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員工職業暴露防護規章制度修改
⑴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護的心得體會
職業暴露是指工作人員,如實驗室技術員、醫生、護士、保潔員等,在從事疾病防治工作及有關工作中,意外地被感染者或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破損的皮膚,非胃腸道粘膜,或被含有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而導致有被疾病感染可能性的情況。
一、適用對象
適用於我院可能接觸各類感染性病人以及各種感染性物質的所有人員,包括臨床醫生、護士、技師、葯師等科室工作人員,以及在我院進修學習的學員和保潔員等。
二、預防控制原則
堅持標准預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職業暴露醫院感染的基本保證,診療操作前明確自身免疫狀況和暴露源感染情況並有針對性地採取及時、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避免職業暴露和銳器損傷的主要基礎,防護重點是避免與患者或攜帶者的血液、體液等直接接觸。
三、安全操作
1.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一次性乳膠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後應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必須戴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必須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3.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4.醫務人員應在充足的光線下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並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線、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5.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合,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的注射器、輸液器等,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後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⑵ 職業暴露的定義及應急預案流程
定義:
職業暴露,是指由於職業關系而暴露在危險因素中,從而有可能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種情況,稱之謂職業暴露。
應急預案流程:
(1) 制訂、實施醫療實驗室安全操作和普遍性防護措施指南。
(2) 對有關人員(包括醫務人員、警務人員等)加強艾滋病傳播途徑及自我防護的宣傳教育以及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預防艾滋病的知識水平及自我防護能力,並持正確態度,既不能過度恐懼,也不能無所謂。
(3) 設有專門的組織和管理系統。
(4) 落實好各項防止職業暴露的安全操作和個人防護措施。包括醫療實驗室的布局,安全操作規章,廢棄物的消毒處理,個人防護用品和健康監護等。
出現事故時要及時報告並做好記錄以便及時評估。
(2)醫院員工職業暴露防護規章制度修改擴展閱讀:
相關法規:
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
衛醫發〔2004〕108號
衛生部關於印發《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為維護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和控制醫務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我部組織有關專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以下簡稱《指導原則》)。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並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應當重視醫務人員的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問題,切實按照本《指導原則》的規定加強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的防護工作,保障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
二、加強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知識的培訓。醫療衛生機構,特別是承擔艾滋病病人診療工作的機構,必須認真貫徹和組織醫務人員、其他職工學習本《指導原則》,醫務人員和其他職工應當接受相應培訓,正確掌握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的防護技術。
三、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根據本《指導原則》制定有關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的工作制度,並為醫務人員提供合格的防護物品。
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和設置抗艾滋病病毒葯物儲備庫,保證葯品在規定的時間和可及的距離內提供使用。
⑶ 醫護人員發生職業暴露針刺傷處理程序
暴露處理程序:
1、緊急局部處理:
(1)、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2、受傷部位消毒:
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3、報告和記錄:
立即向單位負責人和當地疾病控制中心報告。
4、對暴露者的處理:
暴露者應暫時脫離工作崗位。由專家對暴露級別進行評估,確定是否進行葯物預防,如有必要,應於24小時內開始服葯並堅持完成整個過程。原則上,用葯越早越好,並採用聯合療法(二種或三種葯物)。
暴露者應於暴露後0、6周、12周、6月、12月進行血液檢測。
(3)醫院員工職業暴露防護規章制度修改擴展閱讀
預防措施:
1、制訂、實施醫療實驗室安全操作和普遍性防護措施指南。
2、對有關人員(包括醫務人員、警務人員等)加強艾滋病傳播途徑及自我防護的宣傳教育以及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預防艾滋病的知識水平及自我防護能力,並持正確態度,既不能過度恐懼,也不能無所謂。
3、設有專門的組織和管理系統。
4、 落實好各項防止職業暴露的安全操作和個人防護措施。包括醫療實驗室的布局,安全操作規章,廢棄物的消毒處理,個人防護用品和健康監護等。
5、出現事故時要及時報告並做好記錄以便及時評估。
⑷ 預防職業暴露的措施有哪些,發生職業暴露後如何處置
醫院職業暴露預防處理措施
為維護醫務人員及其他部門有關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在工作中發生經血傳播疾病如: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尤其是艾滋病等職業暴露感染,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後最大限度的避免或減少經血傳播疾病的病毒感染,特製定具體預防處理方案. 一、 職業暴露
1. 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以及有關工作人員,在從事醫療防治工作及相關工
作的過程中意外被經血傳播疾病患者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皮膚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經血傳播疾病病毒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況.
2. 數據分析表明:執行嚴格的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醫護及檢驗等人員的職
業暴露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二、 職業暴露的預防措施
1. 醫務人員對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
腦脊液、滑液、陰道分泌物等人體物質)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的病原物質,在接觸這些物質時,必須採取預防措施. 2. 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操
作完畢,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3. 在診療、護理操作工程中,有可能發生病人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
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如:外科手術、口腔治療、消化道內鏡、泌尿系內鏡等專科檢查診療).
4. 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
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5. 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並特別
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6. 使用後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
備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
7. 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
針頭、刀片等銳器.
三、 職業暴露後的預防處理
(一) 緊急局部處理:
首先應立即進行局部緊急處理,包括輕擠出血、清洗、局部消毒等.
1. 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 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 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後,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並包紮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4. 對被乙肝病毒暴露的粘膜或傷口盡早施行被動免疫. (二) 登記、免疫接種、上報、隨訪制度
1. 發生職業暴露後應向醫院感染管理科報告,醫院組織相關專家對暴露發生的危險程度進行評估,報告預防科並對暴露者及患者進行相關的血清學檢查及隨訪、監控。
2. 根據暴露病毒的種類及病毒載量,對暴露人員實行預防用葯方案。 (三)不同病原暴露後的處置
1暴露於HIV(血源性疾病)的處置。有以下三點 (1) 預防最好在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超過24h,並建議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葯物。
(2) 暴露後盡早獲得血液標本進行HIV檢查,定期檢查血清轉化,並及時向醫院的有關部門報告,包括其它疾病。 (3)
醫院應立即採取感染源患者的血清學進行檢查。
2 暴露於HBV(血源性疾病)的處置 有以下三點
(1)對於既往已有免疫,其抗體HBs抗體>10mlU/ml時,不需要進一步治療。
(2) 對於沒有免疫力的人,應盡早使用預防性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48h內,最遲<1周)。同時進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種,即開始時肌肉注射10ug ,1個月時10ug ,6個月時10ug 。
(3) 暴露於HCV(血源性疾病)的處置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途徑同乙型肝炎。目前雖然沒有丙型肝炎暴露後的治療方法,但也必須檢查血清轉化。對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感染源患者,也必須檢查HCV感染。對暴露者應定期隨訪監控。追蹤6—9個月。
醫院感染管理科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