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監管法規
① 政府需要出台相關法律條例來約束監管行業嘛
當然需要。任何行業都需要法律法規來進行約束,同時不僅是法律法規,還需要成立對應的約束機構,建立健全約束機制,以保障各行業健康發展。
② 政府監管是否包括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急
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由其自己監督。
國務院制定的法規、條例、辦法需通過人大審議。
地方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規章由本級人大或者國務院審議。
③ 監管的法律法規書 有什麼
安全監管,
④ 網路監管的法律法規
維護網路安全、保護網路上的公共利益,網路掃黃等內容。網路監管分為:網路營運監管、網路內容監管、網路版權監管、網路經營監管、網路安全監管、網路經營許可監管等。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經2000年9月20日國務院第31次常務會議通過,2000年9月25日公布施行。該辦法共二十七條,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三條,互聯網信息服務分為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兩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有償提供信息或者網頁製作等服務活動。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無償提供具有公開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務活動。」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四條,國家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許可制度;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備案制度。未取得許可或者未履行備案手續的,不得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第五條,從事新聞、出版、教育、醫療保健、葯品和醫療器械等互聯網信息服務,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有關規定須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在申請經營許可或者履行備案手續前,應當依法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經2002年8月14日國務院第62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負責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的設立審批,並負責對依法設立的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公安機關負責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的信息網路安全、治安及消防安全的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登記注冊和營業執照的管理,並依法查處無照經營活動;電信管理等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照本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分別實施有關監督管理。」
國務院於2002 年9月29日公布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作為一部行政法規,它規范了網吧的經營秩序。規范公安機關對申請互聯網信息服務的進行信息網路安全和消防安全審核;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的最低營業面積、計算機等裝置及附屬設備數量、單機面積的標准,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規定,並發給《網路文化經營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公司或企業形式經營的單位進行注冊登記,並發給營業執照。
《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已經2005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第十二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05年3月20日起施行。
網路安全與規范在過去一年裡是中國社會關注的一大話題。多位受訪代表委員認為:中國的網路監管正在探索中起步。
過去的一年,中國的網路管理部門先後做出多種嘗試,維護網路安全、保護網路上的公共利益,這裡面既包括得到公眾廣泛支持的「網路掃黃」專項行動,也包括推行在做法上有異議的綠壩軟體的嘗試。
國務院新聞辦網路局副局長劉正榮說,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監管正處在不斷摸索與完善的階段。他說:「互聯網一直在快速發展之中,網路技術的演變日新月異,政府只有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相關立法和治理措施,才能真正確保互聯網的安全。」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84億人,年增長率為28.9%。中國手機網民2013年增加1.2億,達到2.33億人,手機上網成為互聯網用戶新的增長點。如何為數億網民提供一個綠色、文明的網路環境,是政府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郭國慶認為,中國社會是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對於政府的網路監管行為必然存在諸多不同觀點。他說,有些觀點認為,政府對網路的監管是一種對自由的干涉。事實上,即便是在歐美國家,也同樣存在對網路的監管,並不是各種網路信息都可以放任自流。
「中國對互聯網監管手段的探索還處於初級階段,監管的手段和對象,都是必須首先要考慮清楚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侯欣一說。他表示,管理的目的不是將中國封閉起來,因而在監管手段上必須符合現代信息化社會的一些基本規律,必須與現代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
對於網路管理的政策發布,侯欣一委員建議說,政府在推出新措施時應充分徵求和了解各方意見,給出一個公告期,讓民眾有心理准備。
事實上,中國政府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政府在監管過程中注意不斷創新和汲取他國成功經驗,更是充分發揮了行業自律和公眾監督的巨大作用。
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提出,無論是中國普通民眾也好、西方社會也好,對於正在起步階段的中國網路監管,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和一顆平常心來看待,這樣的氛圍也需要靠政府通過自身努力來營造。
⑤ 中國政府的監管有什麼么問題該如何解決
通過比較美國、歐盟和經合組織監管體制,我們看到,任何一種監管體制的設計、監管制度的安排,都是由一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傳統決定的,都適應各國國情。我們研究、分析和比較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監管改革上的一些共識,參考和借鑒他們成功經驗的一些原則、程序和方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監管的實踐和經驗積累比較少,市場化的監管工具和監管方法運用還欠缺。因此,不時發生監管重復、監管漏洞、監管過度等產生的問題。這既有轉型經濟特殊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也有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而監管能力不足的問題。國務院已經開始研究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和立法後評估制度,跟蹤有關法規、規章的實施效果。國務院法制辦組織了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培訓班,邀請歐盟和美國專家介紹歐盟和美國的立法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以及立法成本與效益分析制度,組織有關部門開展立法後評估制度研究,並選擇社會關注程度高的幾部行政法規,對其實施效果進行了評估,擬在此基礎上總結實踐經驗,逐步使之制度化。
第一,在條件成熟時,修改《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中的有關條款,建立提議、制定、事後評估行政法規和規章的監管影響分析制度。這一點對提高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客觀性、公正性、透明度、信息量、公眾參與性,改進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質量,提高監管的效率,是極為重要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國務院令2001年第321號)第十六條規定,「起草部門將行政法規送審稿報送國務院審查時,應當一並報送行政法規送審稿的說明材料。行政法規送審稿的說明應當對立法的必要性,確立的主要制度,各方面對送審稿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徵求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意見的情況等作出說明。有關材料主要包括國內外的有關立法資料、調研報告、考察報告等。」《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國務院令2001年第322號)第十七條規定,「規章送審稿的說明應當對制定規章的必要性、規定的主要措施、有關方面的意見情況等作出說明。有關材料主要包括匯總的意見、聽證會筆錄、調研報告、國內外有關立法資料等。」上述無論是行政法規制定規定,還是規章制定規定,同送審稿一並報送的只是說明,說明中都沒有規定製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影響分析,沒有成本效益、成本有效性分析和評估。建議在國務院現在進行試點的基礎上,如果條件和時機成熟,修改這兩個規定,增補有關對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分析、定量分析的規定,提高立法質量。監管需要支付成本,更要產生效益,增進公共福利。因此,監管產生的效益能夠證明為其支付成本的正當性,這既是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必要前提,也是行政法規和規章生效後評估監管績效的衡量標准,更是監管制度安排的重要原則。我們現在無論是監管機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電監會)、還是有監管權力的部委(環保局、建設部、商務部、勞動社會保障部等),可能都沒有監管成本、監管效益這樣的評估體系和核算指標。政府部門、專家學者、新聞媒體在評論政府職能轉型和建設服務型政府時,多用「大政府、小政府」、「政府不到位、政府越位、政府錯位」等較為模糊的定性概念,較少從監管的程序、工具、方法上進行分析。建立提議、制定、事後評估行政法規和規章的監管影響分析制度,就能夠對要監管的問題有深入的調查、透徹的把握、深刻的分析,促使評估行政法規和規章時,能夠對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進行客觀的評估,提高監管的質量,擴大社會福利。 第二,建立法律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分析的原則和程序。我國在立法、修法和廢法的議程中, 缺少法律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分析的背景文件,也就沒有客觀的定性、定量基礎上的法律條款的判斷標准。因此,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審議過程中,審議時很難達成一致, 或者審議通過而變成一部原則性、授權性的法律。如審議《企業破產法》時, 2004年6月和10月分別進行一審和二審,委員們對勞動債權和銀行擔保債權的清償順序爭議較大。但選擇勞動債權或銀行擔保債權孰為優先償還的清償順序,並沒有客觀深入地評估勞動債權和銀行擔保債權的具體數據,也沒有評估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直到2006年8月提交三審。再如2005年10月通過的《證券法》,在分業經營與綜合經營的金融體制選擇時,並沒有深入論證如果選擇了綜合經營的體制,如何建立金融業綜合經營之間風險隔離的防火牆,如何建立金融業綜合經營體制下的協調機制。由於論證的不充分,最後通過的《證券法》仍然堅持了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體制,但為了適應金融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為發展綜合經營預留了空間,授權性條款約40多處, 削弱了法律本身的威嚴和強制性。因此,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制, 提高立法的質量, 加強法律的量化性條款和可操作性, 關鍵是要對法律建議時的制度環境和經濟環境有深刻的分析和論證,把握法律出台的條件和時機。條件和時機,客觀地講,就是經濟社會環境,就是這個環境中生活著的政府、企業、個人和其他組織,他們對法律的認知、接受和遵守程度,決定了法律的成敗。從這個意義上說, 提交立法草案的同時, 能夠一並提供一個該法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分析的背景報告, 並且使之程序化和制度化,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立法質量,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第三,建立政府評估監管的成本—效益分析的原則和程序。一件法律法規的實施,它會影響到不同級別的政府、不同規模的企業、不同崗位的就業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個人。因此,要具體而詳細地分析法律法規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包括就業、物價、經濟增長、財政、環境和生態。要界定成本、效益的概念和范圍,如果通過成本—效益分析,法律法規並不產生社會凈效益,說明政府沒有監管的必要。成本—效益分析的原則,將政府法律法規建立在科學量化分析的基礎上,符合政府市場監管職能。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每年對已經生效的法律法規進行評估。法律法規是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依據,它既有規范標准又有操作程序。部門對生效的法律法規進行評估,評估包括分析執行行政法規和規章產生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分析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哪些條款變成了經濟發展的障礙;分析行政法規和規章同法律相抵觸或者行政法規和規章之間矛盾等問題。政府部門的制訂、執行、評估、修正和廢止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應該成為立法工作的一個統一整體。如果缺少了評估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這一必要的程序,就無法知道政府部門是如何依法行政的;也無法清楚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對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了經濟發展。
中國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體制國家沒有經歷過的。國務院法制辦今年已經開始了監管影響分析和評估方面的試點工作,這需要一個實踐過程,需要一定經驗積累,需要培養專業人才。同時,我們應該梳理我們的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保持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之間的一致性、協調性和前瞻性。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把握法律法規的立項、制定、修改、廢止的條件和時機,加強論證、分析和評估,使每一件法律法規,切實發揮保障中國穩定和發展的制度功能。 【參考文獻】 Hahn, Robert W. and Litan, Robert E. 「Counting Regulatory Benefits and Costs: Lessons for the U.S. and Europ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8, No.2 (2005): 473-508. 「美國12866號行政命令:監管的計劃和審查」,席濤譯,載《當代金融家》2006年第10期。 Nicholas Bagley and Richard L. Revesz. 「Centralized Oversight of the Regulatory State.」Columbia Law Review, Vol.106, No.6 (2006): 1329. 《OECD監管質量與績效指引原則》,席濤譯,載《當代金融家》2007年第3期。 Shleifer, Andrei. 「Understanding Regulation.」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 11, No. 4 (2005): 439–451. 席濤:「美國政府管製成本與收益分析的制度演變——從總統行政命令到國會立法」,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第1期。 ——:「歐盟監管:體制、方法、影響分析」,載《國際經濟評論》2006年第4期。
ok?
⑥ 新《安全生產法》對政府監管責任的規定細化到哪一級
第八條規定:鄉、鎮人民政府以及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理機構等地回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應答當按照職責,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狀況的監督檢查,協助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
細化到了鄉、鎮人民政府以及街道辦事處這一級。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⑦ 政府發布的管理條例屬於法律嗎
不是法律復,屬於法規。
⑧ 政府出台的管理辦法屬規范性文件,還是法律
規范性文件,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
⑨ 政府監管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監管法規為什麼不能無限擴張
政府監管銀行金來融機構的主要原因是源
1 中國的國體決定,且在國際上也有規定要求央行的存在,而中國的銀行金融機構也是由央行監管的,但其中的一些措施和資本主義國家不同。
2.由於現代的經濟環境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並未達到發達國家,且中國的市場化並未真正有效,而資本市場並不發達,不完善。若不監管金融機構的話,風險較大。
3.由於我國的銀行大部分還是國有性質的,若不監管就代表著人民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監管法規若無限擴張就表明 監管的權力無限擴大,在市場之上, 而現在中國的經濟也是商品市場經濟,若在市場之上,必定會引起市場的波動,進而影響經濟、政治、社會穩定。
而且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是可以較為有效對經濟進行反饋從而帶動經濟的進步,市場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大晚上的就想到這么多了-。-
⑩ 省政府出台的管理辦法是法律法規嗎
省政府出台抄的管理辦襲法是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
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法規則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10)政府監管法規擴展閱讀:
法律法規的分級: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法律法規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