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保護條例
⑴ 平遙古城受到污染怎麼辦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平遙古城遭遇重污染 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旅遊業發展如火如荼,然而, 距古城幾公里卻有成片的焦爐、林立的煙囪在排放著廢煙、廢水, 污染已逼近世界文化遺產。 據三晉都市報報道,6月12日,三晉環保行記者團在平遙采訪時, 站在古城牆上,刺鼻的煤焦油味頓然撲鼻。在不到3公里的西郭村, 12家焦化廠、300多個敞開式焦爐、20多根煙囪正在污染著、 破壞著古城的形象。 國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敞開式焦爐和滲透排放為什麼至今還在危害 環境?落後的工藝為什麼還在使用?更今記者震驚的是, 在西郭村另一邊,幾個敞開式焦爐正在興建, 施工的民工全然不在意三晉環保行記者團的到來。 平遙縣縣長助理武金寶在接受三晉環保行記者團采訪時, 承認之所以有這樣的現狀是由於政府管理不到位和有關職能部門失職 。同時,武金寶表示在向縣領導匯報完情況後,會立即展開調查, 該關停的關停,並且對主要責任人, 違反環境保護法的有關當事人做出嚴肅處理。 平遙古城多項措施防治污染 12月2日,一場大雪不期而至,給平遙古城增添了另一種韻味, 白雪籠罩的明清民居和藍天相互輝映, 讓遊客及古城居民感到心曠神怡。 「以前只有在夏天才能看到這么藍的天。」 在平遙古城南大街開了一家漆器店的張錦說。 從11月22日起到2008年3月31日, 一項旨在保障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大氣環境質量的「 冬季嚴查行動」正在平遙縣全面展開。 這是平遙古城為防治污染而採取的多項行動之一。 來自平遙縣環保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 平遙古城所在的平遙縣的環境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已達213天, 遠遠超過2006年全年的101天。 記者了解到,平遙縣根據1998年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頒布的《 平遙古城保護條例》,編制了《平遙古城基礎設施專項規劃》《 平遙古城環城地帶修建性詳細規劃》等地方性保護辦法, 對古城進行了全面綜合的環境治理工作。 「今年是歷年來環保力度最大的一年。」 平遙縣環保局辦公室主任侯永澗告訴記者。 據介紹,今年平遙縣開展了「藍天碧水」工程, 從源頭上控制污染企業,不符合環保政策的企業一律不準審批; 同時,對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取締,今年以來, 已有9個小水泥企業被關停,還有部分焦化廠將於年底前關閉淘汰。 據平遙縣縣長王建忠介紹,除了保障大氣環境質量, 為改變古城內多年形成的基礎設施落後、環境臟亂差的狀況, 當地政府先後投資數億元, 對古城內100餘條中小街巷進行了改造,並完成了古城內南大街、 西大街等主幹街道的電力、通信、廣電、移動、供水、排水、 天然氣等市政管網改造,全部「埋入地下」,改變了城內各種網線、 電線桿如蜘蛛網密布的狀況。 另外,當地政府還對古城環城地帶進行了綜合整治, 對古城牆外100-600米不等的環城地帶種植了綠草和樹木。 如今,平遙古城內已一改過去「雨天是泥,晴天是土」的境況, 古城大部分大街小巷的泥土地已鋪上了石板磚。 「由於古城內現在還住著3萬多居民, 長期以來形成的家家戶戶燒小煤爐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 下一步的環境治理工作難度會更大。」侯永澗說。
採納哦
⑵ 我國關於民俗的保護法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1.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北京,1987.12世界文化遺產)2.長城(北京,1987.12世界文化遺產)3.敦煌莫高窟(甘肅,1987.12世界文化遺產)4.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沈陽故宮(遼寧),2004.7世界文化遺產)5.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1987.12世界文化遺產)6.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1994.12世界文化遺產)7.曲阜孔府、孔廟、孔林(山東,1994.12世界文化遺產)8.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1994.12世界文化遺產)9.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西藏,1994.12世界文化遺產)10.廬山(江西,1996.12世界文化景觀)11.麗江古城(雲南,1997.12世界文化遺產)12.平遙古城(山西,1997.12世界文化遺產)13.蘇州古典園林(江蘇,1997.12世界文化遺產)14.頤和園(北京,1998.11世界文化遺產)15.天壇(北京,1998.11世界文化遺產)16.大足石刻(重慶,1999.12世界文化遺產)17.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清東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2003.7;盛京三陵(遼寧),2004.7世界文化遺產)18.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2000.11世界文化遺產)19.龍門石窟(河南,2000.11世界文化遺產)20.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世界文化遺產)21.雲岡石窟(山西,2001.12世界文化遺產)22.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2004.7.1世界文化遺產)23.澳門歷史城區(澳門,2005世界文化遺產)24.安陽殷墟(河南,2006.7.13世界文化遺產)25.開平碉樓與古村落(廣東,2007.6.28世界文化遺產)26.福建土樓(福建,2008.7.7世界文化遺產)27.五台山(山西2009.6.26世界文化景觀)28.登封歷史建築群(河南2010.8.2世界文化景觀)給你找了一個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法,你可以看一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法第一條為了加強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履行對《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責任和義務,傳承人類文明,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世界文化遺產,是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中的文化遺產部分。第三條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確保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第四條國家文物局主管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協調、解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中的重大問題,監督、檢查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的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門依照本法的規定,制定管理制度,落實工作措施,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所需的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捐贈等方式設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專門用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執行。第六條國家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事項實行專家咨詢制度,由國家文物局建立專家咨詢機制開展相關工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咨詢工作制度由國家文物局制定並公布。第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都有依法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義務。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國家文物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對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或者個人給予獎勵。省級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建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工作制度,開展志願者的組織、指導和培訓工作。第八條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由省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承擔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任務的機構,應當取得國家文物局頒發的資格證書。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應當明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標准和重點,分類確定保護措施,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尚未編制保護規劃,或者保護規劃內容不符合本法要求的世界文化遺產,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1年內編制、修改保護規劃。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由省級文物主管部門報國家文物局審定。經國家文物局審定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由省級人民政府公布並組織實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要求,應當納入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第九條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不可移動文物,應當根據其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依法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級文物主管部門予以登記並公布。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不可移動文物,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實施保護和管理。第十條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文物保護單位,應當根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依法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予以公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應當符合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和緩沖區的保護要求。第十一條省級人民政府應當為世界文化遺產作出標志說明。標志說明的設立不得對世界文化遺產造成損害。世界文化遺產標志說明應當包括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稱、核心區、緩沖區和保護機構等內容,並包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遺產標志圖案。第十二條省級人民政府應當為世界文化遺產建立保護記錄檔案,並由其文物主管部門報國家文物局備案。國家文物局應當建立全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記錄檔案庫,並利用高新技術建立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動態信息系統和預警系統。第十三條省級人民政府應當為世界文化遺產確定保護機構。保護機構應當對世界文化遺產進行日常維護和監測,並建立日誌。發現世界文化遺產存在安全隱患的,保護機構應當採取控制措施,並及時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省級文物主管部門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工作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主要負責人應當取得國家文物局頒發的資格證書。第十四條世界文化遺產辟為參觀游覽區,應當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作用,並制定完善的參觀游覽服務管理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應當將參觀游覽服務管理法報省級文物主管部門備案。省級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對世界文化遺產的參觀游覽服務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第十五條在參觀游覽區內設置服務項目,應當符合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管理要求,並與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和文化屬性相協調。服務項目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負責具體實施。實施服務項目,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優先的原則,並維護當地居民的權益。第十六條各級文物主管部門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應當組織開展文化旅遊的調查和研究工作,發掘並展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保護並利用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中積累的知識產權。第十七條發生或可能發生危及世界文化遺產安全的突發事件時,保護機構應當立即採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並同時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省級文物主管部門報告。省級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報告2小時內,向省級人民政府和國家文物局報告。省級文物主管部門接到有關報告後,應當區別情況決定處理法並負責實施。國家文物局應當督導並檢查突發事件的及時處理,提出防範類似事件發生的具體要求,並向各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通報突發事件的發生及處理情況。第十八條國家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實行監測巡視制度,由國家文物局建立監測巡視機制開展相關工作。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監測巡視工作制度由國家文物局制定並公布。第十九條因保護和管理不善,致使真實性和完整性受到損害的世界文化遺產,由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警示名單》予以公布。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警示名單》的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應當對保護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改進保護管理工作。第二十條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世界文化遺產損害的,依據有關規定追究責任人的責任。第二十一條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文化遺產,參照本法的規定實施保護和管理。第二十二條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⑶ 山西省2011年在政治、經濟方面出台了哪些相關政策
自1990年4月1日《城市規劃法》實施以來,山西省不斷加強法規和機構建設,加快規劃編制步伐。先後制定出台了《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辦法》、《山西省平遙古城保護條例》、《山西省城市臨時建設和臨時用地規劃管理辦法》、《大同古城保護管理條例》、《太原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等五部法規規章。大原市政府還制訂出台了《太原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太原市戶外廣告設置和管理辦法》、運城市政府出台了《運城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城市規劃管理的暫行規定》。全省11個地級市中,太原、大同、陽泉、晉城、臨汾、運城、長治7個市設置了單獨的城市規劃管理機構,太原、大同和晉城3市成立了城市規劃委員會。《山西省城鎮體系規劃》,已於2003年經省政府第十四次常務會議和省人大審查通過,上報國務院批復。11個地級市除呂梁撤地建市正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外,其餘10個地級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均已編制完成;11個縣級市除原平正在修編外其餘均已編制完成;85個縣城編制完成縣城總體規劃的有78個。不少城市開展了詳細規劃各類專業規劃和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小城鎮建設 近年來,山西省的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省共有1198個小城鎮,其中:建制鎮564個、鄉集鎮634個。在564個建制鎮中,有縣級人民政府駐地鎮(縣城)87個;省政府確定的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00個,在此基礎上,又確定了35個重點培育發展的中心鎮;省政府審定的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0個;建設部、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科技部、民政部等六部委確定的全國重點鎮62個;建設部和文物局審定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0個。山西省高度重視小城鎮建設,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加強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資源保護,扶持具有交通優勢和傳統貿易優勢,以及大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培育了一批工業強鎮、旅遊大鎮、商貿重點鎮和農業產業化基地鎮。截至2002年底,564個建制鎮,總人口為1564萬人,平均每個鎮為2.8萬人;鄉鎮企業17.3萬個、佔全省鄉鎮企業的46.8%,從業人員為170萬人、佔全省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60.2%,營業收入總額達1169億元、佔全省鄉鎮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62.3%。建築業 目前,山西省共有各類建築業企業1699家,從業人員達75萬人。2003年,全省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93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增加值116億元,同比上升12%。按總產值計算,勞動生產率為89150.9元/人;按增加值計算,勞動生產率為15704.6元/人;技術裝備率10901.1元/人;動力裝備率5.44瓦/人;實現利潤總額47523萬元,同比增長28.6 %,人均利潤784.4元,同比增長22.7 %;實現利稅總額22.6億元,同比增長4.9%,人均利稅3957元,同比增長18.4 %。制定了《山西省建築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了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管理。建築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管理力度不斷加大。2003年全省在建工程4906項,全部辦理了質量監督手續,監督覆蓋率達到100%。全省竣工工程2262項,質量合格率達到100%,其中優良率29.6%。工程竣工驗收備案率達到42%,同比提高了16個百分點。建築安全生產居於全國中上游水平。建築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建成了設計能力居於亞洲之首的山西鋁廠、國內最大的以煤為原料的山西化肥廠和平朔露天煤礦、大同二電廠等一大批骨幹電廠、大型煤礦等;大運高速公路、太舊高速公路、大秦、侯月鐵路等建成通車;同時,還建成一大批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的引水供水、煤氣供熱、污水處理、郵電通信、車站空港、體育場館、賓館飯店、公寓別墅等工程。山西的強夯法處理地基技術、網架結構工程技術、自行車賽車場跑道設計技術、暖通空調設計軟體開發以及建築塗料技術等,均居於國內領先水平。房地產業 隨著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居民住房觀念發生轉變,居民住房消費有效啟動,住房商品化的新體制基本確立,房地產市場體系逐步建立,房地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以住宅為主的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於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以及加快城市建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山西省始終以住宅建設特別是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為重點,努力增加有效供給,擴大有效需求;以搞活二級市場為中心,促進增量與存量住房市場的聯動;以轉變觀念,改進作風,提高服務水平為目標,努力改善投資和消費環境,全省房地產業運行態勢良好。一是房地產業法規日臻完善。2002年以來,省政府制定了《關於加快住宅與產業的若干問題的決定》和《關於加強經濟住房建設管理的通知》等政策,促進了房地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省人大出台了《山西省城市房地產交易管理條例》、《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山西省物業管理條例》也已列入今年省人大立法計劃。初步形成了房地產業生產、流通、消費三個重要環節的地方性法規框架體系,奠定了房地產業發展的法制基礎。二是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加大,增幅提高,保持了持續、強勁的增長勢頭。2003年房地產開發累計完成投資95.07億元,同比增長41%,每個月的增幅一直維持在40%以上的高位增幅。三是新建商品房供求基本平衡,銷售價格穩中有升,銷售態勢比較旺盛,市場發展前景較好。四是城市房屋拆遷市場不斷規范。城市人民群眾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也得到了不斷改善。2003年,全省城鎮拆除房屋約172.66萬平方米,其中貨幣補償54.13萬平方米,產權調換118.53萬平方米;補償安置資金8.35億元。五是存量房地產交易市場逐步活躍。2003年,存量房屋交易面積181萬平方米,交易金額約17.16億元,平均交易人格約948.06元/平方米,交易金額約10.19億元。房屋租賃面積296.91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租賃面積24.41萬平方米。六是物業管理領域逐步擴展,行業發展初具規模,物業管理覆蓋面不斷擴大,到2003年底,全省住宅物業管理覆蓋率達到37.2%。全省共有物業管理企業332家,從業人員3.7萬人,管理房屋建築面積1.05億平方米。工程勘察設計業工程勘察設計業是一個技術密集性行業。目前,山西省共有工程勘察設計咨詢企業425家。其中:甲級單位39家,乙級單位153家,丙級單位135家,丁級單位42家,專項設計單位56家。全省勘察設計行業職工總數28000餘人,其中技術人員佔80%以上,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技術人員佔50%以上。自1995年實施注冊執業制度以來,有近2000人取得注冊建築師、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岩土工程師等個人注冊執業資格,取得個人注冊執業資格的人數占技術人員總數的10%左右。近五年來,全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快基礎實施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歷史機遇,共完成設計項目35468項,施工圖投資額989.2億元,施工圖建築面積7060.9萬平方米,完成工程勘察7396項,岩土工程合同額4.45億元,全行業營業收入37.44億元,人均營業收入5.6萬元,上交國家稅費7.1億元。五年來,共獲得國家級優秀工程勘察、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4項、銀質獎10項,銅質獎9項。為山西省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城市建設和市政公用事業 ——城市供水:人均日用水量、供水能力和供水管網長度分別從1982年的103升/人.日、77萬噸/日和1045KM增加到2002年的129.95升/人.日、405萬噸/日和5428.22KM。城市道路:城市道路總長度和面積分別從1982年的789KM和674萬平方米增加到了2002年的4225.24KM和5753.2萬平方米。城市橋梁由1982年的93座增加到了2002年的725座。 ——城市排水和污水處理:城市排水管網長度從1982年的428KM增加到了2002年的2688.54KM;城市污水處理廠由1982年的2座增加到了2002年的34座;污水處理能力由1982年的4.5萬噸/日增加到了2002年的85.03萬噸/日,污水處理率由1982年的6%提高到了2002年的41.86%。 ——城市燃氣和集中供熱:山西省的城市燃氣和集中供熱都是從8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的,截止2002年底,城市人工煤的生產能力達150.54萬立方米/日,天然氣儲氣能力522.45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達50452噸/年;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了5763萬平方米。 ——城市環境衛生:城市垃圾清運量和環衛專用車輛分別從1982年的115萬噸和62輛增加到2002年的872萬噸和1374輛;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由1982年的零增加到了2002年的22座,處理能力達到6597噸/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57.07%。 ——城市園林綠化:城市園林綠地、公共綠地和公園數量分別由1982年的5139公頃、370公頃和13個增加到了2002年的12661公頃、3005公頃和111個。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由1982年的6.2%和8.7%增加到2002年的17.05%和22.6%。 ——城市公交客運:城市公交運營車輛、客運總量、運營線路長度分別由1982年的700輛、22001萬人次和2158KM增加到2002年的3481輛、48192.9萬人次和4155KM。城市計程車數量由1982年的57輛增加到2002年的26062輛。
⑷ 關於山西省的城市規劃
自1990年4月1日《城市規劃法》實施以來,山西省不斷加強法規和機構建設,加快規劃編制步伐。先後制定出台了《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辦法》、《山西省平遙古城保護條例》、《山西省城市臨時建設和臨時用地規劃管理辦法》、《大同古城保護管理條例》、《太原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等五部法規規章。大原市政府還制訂出台了《太原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太原市戶外廣告設置和管理辦法》、運城市政府出台了《運城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城市規劃管理的暫行規定》。全省11個地級市中,太原、大同、陽泉、晉城、臨汾、運城、長治7個市設置了單獨的城市規劃管理機構,太原、大同和晉城3市成立了城市規劃委員會。《山西省城鎮體系規劃》,已於2003年經省政府第十四次常務會議和省人大審查通過,上報國務院批復。11個地級市除呂梁撤地建市正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外,其餘10個地級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均已編制完成;11個縣級市除原平正在修編外其餘均已編制完成;85個縣城編制完成縣城總體規劃的有78個。不少城市開展了詳細規劃各類專業規劃和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
小城鎮建設 近年來,山西省的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省共有1198個小城鎮,其中:建制鎮564個、鄉集鎮634個。在564個建制鎮中,有縣級人民政府駐地鎮(縣城)87個;省政府確定的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00個,在此基礎上,又確定了35個重點培育發展的中心鎮;省政府審定的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0個;建設部、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科技部、民政部等六部委確定的全國重點鎮62個;建設部和文物局審定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0個。山西省高度重視小城鎮建設,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加強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資源保護,扶持具有交通優勢和傳統貿易優勢,以及大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培育了一批工業強鎮、旅遊大鎮、商貿重點鎮和農業產業化基地鎮。截至2002年底,564個建制鎮,總人口為1564萬人,平均每個鎮為2.8萬人;鄉鎮企業17.3萬個、佔全省鄉鎮企業的46.8%,從業人員為170萬人、佔全省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60.2%,營業收入總額達1169億元、佔全省鄉鎮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62.3%。
建築業 目前,山西省共有各類建築業企業1699家,從業人員達75萬人。2003年,全省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93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增加值116億元,同比上升12%。按總產值計算,勞動生產率為89150.9元/人;按增加值計算,勞動生產率為15704.6元/人;技術裝備率10901.1元/人;動力裝備率5.44瓦/人;實現利潤總額47523萬元,同比增長28.6 %,人均利潤784.4元,同比增長22.7 %;實現利稅總額22.6億元,同比增長4.9%,人均利稅3957元,同比增長18.4 %。制定了《山西省建築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了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管理。建築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管理力度不斷加大。2003年全省在建工程4906項,全部辦理了質量監督手續,監督覆蓋率達到100%。全省竣工工程2262項,質量合格率達到100%,其中優良率29.6%。工程竣工驗收備案率達到42%,同比提高了16個百分點。建築安全生產居於全國中上游水平。建築業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建成了設計能力居於亞洲之首的山西鋁廠、國內最大的以煤為原料的山西化肥廠和平朔露天煤礦、大同二電廠等一大批骨幹電廠、大型煤礦等;大運高速公路、太舊高速公路、大秦、侯月鐵路等建成通車;同時,還建成一大批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的引水供水、煤氣供熱、污水處理、郵電通信、車站空港、體育場館、賓館飯店、公寓別墅等工程。山西的強夯法處理地基技術、網架結構工程技術、自行車賽車場跑道設計技術、暖通空調設計軟體開發以及建築塗料技術等,均居於國內領先水平。
房地產業 隨著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居民住房觀念發生轉變,居民住房消費有效啟動,住房商品化的新體制基本確立,房地產市場體系逐步建立,房地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以住宅為主的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於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以及加快城市建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山西省始終以住宅建設特別是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為重點,努力增加有效供給,擴大有效需求;以搞活二級市場為中心,促進增量與存量住房市場的聯動;以轉變觀念,改進作風,提高服務水平為目標,努力改善投資和消費環境,全省房地產業運行態勢良好。一是房地產業法規日臻完善。2002年以來,省政府制定了《關於加快住宅與產業的若干問題的決定》和《關於加強經濟住房建設管理的通知》等政策,促進了房地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省人大出台了《山西省城市房地產交易管理條例》、《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山西省物業管理條例》也已列入今年省人大立法計劃。初步形成了房地產業生產、流通、消費三個重要環節的地方性法規框架體系,奠定了房地產業發展的法制基礎。二是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加大,增幅提高,保持了持續、強勁的增長勢頭。2003年房地產開發累計完成投資95.07億元,同比增長41%,每個月的增幅一直維持在40%以上的高位增幅。三是新建商品房供求基本平衡,銷售價格穩中有升,銷售態勢比較旺盛,市場發展前景較好。四是城市房屋拆遷市場不斷規范。城市人民群眾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也得到了不斷改善。2003年,全省城鎮拆除房屋約172.66萬平方米,其中貨幣補償54.13萬平方米,產權調換118.53萬平方米;補償安置資金8.35億元。五是存量房地產交易市場逐步活躍。2003年,存量房屋交易面積181萬平方米,交易金額約17.16億元,平均交易人格約948.06元/平方米,交易金額約10.19億元。房屋租賃面積296.91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租賃面積24.41萬平方米。六是物業管理領域逐步擴展,行業發展初具規模,物業管理覆蓋面不斷擴大,到2003年底,全省住宅物業管理覆蓋率達到37.2%。全省共有物業管理企業332家,從業人員3.7萬人,管理房屋建築面積1.05億平方米。工程勘察設計業工程勘察設計業是一個技術密集性行業。目前,山西省共有工程勘察設計咨詢企業425家。其中:甲級單位39家,乙級單位153家,丙級單位135家,丁級單位42家,專項設計單位56家。全省勘察設計行業職工總數28000餘人,其中技術人員佔80%以上,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技術人員佔50%以上。自1995年實施注冊執業制度以來,有近2000人取得注冊建築師、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岩土工程師等個人注冊執業資格,取得個人注冊執業資格的人數占技術人員總數的10%左右。近五年來,全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快基礎實施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歷史機遇,共完成設計項目35468項,施工圖投資額989.2億元,施工圖建築面積7060.9萬平方米,完成工程勘察7396項,岩土工程合同額4.45億元,全行業營業收入37.44億元,人均營業收入5.6萬元,上交國家稅費7.1億元。五年來,共獲得國家級優秀工程勘察、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4項、銀質獎10項,銅質獎9項。為山西省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城市建設和市政公用事業
——城市供水:人均日用水量、供水能力和供水管網長度分別從1982年的103升/人.日、77萬噸/日和1045KM增加到2002年的129.95升/人.日、405萬噸/日和5428.22KM。城市道路:城市道路總長度和面積分別從1982年的789KM和674萬平方米增加到了2002年的4225.24KM和5753.2萬平方米。城市橋梁由1982年的93座增加到了2002年的725座。
——城市排水和污水處理:城市排水管網長度從1982年的428KM增加到了2002年的2688.54KM;城市污水處理廠由1982年的2座增加到了2002年的34座;污水處理能力由1982年的4.5萬噸/日增加到了2002年的85.03萬噸/日,污水處理率由1982年的6%提高到了2002年的41.86%。
——城市燃氣和集中供熱:山西省的城市燃氣和集中供熱都是從8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的,截止2002年底,城市人工煤的生產能力達150.54萬立方米/日,天然氣儲氣能力522.45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達50452噸/年;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了5763萬平方米。
——城市環境衛生:城市垃圾清運量和環衛專用車輛分別從1982年的115萬噸和62輛增加到2002年的872萬噸和1374輛;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由1982年的零增加到了2002年的22座,處理能力達到6597噸/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57.07%。
——城市園林綠化:城市園林綠地、公共綠地和公園數量分別由1982年的5139公頃、370公頃和13個增加到了2002年的12661公頃、3005公頃和111個。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由1982年的6.2%和8.7%增加到2002年的17.05%和22.6%。
——城市公交客運:城市公交運營車輛、客運總量、運營線路長度分別由1982年的700輛、22001萬人次和2158KM增加到2002年的3481輛、48192.9萬人次和4155KM。城市計程車數量由1982年的57輛增加到2002年的26062輛。
⑸ 保護平遙古城的方法列舉四條
1、要理順體制,建立一種科學完善的保護體系。 合理處理經濟發展同古城保護的關系,通過建立一些監督制度來保證保護的正常進行。
2、要加大投入,全方位加快古城保護進程,通過政府投入、社會捐助、國際援助、銀行貸款等多種形式,籌集保護資金,加快推進古城全面保護。
3、要綜合施措,有效解決古城消防安全問題。認真汲取城牆坍塌的深刻教訓,舉一反三,引以為戒,切實把古城消防安全擺上突出重要的位置。
4、要加強教育,不斷提高市民整體素質。通過集體參觀減免門票款、提供免費講解、深入學校開展宣傳活動等多種方式,在青少年中宣傳普及遺產保護的理念和知識,從根本上提高廣大市民遺產保護意識。
(5)平遙古城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平遙古城的歷史: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
⑹ 關於榆林的近代史
我國約有2000多座城市,國務院自1982年先後次公布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01座。榆林於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第二批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列第54位,這足以說明榆林古城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地位及含金量。
榆林歷史文化名城的根魂
榆林古城,別稱榆陽,雅號駝城。依大漠,踞高原,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自商武丁北伐鬼方三年以來,一直是我國民族爭戰古戰場的前哨要地,明朝中葉,置為萬里長城沿線「九邊重鎮」之一,多有名將鎮守,各朝關於榆林邊務之疏奏論策,國史方誌典籍多有記載。據《榆陽文史資料》第七、八期,由杜相唐老先生整理的「榆林大事記」中,從夏商至清末共438條,其中涉及戰爭的有215條,占總數的49.1%。其中:夏商至元末有262條,涉及戰事的有93條。明朝267條,涉及戰事的有96條。清朝有109條,涉及戰事的有26條。因此而演育了浩繁跌盪的殘酷與悲壯的民族爭戰史詩和蒙漢民族相融互通的人文歷史。是民族爭戰選擇了榆林,是軍事戍邊開發和發展了榆林。從榆林古城歷史沉積的豐富的文物遺跡所承載的燦爛的歷史文化中,突顯了位居萬里長城中部的榆林古城所蘊涵的獨特的豐厚的古代民族爭戰文化、軍事戍邊文化和蒙漢民族和睦共處的邊商文化底蘊,這就是榆林古城應該向世人展示的歷史文化根魂。
榆林文物遺跡特色
據史料記載,榆林古屬雍州,又曰朔方地。商時為鬼方,西周為獫狁所據。春秋時又為林胡、白翟地。戰國初屬魏地,置上郡,歸秦後,設上郡制所膚施縣於榆林城南米家園子沙灘山。漢因秦制,仍置上郡,並設龜茲屬國城於榆林城北古城灘。三國時為匈奴所據。宋代被西夏國占據。明洪武二年建榆林寨,成化七年升為榆林衛,築衛城。成化九年,延綏鎮由綏德遷於榆林,成為九邊重鎮之一,至清代。先後有商武丁、秦始皇、漢武帝、北魏太武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親臨榆林征戰巡邊,其中明武宗正德皇帝在榆居住達3個月之久。榆林古城悠久的歷史,留下了一處處古老文明的遺跡,悠久的歷史記載了一樁樁邊塞要地的史實,悠久的歷史積淀了邑境深厚的民族爭戰文化、軍事戍邊文化、蒙漢民族相融互通的邊商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其遺跡呈顯出古長城遺跡多、古城牆拓展擴建多、衙門多、衛星營堡寨子多、廟宇多、樓及牌樓多、九龍壁多、中葯鋪店多、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多為特點的歷史文態與風貌,被世人譽為大漠里的「小北京」。
據考證:榆林是全國唯一遺存魏、秦、明三個朝代修建的古長城和秦直道並存的城市。在明長城上所建的鎮北台,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腳下建有明清時代蒙漢民族貿易互市的易馬城和接待納貢議事洽談使者的款貢城及歷代名人將士提撰的紅石峽摩崖石刻寶庫。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榆林古城牆,經過三拓一縮,形如長方形古刀幣狀,周長曾達8920米,面積3.9平方公里,現為周長6322米,面積2.14平方公里,屬三里方城建制。2004年11月27日出版的《我國九大古城牆》一文中榜上有名,位列第六。城牆上城門、瓮城、城門樓最多時曾達7處,是全國少數沒有北城門的城池之一,城牆另建有文昌樓、魁星樓、文昌宮、大仙樓各一座。城內有2道山,3條街,75條蜿蜒小巷,呈棋盤井字格局,2000多個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如繁星點綴,布滿全城。市井以南北大街為抽線,街道兩旁明清風格的商賈店鋪林立,其中中葯店鋪多達40多處,累計達70多個這在全國也是少有。大街上由北到南,從明到清,先後建有古樓、凱歌樓、新明樓、萬佛樓、文昌閣、鍾樓6座,在6樓中間建有功德牌坊5座相互輝映,其中以新明樓純木結構建築精巧奇特秀麗而著稱,三樓上保存有目前全國唯一的稀世珍寶——明代大宦官魏忠賢銅像一尊。城南建有明代隱譽文筆的凌霄塔和隱譽玉硯的水上橋、橋上水的榆陽橋及清代乾隆皇帝御書賜獎的「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御碑亭,同城北的鎮北台構築出一幅「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踦街天下名」的在全國獨無僅有榆林古城景觀風貌。從名代萬曆年間始,古城內和近郊建有大型寺廟建築群近10處,共有儒、道、佛三教廟宇83座,其中關帝廟最多有6座,城隍廟次之有3座,文廟有1座。全城有各種官衙、功德、百歲、褒獎、記事、廟宇、貞節牌坊、牌樓66座。為了加強和鞏固九邊重鎮的軍事防禦體系,先後曾設置過道台署、道尹署、知府署、知縣署、巡撫署、總兵署、中營署等7個衙門。在古長城沿線設置衛星營堡寨子36個,形成了長城中部的立體防禦體系。為了保障戍邊將士人才培養和身體健康,早在明代弘治8年(1495年)在新明樓西創辦了書院,以榆林別名命為榆陽書院,於明清兩代培養出進士38人(文10人,武28人)、舉人285人(文40人,武245人)、貢生43人。明代成化年間,經上疏獲准在榆林開設了「醫學」,時至崇禎年間因破毀而停辦,共計維持辦學170年之久。清同治年間,榆林最先開設了「牛疫局」,預防天花病在戍邊將士中發生與流行。綜上所述,事實證明:是民族爭戰選擇了榆林,是軍事戍邊開發發展了榆林。
在中國革命近代史上,榆林古城具有百年校史的榆林中學,由進步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任校長,聘請共產黨革命知識分子魏野疇、李子州、王森然等仼教員,為國共兩黨培育了劉志丹、劉瀾濤、王子宜、髙崗、賈拓夫、曹力如、杜聿民等高級將領和知名人士。榆林中學內的斌丞圖書館,在陝北建黨初期發揮過重要作用。紅石峽雄山寺翠然閣,1928年、1929年是中共榆林縣委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和中共陝北特委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的會址。在抗日戰爭期間,居住在榆林古城南郊金剛寺桃林山莊的國民黨鄧寶珊將軍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周旋於國共兩黨之間,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與發展,榆林古城為陝北革命近代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榆林歷史文化遺跡的劫難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及其遺跡就是保護歷史,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近70年來,榆林的歷史文物遺存卻遭到幾次災難性浩劫,致使一座承載中國古代民族爭戰文化、軍事戍邊文化和邊商文化特色,足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面貌全非,文物古跡逐年消失,所剩無幾,目前已經到了該向國家申報摘掉榆林歷史文化名城殊榮的地步。糾其原因:一是戰爭性破壞,二是政府領導無知的野蠻性行政破壞,三是文化大革命、「四清」運動的破「四舊」性破壞,四是法律法規不健全,無法可依性破壞,五是自然融蝕性破壞,六是城內人口密度超越城市承載能力性破壞,七是建設性破壞等。其中以戰爭性破壞、領導無知野蠻行政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最為嚴重。據有關資料記載,榆林古城在清末民初,城鄉有大小寺院、廟堂、宮觀、石窟達200多處,連同其它文物古跡加在一起達近300處,僅古城四郊有文物古跡80多處,約有民居四合院2000多。1986年普查時,文物景點僅剩170處,四合院1100處。2003年文物管理部門公布的文物保護景點有41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4處,縣級36處。其類別是古遺跡4處,古墓葬6處,古建築24處,石窟、寺廟及石刻4處,重點史跡及代表性近代建築3處。有四合院700處,其中具備基本規模的有9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僅有9處。據不完全統計:毀於1947年戰爭炮火或拆毀的文物建築約90多處,四郊原有的80多處文物建築僅剩凌霄塔、榆陽橋、御碑亭、南關閣、金剛寺五處,其餘的盪然無存。解放前後,先後被機關單位、學校佔用的有50多處。歷年被行政強行拆毀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的文物建築約80多處。古城牆上的兩處城門、4個城門樓被拆,先後在城牆上扒開5處缺口,長度在千米以上,約有上千米的城牆夯土層被機關單位、居民挖空,只剩磚牆體,有300多米城牆磚土分離,懸空塌陷。詳見附錄《榆林古城歷史文物損毀記事》、《榆陽區重點文物保護名單》。
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現狀
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現狀,總體概括為::「空前重視、空前破壞」、「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和「修舊不如舊,變成四不象」。1986年12月8日,榆林古城被國務院第二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至今,榆林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並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前,因財力所限,工作重點只能放在榆林民間習俗、飲食、建築、宗教、藝術、曲藝等的挖掘、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調查上。對鎮北台進行了修復,動員社會力量修復古長城墩台3個。1996年,成功地向國家推薦將鎮北台列入國家重點保單位,於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鎮北台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榆林撤地建市,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步入快車道。2001年,市政府拿出600萬元,向全國公開招標,在1988年編制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基礎上編制了《榆林市總體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制定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近、中、遠期目標,確定了「修舊如舊、風貌協調」的保護原則,提出了「保護、修繕、恢復、保留、整飭、更新」6種模式。2002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城市規格管理辦法》、《榆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技術規定》和《違章建設處罰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成立了由專家、有關領導、市民代表組成的榆林市規劃委員會,確定了「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的管理措施。2000年以來,市政府累計投入15億元,對城市道路、橋梁、公園廣場、供熱供氣、給排水工程、河堤改造工程、綠化美化亮化、電纜線路等進行了硬化治理。用了4個多億對榆林古城進行了保護性修繕,相繼完成了:古城街面巷道改造、西城牆維修、修復了南城門瓮城、凌霄塔、梅花樓、萬佛樓、鍾樓,重修了古樓、凱歌樓、文昌閣、新明樓及牌樓等。對通往紅石峽和鎮北台的道路進行擴展改造、對步行街兩側的不合理建設進行拆除,並將全部鋪店進行了恢復原貌整修。目前,榆林城區面積擴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達27萬,自來水普及率達96%,天然氣普及率達40%,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8.8%。通過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步伐,進一步優化了城市形象,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文化品位。但是,在修復文物古跡時沒有遵照「修舊如舊、風貌協調」的原則,部分古建築沒有達到歷史的記憶要求。如鎮北台殘體無首,原頂層的哨棚和旗桿至今沒有恢復,失去了當年雄威。南瓮城、西城牆的修復其寬度沒有按原有標准修建。大街上的古樓、凱歌樓、文昌閣的匾額題詞與原來不符等。特別是在2001年拓寬開發二街時,數以百計的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毀於鏟土機下。2006年,大街兩旁的店鋪修復千篇一律,一個模式,一種色調,失去了原有風貌,真是「拆了真古董,建了假古董」。
平遙古城的借鑒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隸屬於晉中市,踞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第二批命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平遙古城文物眾多,內容豐富,價值極高,保存完整,為全國罕見。全縣擁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9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13處,市級4處,縣級77處。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古城牆始建於西周宣武時期,現在的古城牆從明代洪武三年開始,在舊城牆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城牆周長6163米,高約10米。市井以市樓為中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對稱地分布著左城隍,右衙門;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院的封建禮制格局。城內街道兩旁完好地保存著220多家商賈店鋪。保存傳統民居3797處,有488處保存非常完整。古城內及近郊保存有五代、宋、金、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文物珍品,雙廟寺的彩塑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日升昌票號是民族銀行業的「鄉下鼻祖」;鎮國寺萬佛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古城牆在國內保存最完整,名列全國四大古城牆之首。平遙古城由古城牆、古縣衙、古寺廟、古店鋪、古街道、古民居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群,是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平遙也曾是中國明清時期最繁榮的金融中心,有中國古代「華爾街」的美譽。平遙古城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文化和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正是祖先們留下的珍貴財富,通過堅持不懈、不遺餘力地保護,才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的殊榮。也正是由於平遙古城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才使平遙古城取得了走向世界的「名片」,最終發展為國際更具知名度,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晉商文化旅遊城市。平遙古城與榆林古城於1986年12月8日同時被國務院第二批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隔11年,於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因此,他們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學習的,現就他們的特色經驗介紹如下,以供借鑒:
一、 關鍵時刻是專家學者挽救了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有過晉商文化的輝煌,也有過衰敗,甚至險遭厄運。它曾經飽嘗過戰爭炮火的洗禮,更受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1977年汾河泛濫,水庫垮塌,一場洪水過後,人民的生命財產保住了,而古城牆卻垮塌17處之多。因無人管護致使單位和個人扒下牆磚修廁所和倉庫,將象徵孔子3000弟子的城牆垛子和72賢人的敵樓拆毀,所剩無幾。改革開放初期,平古地方官員雄心勃勃,為平遙古城描繪出了一幅現代化籃圖,規劃在城牆上扒7個口子,拆掉市中心的市樓及周邊的明清民居、店鋪建築,建成環形交叉路口,拓寬街道建設現代化新型城市,並付諸實施在東城牆上扒開了口子,拆毀東大街兩旁的民居和店鋪180多米。這一消息和舉措震驚了著名建築學家、文物保護專家、教授阮儀三、羅哲文、鄭孝燮等,經他們大聲疾呼,聯名上書,終於從鏟土機下搶救了平遙古城,平遙古城倖免了一場建設性大破壞。
二、 保護古城牆量力而行、堅持不懈。
從1980年開始,平遙縣政府在專家的指導下,堅持「新舊區絕然分開,確保老城區,發展新城區,修復如舊」的方針,開始了漫長的城牆修繕工程,歷時14年,到1993年結束,除中間停頓2年外,每年少則數百米,多則上千米,終將古城牆、瓮城、城門樓、敵樓恢復了歷史原貌。
三、 保護店鋪、民居實施了「贖買」和「補貼」政策。
平遙縣政府為了掌握保護街道兩旁商賈店鋪民居的主動權,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不遺餘力地逐步將縣城內三分之二的店鋪和民居贖買在政府名下,由房產部門管理。對有保護價值的私人店鋪和民居實施掛牌保護,在維修時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要求必須保持原貌。
四、 黨、政機關帶頭搬出古城、實施降低人口密度策略。
1997年、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時,在2.25平方公裡面積的古城內有5.5萬常住人口,其人口密度高於北京和上海,據專家評估,古城內適宜人口卻僅為2萬人。為了減輕古城的人口承載能力,縣委、縣政府將黨政機關率先搬出古城,隨後將學校、醫院等90多個事企業單位遷往新城區。他們在「保護老城區、發展新城區」的思路指導下,一方面嚴格控制古城內空閑地建築,只搞綠化和基礎設施建設,不能修建住宅,並將將建國以來修建的30000多平方米不協調建築全部拆除,保存了古城原貌。另一方面在新城區實施了土地集中儲備和公開出讓政策,扶持發展房地產和旅遊相關產業。1997年以來,用於古城保護資金共計4.2億元,其中動員社會力量投資2.8億元,占總投資的67%。同時在新城區啟動了3個上億元項目工程,即:上億元學校、上億元賓館、上億元市場建設項目,拉動人口從古城區遷往新城區,以達到保護與發展同步目標。
五、 緊扣文化性主題,堅持走特色化城市之路。
文化性是一個城市永葆魅力的關鍵。平遙古城蘊涵了較為完整的漢民族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濃縮。平遙古城按照「全面保護、突出重點、修復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按照封建禮儀建制特徵、格局及明清時期原貌,對歷史街區、文化遺址、傳統民居進行保護性建設。對傳統工藝、民間藝術、商業票號等傳統文化進行了挖掘與搶救,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城原有文態和晉商文化特色,將平遙古城所蘊涵的中國古代軍事、吏制、建築、經濟、宗教、民俗、飲食、藝術和晉商等諸多文化的歷史記憶,科學地、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時,充分發揮民間協會組織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依託平遙古城世界品牌開展大型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將平遙古城的特色文化推向全國,推向全世界。
六、 改革探索管理模式。
為了加強平遙古城保護、開發、發展的管理,於2000年在全國縣級城市首家推行了城市行政處罰相對集中制度,成立了管理行政局。組建了山西首家股份制旅遊企業,即平遙古城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實行了平遙古城游覽景點「一票制」的門票管理辦法。新組建了由26名公安幹警組建的平遙古城旅遊派出所等,探索出一條符合平遙古城管理體制的新路子。他們還在經營理念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按照「保護前提下搞開發、在開發過程中注重保護」的基本思路,實踐了「取之於世界文化遺產、用之於世界文化遺產」的投資與保護共贏的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七、 依法保護,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如何實施科學保護、依法保護是他們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他們從立法和編制規劃兩個層次進行了探討,取得了成功經驗。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平遙古城保護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針對歷史文化名城和遺產保護的省級法規,成為平遙古城保護大綱,在它的領引下,省政府出台了《平遙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定》,縣人大出台了《加強對平遙古城內房屋建築和歷史街區保護的若干規定》,縣政府頒布了《加強文物單位、古城區消防安全管理的規定》等,逐步完善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律體系,推進了古城保護法制化。同時,他們根據平遙古城的全面發展應具有科學性、前瞻性的總體思路,聘請了近百名國內知名學者、設計師、策劃師、分析師等,編制了《平遙縣歷史文化古城保護規劃》、《平遙古城保護詳細規劃》、《平遙縣城總體建設規劃》、《新城區建設詳細規劃》、《平遙旅遊目的地發展及五年行動計劃》等,描繪出平遙古城未來15年的發展藍圖。在一系列規劃指導下,對歷史街區和古建築實行分區、分級保護和修繕,真正做到「修舊如舊」,基本恢復了平遙古城明清時期的小社會風貌。
平遙古城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典範,其成功的特色經驗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附 錄:
榆林古城文物遺跡毀損記事
民國時期
定慧寺、普濟寺被井岳秀開辦的惠記工廠佔用,後改為醫院。
1916年古6月19日晚,萬佛樓失火,上千尊佛像毀於一旦。
位居寬巷的排樓失火,1920年改建鍾樓。
龍泉寺、福官廟被井岳秀炮廠、兵工廠戰用,後改為毛紡廠。
上帝廟被駐軍軍營佔用,後改建為製革廠。
朝陽觀被駐軍改作營房,解放後改設二中,後改為財校。
馬王廟被駐軍改作營房,解放後改為黨校。
三教庵被駐軍改作營房,現為民宅。
壽寧寺,大龍王廟被職業學校佔用,解放後改為農校。
准提寺建為平民小學,解放後改為二完小。
三官合移作三官會小學,解放後改為三完小。
1939年,因日本飛機轟炸,為防空疏散人口,東城牆鑿一小東門。
1946年,為減輕鎮遠門(南城門)人流壓力,在新建路南端城牆打開一缺口,約50米。
1947年,攻打榆林時,南城門樓、文昌樓、魁星樓、東方境、興隆寺、東岳廟、三義廟等城外四郊80多處廟宇文物被毀。僅存凌霄塔、榆陽橋、御碑亭、南關閣、金剛寺。
五十年代
1951年,南大街清代建文昌閣拆毀,木料製作辦公用具。
大街上五座牌樓相繼拆除。
關王廟、小寺被地黨校佔用。
戴興寺、關帝廟、大庵被糧食二門市佔用。
財神廟被縣法院佔用,現為四中所佔。
天神廟、忠義詞被榆中所佔。
旗纛廟、靈官廟、新樓觀被縣公安局佔用。
報神廟被報社佔用,現為家屬院。
娘娘廟被縣廣播站佔用。
六十年代
1960年,南郊南關閣拆毀,即現氣象局處。
「四清」、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將城內外各種牌樓、匾額一掃而空。
西城門樓拆毀。
西方境被地運司佔用。
天主堂被葯材公司、工農醫院佔用。
天神廟、關帝廟門前九龍壁拆毀。
新明樓巷道署衙門被地區公安處佔用,現為家屬院。
青雲寺被化工廠佔用。
雄山寺石窟遭破壞,神像全部被毀。
大草場大仙樓拆毀。
紅石峽關王廟、葯王廟、鎮北台頂部哨棚被拆毀。
軍分軍司令員陳令學批准拆毀南城牆約500米供地運司使用。
文廟拆毀被軍分區佔用。
七十年代
1970年,北大街明代最早建築文物古樓被拆毀。
1975年,北大街明代二拓榆林城的南城門,後改為凱歌樓破拆毀。
拓展人民路西城宣威門被拆,城牆拆毀100多米。
1977年,拓展二街時數十處古色古香民居四合院拆毀。
府縣城隍廟拆毀,政府修建家院。
鎮北台下建軍營。後改為藝校。
南門瓮城被梳毛廠佔用。
八十年代
西城牆南端約280米牆體牆體下沉。
清代劉公祠被黃航拆毀改建辦公樓。
東城牆八獅巷處扒開約30米缺口一處。
鍾樓山北城牆扒開約20米缺口一處。
九十年代
南城牆東段約200米牆體懸空成為危牆。
戴興寺內建小樓一座。
新世紀
開發新建路,數以百計的民居四合院拆毀。
建世紀廣場,蓮花池公園拆毀。
建二凌霄廣場,榆林標志性建築物巨型駱駝雕塑被毀。
明代新明樓被山西大噸位貨車拖掛受重創,迫使拆毀重建。
2006年,大街兩旁明清風格的鋪店改頭換面,千篇一律,一種模式,一種色調,失去原有歷史風貌。
⑺ 平遙古城的規劃保護
平遙古復城於1997年12月3日被確定為世界制文化遺產以來,全縣上下深感責任重大,在平遙古城的保護工作中不遺餘力,傾力而為,取得了一些實實在在的成效。在保護遺產的過程中,我們逐步認識到規劃的核心地位,不斷鞏固和強化規劃的龍頭作用,始終堅持規劃先行,以規劃促保護、以保護促發展,使平遙古城這一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利用。1998年,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了《山西省平遙古城保護條例》,這是全國第一個針對世界遺產的地方性法規,我們以此為綱領,先後投資1000餘萬元,編制完成了《平遙縣縣城總體規劃》、《平遙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平遙古城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平遙古城環城地帶修建性詳細規劃》、《平遙旅遊服務基地修建性詳細規劃》、《平遙旅遊目的地發展規劃》等規劃,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遺產保護規劃體系,使古城保護逐步走上科學軌道。今天,我們即將評審的《平遙古城保護性詳細規劃和管理規劃》作為遺產保護和利用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彌補我縣在古城保護和管理上的不足,更具操作性、實用性,對遺產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