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土地管理條例
㈠ 關於印發天津市土地價格評估收費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拜託各位大神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物價局(委員會)、土地(國土)管理局(廳): 為促進土地價格評估工作的健康發展,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有關規定,對土地價格評估實行有償服務。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土地價格評估收費是房地產市場重要的經營性中介服務收費行為,評估機構要按照「自願委託、有償服務」的原則與委託方簽訂合同,開展評估服務工作,收取合理費用。 二、凡具備土地估價資格並經土地、物價部門確認的單位,可接受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委託,對土地價格進行評估,並按本通知的規定收取土地評估費。 三、一般宗地評估採取差額定率累進計費,即按土地價格總額大小劃分費率檔次,分檔計算各檔的收費,各檔收費額累計之和為收費總額。目前一般宗地評估收費按《宗地地價評估收費標准》(附表一)執行。 四、城鎮基準地價評估收費,由評估機構與委託城鎮參照《基準地價評估收費標准》(附表二)協商確定。 五、為土地使用權抵押而進行的土地價格評估,評估機構按一般宗地評估費標準的50%收評估費;每宗地評估費不足300元的按300元收取。 清產核資中的土地價格評估,按一般宗地評估費標準的30%計收評估費;每宗地評估費不足300元的按300元收取。 土地價格評估委託單位付費確有困難的,通過雙方協商,評估機構可酌情減收。 六、一般宗地評估收費標准為最高限標准。各地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物價部門會同同級土地管理部門制定當地具體執行的收費標准。對經濟特區的收費標准可適當規定高一些,但最高不得超過上述收費標準的30%。 七、土地價格評估收費單位要認真執行物價部門規定的收費原則和標准,履行合同要求,切實提供質價相稱的服務。 八、各級物價、土地部門要加強土地價格評估收費的監督檢查,對隨意簡化工作程序和內容,達不到應有工作標准以及擅自擴大收費范圍和提高收費標准,由物價檢查機構按國家有關規定查處。 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物價、土地部門可依據本通知制定具體實施辦法。以前有關規定凡與本通知相抵觸的,一律以本通知為准。
㈡ 求天津市關於禁止在農用地取土的規定
建議:電話咨詢,國家土地督察北京局。
督察二室
負責對天版津市的土地督察工作。按權照規定負責對天津市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落實情況、執行國家土地調控政策情況、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情況、土地管理審批事項的合法性和真實性等進行監督檢查;對天津市人民政府上報國務院審批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文件,以及天津市人民政府審批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的批准文件進行檢查;按照有關規定提出責令限期整改建議,對被責令限期整改地區的整改工作實施監督檢查,督促天津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整改工作;承擔對被責令限期整改地區結束整改的審核,並提出是否結束對該地區整改的建議:根據工作需要,適時對天津市進行巡視和督察;開展相關加強土地管理的調查研究工作。
㈢ 天津市農村拆遷土地補償標準是什麼,有哪些相關的法律
1、農村的土地屬於集體土地性質,在徵收拆遷時候,主要法律、法規依據是回《土地管理法》、答《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並參照國務院令第590號執行。
法律依據:(1)關於加強監督檢查進一步規范征地拆遷行為的通知(2011年3月17日中紀辦﹝2011﹞8號)
《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作出修訂之前,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要參照新頒布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的精神執行。
(2),《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五條 徵收下列土地的,由國務院批准:
(一)基本農田;
(二)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三十五公頃的;
(三)其他土地超過七十公頃的。
徵收前款規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備案。
2、補償的項目和標准。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㈣ 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的審核通過
(1992年9月9日天津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7次會議通過;根專據1997年7月30日天津市第十二屬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4次會議通過的《關於修改〈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的決定》修正;2000年9月14日天津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修訂;2006年12月18日天津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4次會議第2次修訂;根據2012年5月9日天津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2次會議通過的《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第3次修正)
㈤ 天津市林地賠償標准
徵用佔用林地收費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對我市轄區內林地的管理,控制徵用、佔用林地,合理確定徵用、佔用林地的補償標准,盡快恢復森林植被保持生態平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及有關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凡依法批准在我市境內佔用、徵用林地進行勘察設計、修築工程設施、開采礦藏和其他生產建設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依照本辦法交納徵用、佔用林地補償費、林木補償費、森林植被恢復費、人員安置補助費。
第三條人工用材林林地補償費,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按每畝1500元計征;靜海縣、薊縣、武清縣、寶坻縣、寧河縣按每畝1000元計征。
天然林林地(包括天然林採伐跡地、火燒跡地)補償費,按人工用材林林地補償費標准計征。
防護林、特種用途林(包括旅遊風景林、自然保護區)的林地,經依法批准佔用的,其林地補償費按人工用材林林地補償費標準的4倍計征。
苗圃地、經濟林地補償費,以徵用、佔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倍計征。
第四條用材林(包括人工林、天然林)的林木補償費,不論成熟林、未成熟林,均按每畝4000元計征。
防護林、特種用途林、旅遊風景林的林木補償費,按用材林林木補償標準的4倍計征。
經濟林的林木補償費,按每畝6000元計征。
苗圃的林木補償費,按每畝3000元計征。
第五條天然林地(含灌木林地、疏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森林植被恢復費,按每平方米6元的標准計算;
中齡林地、成熟林地、人工用材林林地森林植被恢復費,按每平方米8元的標准計算;
防護林、經濟林、特種用途林林地森林植被恢復費,按每平方米10元的標准計算。
第六條被徵用、佔用林地的人員安置補助費,參照《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的有關條款辦理。
第七條林地補償費、林木補償費、森林植被恢復費,根據物價指數的變動,每隔2至3年由市物價局會同有關部門經過測算適當調整。
第八條林地補償費、林木補償費由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收取。森林植被恢復費由區、縣林業(農林)局收取。收費部門按照規定必須到區、縣物價局領取收費許可證,使用市財政局統一印製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票據。
第九條區、縣土地管理部門從收取的國有林業單位的林地補償費、林木補償費中提留30%,另70%歸還林地所屬單位。
區、縣土地管理部門從收取的集體、個人及其他非國有林業單位經營或所有林地的林地補償費和林木補償費中提留20%,另80%退還林主。
區、縣土地管理部門提留的林地補償費、林木補償費總額的20%上繳市土地管理局。
區、縣林業(農林)局從收取的國有林業單位、集體、個人及其他非國有林業單位經營或所有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復費中提留80%,另20%上繳市農林局。
第十條市、區(縣)林業(農林)、土地管理部門收取、提留的林地補償費、林木補償費、森林植被恢復費按國家有關規定全部納入本市育林基金,實行同級財政專戶儲存,用於造林、營林、恢復森林植被,不準挪作他用。
第十一條收費部門應嚴格執行規定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准,對不按規定亂收費的,由物價檢查部門依照國家有關價格法規、規章的規定予以查處。
第十二條本辦法各條款由市物價局、財政局、農林局、土地管理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解釋。
第十三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㈥ 天津市以宅基地換房建設示範小城鎮管理辦法的第三章 土地管理
第十六條 示範小城鎮土地利用應當堅持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的原則;採取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實施辦法。
第十七條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示範小城鎮總體規劃和專項調查,編制示範小城鎮建設項目土地掛鉤實施方案、土地整理復墾規劃,並負責組織實施。編制的方案和規劃應當包括用地規模、范圍、布局、保障措施和土地平衡情況、土地整理復墾可行性研究、工作計劃等。
第十八條 示範小城鎮建設用地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管理。周轉指標應當總量控制、封閉運行、定期考核、到期歸還。
區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周轉指標使用管理台賬,並對周轉指標的使用和歸還進行全程監管。
掛鉤項目區應當分期實施,由其所在區縣人民政府按照建設時序申請周轉指標,周轉指標自下達到歸還的使用期限不得超過3年。
第十九條 示範小城鎮村民原有宅基地和其他集體建設用地整理復墾實行責任制,由區縣人民政府負責。
區縣或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與具體實施整理復墾單位簽訂土地整理復墾合同。合同應當約定整理復墾期限、復墾范圍、質量標准、資金來源、後期管理等內容。
土地整理復墾的實施,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公告制等制度。
第二十條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歸還土地周轉指標之日起90日內,向區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復墾土地驗收申請。申請應當包括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
(二)復墾工作報告;
(三)項目建設情況表、土地整理復墾前後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情況表;
(四)土地整理復墾後實測的現狀地形圖或地籍圖及有關圖紙;
(五)項目工程總結報告;
(六)項目區實施前後1∶1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現狀圖和影像資料。
第二十一條 區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接到復墾土地驗收申請後,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組織有關部門開展初審。初審合格後,由區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竣工驗收。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接到初審報告後10個工作日內,會同市發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門等有關部門成立竣工驗收組。驗收合格的,由竣工驗收組出具竣工驗收報告。
第二十二條 村民原有宅基地和其他集體建設用地整理復墾驗收合格後的新增耕地,可用於發展現代化設施農業產業園區,並且應當確認土地權屬,通過承包、租賃等方式確定土地使用權。
㈦ 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的第八章
國有土復地有償使用 出讓國有土地使制用權,應當由有資質的土地評估機構進行土地價格評估,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確認評估結果,並根據確認的評估結果和其他相關因素,擬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底價,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批准。
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金不得低於出讓底價。 將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及其建築物、其他附著物出租,或者其他涉及土地處置的,土地使用人應當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手續後,方可出租或者處置。
以租賃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人應當與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簽訂土地租賃合同,按照約定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繳納租金。 因企業兼並、收購、重組或者資產處置等情形,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變更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土地使用權轉讓手續。
使用劃撥土地的企業,實施企業產權交易涉及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在同等條件下,人民政府對土地資產有優先購買權。 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土地整理儲備機構,負責本市土地整理儲備計劃的組織實施,承擔土地整理儲備、集體土地徵收和土地開發整理等具體工作。
依法收回的國有土地,其整理、儲備由市土地整理儲備機構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㈧ 積極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法律制度新的實現形式——天津市宅基地換房的法律制度研究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萬國華
一、問題的提出
宅基地換房,是在國家現行政策框架內,堅持承包責任制不變、可耕種土地不減、尊重農民自願的原則,農民以其宅基地,按照規定的置換標准換取小城鎮中的一套住宅,農民原有的宅基地統一組織整理復耕,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是天津市推進小城鎮建設的創舉。宅基地換房適應了城鎮化的發展趨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決制約小城鎮發展的土地與資金問題的必然要求。
宅基地換房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法律關系。天津市宅基地換房的第一批試點已經進入尾聲,第二、第三批試點已經開始運作。第一批試點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驗。因此,系統地分析宅基地換房法律制度,既可以為今後開展以宅基地換房模式推進小城鎮建設提供法律支持,為相關主管部門依法決策提供法律參考,又能為全國開展宅基地換房推進小城鎮建設提供示範;同時,宅基地換房在我國還是一項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探索,目前國內學者研究甚少,具有極高的理論研究價值。
二、宅基地換房的整體法律性質——民商事、行政及其他法律關系的綜合體
宅基地換房涉及的主體眾多,關系復雜,包含大量民商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和其他性質的法律關系,明顯具備綜合性的特點。從整體制度分析,宅基地換房是一系列民商事、行政及其他法律關系的綜合體,任何試圖把宅基地換房簡單定性為一種民商事或行政法律關系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不全面的。
(一)各種法律關系概覽
宅基地換房中各主體間的法律關系主要如下圖所示。
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新論:首屆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濱海新區高層論壇論文集
(二)民商事法律關系體系
宅基地換房中,上述主體參與了大量民商事法律關系,構成宅基地換房的民商事法律關系體系。主要包括:村民與村集體之間的換房協議關系;村集體與鎮政府之間的換房協議關系;鎮政府與開發建設投資機構之間的換房總體協議關系;區(縣)政府與開發建設投資機構之間的投資關系;開發建設投資機構與銀行之間的借款合同等關系;開發建設投資機構與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之間的建設工程合同關系;有關委託方與評估機構之間的委託評估合同關系。
(三)行政法律關系因素
宅基地換房是在政府推動下進行的,政府對整個工程進行規劃、指導和管理,在一些特定情況下直接參與宅基地換房的具體操作。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實施了大量的行政行為,產生了大量的行政法律關系。具體包括: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徵收補償關系;土地劃撥出讓關系;行政審批關系;行政監督關系等。
上述各種行政法律關系是宅基地換房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充分體現了在宅基地換房的整體法律性質中存在著行政法律關系性質的要素。
(四)其他法律關系因素
主要有:村民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之間的群眾自治關系,這種關系主要屬於憲法法律關系范疇;社會保障關系,在性質上具有經濟法的屬性。
綜上四個方面的論述可以發現,在宅基地換房中,存在著民商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憲法法律關系、經濟法法律關系等多種性質的法律關系。因此,宅基地換房的整體法律性質具備綜合性的特點。
三、宅基地換房核心法律關系的性質——自願、平等基礎上的新型置換關系
我們研究認為,宅基地換房協議關系是宅基地換房各種法律關系中的核心法律關系。其性質是一種在自願、平等基礎上的新型置換關系。
(一)新型置換關系的基礎
1.自願
值得注意的是,置換關系中的自願在3個層次的換房協議中具有不同的內涵:在村民與村集體簽訂協議時,既要求簽訂協議的村民自願,也要求村集體的集體自願。而在村集體與鎮政府,以及鎮政府與開發建設投資機構簽訂協議時,自願主要是指集體自願。
2.平等
在農村與村集體、村集體與鎮政府、鎮政府與開發建設投資機構簽訂協議時充分地體現了協議各方的平等地位。
(二)新型置換關系的主體
這種新型置換關系的主體包括農民、村集體、鎮政府、開發建設投資機構。
(三)新型置換關系的標的
天津市宅基地換房涉及的主要標的是:宅基地使用權及宅基地上的原有房屋,新建小城鎮中的新建住房及其國有土地的使用權。
(四)新型置換關系的內容
新型置換關系的主要內容並非簡單的物物交換,而是農民以放棄宅基地使用權與原有房屋的所有權為代價,獲取新建房屋的所有權及相關國有土地使用權,是一種新型的置換,表現在:宅基地使用權被自願放棄,沒有轉讓給開發建設投資機構;原有房屋被拆除,也沒有轉讓;農民在自願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及原有房屋的所有權之後,獲取新建住房的所有權及其土地的使用權;新建住宅的建設者——開發建設投資機構,在交付新建住宅之後,並沒有取得宅基地使用權及原有房屋的所有權。
四、宅基地換房的基本法律原則
(一)合法原則
1.合法的內涵
宅基地換房,是一項創新性的舉措。在這個系統工程中,不乏創新性的制度設計,然而,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圍繞合法性原則展開的。因此,合法是指宅基地換房的每個環節都有法可依,依法辦事。
2.合法原則的體現
(1)「承包責任制不變」和「可耕種土地不減」充分體現了合法性原則。「承包責任制不變」和「可耕種土地不減」,是天津市宅基地換房的核心指導思想,符合法律規定。
(2)宅基地換房的具體做法體現了合法原則,下文具體闡述。
(二)自願原則
1.自願的內涵
這里的自願原則,主要強調的是村集體自願,包括自願申請,自願整理宅基地,自願簽訂拆遷還遷協議。
2.自願原則的體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五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九條規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項,村民委員會必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方可辦理。處置村內土地所有權屬於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應該經過村民會議的大多數同意。天津宅基地換房實踐對此有更高要求,天津市發展改革委《關於在示範小城鎮試點中深入細致做好群眾工作維護好農民權益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必須以村為單位進行群眾意願表決,群眾擁護率低於90%,不能參加試點項目,市政府也不批准開展建設。」
(三)創新原則
1.創新的內涵
宅基地換房中的創新是指在現有法律政策的框架下,探索一條城鎮化建設的新路子。
2.創新原則的體現
(1)農村土地整理制度的創新。宅基地換房通過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原宅基地整理復墾在耕地面積不減少的情況下實現了土地利用集約化,為城鎮建設用地開創了新來源,是農村土地整理制度的重大創新。
(2)小城鎮建設和投融資機制創新。從小城鎮建設方式來看,宅基地換房由政府投資組建開發建設投資機構,專業負責小城鎮的開發與建設。小城鎮建設用地享受經濟適用房的優惠政策,通過劃撥方式取得。小城鎮建設的資金不是來自農民,也不是來自政府財政支出,而是通過市場機製取得,政府不賺一分錢,資金平衡,最終的收益全部歸屬於農民。
(3)農村基層工作創新。從農村工作角度來看,天津宅基地換房在具體操作上遵循農民自願,重視村民決議的作用。
(4)管理體制、管理方式創新。小城鎮管理體制、管理方式、小城鎮綜合執法體制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小城鎮的管理體制與我國現有的社區管理體制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機制。
(5)小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創新。小城鎮中的保障對象都是搬遷的農民,農民進入新建小城鎮,享受城市裡的社會保障待遇,還建立了小城鎮農民的住房補貼制度,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實現了創新。
(四)平衡原則
平衡原則是宅基地換房遵循和體現的一項重要原則。
1.平衡的含義
天津宅基地換房中的平衡原則是指宅基地換房是在國家不花錢、農民不掏錢、社會耕地不減少的前提下,實現各方利益的平衡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2.平衡原則的體現
(1)天津宅基地換房實現了各種利益平衡,實現了政府、農民、社會等主體的多贏。
(2)天津宅基地換房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五、宅基地換房具體制度的合法性
既然宅基地換房是一系列規則制度的綜合體,那麼分析宅基地換房制度合法性必然要分析個性具體制度的合法性。
(一)政府主導作用的合法性
政府是宅基地換房辦法的總設計師,積極推動了宅基地換房的順利實施,在這一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宅基地換房涉及天津市小城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主要城鄉建設,同時涉及地方經濟、財政、民政、公安等行政工作,屬於地方政府行政管轄范圍,屬於政府的職權范圍。同時,積極採取行政措施,開展城鄉建設,推動城鄉經濟、政治發展,也是政府的職責。
(二)宅基地換房核心關系的合法性
在宅基地換房中,以宅基地使用權及原有地上房屋置換新建小城鎮的一套房屋及其國有土地使用權是其核心關系。分析該核心法律關系的合法性需從幾個方面分析:
(1)宅基地使用權沒有流轉。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剛剛頒布實施,該法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宅基地使用權的取得、行使和轉讓,適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尚沒有關於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直接規定,因此,依據目前的法律規定,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是存在法律障礙的。以宅基地換房時,農民自願放棄原有宅基地使用權,拆除地上房屋,不違背現行法律,沒有發生宅基地使用權和原有房屋產權的流轉。因此,宅基地換房的核心法律關系不存在集體建設用地非法流轉的問題。
(2)村民交回宅基地使用權並拆除原住房的行為合法。《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第六十六條第三款規定:「遷村並鎮和村民遷入新建住宅的,原住房應當予以拆除,宅基地收回,進行土地整理。」根據這一款規定,遷村並鎮和村民遷入新住宅的,收回宅基地是一種強制性規范,不需要徵得使用權人的同意即可收回。天津市的宅基地換房符合本條款的規定,農民遷村並鎮和村民遷入新建住宅,放棄宅基地使用權完全合法。
(3)以小城鎮中的住宅及相關國有土地使用權作為置換對價的做法合法。宅基地換房協議雙方有權自主約定置換對價。宅基地換房協議屬於民事協議,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尊重當事人雙方的意思自由,當事人雙方有權利約定置換對價的具體內容。
(三)申請開展試點與簽訂具體協議的合法性
1.村集體自願申請開展宅基地換房試點的合法性
宅基地換房涉及對村集體的土地所有權進行處分,因而在自願原則下,應該經過村集體的同意,因此,應該在村內進行民主決議。
2.簽訂具體協議的合法性
宅基地換房涉及多種協議,例如:村民與村委會、村委會與政府、政府與開發建設投資機構等,這些以書面協議形式簽訂民事合同、行政合同,確定雙方權利義務的做法符合民事合同與行政合同的相關規定。
(四)運作主體及投融資機制的合法性
1.政府組建開發建設投資機構的合法性
宅基地換房資金需求巨大,需要進行大筆資金的融資。而根據現有法律文件規定,地方政府不能以自身名義進行貸款或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的方式融資,必須組建政府投融資平台。天津宅基地換房中組建了獨立於政府的小城鎮開發建設投資機構,在法律地位上是獨立的民事主體,具備法人資格,以其自身名義進行投融資建設,符合法律規定。
2.融資機制的合法性
小城鎮開發建設投資機構是從事房地產開發的企業法人,有權依法從銀行獲得貸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貸款通則》等規定,雙方訂立貸款合同關系,符合法律規定的。
3.稅收返還的合法性
實際生產經營地坐落在試點小城鎮規劃建設區域內的新建企業所繳納的各項稅收,自企業產生稅收之日起,其市、區兩級留成部分,五年內予以全部返還,專項用於小城鎮社會公益性建設和管理支出。這部分稅收屬於市、區兩級財政收入,市區財政依法對其作出處分,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將其收入在五年內全部返還也是合法的。
(五)小城鎮用地與建設的合法性
1.政府對建新地塊進行徵收合法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徵收土地,但應當給予補償。宅基地換房中涉及土地所有權轉變,政府對建新地塊進行土地徵收並給予補償的行為合乎法律規定,因為以下三點:第一,對建新地塊徵收的目的符合公共利益要求。天津宅基地換房對建新地塊予以徵收,其目的在於提高農村建設用地利用水平,節約有限的土地資源,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小城鎮建設,有利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目的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第二,對建新地塊徵收的程序合法。第三,在對建新地塊的徵收之前考慮集體的意願也是合法的。宅基地換房「一切為了農民,一切依靠農民」,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在試點審批環節已經充分考慮了村集體與農民的意願,不但合法,而且因在行政行為中引入平等理念,保護了相對人的利益,體現了現代法治的要求。
2.新建小城鎮享受經濟適用住宅的優惠政策符合法律規定
根據《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市、縣人民政府有權確定經濟適用房的具體政策。因此,天津市政府有權批准安置房屋享受經濟適用房的有關優惠政策。
3.以劃撥方式取得小城鎮安置房屋的土地使用權符合法律規定
根據《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規定,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用地,實行行政劃撥方式供應。
根據天津市人民政府對第一批試點的批示,示範小城鎮還遷房屋享受經濟適用住房的優惠政策。建設用地以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符合法律規定。
4.房屋建設的合法性
由小城鎮開發建設投資機構負責小城鎮建設符合法律規定。
5.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小城鎮經營用地的合法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國有土地使用權可以出讓,經營性用地應該通過「招拍掛」的方式進行出讓,因而宅基地換房中,由相關部門對小城鎮經營性用地進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做法合法。
(六)周轉指標的使用與整理復耕的合法性
國土資源部將天津市確定為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試點城市,周轉指標的使用與整理復耕是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主要內容。天津宅基地換房中對農村建設用地進行規劃整理,採取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辦法進行建設用地指標周轉,將農村宅基地與小城鎮房屋進行置換,對原有宅基地進行整理復耕和調劑使用,實現了農民住宅用地的集約化,保持了耕地面積不減少,實現了建設用地的盤活,這些規劃整理措施符合相關法律文件規定。
(七)小城鎮管理的合法性
1.小城鎮行政管理體制的合法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市轄區人民政府,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作為它的派出機關。因此,小城鎮的行政機構及其許可權設置符合法律規定。
2.小城鎮社區管理體制的合法性
就華明示範鎮的現狀來看,小城鎮的社區管理主要是通過設置社區居委會來進行的。社區居委會為群眾性的自治組織,取代原先村委會的職能,並有所創新,主要負責社區內的社會事務、社會保障及治安調解等工作。居委會成員由居民選舉產生。
3.小城鎮物業管理的合法性
小城鎮的物業管理包括物業公司的選聘、更換、解聘,物業服務的內容以及物業服務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等眾多內容。在示範小城鎮的物業管理上,物業管理企業按照國務院《物業管理條例》和《天津市物業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採用招、投標的方式擇優選聘具有相應資質的物業管理企業。物業公司的更換、解聘均由業主大會決定。物業服務合同的內容及雙方的權利義務嚴格按照國務院《物業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執行。小城鎮物業管理的相關內容符合法律規定。
(八)小城鎮社會保障措施的合法性
1.小城鎮社會保障具體內容的合法性
小城鎮的社會保障主要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住房補貼制度等。由於目前我國尚沒有關於農村社會保障的具體法律規定,2007年7月11日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在農村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但對於具體制度如何設計沒有具體規定。天津市宅基地換房中,小城鎮的社會保障體系比照城市居民的保障標准制定,是合法的。
2.稅收返還保障小城鎮社會保障資金的合法性
小城鎮社會保障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市、區兩級政府的稅收返還,專項用於小城鎮社會公益性建設和管理支出。這部分稅收屬於市、區兩級財政,不涉及中央部分,市、區財政依其職權對這兩部分作出處分。
綜上所述,雖然在現在法律法規中沒有關於「宅基地換房」的直接的、明確的規定,但是「宅基地置換」具體制度設計的各個基本組成環節都源於法律,具有相關法律依據,因此,宅基地換房的具體制度具備合法性。
六、宅基地換房法律關系的穩定措施
宅基地換房的順利穩定進行對社會經濟發展、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一項完整的法律制度設計應當包括糾紛預防,特別是應當包含糾紛解決機制,以維護有關法律關系的穩定,宅基地換房的法律關系也不例外。我們認為,宅基地換房糾紛預防和解決機制應當包括如下內容:
(1)糾紛預防機制。預防糾紛產生的關鍵是利益分配的平衡問題。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是宅基地換房的重要參與者,維護農民利益,尊重農民意願,可以最大限度預防糾紛產生,在法律框架內注意保護其利益,尊重其意願,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處理好集體經濟組織、農民與開發建設投資機構、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門、其他相關主體的關系,宅基地換房才能順利進行。
(2)糾紛解決機制。根據宅基地換房中的具體法律關系的性質,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有:協商、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包括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根據不同法律關系的性質選擇具體的糾紛解決機制。
七、結論
綜上所述,在組成宅基地換房的若干法律關系中,其核心的法律關系的表現形式是宅基地換房協議,是一種建立在平等、自願基礎之上的新型置換關系。
通過對宅基地換房的整體法律性質、核心法律關系的性質、內在法律原則、具體制度的合法性、糾紛預防與解決機制進行逐步分析之後,我們可以充分地肯定:宅基地換房在我國現有法律的框架內,對土地流轉制度和小城鎮建設制度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在總體制度上具備合法性。
天津市宅基地換房的實踐,對天津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發展與完善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對全國的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立法實踐也具有豐富的借鑒意義。
宅基地換房在我國還是一項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探索,對相關民事、經濟、行政領域的法學研究具有積極的研究價值。我們預測,宅基地換房將在未來引發國內學者對其進行法學研究的熱潮,填充相關法學理論的研究空白,從而大大提高國內學者在宅基地換房領域的學術水平,並通過法學理論研究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
㈨ 天津市土地管理法
全文】
*註:本篇法規已被《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的決定》(發布日期:1997年7月30日 實施日期:1997年7月30日)修改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公告
(第十八號)
《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已由天津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於1992年9月9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3年1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1992年9月9日
天津市土地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土地的統一管理,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合理開發、利用土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簡稱《土地管理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土地開發、利用、經營的單位和個人。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港保稅區的土地管理,按照法律、法規和本市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禁止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國有土地和鄉(街)村建設用地實行有償使用制度。
鄉(鎮)村建設用地有償使用的具體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制止亂佔耕地和濫用土地的行為。
第五條 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市土地的統一管理工作。
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業務上受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管理工作,業務上受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
鐵路、港口、農場等部門負責本部門、本系統的土地規劃、利用和保護工作,業務上受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領導。
駐津部隊土地管理部門負責軍事用地的規劃、利用和保護工作,業務上受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
第六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對模範遵守土地法律、法規,積極同違法行為作斗爭,在保護或者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進行有關科研等方面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七條 下列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
(一)城市市區的土地;
(二)依法沒收、徵用、徵收、征購、收歸國有的土地(依法劃定或者確定為集體所有的除外);
(三)國家未確定為集體所有的林地、草地、山嶺、荒地、灘塗、河灘地以及其他土地;
(四)按照法定程序,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建造的房屋銷售給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和城市非農業戶口居民,其所售房屋佔用的土地。
第八條 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國有土地以外的土地,屬於集體使用。
第九條 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
第十條 國有土地使用者、集體土地所有者和集體土地非農業建設用地使用者,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經審核同意後,由市人民政府核發《國有土地使用證》;由區、縣人民政府核發《集體土地所有證》、《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
第十一條 跨區、縣行政區域佔有和使用土地的,應當分別向土地所在地的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根據土地權屬性質,按照本條例第十條的規定,分別由市或者、縣人民政府核發土地所有證書或者使用證書。
第十二條 變更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或者因依法買賣、轉讓地上建築物、附著物而使土地使用權轉移的,應當向土地所在地的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提出變更登記申請,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更換土地證書。
第十三條 臨時使用土地的,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核發《臨時用地使用證》。
第十四條 國有土地使用權被依法收回後,由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辦理注銷土地登記手續。
第十五條 各級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做好土地調查、土地登記、土地評價和土地統計工作,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
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應當向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提供土地統計、土地調查所需要的文件和資料,不得虛報、瞞報、拒報,不得偽造、篡改。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發生爭議的,按照《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和國務院《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八條規定處理。
第三章 土地的利用和保護
第十七條 土地利用應當制定總體規劃。土地利用應當符合城市規劃。
市和區(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別由本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必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八條 非農業建設用地實行計劃管理。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和市計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國家計劃編制用地計劃指標。用地計劃指標不得突破。
第十九條 徵用菜地,由用地單位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向市或者區、縣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交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徵用糧田,由糧食、稅務等行政管理部門相應核減被征地單位的糧食指標和農業稅。
佔用耕地進行非農業建設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法交納耕地佔用稅。
第二十條 嚴格控制新建磚瓦窯場用地。原有的磚瓦窯場未經批准不得擴大用地范圍。
禁止在耕地上擅自修建墳墓、采礦、採石、挖沙、取土等破壞土地資源的行為。
第二十一條 單位或者個人承包耕種的土地,不得荒蕪。荒蕪土地滿一年的,由鄉、鎮人民政府按照荒蕪前土地年產值一倍至二倍徵收荒蕪費。荒蕪土地滿二年的,除徵收荒蕪費外,由發包單位收回承包經營權。
荒蕪費用於農業建設和生產發展,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二條 從事采礦、採石、挖砂、取土等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用地手續,並向所在地的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預交復墾保證金。用地單位或者個人按照國務院《土地復墾規定》對土地復墾後,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退回復墾保證金。
第二十三條 以行政劃撥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由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權:
(一)用地單位撤銷或者遷移的;
(二)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連續二年不使用的;
(三)不按批准用途使用的;
(四)公路、鐵路、機場、礦場等經核准報廢的。
集體所有土地上的非農業建設用地,不再使用或者連續二年不使用的,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收回土地使用權後歸還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業集體經濟組織。
第二十四條 各類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可以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開發荒山、荒地、灘塗等土地資源,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
開發土地應當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十五條 開發國有荒山、荒地、灘塗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用地不足二百畝的,由區、縣人民政府批准,報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用地二百畝以上的,經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開發集體所有的土地,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由開發單位或者個人與村民統員會或者農業集體經濟組織簽訂開發承包合同,並報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四章 土地的徵用和劃撥
第二十六條 國家建設用地徵用、劃撥,按照下列程序辦理:
(一)用地單位持批準的設計任務書或者初步設計、年度基本建設計劃等有關文件和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向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建設用地。
(二)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核定的用地位置和界限,組織用地單位和被征地單位以及有關單位商定徵用土地的補償、安置方案。
(三)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對補償、安置方案按審批許可權報人民政府批准並核發建設用地批准書後,辦理土地的徵用、劃撥手續。
(四)建設項目竣工後,由市或者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核查實際用地,經認可後辦理土地登記手續,核發國有土地使用證。
第二十七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城市集體所有制企業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投資舉辦的聯營企業,需要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辦理。
第二十八條 國家建設用地的徵用、劃撥的審批許可權:
(一)徵用、劃撥耕地一千畝以上、其它土地二千畝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審核後,報國務院審批。
(二)徵用、劃撥外環線綠化帶以外東麗、西青、津南、北辰四區和薊縣、寶坻、武清、寧河、靜海五縣范圍內耕地五畝以下、其他土地十五畝以下的,由區、縣人民政府審批,報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三)徵用、劃撥塘沽、漢沽、大港三區范圍內耕地十畝以下、其他土地十三畝以下的,由區人民政府審批,報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四)徵用、劃撥外環線綠化帶以內地區的土地和本款(一)(二)(三)項規定以外的土地以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由市政府審批。
前款(二)(三)項用地涉及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或者農民轉工人的,由市人民政府審批。
第二十九條 一個建設項目需要使用的土地,應當根據總體設計一次申請批准,不得化整為零。分期建設的項目,應當分期征地,不得先征待用。
第三十條 與建設項目用地相鄰的規劃道路中心至建設項目用地之間的道路用地、無法繼續耕種的土地等界外處理土地,由用地單位負責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具體范圍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共同核定。
界外處理土地,由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
使用無法繼續耕種的界外處理土地的,應當對原用地單位實際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予以補償。
第三十一條 全民所有的農場、林場、牧場、漁場和部隊、鐵路等單位,在其農業用地范圍內進行非農業建設,應當按照本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辦理。
第三十二條 以行政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的規定繳納土地使用稅。
第三十三條 國家建設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用地單位按照下列規定向被征地單位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一)被征土地的補償費按照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倍計算,其中學校、幼兒園、敬老院、醫院等城市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倍計算。
(二)青苗補償費按照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計算,其中種植韭菜、藕等老根蔬菜的,按照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倍計算。
(三)地上附著物的拆遷補償費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合理作價補償。
(四)安置補助費應當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征耕地的數量除以徵用前被征地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按照每畝土地補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倍計算。但是每被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倍。
自市或者區、縣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後,再種植的農作物和新建設的地上附著物不予補償。
第三十四條 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標准,應當按照下列方法計算:
(一)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統計、物價、農業等行政管理部門核定不同類別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
(二)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被征土地的具體條件和農作物生長情況,按照前項核定的平均年產值上下浮動百分之二十確定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
第三十五條 用地單位支付的各項補償費和補助費,除被徵用土地上屬於個人的附著物和青畝的補償費付給本人外,其餘部分應當專項存入銀行,由區、縣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共同監督使用,由被征地單位用於發展生產、安置就業和不能就業人員的生活補助不得挪作他用。對農民轉工人,農業戶口轉非農業戶口的,用地單位應當將相應的安置補助費轉撥給接收勞動力的單位。
第三十六條 因國家建設徵用土地造成的多餘勞動力,應當通過發展生產和其他就業途徑就地安置。安置不完且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根據被征地單位的征地數量與土地、勞動力的比例,安排部分符合條件的人員轉為工人。......
㈩ 天津市房地產交易管理條例的修改決定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天津市房地產交易管理條例》的決定
(2014年5月23日天津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
天津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天津市房地產交易管理條例》作如下修改:
一、增加一條作為第五條:「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房地產交易活動和中介服務機構的監督檢查,受理群眾投訴,及時依法處理。」
二、第十條改為第十一條,刪除第五項。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轉讓共有的房地產,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書面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三、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二條:「正在依法查處的附有違法建築的房地產,不得轉讓。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應當自立案查處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書面告知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限制該房地產轉讓。違法情形消除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書面告知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解除對該房地產的轉讓限制。」
四、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三條,修改為:「建築設計為獨立成套的房屋,不得分割轉讓。」
五、第十二條改為第十四條,修改為:「房屋轉讓的,其土地使用權應當同時轉讓。」
六、第十三條改為第十五條,修改為:「房地產轉讓的,轉讓人應當如實書面告知受讓人所轉讓房地產的權屬、抵押、租賃以及房地產是否附有違法建築等相關情況。」
七、第十五條改為第十七條,修改為:「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當將待售新建商品房信息輸入網上交易管理系統,取得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商品房銷售許可證後,方可銷售。
「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新建商品房,應當與購房人簽訂網上交易管理系統列印的新建商品房買賣合同,並按照國家和本市相關規定,在銷售現場公示商品房銷售許可證、商品房買賣合同示範文本、全部准售房源等有關信息。」
八、刪除第二十條。
九、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四條,修改為:「房地產經紀機構應當有固定的經營服務場所和兩名以上房地產經紀人員,其中至少含一名注冊執業房地產經紀人。房地產經紀機構設立分支機構的,其分支機構應當有固定的經營服務場所和兩名以上房地產經紀人員。」
十、第二十四條改為第二十五條,修改為:「房地產經紀機構及其分支機構應當在領取營業執照後三十日內,到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出具備案證明,並將備案情況向社會公布。」
十一、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二十六條,修改為:「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及其分支機構的名稱、地址、服務內容和執業人員等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在變更後三十日內到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備案。
「房地產經紀機構及其分支機構終止房地產經紀業務的,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注銷其備案,並向社會公布。」
十二、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二十七條,第三項修改為:「服務內容、范圍、合同示範文本和收費標准;」
十三、刪除第二十九條。
十四、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二十九條,第一款修改為:「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提供房地產估價、咨詢、經紀服務,應當簽訂書面合同。」
十五、第三十二條修改為:「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在房地產中介服務活動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偽造、塗改、轉讓、租借中介服務資質證書、備案證明、注冊執業證書、執業專用章;
「(二)對當事人隱瞞涉及房屋交易的重要信息;
「(三)收取房款或者房屋交易的押金、保證金、定金等,扣留委託人有效證件、房地產權屬證書、公有住房租賃合同等;
「(四)發布虛假房地產廣告和信息;
「(五)違反規定收取中介服務費用;
「(六)為禁止交易房屋的當事人提供經紀服務;
「(七)法律、法規規定不得從事的其他行為。」
十六、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三條:「房地產經紀人員、估價人員不得在兩個以上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執業。」
十七、刪除第三十四條。
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四條:「房地產開發企業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未在銷售現場公示相關信息的,由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十九、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六條:「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及其分支機構,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未在經營場所公示相關事項的,由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二十、第三十五條改為第三十七條,修改為:「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有下列違法行為之一的,由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下列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一)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的,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二)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的,責令其停止房地產中介服務業務,並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三)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的,責令改正,並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四)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二、三、六、七項的,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二十一、第三十六條改為第三十八條,修改為:「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和第三十二條第四項規定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二十二、第三十七條改為第三十九條,修改為:「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由價格行政主管部門依法予以處罰。」
二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條:「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受到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行政處罰的,處罰結果記入其信用記錄。」
二十四、第三十九條改為第四十二條,修改為:「房地產交易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擅自泄露房地產交易信息的,由其上級主管部門或者所在單位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十五、第四十一條改為第四十四條,修改為:「按照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保障有關政策購買公有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和歷史風貌建築的交易活動,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執行。」
本決定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房地產交易管理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正,重新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