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管理條例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的介紹
《中華人民抄共和國外國人襲入境出境管理條例》,經國務院第15次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37號公布,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條例》分總則、簽證的類別和簽發、停留居留管理、調查和遣返、附則5章39條,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實施細則》予以廢止。
❷ 中國公民禁止出境有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二章第十二條 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出境入境管理,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安全和社會秩序,促進對外交往和對外開放,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國公民出境入境、外國人入境出境、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停留居留的管理,以及交通運輸工具出境入境的邊防檢查,適用本法。
第三條 國家保護中國公民出境入境合法權益。
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應當遵守中國法律,不得危害中國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社會公共秩序。
第四條 公安部、外交部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出境入境事務的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館、領館或者外交部委託的其他駐外機構(以下稱駐外簽證機關)負責在境外簽發外國人入境簽證。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負責實施出境入境邊防檢查。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及其出入境管理機構負責外國人停留居留管理。
公安部、外交部可以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委託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門受理外國人入境、停留居留申請。
公安部、外交部在出境入境事務管理中,應當加強溝通配合,並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密切合作,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第五條 國家建立統一的出境入境管理信息平台,實現有關管理部門信息共享。
第六條 國家在對外開放的口岸設立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
中國公民、外國人以及交通運輸工具應當從對外開放的口岸出境入境,特殊情況下,可以從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批準的地點出境入境。出境入境人員和交通運輸工具應當接受出境入境邊防檢查。
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負責對口岸限定區域實施管理。根據維護國家安全和出境入境管理秩序的需要,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可以對出境入境人員攜帶的物品實施邊防檢查。必要時,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可以對出境入境交通運輸工具載運的貨物實施邊防檢查,但是應當通知海關。
第七條 經國務院批准,公安部、外交部根據出境入境管理的需要,可以對留存出境入境人員的指紋等人體生物識別信息作出規定。
外國政府對中國公民簽發簽證、出境入境管理有特別規定的,中國政府可以根據情況採取相應的對等措施。
第八條 履行出境入境管理職責的部門和機構應當切實採取措施,不斷提升服務和管理水平,公正執法,便民高效,維護安全、便捷的出境入境秩序。
❸ 出境的規定是什麼
入出境手續包括:
邊防檢查 這項檢查很多國家由移民局(外僑警察局)負責.入出境者要填寫入出境登記卡片(有時航空公司代發卡片,可提前填寫),交驗護照和簽證。卡片的內容有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國籍、民族、婚否、護照種類和號碼、簽證種類和號碼、有效期限、入境口岸、日期、逗留期限等。護照、簽證驗畢加蓋入出境驗訖章。
海關檢查 海關檢查人員一般僅詢問有否需申報的物品,但有的國家要入出境者填寫攜帶物品申報單。海關有權檢查入出境者所攜行李物品,有的海關對個人日用品、衣物等的檢查不十分嚴格,對持外交護照者可以免驗。各國對入出境物品管理規定不一,煙、酒、香水等物品常常按限額放行。文物、武器、當地貨幣、毒品、動植物等為違禁品,非經允許,不得入出國境。有些國家還要求填寫外幣申報單,處境時還要核查。
安全檢查 近年來,由於劫持飛機事件不斷發生,因此對登機的旅客採取安全檢查措施越來越普遍,手續也日趨嚴格.主要是禁止攜帶武器、凶器、爆炸物、劇毒物等。檢查方式包括安全門,用磁性探測器近身檢查,檢查手提包,搜身等。我國也實行國際上通用的安全檢查方法。
安全檢查往往根據當時的局勢,國際的狀況以及其它方面的各種因素而定,所以有時較嚴,有時較松。
檢疫交驗 黃皮書。很多國家對來往某些國家、地區的旅客,免驗黃皮書。但對發生疫情地區,則檢查特別嚴格,對未進行必要接種的旅客,則會採取隔離、強制接種等措施。
❹ 關於對共產黨員,國家公職人員違規出國境的處理規定
關於對共產黨員,國家公職人員違規出國境的處理規定:
《關於加強國家工作人員因私事出國(境)管理的暫行規定》第四條下列國家工作人員(以下稱「登記備案人員」)申請因私事出國(境),須向戶口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提交所在工作單位對申請人出國(境)的意見。
(一)各級黨政機關、人大、政協、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民團體、事業單位在職的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離(退)休的廳(局)級以上幹部;
(二)金融機構、國有企業的法人代表,縣級以上金融機構領導成員及其相應職級的領導幹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國有控股、參股企業中的國有股權代表;
(三)各部門、行業中涉及國家安全及國有資產安全、行業機密的人員。
第五條登記備案人員的基本情況由其所在工作單位負責向公安機關登記備案。登記備案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戶口所在地、工作單位、現任職務、主管部門等。登記備案人員工作單位、現任職務、主管部門等發生變化的,有關單位應當及時變更相應登記備案的內容。
第六條公安機關負責本地區國家工作人員登記備案工作的業務指導和數據管理。
第七條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受理公民因私事出國(境)申請時,應當核實有關單位登記備案的情況,確定是否頒發出入境證件。已登記備案的國家工作人員,如未提交所在工作單位對申請人因私事出國(境)的意見,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不予受理或辦理。
第八條各級組織、人事部門和公安機關在因私事出國(境)管理工作中,應建立有效的聯系機制,制定責任制度和保密制度,指定專人負責。
第九條各級組織、人事部門應對本單位已申領出入境證件的國家工作人員嚴格執行有關管理規定,實行因私事出國(境)報告登記制度,要求出國(境)人員在境外遵守外事紀律,未經批准不得逾期滯留。登記備案人員已申領的出入境證件,由所在單位組織、人事部門集中保管。
第十條 各級組織、人事部門因未按規定辦理審批手續或登記備案手續的,公安機關違反規定辦理出入境證件造成國家利益損失的,應視情節追究直接責任人和主管領導的責任,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或者依法予以處罰。
(4)出境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公職人員因私事出國(境)的,區管領導幹部由區委組織部負責審批,一般幹部按區供銷社的請假審批程序進行報備與審批(提出書面申請,經所在科室和分管領導審核同意,報主要領導簽批)。
同時須向戶口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提交單位對申請人出國(境)的意見。共產黨員須按照區直機關黨工委的相關規定,另行報備審批。出國(境)人員在境外要遵守外事紀律,未經批准不得逾期滯留。
❺ 公務員出國有什麼限制 公務員出境管理規定介紹
8月20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規范國家工作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的若干規定》和《關於進一步做好省級領導同志外事工作的若干規定》,要求全省各級黨政機關按照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十項規定精神,結合我省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進一步嚴格因公臨時出國審批管理,以制度性措施規范因公臨時出國活動。
規定明確:不得因人找事,不得安排照顧性和無實質性內容的一般性出訪,不再安排考察性出訪;大幅壓縮出國培訓規模和時間,不得安排無實際需要的國外培訓;不得赴國外出席無實質內容的慶典、開工儀式或內部慰問等活動……
近年來,我省在嚴格國家工作人員因公臨時出國審批管理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明顯成效。在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徵求意見中,群眾對少數公職人員出訪期間發生超標准、鋪張浪費、變相公款旅遊等問題反映較多。出台兩個《規定》,就是為了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十項規定及其具體辦法,按照即知即改的要求,回應群眾關切,推動作風轉變。
「計劃管理、因事定人,限量控制、嚴格規范,公開透明、群眾監督,突出主體、強化管理」,是我省進一步嚴格因公臨時出國管理的總要求。在繼續控制並降低因公臨時出國總量的基礎上,《規定》明確,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緊緊圍繞服務中央外交大局、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心任務、服務「三個國際化」要求,科學制訂因公臨時出國年度計劃。《規定》提出了嚴格的量化管理要求,對象包括省級人員、廳局級人員、國有大型企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黨政領導、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負責人、縣處級人員等,量化標准包括因公臨時出國團組人數、出訪次數、出訪國家數、在外天數等。出訪團組不得以任何理由繞道旅行,或以過境名義變相增加出訪國家和時間,嚴禁變相公款旅遊和安排與公務活動無關的娛樂活動。
建立科學合理的因公臨時出國公示制度,公開透明出國信息,便於群眾監督,是我省進一步嚴格因公臨時出國管理的明確要求。《規定》指出,今後除一些特殊事項外,所有出訪團組和人員信息,將通過單位內部區域網、公開欄進行公示,公示期限原則上不少於5個工作日,內容包括出訪團組全體人員的姓名、單位和職務,出訪國家、任務、日程安排、往返航線,邀請函、邀請單位情況介紹、經費來源和預算等。出訪回國後一個月內,在單位內部公開上述公示內容的實際執行情況和出訪報告等,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❻ 限制出境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條 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二、依據《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限制外國人或中國公民出境的審批許可權:
1、公安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認定的犯罪嫌疑人或有其他違反法律的行為尚未處理並需要追究法律責任的,其限制出境的決定需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或國家安全廳、局批准。
2、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認定的犯罪嫌疑人或有其他違反法律的行為尚未處理並需要追究法律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決定限制出境並按有關規定執行,同時通報同級公安機關。
3、國家安全機關對某些外國人或中國公民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時,要及時通報公安機關。
(6)出境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二一條 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簽發簽證:
(一)被處驅逐出境或者被決定遣送出境,未滿不準入境規定年限的;
(二)患有嚴重精神障礙、傳染性肺結核病或者有可能對公共衛生造成重大危害的其他傳染病的;
(三)可能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破壞社會公共秩序或者從事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
(四)在申請簽證過程中弄虛作假或者不能保障在中國境內期間所需費用的;
(五)不能提交簽證機關要求提交的相關材料的;
(六)簽證機關認為不宜簽發簽證的其他情形。
對不予簽發簽證的,簽證機關可以不說明理由。
第二十二條 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辦簽證:
(一)根據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政府簽訂的互免簽證協議,屬於免辦簽證人員的;
(二)持有效的外國人居留證件的;
(三)持聯程客票搭乘國際航行的航空器、船舶、列車從中國過境前往第三國或者地區,在中國境內停留不超過二十四小時且不離開口岸,或者在國務院批準的特定區域內停留不超過規定時限的;
(四)國務院規定的可以免辦簽證的其他情形。
❼ 關於限制出境的條款
限制被執行人出境的法律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條: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8〕13號]第三十六條: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規定對被執行人限制出境的,應當由申請執行人向執行法院提出書面申請;必要時,執行法院可以依職權決定。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七條:
被執行人為單位的,可以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限制出境。
被執行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可以對其法定代理人限制出境。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八條:
在限制出境期間,被執行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全部債務的,執行法院應當及時解除限制出境措施;被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或者申請執行人同意的,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第4項:
有未了結民事案件(包括經濟糾紛案件)的,由人民法院決定限制出境並執行,同時通報公安機關。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5〕10號】第九條:
被限制出境的人認為對其限制出境錯誤的,可以自收到限制出境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決定。復議期間,不停止原決定的執行。
(7)出境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九條規定:
「被限制出境的人認為對其限制出境錯誤的,可以自收到限制出境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決定。復議期間,不停止原決定的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八條規定:
「在限制出境期間,被執行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全部債務的,執行法院應當及時解除限制出境措施;被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或者申請執行人同意的,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❽ 出入境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實施細則 (1986年12月3日國務院批准,年12月26日公安部、外交部、交通部發布
1994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修訂,1994年7月15日公安部、外交部、交通部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本實施細則適用於中國公民因私事出境、入境。所稱"私事",是批:定居、探親、訪友、繼承財產、留學、就業、旅遊和其他非公務活動。
第二章 出境
第三條 居住國內的公民因私事出境,須向戶口所在地的市、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回答有關的詢問並履行下列手續:
(一) 交驗戶口簿或者其他戶籍證明;
(二) 填寫出境申請表;
(三) 提交所在工作單位對申請人出境的意見;
(四) 提交與出境事由相應的證明。
第四條 本實施細則第三條第四項所稱的證明是指:
(一) 出境定居,須提交擬定居地親友同意去定居的證明或者前往國家的定居許可證明;
(二) 出境探親訪友,須提交親友邀請證明;
(三) 出境繼承財產,須提交有合法繼承權的證明;
(四) 出境留學,須提交接受學校入學許可證件和必需的經濟保證證明;
(五) 出境就業,須提交聘請、僱用單位或者僱主的聘用,僱用證明;
(六) 出境旅遊,須提交旅行所需處匯費用證明。
第五條 市、縣公安局對出境申請應當在30天內,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應當在60天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通知申請人。
申請人在規定時間沒有接到審批結果通知的,有權查詢,受理部門應當作出答復;申請人認為不批准出境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的,有權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訴,受理機關應當作出處理和答復。
第六條 居住國內的公民經批准出境的,由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發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並附發出境登記卡。
第七條 居住國內的公民辦妥前往國家的簽證或者入境許可證件後,應當在出境前辦理戶口手續,出境定居的,須到當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戶籍辦公室注銷戶口。短期出境的,辦理臨時外出的戶口登記,返回後憑執照在原居住地恢復常住戶口。
第八條 中國公民回國後再出境,憑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或者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或者其他有效出境入境證件出境。
第三章 入境
第九條 在境外的中國公民短期回國,憑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或者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或者其他有效入境出境證入境。
第十條 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要求回國定居的,應當在入境前向中國駐外國的外交代表機關、領事機關或者外交部授權的其他駐外機關提出申請,也可由本人或者經由國內親屬向擬定居地的市、縣公安局提出申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核發回國定居證明。
第十一條 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要求回國工作的,應當向中國勞動、人事部門或者聘請、僱用單位提出申請。
第十二條 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回國定居或者回國工作抵達目的地後,應當在30天內憑回國定居證明或者經中國勞動、人事部門核準的聘請、僱用證明到當地公安局辦理常住戶口登記。
第十三條 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短期回國,要按照戶口的管理規定,辦理暫住登記。在賓館、飯店、旅店、招待所、學校等企業、事業單位或者機關、團體及其他機構內住宿的,就當填寫臨時住房登記表;住在親友家的,由本人或者親友在24小時內(農村可在72小時內)到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戶籍辦公室辦理暫住登記。
第四章 出境入境檢查
第十四條 中國公民應當從對外開放的或者指定的口岸出境、入境,向邊防檢查站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或者其他出境入境證件,填交出境、入境登記卡,接受查檢。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邊防檢查站有權阻止出境、入境:
(一) 未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或者其他出境入境證件的;
(二) 持用無效護照或者其他無效出境入境證件的;
(三) 持有偽造、塗改的護照、證件或者冒用他人護照、證件的;
(四) 拒絕交驗證件的。
具有前款第二、三項規定的情形的,並可依照本實施細則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處理。
第五章 證件管理
第十六條 中國公民出境入境的主要證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由持證人保存、使用。除公安機關和原發證機關有權依法吊銷、收繳證件以及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有權依法扣留證件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扣留證件。
第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有效期5年,可以延期2次,每次不超過5年。申請延期應在護照有效期滿前提出。
在國外,護照延期,由中國駐外國的外交代表機關、領事機關或者外交授權的其他駐外機關辦理。在國內,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的護照延期,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及其授權的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辦理;居住國內的公民在出境前的護照延期,由原發證的或者戶口所在的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辦理。
第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分1年一次有效和2年多次有效兩種,由中國駐外國的外交代表機關、領事機關或者外交部授權的其他駐外機關頒發。
第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通行證,是入出中國國(邊)境的通行證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及其授權的公安機關簽發。這種證件在有效期內一次或者多次入出境有效。一次有效的,在出境時由邊防檢查站收繳。
第二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和其他出境入境證件的持有人,如因情況變化,護照、證件上的記載事項需要變更或者加註時,應當分別向市、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門或者中國駐外國的外交代表機關、領事機關或者外交部授權的其他駐外機關提申請,提交變更、加註事項的證明或者說明材料。
第二十一條 中國公民持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和其他出境入境證件因即將期滿或者簽證頁用完不能再延長有效期限,或者被損壞不能繼續使用的,可以申請換發,同時交回原持有的護照、證件;要求保留原護照的,可以與新護照合訂使用。護照、出境入境證件遺失的,應當報告中國主管機關,在登報聲明或者掛失聲明後申請補發。換發和補發護照、出境入境證件,在國外,由中國駐外國的外交代表機關、領事機關或者外交部授權的其他駐外機關辦理;在國內,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及授權的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辦理。
第二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和其他出境入境證件的持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護照、出境入境證件予以吊銷或者宣布作廢:
(一) 持證人因非法進入前往國或者非法居留被關回國內的;
(二) 公民持護照、證件招搖撞騙的;
(三) 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活動的。
護照和其他出境入境證件的吊銷和宣布作廢,由原發證機關或者其上級機關作出。
第六章 處罰
第二十三條 持用偽造、塗改等無效證件或者冒用他人證件出境、入境的,除收繳證件外,處以警告或者5日以下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懲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犯罪的補充規定》確的有關條款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四條 偽造、塗改、轉讓、買賣出境入境證件的,處10日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懲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犯罪的補充規定》的有關條款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五條 編造情況,提供假證明,或者以行賄等手段,獲取出境入境證件,情節較輕的,處以警告或者5日以下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懲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犯罪的補充規定》的有關條款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六條 公安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和本實施細則時,如有利用職權索取、收受賄賂或者有其他違法失職行為,情節輕微的,由主管部門酌情予以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懲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犯罪的補充規定》的有關條款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二十七條 中國公民因公務出境和中國海員因執行任務出境管理辦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條 本實施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的條例解答
1.條例草案審查的考慮。
一是處理好條例與出境入境管理法的關系。作為出境入境管理法的配套行政法規,條例對於出境入境管理法已經作了明確規定的內容,不再重復規定;對於出境入境管理法設立的相關制度措施需要進一步明確、細化的,作了具體規定。
二是處理好維護國家安全與便利外國人入境出境的關系。條例在規范普通簽證簽發管理和外國人停留居留管理時,既考慮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加強相關審核措施,使不該進的人進不來,需要管的人管得住,又要為正常人員往來提供必要的便利。
三是突出重點,兼顧一般。出境入境管理法已經對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作了比較全面的規范,條例重點對普通簽證的類別和簽發作了規定,對外國人停留居留管理作了進一步細化。
2.普通簽證類別的調整。
實施細則根據外國人申請入境的事由,將普通簽證分為D字、Z字、X字、F字、L字、G字、C字、J字8類,分別對應定居、工作、學習、訪問、旅遊、過境、乘務、記者等事由。其中,F字簽證和L字簽證涵蓋多種入境事由,例如,同樣持L字簽證的人員,既可能是旅遊,也可能是探親,還可能是處理私人事務,簽證類別與入境事由的對應性不強,不利於外國人入境後的服務和管理。為了使簽證類別能夠准確反映外國人入境事由,實現外國人入境後的精細化管理,條例在保留現行簽證分類基本不變的基礎上,重點對現行F字簽證、L字簽證作了拆分,並新增加了R字簽證,普通簽證類別由目前的8類調整為12類。
3.關於設立R字簽證的考慮。
答:為了更好地吸引海外優秀人才來華,以適應我國引智引資的需要,出境入境管理法將「人才引進」規定為普通簽證的申請事由。條例根據出境入境管理法的規定,在普通簽證類別中增加了R字(人才)簽證,發給國家需要的外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今後,凡是符合中國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確定的外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的引進條件和要求的外國人,可以申請R字(人才)簽證,並按照規定享受相應的入境出境便利。
4.海外華人入境。
針對海外華人的特點,專門設立了Q字簽證,主要發給申請入境探親的海外華人,以便駐外使領館對申請Q字簽證的海外華人簽發有效期、停留期較長的簽證,為其回國探親提供便利。同時,條例還專門設立了團聚類居留證件,主要發給因家庭團聚需要在中國境內居留的海外華人。
5.金融、教育、醫療、電信等單位在辦理業務時需要核實外國人身份信息的考慮
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有利於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發揮出入境管理的社會服務功能。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於社會單位的核實申請,應當出具國籍等身份情況是否屬實的核實意見,不提供具體的外國人個人信息,做到規范信息核實行為,保障外國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