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轉業幹部轉業安置條例
① 轉業軍人安置政策
軍人要達到一定條件才能選擇轉業。普通義務兵和低級別士官沒有轉業版,只有中級以上士官以權及軍官才有轉業選項,也就是三期以上士官以及軍官和文職幹部。 國家對軍隊轉業幹部實行計劃分配和自主擇業相結合的方式安置。計劃分配的軍隊轉業幹部由黨委、政府負責安排工作和職務;自主擇業的軍隊轉業幹部由政府協助就業、發給退役金。
計劃安置的軍隊轉業幹部由黨委、政府負責安排工作和職務,一般情況下士兵轉業由地方民政局、勞動局等部門負責安置。副團(不含)以下軍官由地方人事局負責安置,副團以上軍官由組織部負責安置。
② 轉業幹部安置優待相關政策
1.軍隊轉業幹部隨調配偶的工作,安置地黨委、政府應當參照本人職務等級和從事的職業合理安排,與軍隊轉業幹部同時接收安置,發出報到通知。調入調出單位相應增減工資總額。對安排到實行合同制、聘任制企業事業單位的軍隊轉業幹部隨調配偶,應當給予2年適應期。適應期內,非本人原因不得擅自違約解聘、辭退或者解除勞動、聘用合同。2.軍隊轉業幹部隨調配偶、子女符合就業條件的,安置地政府應當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其實現就業;對從事個體經營或者創辦經濟實體的,應當在政策上給予扶持,並按照國家和安置地促進就業的有關規定減免稅費。3.軍隊轉業幹部配偶和未工作的子女可以隨調隨遷,各地公安部門憑轉業幹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門的通知及時辦理遷移、落戶手續。隨遷子女需要轉學、入學的,由安置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安排;報考各類院校時,在與其他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軍隊轉業幹部身邊無子女的,可以隨調一名已經工作的子女及其配偶。各地在辦理軍隊轉業幹部及其隨調隨遷配偶、子女的工作安排、落戶和轉學、入學習事宜時,不得收取國家政策規定以外的費用。4.軍隊轉業幹部隨調隨遷配偶、子女,已經參加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其社會保險關系和社會保險基金,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一並轉移或者繼續支付。未參加社會保險的,按照國家和安置地有關規定,參加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
③ 軍官轉業安置新政策
軍官轉業安置新政策:
第一條 為了做好軍官轉業安置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第五十九條「軍官退出現役後,由國家妥善安置」的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轉業軍官原則上由本人原籍或入伍時所在的地區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地、市」)負責在本轄區內安置。對有特殊情況確需在其它地、市安置的,可給予適當照顧。
第三條 安置轉業軍官是一項長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全省一切機關、團體、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包括國務院各部委所屬駐陝單位和軍隊管理的企事業單位)都有安置轉業軍官及其隨調家屬的義務。各級政府、部門和接收單位必須服從國家大局,克服困難,積極接收、切實做好安置轉業軍官工作。
第四條 軍官轉業安置工作,在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進行。
省、地(市)兩級可根據安置工作的需要,成立軍官轉業安置工作小組,下設軍官轉業安置辦公室,承辦軍官轉業安置的日常工作。
【章名】 第二章 移交與接收
第五條 按照國務院、中央軍委當年的部署和安置計劃,轉業軍官檔案和移交、審查和接收工作,由省軍官轉業安置辦公室統一組織實施。
第六條 轉業軍官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由我省接收安置:
(一)原籍陝西或從陝西入伍(不含外藉在陝西就讀的大中專院校學生畢業分配入伍,下同);
(二)配偶原籍陝西,戶口現在陝西,結婚三年以上;
(三)夫婦均系外省籍,其中一方在陝西系全民所有制或大集體單位職工,並且連續工作十年以上;
(四)「雙軍人」夫婦同時轉業,其中一方原籍陝西或從陝西入伍;
(五)轉業軍官系外省籍,其父母或岳父母定居陝西,在當地有正式戶口,在陝西無子女,需要照顧;
(六)陝西急需的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
第七條 移交與接收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轉業軍官及隨調愛人的檔案、材料,由軍隊大軍區或相當於大軍區一級單位派出的移交組或委託省軍區、省武警總隊向我省移交;
(二)移交前,軍隊方面應按要求填寫有關表報,並提出移交計劃;
(三)移交時,轉業軍官及其隨調愛人的檔案、材料必須真實、齊全,不齊全的應在限定的時間內補齊;
(四)省軍官轉業安置辦公室或授權單位負責審查和接收轉業軍官的檔案及有關材料;
(五)省人事、勞動部門或授權單位分別負責審查和負責接收隨調愛人中幹部、工人的檔案及有關材料;
(六)不按安置計劃或規定時限移交的,我省不予接收。
【章名】 第三章 分配與安置
第八條 轉業軍官分配實行以「塊塊為主,條塊結合」的辦法。回原籍或入伍地安置的轉業軍官,由所在地、市分配。需在省屬和國務院各部委所屬(以下簡稱部屬)駐西安地區單位安置的轉業軍官,由省軍官轉業安置辦公室直接分配;到省屬、部屬駐西安地區以外單位的,由所在地、市分配。
第九條 安置轉業軍官,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含地區行署)下達指令性計劃,主要分配到各行各業的基層單位。需要增加幹部的系統和新建、擴建單位應首先從轉業軍官中補充。
在指令性計劃分配的前提下,可以採取推薦、選用等做法,盡量做到分配合理,使用得當,人盡其才,各得其所。
第十條 安置轉業軍官實行近親迴避制度。迴避的重點是黨政機關和政法、金融系統。迴避的對象主要是在幹部崗位尤其是領導崗位上的父母、配偶、兄弟、姐妹等親屬。迴避的方法是:親屬在黨政機關的,不在同一部門或單位安置;親屬在業務性質相近的系統的,實行交叉分配;親屬在同一大系統的,通過系統內部調整分配。
第十一條 安置計劃下達後,安置部門要注意掌握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分配不夠合理或情況發生變化確需重新考慮的,要適時研究解決。但調整人數應從嚴掌握。
第十二條 在從嚴控制大城市人口的原則下,經我省接收的轉業軍官,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在西安地區安置(含省、部屬駐西安單位和西安市屬單位);
(一)原籍西安或從西安入伍(不含原籍其他地區在西安就讀大中專院校學生畢業分配入伍,下同);
(二)配偶原籍西安,戶口現在西安,結婚三年以上;
(三)配偶隨軍在西安系全民或大集體正式職工,連續工作時間六年以上;
(四)「雙軍人」夫婦同時轉業,其中一方原籍西安或從西安入伍;
(五)其父母或岳父母定居西安,戶口現在西安,在西安無子女,需要照顧;
(六)個別在其它地市無法對口安置,需要在西安地區對口安置的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
第十三條 轉業軍官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給予照顧安置;
(一)在部隊榮立二等以上軍功的;
(二)因戰斗、訓練或搶險救災致殘的二等乙級榮譽軍人;
(三)在邊防、海島從事飛行、潛艇工作二十年以上的。
照顧安置是指:①在分配去向上,除了回原籍或入伍地外,也可到其父母或愛人所在地區安置,其中獲二等功以上人員可在地區(市)所在縣(區)安置;②安排工作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照顧本人專長和志願。
第十四條 有條件的地、市,可制定優惠政策,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動員和鼓勵一部分轉業軍官從平原縣到山區縣工作。
第十五條 轉業軍官的職務安排,應當按照接收單位的工作需要和幹部「四化」的要求,根據本人的德才表現和具體條件,參考原任職務,在不改變幹部身份的前提下,分配適當工作。實行聘任制的部門和單位,應優先聘用轉業軍官。未安排相應職務的師、團職軍官,分別享受地、縣級幹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第十六條 隨調愛人的工作安排,按照「幹部由人事部門安置,工人由勞動部門安置」的分工,分別由人事、勞動部門負責,下達安置計劃,解決安置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做到與轉業軍官同時接收,同時安置,同時發出報到通知。
【章名】 第四章 定位與培訓
第十七條 各地、市和接收單位應在接受安置任務後兩個月內,做好轉業軍官的定職定位工;暫時不能安排任務的,可只定位不定職。並應填寫定職定位表一式三份,報省安置部門審查,由省安置部門統一向部隊發出報到通知。
第十八條 轉業軍官根據地方安置部門的通知,持部隊師以上單位政治機關行政介紹信,經省或地(市)軍官轉業安置部門辦理手續後,到接收單位報到。公安、糧食、銀行、教育等有關部門憑安置部門的介紹信,應迅速落實轉業軍官的戶口、糧食、工資和子女上學入托等問題。
第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接收單位要積極解決轉業軍官的住房問題。在安排職工住房時,應優先照顧轉業軍官的急需。
第二十條 按照「先培訓後上崗」、「干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除對口安置的專業技術人員外,轉業軍官離隊報到後均應進行半年左右的專業培訓。
培訓轉業軍官由省統一規劃,採取「條條」和「塊塊」相結合,按專業或行業集中培訓的辦法。地、市和省、部屬單位接收數量大的,分別按「塊塊」和「條條」組織培訓;接收數量小的由省統籌安排。
【章名】 第五章 獎懲
第二十一條 對每年安置工作和培訓工作完成任務好、對成績突出的地區、部門和單位,由省軍官轉業安置工作小組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二條 對無正當理由,拒絕承擔或不按計劃完成安置任務的部門和單位,可作如下處理:
(一)對不認真執行政府下達的分配安置計劃,不按時完成安置任務的部門和單位由軍官轉業安置部門責成其限期完成安置任務;
(二)對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安置任務的部門和單位,由人事、勞動部門暫停其招收錄用和調入幹部、工人;
(三)對拒絕承擔安置任務的部門和單位,由同級政府給予通報批評,並追究主要領導責任,責令其寫出書面檢查,限期完成安置計劃。
第二十三條 對於在安置工作中,不按政策規定辦理的單位和人員,視其情節分別作如下處理:
(一)轉業軍官及其隨調愛人的檔案、材料不真實、不齊全或弄虛作假的,我省不予接收;接收後發現作假的退回原單位;
(二)轉業軍官未經省或地、市、安置部門許可,逾期不報到者,安置部門應撤銷分配計劃,並將檔案退回部隊;
(三)各級從事軍官轉業安置工作的人員違背組織原則,違反政策規定,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索賄受賭的,必須嚴肅查處,追究責任,給予紀律處分。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章名】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由省軍官轉業安置工作小組負責解釋。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省政府過去有關規定凡與本辦法不一致的,按本辦法規定執行。
④ 軍官轉業政策
河北省軍官轉業安置工作暫行規定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1號 )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做好軍官轉業安置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安置轉業軍官是一項長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全省所有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中央所屬駐冀單位和軍隊管理的企事業單位,不論超編與否,都有安置轉業軍官及其隨調配偶的義務,必須服從國家大局,克服困難,積極承擔任務切實做好安置轉業軍官工作。
第三條 軍官轉業安置工作在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進行。
省、地(市)成立軍官轉業安置工作小組,下發軍官轉業安置辦公室,負責軍官轉業安置的日常事務工作。第二章 移交
第四條 按照國務院、中央軍委當年的部署和安置計劃,轉業軍官檔案的移交、審查和接收工作,由省軍官轉業安置辦公室統一組織實施。
第五條 轉業軍官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由我省接收安置。
(一)原籍河北省或從河北省入伍的;
(二)配偶原籍河北省且戶口現在河北省的;
(三)夫婦均系外省籍,配偶一直在河北省生活並有常住戶口十年以上的;
(四)轉業軍官系外省籍,其父母定居河北省並有常住戶口(不含隨軍來的)需要照顧的;
(五)省內急需的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
第六條 不具備以上所列條件或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我省不予接收安置。
(一)年齡滿五十周歲的;
(二)不符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的退役條件的;
(三)夫婦均系現役軍人,轉業一方是外省籍的;
(四)在部隊有問題尚未結論的;
(五)受留黨(團)察看處分期限未滿的;
(六)受過刑事處罰的(過失犯罪除外);....
詳細信息請上「網路搜索」直接查搜你所提的問題。
⑤ 軍人轉業條件
根據《士兵來服役條自例》第六條規定:義務兵服現役的期限為2年。條件為:士官服現役滿12年;服現役期間平時榮獲二等功以上獎勵或者戰時榮獲三等功以上獎勵;烈士子女。
符合規定條件的退役士兵在艱苦地區和特殊崗位服現役的,優先安排工作;因精神障礙基本喪失工作能力的,予以妥善安置。
國家對軍隊轉業幹部實行計劃分配和自主擇業相結合的方式安置。計劃安置的軍隊轉業幹部由黨委、政府負責安排工作和職務,一般情況下士兵轉業由地方民政局、勞動局等部門負責安置。副團(不含)以下軍官由地方人事局負責安置,副團以上軍官由組織部負責安置。
(5)軍隊轉業幹部轉業安置條例擴展閱讀
《士兵服役條例》
第八條國務院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應當制定全國退役士兵的年度移交、接收計劃。
第九條退役士兵所在部隊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將退役士兵移交安置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門。安置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主管部門負責接收退役士兵。
第十條退役士兵安置地為退役士兵入伍時的戶口所在地。但是,入伍時是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的退役士兵,退出現役後不復學的,其安置地為入學前的戶口所在地。
⑥ 軍隊轉業幹部家屬安置有哪些政策
轉業幹部家屬在原部隊所在地為公務員或事業人員的,軍人轉業後,接收地相應地安排公務員或事業人員,如是企業性質的,軍轉接收地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可安排到企業,但這要看接收單位的具體情況。
⑦ 軍人轉業安置地如何規定
軍隊轉業幹部由其原籍或者入伍時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隨軍前或者結婚時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
軍隊轉業幹部一般由其原籍或者入伍時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安置,也可以到配偶隨軍前或者結婚時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
配偶已隨軍的軍隊轉業幹部,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到配偶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
(1)配偶取得北京市常住戶口滿4年的;
(2)配偶取得上海市常住戶口滿3年的;
(3)配偶取得天津市、重慶市和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副省級城市常住戶口滿2年的;
(4)配偶取得其他城市常住戶口的。
3. 父母身邊無子女或者配偶為獨生子女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到其父母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未婚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到其父母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
父母雙方或者一方為軍人且長期在邊遠艱苦地區工作的軍隊轉業幹部,可以到父母原籍、入伍地或者父母離退休安置地安置。
⑧ 2016軍人轉業最新政策出台
1、軍齡不滿10年的不再安置,採取買斷的方式:每年4.7萬+住房補貼+服役津貼+6個月工資。
2、軍齡滿10年干齡滿6年但軍齡不滿16年的,採取應金制,前10年每年3.2萬,10年後按每年5.4萬計,並給予解決住房問題,轉業後每月發工資的百分比(根據服役年限和立功情況)、醫遼保險金自己交;也可選擇計劃安置
3、軍齡滿16年的採取自主擇業(退役金較以前有所增加,每月發全工資的百分比,並解決住房和醫療問題),也可選擇計劃安置(參加公務員考試,立功的加分,考試分低者自主擇業)。
4、軍齡滿25年的也可選擇退休安置。
5、地方大學入伍在校期間算軍齡。
6、2010年開始實施
本著保護軍人利益和兼顧地方經濟建設原則,將逐步減少計劃安置,加大自主擇業名額。
1.軍齡不滿8年或干齡不滿3年的軍隊幹部原則上不得退出現役,確需退出現役的安排復員,干齡滿3年或軍齡在8年以上16年以下(不含16年)的軍隊幹部需退出現役的原則上安排轉業(計劃安置),需要復員的必須由本人寫出書面申請,並由軍以上單位政治機關審批後方可辦理;
2.軍齡在16年以上(含16年)的團以下(含正團職)幹部需退出現役的,50周歲以下(不含50周歲)可安排轉業,也可安排自主擇業,50周歲以上或軍齡在30年以上的安排退休;
3.師以上(含副師職)幹部需退出現役的,50周歲以下(不含50周歲)或軍齡在30年以下(不含30年)的安排轉業,50周歲以上或軍齡在30年以上的安排退休;
4.士官需要退出現役的,軍齡在10年以下的一律安排復員,軍齡在10以上(含10年)20年以下(不含20年)的原則上安排復員,有需要轉業安置的必須有接收單位開具的有效證明材料,軍齡在20年以上(含20年)30年以下(不含30年)且年齡在50周歲以下的安排自主擇業,軍齡在30年以上或年齡超過50周歲以上的安排退休。
2、自主擇業工資待遇:
滿16年不滿18年的軍官自主擇業所在地同級別軍官工資的60%
滿18年不滿20年的軍官自主擇業所在地同級別軍官工資的70%
滿20年不滿23年的軍官 自主擇業所在地同級別軍官工資的80%轉業
滿23年不滿26年的軍官 自主擇業所在地同級別軍官工資的90%
滿26年不滿30年的軍官自主擇業所在地同級別軍官工資的95%
滿20年不滿25年的軍士長自主擇業所在地同級別軍士長工資的80%
滿25年不滿30年的軍士長 自主擇業所在地同級別軍士長工資的90%轉
同時,自主擇業的軍官和士兵還將發放住房供給金和參加醫療保險。
6. 在高原、海島等艱苦邊遠地區工作滿15年的,在原有的基礎上加5%,滿20年的加8%,滿25年的加10%,累加之後超過100%的,按100%計發。參加過戰役或直接參與過重大搶險救災工作的軍官,在原有的基礎上加2%,累加之後超過100%的,按100%計發。
7.在參戰或參與搶險救災期間榮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榮譽稱號的分別在原有的基礎上加3%,5%,8%,10%。在平時工作中因工作成績突出,做出重大貢獻而榮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榮譽稱號的分別在原有的基礎上加2%,4%,6%,8%.
⑨ 軍轉幹部職務安排有哪些規定
以下內容為2018年內蒙古軍轉幹部轉業安置辦法
內蒙古自治區安置軍隊團職以下計劃分配轉業幹部主要採取考核量化賦分辦法。
(一)量化考核的組織與實施
(1)考核內容。服役年限、職務等級、軍銜為主,邊遠艱苦地區、獎懲和特殊崗位工作情況為輔。
(2)賦分辦法。以軍隊轉業幹部檔案材料記載為依據,自治區軍轉辦組織內蒙古軍區轉業辦、空軍駐內蒙移交組、武警和公安現役轉業辦共同按照《軍隊團職以下轉業幹部服役期間德才表現和貢獻考核項目及賦分標准(試行)》進行賦分。檔案交接時一並將考核量化賦分結果移交地方軍轉安置部門審核。
(3)綜合排序。綜合排序工作由自治區各級軍轉安置部門和部隊轉業幹部工作移交部門共同負責,按總積分、分職級分類排序。行政幹部按正團職(正處級)、副團職(副處級)、正營職(正科級)、副營職(副科級)、連排職(一級科員以下)分類排序;專業技術幹部按照專業技術等級由高到低分類排序。總積分相同的行政幹部,依次按現職級時間、入伍時間、提干時間、年齡大小排序;總積分相同的專業技術幹部,依次按專業技術職務等級及時間、專業技術等級時間、入伍時間、提干時間、年齡大小排序。總積分名次排定後,自治區各級軍轉安置部門將各職級轉業幹部的排序情況,通知部隊轉業幹部移交部門(由部隊通知轉業幹部),並在內蒙古自治區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上進行公示,時間一般不少於7天。
(二)安置報到
(1)確定安置數量。內蒙古自治區中直、區直單位根據年度軍轉安置任務,分職級確定接收數量。接收正團職(正處級)、副團職(副處級)人員數量,為在呼和浩特地區安置的各職級安置計劃數的60%;營職(科級)以下和專業技術幹部分別為各職級計劃數的50%。
(2)確定安置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軍轉安置部門按照自治區各接收單位行政和事業單位崗位編制情況,以四部門(自治區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名義聯合下達自治區中直、區直單位接收軍隊轉業幹部各職(級)的安置計劃。計劃一經下達,不得更改。
安置計劃公布後,由轉業幹部本人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考核量化總積分排序情況,以書面形式選擇接收單位,明確行政或事業崗位性質;每人只能選擇一次、一個單位,不能多選或重復選擇。不按規定時間選定單位的,視為放棄在自治區中直、區直單位安置。自治區中直、區直單位接收數量不足安置計劃的,按照總積分排序情況依次遞補。
(3)辦理接轉手續。轉業幹部選擇單位後,自治區軍轉部門通知接收單位在規定時限內提取轉業幹部檔案(逾期不提檔,視為接收),接收單位提檔後,軍轉辦及時向部隊發出離隊報到通知,部隊督促轉業幹部按時間節點辦理離隊報到手續。對拒絕選崗和選崗後不報到的,按規定程序予以退檔,下一年度在總積分的基礎上扣20分。
(4)定崗落編。轉業幹部離隊報到後,由接收單位按照四部門(自治區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下達的安置計劃中明確的行政或事業崗位編制及時定崗,編辦根據軍轉辦提供的安置名單辦理落編手續。接收單位未經本人書面申請,不得改變轉業幹部本人選擇的編制性質(行政或事業),也不得分配到企業化經營的事業單位。
為鼓勵轉業幹部到國有企業工作,凡本人自願申請且國有企業同意接收的,不受量化排序和比例限制。
(三)其它盟(市)的安置辦法和流程,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⑩ 軍官的轉業政策有哪些
安排幹部轉業的一般條件
這是一個決定幹部是否脫軍裝還是在部隊乾的現實問題。
擔任團級以下職務(含處級以下文職幹部和享受相當待遇的專業技術幹部)的軍隊幹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軍隊幹部轉業計劃:
一是達到平時服現役最高年齡的;
二是受軍隊編制員額限制不能調整使用的;
三是因身體狀況不能堅持軍隊正常工作但能夠適應地方工作的;
四是其他原因需要退出現役作轉業安置的。
軍隊改革期間,擔任師級職務(含局級文職幹部)或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軍隊幹部,年齡不超過53 周歲(截止上年度12 月31 日),本人申請,經批准可以安排轉業,列入軍隊幹部轉業安置計劃。
——政策依據:中發〔2001〕3 號、中發〔2016〕13 號
不得安排幹部轉業的條件
擔任團級以下職務的軍隊幹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列入軍隊幹部轉業安置計劃:
年齡超過50 周歲的;
二等甲級以上傷殘的;
患有嚴重疾病,經駐軍醫院以上醫院診斷確認,不能堅持正常工作的;
受審查尚未作出結論或者留黨察看期未滿的;
故意犯罪受刑事處罰的;
被開除黨籍或者受勞動教養喪失幹部資格的;
其他原因不宜作轉業安置的。
——政策依據:中發〔2001〕3 號
幹部轉業復員的批准日期以及年齡、軍齡和有關年限計算
幹部轉業復員的批准日期為當年的3 月31 日,轉業復員命令由各級黨委按照任免許可權批准下達,於當年7 月31 日前公布;
轉業復員幹部軍齡、配偶隨軍年限以及邊遠艱苦地區工作年限計算的截止日期,為幹部轉業復員當年的3 月31 日;
計算地方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直接入伍的轉業幹部自主擇業年限條件時,其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習時間一並計算;
師級幹部轉業年齡計算的截止日期,為批准其轉業上一年度的12 月31 日;
幹部轉業復員當年3 月31 日以前符合晉升軍銜或者調整文職級別條件的,應當在向省軍區轉業辦移交檔案前辦理完畢,辦理時間填寫為當年3 月1 日。
——政策依據:政干〔2012〕81 號
選擇自主擇業的條件
中發〔2016〕13 號文件放寬了軍轉幹部選擇自主擇業的軍齡和職級條件,明確規定「軍齡滿18 年的師級以下職務軍隊轉業幹部,本人提出申請,經組織審核批准,可以選擇自主擇業的方式安置。」同時,放寬了師級職務軍轉幹部轉業年齡條件「擔任師級職務(含局級文職幹部)或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軍隊幹部,年齡53 周歲以下的,本人提出申請,經批准可以安排轉業,列入軍隊幹部轉業安置計劃」。
也就是說,國防和軍隊改革期間,如果軍轉幹部軍齡不滿18 周年,只能選擇計劃安置的方式。如果軍齡滿18周年、年齡不超過50 周歲的團級以下幹部,或者軍齡滿18 周年、年齡不超過53 周歲的師級(含局級文職幹部)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幹部轉業,則可以選擇計劃安置或自主擇業安置方式。其中,軍齡滿19 年、18 年選擇自主擇業的幹部,其月退役金計發基數比例,分別按照79%、78% 的標准執行。
——政策依據:中發〔2001〕3 號、中發〔2016〕13 號
轉業幹部的安置地點
安置地點是軍轉幹部的轉業去向,也是回歸地方的落腳點和歸宿,能否作出對自身有利的選擇,一方面要正確評估自身需求,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另一方面要吃透政策,在諸多可選項中找准適合自己的最佳答案。
軍轉幹部可以選擇到原籍、入伍時所在地、配偶隨軍前或者結婚時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這是常規動作,也是基本准則。
也有一些具體規定。如想到直轄市、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和副省級城市安置的,就需滿足這樣的條件:已婚軍轉幹部,截至轉業當年的3 月31 日,配偶必須已隨軍且取得北京市常住戶口滿4 年,上海市常住戶口滿3 年,其他省會( 自治區首府) 城市及副省級以上城市常住戶口滿2 年。
未婚或離異的軍轉幹部,可比照駐地軍隊幹部配偶隨軍條件予以安置;軍轉幹部已婚但父母身邊無子女或者配偶為獨生子女,可以到父母或者配偶父母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未婚的軍轉幹部可以到父母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軍轉幹部的父母雙方或者一方為軍人且長期在邊遠艱苦地區工作,可以到父母原籍、入伍地或者父母離退休安置地安置。
選擇自主擇業的軍轉幹部可以到本人配偶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也可以到父母或者配偶父母、本人子女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如果選擇計劃分配的軍轉幹部在邊遠艱苦地區或從事飛行、艦艇工作滿10 年,或者榮立戰時三等功、平時二等功以上獎勵,或者因戰因公致殘的,也符合到上述所在地安置的條件。
夫婦同為軍隊幹部且同時轉業的,可以到任何一方的原籍或者入伍地安置,雙方或者一方轉業,可以到任何一方的部隊駐地安置。
如因國家重點工程、重點建設項目、新建擴建單位以及其他工作需要,或者符合安置地吸引人才特殊政策規定條件的軍轉幹部,經接收單位所在省( 自治區、直轄市)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主管部門批准,可以跨省( 自治區、直轄市) 到該地區安置。這些是對特殊情況的說明,廣大幹部可以對照執行。
軍改期間,安置地選擇的條件有所放寬。所在單位被撤銷、合並、降格、改編、移防的計劃分配軍隊轉業幹部,其配偶取得部隊所在地常住戶口的,可以在配偶常住戶口所在地安置;未婚或者離異的,可在服役地安置;不符合到直轄市、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和副省級城市安置條件的,可以到原籍、入伍地或者配偶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地級城市安置。
在艱苦邊遠地區和特殊崗位服役滿10 年的軍隊轉業幹部,不符合到直轄市、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和副省級城市安置條件的,可以到原籍、入伍地或者配偶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地級城市安置。
——政策依據:中發〔2001〕3 號、中發〔2007〕8 號、中發〔2016〕13 號
轉業幹部配偶子女隨調隨遷
軍隊幹部確定轉業後,如果不是到配偶戶口所在地安置,就要考慮配偶和子女的隨調隨遷問題,因為這關系著家庭能否團聚和一家人後半生的幸福。
配偶或未婚的子女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正式工作人員或企業的合同制工人,需要隨本人轉業跨縣安置的,可以辦理隨調;沒有工作的配偶和子女可以辦理隨遷。
中發〔2016〕13 號文件對軍轉幹部隨調隨遷家屬工作安置和子女就學問題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如果隨調配偶為公務員的,參照本人職務等級和從事的專業相應合理安排;如果隨調配偶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仍安置到事業單位工作;配偶為企業職工的,一般在企業妥善安排。
如果隨調配偶不願由安置地政府指令性安置,也可選擇自謀職務,並採取發給一次性就業補助費等措施進行安置,自謀職業的隨調隨遷配偶,可享受隨軍家屬就業創業優惠政策。
如果軍轉幹部隨遷子女需要轉學、入學的,由安置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安排,並且不準收取國家政策規定以外的費用。隨遷子女在幹部轉業當年升學、報考軍隊和地方各類院校時,與現役幹部子女同等對待。
——政策依據:中發〔2001〕3 號、中發〔2016〕13 號
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月退役金計算方法
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月退役金數額=〔職務工資+軍銜(級別)工資+軍隊統一規定的津貼補貼(不含生活性補貼)〕×(80% +增發%)+軍齡工資+自主擇業生活補貼。
其中,軍齡滿19 年、18 年的自主擇業軍轉幹部的月退役金計發基數比例,分別按照79%、78% 的標准執行。
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在地方高等院校畢業直接入伍的,其在校學習時間,與其軍齡合並計發退役金。
增發內容指:
①軍齡滿20 年以上的,從第21 年起,軍齡每增加一年,增發月退役金計發基數的1% ;榮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或被大軍區級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分別增發月退役金計發基數的5%、10%、15%,符合其中兩項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項標准增發;
②在邊遠艱苦地區或者從事飛行、艦艇工作滿10 年、15 年、20 年以上的,分別增發月退役金計發基數的5%、10%、15%,符合其中兩項以上的,按照最高的一項標准增發;
③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每年定期增加基本退役金,標准為副師120 元、正團100 元、副團85 元、正營70 元、副營65 元、連以下50 元。
——政策依據:國轉聯〔2006〕7 號、國轉聯〔2015〕6 號、中發〔2016〕13 號
轉業幹部離隊報到手續辦理
組織轉業幹部離隊報到,通常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1、旅級以上單位機關應當為轉業幹部開具轉業(復員)幹部行政介紹信、供給關系介紹信、辦理軍官(文職幹部)轉業證,連同地方報到通知書等材料一並交轉業幹部,並通知轉業幹部如期到安置地軍轉安置部門報到;
2、轉業幹部持安置地軍轉安置部門出具的行政介紹信,以及預備役軍官登記報告表,到安置地人民武裝部辦理預備役軍官登記手續;
3、轉業幹部持安置地軍轉安置部門出具的落戶介紹信,以及轉業證、戶口本(結婚證)、身份證照片、預備役軍官登記證明,到安置地公安機關辦理落戶手續;
4、計劃分配的轉業幹部,持供給關系介紹信和軍轉安置部門出具的行政介紹信到接收單位報到;自主擇業轉業幹部應當及時將新入戶的戶口本或者身份證復印件交所在縣(市、區)軍轉安置部門。
5、轉業幹部的黨(團)組織關系和社會保障手續等,按照有關規定轉接。
——政策依據:政干〔2012〕81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