發點是考慮與憲法的提法保持一致。

2."獨立"至少包括以下內容:(1)獨立的主體是人民法院,而不是法官或審判庭;(2)獨立的相對方是指除審理案件的法院以外的一切組織和個人,包括人大、黨委、政府、檢察院以及上級法院;(3)獨立的時間是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在審理案件之前和審理案件之後,人民法院都不享有針對此案件的獨立權;(4)獨立必須"依法"。

3.人大、黨委、檢察院、上級法院與法院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而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它們對法院審理案件的監督活動必須在法院審理案件之後,即只能進行事後監督,而不能進行事前監督和事中監督。因為監督的目的在於糾正法院審判的不公,在事前和事中根本談不上公與不公,沒有監督的餘地。

(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理解這一條規定的內涵必須明確"事實"和"法律" 的特定含義。

1.關於"事實"的含義可以有三種理解:(1)行政機關據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所根據的原始的客觀情況;(2)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這一客觀情況;(3)包括以上兩種事實。學界大多數學者持第一種觀點,也有學者持第三種觀點。本文認為,法院審理案件的重點是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因此,法院所關注的事實首先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這一客觀情況,其次才是原始的客觀情況。如果根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這一客觀情況就能解決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就沒有必要關注原始的客觀情況。比如法院要求被告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證據,在被告提交不出相關證據的情況下,法院可以直接判決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而沒有必要審查原始的客觀情況如何。對此,有學者指出;"'以事實為根據'應當理解為以行政機關在訴訟過程中提交的證據事實為依據。以此來判斷具體行政行為認定的事實是否存在。這里不能理解為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根據。"[24]這里所持的實際上是第二種觀點,有其合理性,但在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符合法律所規定的形式要件的情況下,法院就必須根據客觀事實來判斷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這是就需要深入到原始的客觀情況之中來進行判斷。因此,這里的"事實"包括兩個方面的事實,但這兩方面的事實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在根據第一層次的事實就可以解決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時,就沒有必要探究第二層次的事實了。因為,行政訴訟所要解決的是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問題,而不是對原始事實的處理問題。

2.關於"法律"的含義可以有兩種理解:(1)廣義理解,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理等法律規范;(2)狹義理解,僅僅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學界一般認為應作廣義理解,也有學者認為應作狹義理解。《行政訴訟法》第5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根據這一條的規定,這里的法律應指廣義的法律。具體的行政行為只要符合廣義法律中的任何一條規定,就應認定其合法性。有學者指出:"法規、規章如果與法律相抵觸,人民法院只能依據法律,適用法律。否則就會導致法制的混亂。"這一觀點是十分正確的,但由這一點並不能得出"以法律為准繩"中的法律是指狹義的法律。當然,從中我們也發現了我國法律的某些規定的不嚴謹,以及在我國尚未建立憲法訴訟或真正意義上的司法審查的情況下,許多問題的解決都必須通過一些不是十分規范的途徑來解決。

(三)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的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這一條規定相當原則,准確理解這一條的規定需要明確以下兩個問題:(1)實行法律監督的對象是什麼?(2)實行法律監督的方式是什麼?

關於法律監督的對象,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包括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的訴訟活動;判決、裁定的執行情況三個方面。一種觀點認為包括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和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活動。

法律監督的對象不應該是無所不包的,而應該是特定的;法律監督的對象應該是有監督必要的,沒有監督必要的,檢察院就不應該監督,實際上也無法監督。在行政訴訟中的基本主體是法院、原告和被告。法院的審判活動是法律監督的主要對象,這是學界的普遍觀點。被告是國家行政機關,其職權和職責均是法定的,既不允許濫用,也不允許放棄,因此,在行政訴訟中理應接受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但作為原告的行政相對人主要是私法主體,對於這些私法主體而言,根據私法自治原則,其如何行使權利是其意思自治范圍內的事,在其沒有濫用權利以致損害其他主體權益時,其他主體不應對其行使權利的行為施加影響與干涉,在行政訴訟中也應貫徹這一原則,對於私法主體的訴訟行為不應予以法律監督,實際上也是根本無法進行法律監督的。對於作為原告的公法主體,由於其職權和職責均是由法律規定的,行使的是公權利,其權利義務是統一的,不允許自由處置其權利,因此,對於作為原告的公法主體的訴訟行為應該作為法律監督的對象。

關於法律監督的方式,學者一般認為:檢察機關對行政訴訟實現法律監督,可以有多種形式。如提起訴訟,支持起訴,出庭監督,依上訴程序提起抗訴,依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等。但現行行政訴訟法只規定了依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的形式。從這些可能的方式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檢察院進行法律監督的對象只能限於法院的審判活動、被告以及作為原告的公法主體的訴訟行為。當檢察院對其訴訟行為實行法律監督時,實際上是否定了這些主體自由處分其權利的自由。由於法院、行政機關和公法主體均應按法律規定來行使權利而不允許自由處分,因此,可以通過法律監督對其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行使權利的行為予以監督與限制,但對於私法主體則不允許對其法律規定范圍內的自由處分權利的行為予以限制,因此,不能對私法主體的訴訟行為予以法律監督。即使進行監督,如沒有私法主體的配合,上面所列舉的那幾種監督形式實際上都無法具體操作的。

法律監督的形式與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原告資格等問題是聯系在一起的,在我國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和原告資格沒有擴大以前,只能實行抗訴這一種監督形式。如果能擴大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和原告資格,允許公眾訴訟、納稅人訴訟或環境訴訟等,則檢察院則完全可以作為公益的代表人而提起訴訟。

(四)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准確理解這一基本原則需要明確"具體行政行為"和"合法性"的具體涵義。

1.具體行政行為是與抽象行政行為相對的

關於具體行政行為與抽象行政行為的區分標准,學界一般認為是行政相對人是否特定,還有學者提出了針對的對象是否特定、是否可以反復適用、行政行為的實施機構等不同的標准。一般來講,針對特定的人所作出的行政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針對不特定的人所作出的行政行為是抽象行政行為。這僅僅是理論上的標准,在實踐中判斷某行政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還是抽象行政行為並非易事。因為特定與不特定均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特定與不特定還存在形式與實質的區別,有的行政行為在形式上是針對不特定人的,但實質上是針對特定人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應當按照實質重於形式以及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原則把這種形式上屬於抽象行政行為而實質上屬於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行為視為具體行政行為。

當然,行政訴訟並不排斥對抽象行政行為進行一定范圍內的監督。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可以參照規章。"參照"一詞實際上賦予了法院一定程度上判斷規章是否合法的審查監督權。對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人民法院也可以判斷其合法與否,從而也具有審查監督權,只是不能直接宣布這些規章或規范性文件違法或直接撤銷這些文件而已。

2.合法性是與合理性相對的

行政訴訟只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而不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問題,因此,正確區分合法性問題與合理性問題就是行政訴訟法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於合法性審查的內涵,普遍的觀點認為合法性審查主要是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違法,對行政機關在自由裁量范圍內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適當,一般不予審查。合法性審查應包括具體行政行為是否符合主體、許可權、內容和程序等方面的法律規定;也包括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內在精神和要求,是否符合法律的目的。

關於合法性審查是否有例外,學界一般認為有例外,法院對顯失公平的行政處罰可以作出變更的判決就是合法性審查的例外。本文認為顯失公平的行政處罰已經超出了合理性問題的范圍而進入了合法性問題的范圍。正如學者所主張的,合法性審查不僅指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要符合有關法律條文的規定,還要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要求。顯失公平的行政處罰顯然已經違背了法律的基本原則與精神要求,已經不僅僅是合理性問題而進入了合法性問題的范圍。對此,有學者已經有了精闢的論述:"合法性和合理性問題交織在一起。不合法的行為通常都是不合理的,不合理達到一定程度亦可構成不合法。但一般的不合理、不適當不構成不合法。對於一般的不合理、不適當的問題,人民法院不予干預,而只有這種不合理、不適當達到'濫用權力'、'顯失公正',即構成違法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才應加以干預。"由此可以看出,顯失公平的行政處罰是合法性問題而不是合理性問題,法院對這種行為作出的變更決定實際上仍是合法性審查,而不是合理性審查。如果從這一觀點出發,可以認為我國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合法性審查原則是沒有例外的。

關於對合法性審查的具體范圍問題,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合法性審查是以法定范圍為界限,而不是以法定幅度為界限。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草案的說明》中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應當依法進行審理,但不要對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規定范圍內的行政行為進行干預"、"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是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至於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適當,原則上由行政復議處理,人民法院不能代替行政機關作出決定。"可見,只有"法定范圍"才能作為合法性審查的標准,而不能以"法定幅度"為標准。事實證明,在法定幅度以內的問題並不全是合理性問題。如某些罰款,由於動機等問題,盡管在法定幅度內作出,但仍有可能構成違法,甚至是嚴重違法。因此,我國法院在行政審判中,原則上不幹預"法定范圍內"的問題,不等於不能幹預"法定幅度內"的問題。這一關於合法性審查具體范圍的論述也可以佐證上文所論述的顯失公平的行政處罰不是合理性問題而是合法性問題的觀點。

Ⅹ 論述: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

規章以下文件是依法的授權和程序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它在行政管理領域,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具有拘束力和強制執行力;在行政訴訟領域,訴訟當事人可作論證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人民法院進行合法審查後,可據此維持或撤銷具體行政行為。另外,最高院司法解釋規定可在裁判文書中直接引用合法、有效的文件。但是,文件的制定由於程序相對簡便,加之制定機關可能就是最大利益人。

在行政案件的審理中,文件雖然不屬行政立法的范疇,但由於對行政相對人有拘束力和強制執行力,所以,又要和法律、法規、規章一並適用。故文件就存在著選擇及合法性審查的必要。文件的制定首先要符合《憲法》、《立法法》的規定,即要有法律的授權並與立法精神一致,案件的審理必須以法律為准繩,所以依照訴訟法的規定、法律必須遵照,規章必須參考,文件只能結合考慮,文件與法律、法規、規章相沖突則不合法而不能適用。其次,文件的制定是為了更好地實施法律、法規、規章,使其效力達到每一方面的實處,如果文件的適用無益於此或產生負面作用,則不應適用或不能適用。例如,《立法法》第八條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也就是說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只能由國家法律制定有關規定,規章、文件均無權制定。但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發布的徵收公民私有財產的文件卻屢見不鮮。對此,審理中應是不應適用的。

熱點內容
浙江財經大學的法學 發布:2025-08-29 17:56:44 瀏覽:661
怎麼看待民法典 發布:2025-08-29 17:43:53 瀏覽:102
勞動法配套規定 發布:2025-08-29 17:38:04 瀏覽:133
簡述勞動合同法的適用的勞動關系 發布:2025-08-29 17:34:50 瀏覽:411
活動發起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9 17:32:43 瀏覽:396
民法典的進步 發布:2025-08-29 17:28:17 瀏覽:790
法律顧問報酬支付辦法 發布:2025-08-29 17:27:43 瀏覽:245
2019新婚姻法下載 發布:2025-08-29 17:25:02 瀏覽:785
公告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9 17:11:23 瀏覽:28
大學生暑假勞動法 發布:2025-08-29 16:52:09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