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Ⅰ 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的第四章 事故調查
第二十七條特別重大事故按《條例》規定由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的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第二十八條重大事故由鐵道部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調查組組長由鐵道部負責人或指定人員擔任,安全監察司、運輸局、公安局等部門和鐵道部派出機構、相關安全監管辦等部門(單位)派員參加。
第二十九條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由事故發生地安全監管辦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調查組組長由安全監管辦負責人或指定人員擔任,安全監管辦安全監察部門、有關業務處室、公安機關等部門派員參加。
鐵道部認為必要時,可以參與或直接組織對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進行調查。
第三十條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事故調查組還可由工會、監察機關有關人員以及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等單位派人組成,並應當邀請人民檢察院派人參加。事故調查組認為必要時,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參與事故調查。
第三十一條發生一般B類以上、重大以下事故(不含相撞的事故),涉及其他安全監管辦轄區時,事故發生地安全監管辦應當在事故發生後12小時內發出電報通知相關安全監管辦。相關安全監管辦接到電報後,應當立即派員參加事故調查組。
第三十二條自事故發生之日起7日內,因事故傷亡人數變化導致事故等級發生變化,依照《條例》規定由上級機關調查的,原事故調查組應當及時報告上級機關。
第三十三條事故調查組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明事故發生的經過、原因、人員傷亡情況及直接經濟損失。
(二)認定事故的性質和事故責任。
(三)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四)總結事故教訓,提出防範和整改措施建議。
(五)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第三十四條事故調查組在事故發生後應當及時通知相關單位和人員;一般B類以上、重大以下的事故(不含相撞的事故)發生後,應當在12小時內通知相關單位,接受調查。
第三十五條事故調查組到達現場前,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可指定臨時調查組組長,組成臨時調查組,勘察現場,掌握人員傷亡、機車車輛脫軌、設備損壞等情況,保存痕跡和物證,查找事故線索及原因,做好調查記錄,及時向事故調查組報告。
第三十六條事故調查組到達後,發生事故的有關單位必須主動匯報事故現場真實情況,並為事故調查提供便利條件。事故發生單位的負責人和有關人員在事故調查期間應當隨時接受事故調查組的詢問,如實提供有關資料和物證。
事故調查組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與事故有關的情況,並要求其提供相關文件、資料,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第三十七條事故調查組根據需要,可組建若干專業小組,進行調查取證。
(一)搜集事故現場物證、痕跡,測量並按專業繪制事故現場示意圖,標注現場設備、設施、遺留物的名稱、尺寸、位置、特徵等。
需要搬動傷亡者、移動現場物體的,應做出標記,妥善保存現場的重要痕跡、物證;暫時無法移動的,應予守護,並設明顯標志。
(二)詢問事故當事人及相關人員,收取口述、筆述、筆錄、證照、檔案,並復制、拍照。不能書寫書面材料的,由事故調查組指定人員代筆記錄並經本人簽認。無見證人或者當事人、相關人員拒絕簽字的,應當記錄在案。
(三)對事故現場全貌、方位、有關建築物、相關設備設施、配件、機動車、遺留物、致害物、痕跡、屍體、傷害部位等進行拍照、攝像。及時轉儲、收存安全監控、監測、錄音、錄像等設備的記錄。
(四)收取傷亡人員傷害程度診斷報告、病理分析、病程救治記錄、死亡證明、既往病歷和健康檔案資料等。
(五)對有塗改、滅失可能或以後難以取得的相關證據進行登記封存。
(六)查閱有關規章制度、技術文件、操作規程、調度命令、作業記錄、台賬、會議記錄、安全教育培訓記錄、上崗證書、資質證書、承(發)包合同、營業執照、安全技術交底資料等,必要時將原件或復印件附在調查記錄內。
(七)對有關設備、設施、配件、機動車、器具、起因物、致害物、痕跡、現場遺留物等進行技術分析、檢測和試驗,組織筆跡鑒定,必要時組織法醫進行屍表檢驗或屍體解剖,並寫出專題報告。
(八)脫軌事故發生後,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必要時應對事故地點前後一定長度范圍內的線路設備進行檢查測量,並調閱近期內該段線路質量檢測情況;對事故地點前方(列車運行相反方向)一定長度的線路范圍內,有無機車車輛配件脫落、刮碰行車設備的痕跡等進行檢查,對脫軌列車中有關的機車車輛進行檢查測量,並調閱脫軌機車車輛近期內運行情況監測記錄。
第三十八條事故調查中需要對相關的鐵路設備、設施進行技術鑒定或者對財產損失狀況以及中斷鐵路行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的,事故調查組應當委託具有國家規定資質的機構進行技術鑒定或者評估。技術鑒定或者評估所需時間不計入事故調查期限。
第三十九條 各專業小組應按調查組組長的要求,及時提交專業小組調查報告。調查組組長應組織審議專業小組調查報告,並研究形成《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由調查組所有成員簽認。調查組成員意見不一致時,應在事故報告中分別進行表述,報組織調查的機關審議、裁定。
第四十條 事故調查中發現涉嫌犯罪的,事故調查組應當及時將有關證據、材料移交司法機關。
第四十一條 《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概況。
(二)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三)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四)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五)事故防範和整改措施建議。
(六)與事故有關的證明材料。
第四十二條 事故調查組應在下列期限內向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提交《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
(一)特別重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60日。
(二)重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30日。
(三)較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20日。
(四)一般事故的調查期限為10日。
事故調查期限自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
第四十三條事故調查組形成《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報組織事故調查的機關同意後,事故調查組的工作即告結束。鐵道部、安全監管辦的安全監察部門應在事故調查組工作結束後15日之內,根據事故報告,製作《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經批准後,送達相關單位。
一般B類以上、重大以下事故(相撞事故為較大事故)的檔案材料,應報鐵道部備案(3份)。
第四十四條鐵道部發現安全監管辦對事故認定不準確時,應予以糾正。必要時,可另行組織調查。
第四十五條事故調查組成員在事故調查工作中應誠信公正、恪盡職守,遵守事故調查組的紀律,保守事故調查的秘密。未經事故調查組組長允許,調查組成員不得擅自發布有關事故的調查信息。
第四十六條調查事故應配備必要的調查設備和裝備,保證調查工作順利進行。調查設備和裝備包括通信設備、攝影攝像設備、錄音設備、繪圖制圖設備、便攜電腦以及其他必要的裝備。
第四十七條《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是事故賠償、事故處理以及事故責任追究的依據。
《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應按照鐵道部規定的統一格式製作,內容包括:
(一)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二)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三)事故責任的認定。
(四)對有關責任單位及人員的處理決定或建議。
第四十八條 事故責任單位接到《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後,於7日內,填寫《鐵路交通事故處理報告表》(安監報2),按規定報送《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製作機關,並存檔。
Ⅱ 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的第五章 事故責任判定和損失認定
第四十九條 事故分為責任事故和非責任事故。
事故責任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重要責任、次要責任和同等責任。
第五十條鐵路運輸企業或相關單位發布的文電,違反法律法規、鐵道部規章或鐵路相關技術標准和作業標准等,直接導致事故發生的,定發文電單位責任。
第五十一條因設備管理不善造成的事故,定設備管理單位責任。
第五十二條因產品質量不良造成事故,屬設計、製造、采購、檢修等單位責任的,定相關單位責任;應採用經行政許可或強制認證的產品而採用其他產品的,追究採用單位責任;采購不合格或不達標產品的,追究采購單位責任。
第五十三條自然災害原因導致的事故,因防範措施不到位,定責任事故。確屬不可抗力原因導致的事故,定非責任事故。
第五十四條營業線施工中發生責任事故,屬工程建設、設計、監理、施工等原因造成的,定上述相關單位責任;同時追究設備管理單位責任。
已經竣工驗收的設備,因質量問題發生責任事故,確屬工程建設、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責任的,定上述相關單位責任;屬設備管理不善的,定設備管理單位責任。
第五十五條涉嫌人為破壞造成的事故,在公安機關確認前,定發生單位責任事故;經公安機關確認屬人為破壞原因造成的,定發生單位非責任事故。
第五十六條機車車輛斷軸造成事故,由於探測、監測工作人員違章違紀或設備不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漏報、誤報或預報後未及時攔停列車的,定相關單位責任。由於貨物超載、偏載造成車輛斷軸事故,定裝車站或作業站責任。
第五十七條因列車折角塞門關閉造成事故,無法判明責任的定發生地鐵路運輸企業責任事故。
第五十八條錯誤辦理行車憑證發車或耽誤列車事故的責任劃分:司機起動列車,定車務、機務單位責任;司機發現未動車,定車務單位責任;通過列車司機未及時發現,定車務、機務單位責任;司機發現及時停車,定車務單位責任。
第五十九條應停車的客運列車錯辦通過,定車站責任;在區間乘降所錯誤通過,定機務單位責任。
第六十條因斷鉤導致列車分離事故,斷口為新痕時定機務單位責任(司機未違反操作規程的除外),斷口舊痕時定機車車輛配屬或定檢單位責任;機車車輛車鉤出現超標的砂眼、夾渣或氣孔等鑄造缺陷定製造單位責任。
未斷鉤造成的列車分離事故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定責。
第六十一條因貨物裝載加固不良造成事故,定貨物承運單位責任;屬托運人自裝貨物的,定托運人責任,貨物承運單位監督檢查失職的,追究貨物承運單位同等責任。因調車作業超速連掛和「禁溜車」溜放等造成貨物裝載加固狀態破壞而引發的事故,定違章作業站責任;因押運人員在運輸途中隨意搬動貨物和降低貨物裝載加固質量而引發的事故,定押運人員所在單位責任,貨物承運單位管理失職的,追究同等責任;貨檢人員未認真履行職責的,追究貨檢人員所在單位同等責任。因卸車質量不良造成事故,定卸車單位責任,同時追究負責檢查的單位責任。
第六十二條自輪運轉設備編入列車因質量不良發生事故時,定設備配屬單位責任;過軌檢查失職的,定檢查單位責任;違規掛運的,定編入或同意放行的單位責任。
第六十三條因臨時租(借)用其他單位的設備設施、人員,發生事故,定使用單位責任。
產權單位委託其他單位維修設備設施,因維修質量不良造成事故,定維修單位責任;產權單位管理不善的,追究其同等責任。
第六十四條凡經鐵道部批准或鐵路運輸企業批准並報鐵道部核備後的技術革新項目、科研項目在運營線上試驗時,在限定的試驗期限內確因試驗項目本身原因發生事故,不定責任事故;但由於違反操作規程以及其他人為因素造成的事故,定責任事故。
第六十五條事故發生後,因發生單位未如實提供情況,導致不能查明事故原因和判定責任的,定發生單位責任。
第六十六條事故涉及兩個以上單位管理的相關設備,設備質量均未超過臨修或技術限度時,按事故因果關系進行推斷,確定責任單位。
第六十七條事故調查組未及時通知有關單位接受事故調查,不得定有關單位責任。有關單位接到通知後,應派員而未派員接受事故調查的,事故調查組可以直接定責。
第六十八條 鐵路作業人員在從事與行車相關的作業過程中,不論作業人員是否在其本職崗位,由於違反操作規程、作業紀律,或鐵路運輸生產設備設施、勞動條件、作業環境不良,或安全管理不善等造成傷亡,定責任事故。具體情形按以下規定辦理。
(一)乘務人員及其他作業人員在企業內候班室、外地公寓、客車宿營車等處候班、間休期間,因違章違紀、設備設施不良等造成傷亡,定有關單位責任。
(二)作業人員在疏導道口、引導或幫助旅客上下車、維持站車秩序過程中被列車撞軋而傷亡的,定作業人員所在單位責任。
(三)事故發生過程中,作業人員在避險或進行事故搶險時因違章作業再次發生傷亡,應按同一件事故定責;事故過程已終止,在事故救援、搶修、復舊及處理中又發生事故導致傷亡的,按另一件事故定責。
(四)鐵路運輸企業所屬臨管鐵路發生的責任傷亡事故,定該企業責任事故。
(五)作業人員在工作或間歇時間擅自動用鐵路運輸設備設施、工具等導致傷亡的,定該作業人員所在單位責任事故,同時追究設備設施配屬(或管理)單位的責任。
(六)作業人員因患有職業禁忌症而導致行為失控,造成傷亡的,定該作業人員所在單位責任。
(七)兩個及以上鐵路運輸企業在交叉作業中發生傷亡,定主要責任單位事故;若各方責任均等,定傷亡人員所在單位責任,同時追究其他相關單位責任。若各方責任均等且均有人員傷亡,分別定責任事故。
第六十九條作業人員發生傷亡,經二級以上醫院、急救中心診斷或經法醫檢驗、解剖,證明系因腦溢血、心肌梗塞、猝死等突發性疾病所致,並按事故處理許可權得到事故調查組確認的,不定責任事故。醫院等級不夠的,須經法醫進行屍表檢驗或屍體解剖鑒定。法醫屍檢或解剖鑒定報告結論不確定的,定責任事故。
第七十條作業人員傷亡事故原因不清,或公安機關已立案但尚無明確結論的,定責任事故。暫時不能確定事故性質、責任的,按待定辦理。若跨年度仍不能確定或處理時間超過法定期限的,定傷亡人員所在單位責任。在年度統計截止前,該事故已查清並作出與原處理決定相反結論的,可向原處理部門申請更正。
第七十一條鐵路機車車輛與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牲畜及其他障礙物相撞造成事故,按以下規定判定責任。
(一)事故當事人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卧造成人身傷亡,定事故當事人責任。
(二)事故當事人逃逸或者有證據證明當事人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壞證據,定事故當事人責任。
(三)事故當事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有明顯過失的,按過錯的嚴重程度,分別承擔責任。
第七十二條鐵道部、安全監管辦有關部門及其人員未能依法履行職責,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追究其行政責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一)違反國家公布的技術標准或鐵道部頒布的規章、技術管理規程和作業標准,擅自公布部門技術標准,導致事故發生的,追究相關部門及其人員的責任。
(二)在實施行政許可、強制認證、技術審查或鑒定,以及產品設備驗收等監督管理職責的過程中,違反法定許可權、法定程序和有關規定,或對相關產品設備等監督檢查不力,造成不合格、不達標產品設備等投入運用,導致事故發生的,追究相關部門及其人員的責任。 第七十三條事故相關單位要如實統計、申報事故直接經濟損失,製作明細表,經事故調查組確認後,在《鐵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中認定。
第七十四條下列費用列入事故直接經濟損失:
(一)鐵路機車車輛、線路、橋隧、通信、信號、供電、信息、安全、給水等設備設施的損失費用。報廢設備按報廢設備賬面凈值計算,或按照市場重置價計算;破損設備設施按修復費用計算。
(二)鐵路運輸企業承運的行包、貨物的損失費用。
(三)事故中死亡和受傷人員的處理、處置、醫治等費用(不含人身保險賠償費用)。
(四)被撞機動車、非機動車、牲畜等財產物資,造成的報廢或修復費用。
(五)行車中斷的損失費用。
(六)事故應急處置和救援費用。
(七)其他與事故直接有關的費用。
第七十五條有作業人員傷亡的,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范圍、計算方法等按《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經濟損失統計標准》(GB6721-86)執行。
第七十六條負有事故全部責任的,承擔事故直接經濟損失費用的100%;負有主要責任的,承擔損失費用的50%以上;負有重要責任的,承擔損失費用的30%以上、50%以下;負有次要責任的,承擔損失費用的30%以下。
有同等責任、涉及多家責任單位承擔損失費用時,由事故調查組根據責任程度依次確定損失承擔比例。
負同等責任的單位,承擔相同比例的損失費用。
Ⅲ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的介紹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是經2007年6月27日國務院第182次常務會議通過,2007年7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01號公布的文件;根據2012年1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28號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正。該《條例》分總則、事故等級、事故報告、事故應急救援、事故調查處理、事故賠償、法律責任、附則8章40條,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Ⅳ 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的文件全文
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國務院對現行行政法規進行了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一、修改5件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
(五)刪去《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三條。…………。
本決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為了加強鐵路交通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規范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鐵路運輸安全和暢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鐵路機車車輛在運行過程中與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牲畜及其他障礙物相撞,或者鐵路機車車輛發生沖突、脫軌、火災、爆炸等影響鐵路正常行車的鐵路交通事故(以下簡稱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鐵路運輸安全監督管理,建立健全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的各項制度,按照國家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負責組織、指揮、協調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第四條鐵路管理機構應當加強日常的鐵路運輸安全監督檢查,指導、督促鐵路運輸企業落實事故應急救援的各項規定,按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組織、參與、協調本轄區內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第五條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和分工,組織、參與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第六條鐵路運輸企業和其他有關單位、個人應當遵守鐵路運輸安全管理的各項規定,防止和避免事故的發生。
事故發生後,鐵路運輸企業和其他有關單位應當及時、准確地報告事故情況,積極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盡快恢復鐵路正常行車。
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事故應急救援、鐵路線路開通、列車運行和事故調查處理。 第八條根據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列車脫軌輛數、中斷鐵路行車時間等情形,事故等級分為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事故:
(一)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
(二)繁忙干線客運列車脫軌18輛以上並中斷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三)繁忙干線貨運列車脫軌60輛以上並中斷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事故:
(一)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
(二)客運列車脫軌18輛以上的;
(三)貨運列車脫軌60輛以上的;
(四)客運列車脫軌2輛以上18輛以下,並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24小時以上或者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五)貨運列車脫軌6輛以上60輛以下,並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24小時以上或者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第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事故:
(一)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
(二)客運列車脫軌2輛以上18輛以下的;
(三)貨運列車脫軌6輛以上60輛以下的;
(四)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6小時以上的;
(五)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10小時以上的。
第十二條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為一般事故。
除前款規定外,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可以對一般事故的其他情形作出補充規定。
第十三條本章所稱的「以上」包括本數,所稱的「以下」不包括本數。 第十四條事故發生後,事故現場的鐵路運輸企業工作人員或者其他人員應當立即報告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或者公安機關。有關單位和人員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將事故情況報告事故發生地鐵路管理機構。
第十五條鐵路管理機構接到事故報告,應當盡快核實有關情況,並立即報告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對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應當立即報告國務院並通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
發生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或者有人員傷亡的一般事故,鐵路管理機構還應當通報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第十六條事故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區間(線名、公里、米)、事故相關單位和人員;
(二)發生事故的列車種類、車次、部位、計長、機車型號、牽引輛數、噸數;
(三)承運旅客人數或者貨物品名、裝載情況;
(四)人員傷亡情況,機車車輛、線路設施、道路車輛的損壞情況,對鐵路行車的影響情況;
(五)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斷;
(六)事故發生後採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
(七)具體救援請求。
事故報告後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十七條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和鐵路運輸企業應當向社會公布事故報告值班電話,受理事故報告和舉報。 第十八條事故發生後,列車司機或者運轉車長應當立即停車,採取緊急處置措施;對無法處置的,應當立即報告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進行處置。
為保障鐵路旅客安全或者因特殊運輸需要不宜停車的,可以不停車;但是,列車司機或者運轉車長應當立即將事故情況報告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接到報告的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應當立即進行處置。
第十九條事故造成中斷鐵路行車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立即組織搶修,盡快恢復鐵路正常行車;必要時,鐵路運輸調度指揮部門應當調整運輸徑路,減少事故影響。
第二十條事故發生後,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根據事故等級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必要時,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機構。
第二十一條現場應急救援機構根據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實際需要,可以借用有關單位和個人的設施、設備和其他物資。借用單位使用完畢應當及時歸還,並支付適當費用;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
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積極支持、配合救援工作。
第二十二條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或者需要緊急轉移、安置鐵路旅客和沿線居民的,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開展救治和轉移、安置工作。
第二十三條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或者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事故救援的實際需要,可以請求當地駐軍、武裝警察部隊參與事故救援。
第二十四條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妥善保護事故現場以及相關證據,並在事故調查組成立後將相關證據移交事故調查組。因事故救援、盡快恢復鐵路正常行車需要改變事故現場的,應當做出標記、繪制現場示意圖、製作現場視聽資料,並做出書面記錄。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事故現場,不得偽造、隱匿或者毀滅相關證據。
第二十五條事故中死亡人員的屍體經法定機構鑒定後,應當及時通知死者家屬認領;無法查找死者家屬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二十六條特別重大事故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重大事故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由事故發生地鐵路管理機構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認為必要時,可以組織事故調查組對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進行調查。
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事故調查組由有關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監察機關等單位派人組成,並應當邀請人民檢察院派人參加。事故調查組認為必要時,可以聘請有關專家參與事故調查。
第二十七條事故調查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展事故調查,並在下列調查期限內向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提交事故調查報告:
(一)特別重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60日;
(二)重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30日;
(三)較大事故的調查期限為20日;
(四)一般事故的調查期限為10日。
事故調查期限自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
第二十八條事故調查處理,需要委託有關機構進行技術鑒定或者對鐵路設備、設施及其他財產損失狀況以及中斷鐵路行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的,事故調查組應當委託具有國家規定資質的機構進行技術鑒定或者評估。技術鑒定或者評估所需時間不計入事故調查期限。
第二十九條事故調查報告形成後,報經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同意,事故調查組工作即告結束。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應當自事故調查組工作結束之日起15日內,根據事故調查報告,製作事故認定書。
事故認定書是事故賠償、事故處理以及事故責任追究的依據。
第三十條事故責任單位和有關人員應當認真吸取事故教訓,落實防範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發生。
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以及其他有關行政機關應當對事故責任單位和有關人員落實防範和整改措施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十一條事故的處理情況,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應當由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二條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人身傷亡是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
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卧造成的人身傷亡,屬於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
第三十三條事故造成鐵路運輸企業承運的貨物、包裹、行李損失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十四條除本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外,事故造成其他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賠償。
第三十五條事故當事人對事故損害賠償有爭議的,可以通過協商解決,或者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組的機關或者鐵路管理機構組織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鐵路運輸企業及其職工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造成事故的,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依法追究行政責任。
第三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鐵路運輸企業及其職工不立即組織救援,或者遲報、漏報、瞞報、謊報事故的,對單位,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4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以及其他行政機關未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或者遲報、漏報、瞞報、謊報事故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干擾、阻礙事故救援、鐵路線路開通、列車運行和事故調查處理的,對單位,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單位,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本條例於2007年9月1日起施行。1979年7月16日國務院批准發布的《火車與其他車輛碰撞和鐵路路外人員傷亡事故處理暫行規定》和1994年8月13日國務院批准發布的《鐵路旅客運輸損害賠償規定》同時廢止。
Ⅳ 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的第二章 事故等級
第七條依據《條例》規定,事故分為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四個等級。
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事故:
(一)造成30人以上死亡。
(二)造成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
(三)造成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
(四)繁忙干線客運列車脫軌18輛以上並中斷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
(五)繁忙干線貨運列車脫軌60輛以上並中斷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
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事故:
(一)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
(二)造成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
(三)造成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
(四)客運列車脫軌18輛以上。
(五)貨運列車脫軌60輛以上。
(六)客運列車脫軌2輛以上18輛以下,並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24小時以上或者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
(七)貨運列車脫軌6輛以上60輛以下,並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24小時以上或者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事故:
(一)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
(二)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
(三)造成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
(四)客運列車脫軌2輛以上18輛以下。
(五)貨運列車脫軌6輛以上60輛以下。
(六)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6小時以上。
(七)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10小時以上。
第十一條一般事故分為:一般A類事故、一般B類事故、一般C類事故、一般D類事故。
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構成較大以上事故的,為一般A類事故:
A1.造成2人死亡。
A2.造成5人以上10人以下重傷。
A3.造成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
A4.列車及調車作業中發生沖突、脫軌、火災、爆炸、相撞,造成下列後果之一的:
A4.1繁忙干線雙線之一線或單線行車中斷3小時以上6小時以下,雙線行車中斷2小時以上6小時以下。
A4.2其他線路雙線之一線或單線行車中斷6小時以上10小時以下,雙線行車中斷3小時以上10小時以下。
A4.3客運列車耽誤本列4小時以上。
A4.4客運列車脫軌1輛。
A4.5客運列車中途摘車2輛以上。
A4.6客車報廢1輛或大破2輛以上。
A4.7機車大破1台以上。
A4.8動車組中破1輛以上。
A4.9貨運列車脫軌4輛以上6輛以下。
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構成一般A類以上事故的,為一般B類事故:
B1.造成1人死亡。
B2.造成5人以下重傷。
B3.造成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
B4.列車及調車作業中發生沖突、脫軌、火災、爆炸、相撞,造成下列後果之一的:
B4.1繁忙干線行車中斷1小時以上。
B4.2其他線路行車中斷2小時以上。
B4.3客運列車耽誤本列1小時以上。
B4.4客運列車中途摘車1輛。
B4.5客車大破1輛。
B4.6機車中破1台。
B4.7貨運列車脫軌2輛以上4輛以下。
第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構成一般B類以上事故的,為一般C類事故:
C1.列車沖突。
C2.貨運列車脫軌。
C3.列車火災。
C4.列車爆炸。
C5.列車相撞。
C6.向佔用區間發出列車。
C7.向佔用線接入列車。
C8.未准備好進路接、發列車。
C9.未辦或錯辦閉塞發出列車。
C10.列車冒進信號或越過警沖標。
C11.機車車輛溜入區間或站內。
C12.列車中機車車輛斷軸,車輪崩裂,制動梁、下拉桿、交叉桿等部件脫落。
C13.列車運行中碰撞輕型車輛、小車、施工機械、機具、防護柵欄等設備設施或路料、坍體、落石。
C14.接觸網接觸線斷線、倒桿或塌網。
C15.關閉折角塞門發出列車或運行中關閉折角塞門。
C16.列車運行中刮壞行車設備設施。
C17.列車運行中設備設施、裝載貨物(包括行包、郵件)、裝載加固材料(或裝置)超限(含按超限貨物辦理超過電報批准尺寸的)或墜落。
C18.裝載超限貨物的車輛按裝載普通貨物的車輛編入列車。
C19.電力機車、動車組帶電進入停電區。
C20.錯誤向停電區段的接觸網供電。
C21.電化區段攀爬車頂耽誤列車。
C22.客運列車分離。
C23.發生沖突、脫軌的機車車輛未按規定檢查鑒定編入列車。
C24.無調度命令施工,超范圍施工,超范圍維修作業。
C25.漏發、錯發、漏傳、錯傳調度命令導致列車超速運行。
第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未構成一般C類以上事故的,為一般D類事故:
D1.調車沖突。
D2.調車脫軌。
D3.擠道岔。
D4.調車相撞。
D5.錯辦或未及時辦理信號致使列車停車。
D6.錯辦行車憑證發車或耽誤列車。
D7.調車作業碰軋脫軌器、防護信號,或未撤防護信號動車。
D8.貨運列車分離。
D9.施工、檢修、清掃設備耽誤列車。
D10.作業人員違反勞動紀律、作業紀律耽誤列車。
D11.濫用緊急制動閥耽誤列車。
D12.擅自發車、開車、停車、錯辦通過或在區間乘降所錯誤通過。
D13.列車拉鐵鞋開車。
D14.漏發、錯發、漏傳、錯傳調度命令耽誤列車。
D15.錯誤操縱、使用行車設備耽誤列車。
D16.使用輕型車輛、小車及施工機械耽誤列車。
D17.應安裝列尾裝置而未安裝發出列車。
D18.行包、郵件裝卸作業耽誤列車。
D19.電力機車、動車組錯誤進入無接觸網線路。
D20.列車上工作人員往外拋擲物體造成人員傷害或設備損壞。
D21.行車設備故障耽誤本列客運列車1小時以上,或耽誤本列貨運列車2小時以上;固定設備故障延時影響正常行車2小時以上(僅指正線)。
第十六條鐵道部可對影響行車安全的其他情形,列入一般事故。
第十七條因事故死亡、重傷人數7日內發生變化,導致事故等級變化的,相應改變事故等級。
Ⅵ 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的第七章 罰 則
第八十七條鐵路運輸企業及其職工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造成事故的,由鐵道部或者安全監管辦依法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八條鐵路運輸企業及其職工遲報、漏報、瞞報、謊報事故的,對單位,由鐵道部或安全監管辦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由鐵道部或安全監管辦處4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十九條安全監管辦遲報、漏報、瞞報、謊報事故的,由鐵道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十條干擾、阻礙事故調查處理的,對單位,由鐵道部或安全監管辦處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由鐵道部或安全監管辦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對單位,由鐵道部或安全監管辦處2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由鐵道部或安全監管辦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九十一條 在事故調查中,調查人員索賄受賄、借機打擊報復或不負責任,致使調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由組成事故調查組的機關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Ⅶ 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還有效嗎
有效的 詳細可以看網路
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
2007年8月28日鐵道部令第30號公布 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